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能力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是现代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最重要能力之一,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创造性都非常强的学科,因此信息技术老师必须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努力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具备独立接受新信息、处理新信息的创新能力。下面就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1.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拓展学生想象空间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力是创新力的基础。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设置时,要能设置各种情境,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拓展他们的想象空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例如,在制作“旋转的风车”动画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在网上搜索不同形状的风车,然后要求学生不拘于自己看到的这些,展开想象,绘制有特色、有创意的风车,几乎每届学生中都有出乎我们老师想象的非常有创意的风车出现。在学习网页制作时,我先演示了各式各样制作精美的网页,特别是近些年江苏省扬州市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大赛的作品,一看到这些作品,学生们就会立刻发出不小的惊叹声,这时我给学生拟定一个网站主题,要求他们展开充分的想象,思考如何完成网页的设计,同时指出网页的好坏不在于计算机技术的高低,更重要的是有无特色,有无创意。这样学生马上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个个跃跃欲试,这就为后面授课的顺利进行做好了准备。在这个过程中,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总之,在信息学科的教学中不能拘于课本提供的素材、案例,要让学生自由发挥,通过优秀作品展示、网上搜索等方式拓展他们的视野,然后要求他们创作有主题、有特色、有创意的作品。
2.构建合作学习模式,给予学生创新平台
布鲁纳说:“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最好途径就是使学习者主动卷入学习,并从中体验到自己有能力来应付外部世界。利用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群体的学习环境下,充分发挥各自的能动作用,积极参与到学习和实践中去,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合作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学习模式,这种模式更加突显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更加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力点,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平台。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是以“问题—探索—解决问题”为主线,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探索、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加以点拨、指导,一切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为目的。基本流程如下: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布置学习任务。教师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创设与主题相关的问题情境,明确学生要完成的学习任务。问题的设置要科学合理,要能调动学生去思考、探索,让他们有探索未知并创造性学习的欲望。其次,小组学习活动。组织学生围绕活动主题展开合作探究,因机房电脑桌不可移动的限制,一般同桌两人,或前后左右几个同学为一组展开合作讨论,探究学习。最后,交流讨论、评价。这一步主要是组织全体学生对各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在广泛交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对各小组学习效果作出评价,学生对照他人的学习情况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同时,教师对优秀的小组或个人予以表扬,对优秀的作品予以展示,这样更能激发小组成员的荣誉感及成就感。
当然,可选的学习模式很多,不能一概而论,可灵活选择,只要能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有自由发挥的余地,让他们能够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就能达到我们的目的。
3.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但由于课堂教学容量的限制,很多内容,特别是一项新技术无法在课堂上讲授,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无疑成了最好的补充。
在课外活动中,我们广泛吸收对计算机有兴趣的学生,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给每一位有学习兴趣的学生提供多种接触科技知识的机会,扩大课外活动的学生参与面。学习内容则围绕各级各类计算机相关竞赛进行,如机器人、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赛等。这些培训学习对培养学生形成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严谨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非常有益。例如,通过对计算机核心算法系统学习与研究,理解和掌握算法设计的主要方法,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程序设计的学习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抽象化的形式描述问题能力、规划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有独到之处。
一段时间的系统培训学习后,我们将组织学生参加这些计算机大赛,让他们在竞赛中磨炼自己,综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去探索,去创新,去体会成功的喜悦。通过开展这些活动,每年都能涌现出一批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好的苗子。
综上所述,科学的教学目标的定位,恰当的学习模式的选择,有针对性的课外活动的开展,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泰山初级中学)
1.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拓展学生想象空间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力是创新力的基础。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设置时,要能设置各种情境,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拓展他们的想象空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例如,在制作“旋转的风车”动画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在网上搜索不同形状的风车,然后要求学生不拘于自己看到的这些,展开想象,绘制有特色、有创意的风车,几乎每届学生中都有出乎我们老师想象的非常有创意的风车出现。在学习网页制作时,我先演示了各式各样制作精美的网页,特别是近些年江苏省扬州市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大赛的作品,一看到这些作品,学生们就会立刻发出不小的惊叹声,这时我给学生拟定一个网站主题,要求他们展开充分的想象,思考如何完成网页的设计,同时指出网页的好坏不在于计算机技术的高低,更重要的是有无特色,有无创意。这样学生马上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个个跃跃欲试,这就为后面授课的顺利进行做好了准备。在这个过程中,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总之,在信息学科的教学中不能拘于课本提供的素材、案例,要让学生自由发挥,通过优秀作品展示、网上搜索等方式拓展他们的视野,然后要求他们创作有主题、有特色、有创意的作品。
2.构建合作学习模式,给予学生创新平台
布鲁纳说:“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最好途径就是使学习者主动卷入学习,并从中体验到自己有能力来应付外部世界。利用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群体的学习环境下,充分发挥各自的能动作用,积极参与到学习和实践中去,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合作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学习模式,这种模式更加突显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更加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力点,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平台。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是以“问题—探索—解决问题”为主线,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探索、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加以点拨、指导,一切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为目的。基本流程如下: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布置学习任务。教师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创设与主题相关的问题情境,明确学生要完成的学习任务。问题的设置要科学合理,要能调动学生去思考、探索,让他们有探索未知并创造性学习的欲望。其次,小组学习活动。组织学生围绕活动主题展开合作探究,因机房电脑桌不可移动的限制,一般同桌两人,或前后左右几个同学为一组展开合作讨论,探究学习。最后,交流讨论、评价。这一步主要是组织全体学生对各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在广泛交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对各小组学习效果作出评价,学生对照他人的学习情况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同时,教师对优秀的小组或个人予以表扬,对优秀的作品予以展示,这样更能激发小组成员的荣誉感及成就感。
当然,可选的学习模式很多,不能一概而论,可灵活选择,只要能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有自由发挥的余地,让他们能够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就能达到我们的目的。
3.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但由于课堂教学容量的限制,很多内容,特别是一项新技术无法在课堂上讲授,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无疑成了最好的补充。
在课外活动中,我们广泛吸收对计算机有兴趣的学生,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给每一位有学习兴趣的学生提供多种接触科技知识的机会,扩大课外活动的学生参与面。学习内容则围绕各级各类计算机相关竞赛进行,如机器人、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赛等。这些培训学习对培养学生形成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严谨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非常有益。例如,通过对计算机核心算法系统学习与研究,理解和掌握算法设计的主要方法,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程序设计的学习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抽象化的形式描述问题能力、规划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有独到之处。
一段时间的系统培训学习后,我们将组织学生参加这些计算机大赛,让他们在竞赛中磨炼自己,综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去探索,去创新,去体会成功的喜悦。通过开展这些活动,每年都能涌现出一批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好的苗子。
综上所述,科学的教学目标的定位,恰当的学习模式的选择,有针对性的课外活动的开展,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泰山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