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跳舞度晚年,快快乐乐享夕阳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ong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谁说住进养老院就是等待死亡?谁说爱美是年轻人的专利?谁说舞台只是孩子的乐园?走进天津市养老院,您就能看到,打扮得又漂亮又时尚的爷爷奶奶们,组织小合唱、学手语、诗朗诵、服装秀……唱歌跳舞度晚年,快快乐乐享夕阳。
  老了也要美美的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即便老了,也不影响人们对时尚的追求。老了,一定要“像样”地活着。天津市养老院舞蹈队的爷爷奶奶们虽然身体有这样那样的不适,但他们并未放弃通过改善自己的形象提升自信,愉悦心情。
  乔华旭和高玉华夫妇是养老院的老住户了。平日里两人总是形影不离:你拍照,我修片;你唱歌,我伴舞。看他们留下的影像,两人走遍全国,还经常出国,真想不到乔老先生心脏搭过两次桥、放了两个支架,而高阿姨因患严重腰椎病腰上打了8个钢钉。“这几年我的体会是,要想身体健康,关键在心情。不能总把自己当病人,要有乐观的心态。只要能动还是要动,活动时把握好度就行。”高阿姨说,“我们舞蹈队一般会定期组织‘美美秀’活动。夏天在院子里景色比较好的地方,穿上花裙子、旗袍,美美地拍上几天照,特别高兴。冬天,尤其在春节期间,大家穿上节日盛装,留下开心的一刻。因为新冠肺炎疫情,今年的活动少了,但‘快乐读书会’、手工折纸、八段锦练习、手指操等活动还是吸引了很多老人积极参与。”
  聊起2020年春节前排演的服装秀,82岁的队长张静江说:“我们选了三对夫妻、四位老大姐,共十个人参加演出。这些人凑在一起,有一个共同目标:开心快乐,身体健康,传承中华传统服饰文化,体现文化自信。节目是自编自导自演的。刘云玲大姐先在网上搜索,查阅时尚杂志,拿出初步方案。然后大家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努力做好这个事情。在排练过程中,每个人都动脑子,思考自己哪儿没表演好,哪个环节得改进,提出很多好的建议。”
  作为服装秀的编导,85岁的刘云玲感慨地说:“服装秀的演员中,六位在80岁以上,七位做过手术。每次排练,老人们有的腿疼了,有的腰直不起来了,但只要一招呼,都咬牙坚持。目的只有一个:愉悦身心,展示现代老年人的风采。”
  八旬老人学练手语操
  有一种语言,是用双手舞出的,传递着无声的力量和真挚的爱。用手语演绎的《感恩的心》《听我说谢谢你》,动作看起来简单轻松,但参演的老人平均年龄近80岁,每一句歌词都得弄懂,每一个动作都要记住、做准确,这对健康的老人来说已经是很困难的事了,更何况他们都有这样那样的病痛呢。
  “李奶奶刚做完白内障手术,戴着眼镜坚持练习;龙奶奶腰椎间盘突出、驼背,吃了止痛药、戴上护腰才能站稳;朱阿姨腿不好,一瘸一拐地硬扛下来……”艺术指导李文竹老人说,“养老院这些老人太可爱了!手语操队员们个个心态积极向上,特别有凝聚力,从不叫苦叫累。队里年龄最大的胡奶奶已经90岁了。毕竟年龄大了,有时说点别的事,就把动作给忘了,所以她一遍一遍地练,那认真劲儿年轻人都比不了。”
  手语队里71岁的孤寡老人刘淑燕阿姨算是年轻的。进养老院之前,她在家里全职照顾养父母和养母的妹妹20多年,送走最后一位老人后,她自己住进了养老院。她说:“5年前我考察养老院时,除了价格、基本设施和服务外,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也是我看重的地方。”现在,刘阿姨也开始享受生活了。她加入晨练队学习太极拳、剑,加入合唱团练习唱歌,还参加了养老院的卡拉OK比赛。媒体报道时,她出镜率最高,简直成了养老院的明星。“如今我学习手语,每天闷头练动作,旁若无人,真的投入进去了。也许是因为我有个聋哑人弟弟,学习手语也是一种感情的寄托,好像学会了手语,就跟弟弟更亲更近了。”
  心态好得忘了年龄
  既然晚年谁都避免不了,为何不活到老、美到老呢?李文竹笑说:“我先生退休前是大学教授,做了一辈子学问,是个很传统的人。他以前看不惯老年人‘老来俏’,看我们每天都精心打扮,甩出一句话:‘你们疯去吧!’现在他不反感了,总说:‘快乐第一。’”
  刘云玲对此也深有感触。她以前是一名护士,退休前一直从事护理工作,60岁退休以后又參加了多家养老院的管理和教学工作。婆婆和老伴儿在一年内相继离世后,当年她就住进了养老院,摆脱了在家的孤独、寂寞和失落感。在这里,24小时有人照顾,有病能及时送医,心情不好有人说话,渐渐地,她对养老院有了依赖感。刘云玲说:“以前我工作很忙,从未参与过文艺活动。住进养老院以后,在唱歌跳舞零基础的情况下,自己慢慢地学,慢慢地练,逐渐把文艺细胞激发出来了。”
  第一次参加服装秀的刘学彬已经75岁了。他以前在铁路公安系统工作,并不喜欢文艺表演之类的活动。陪老伴儿住进养老院后,他发现这里并不是印象中的几张床、老人整天躺在上面数着天数熬日子。相反,他们不再压抑内心对美的渴望,不分年龄大小,无论身体好坏,个个都很精神。“我觉得这里特别亲切,很适合自己。这里有正气。”如今,刘学彬从看不惯、不愿意参加活动,变得离不开舞蹈队了。
  正如俗话所说:“远亲不如近邻。”在乔华旭看来,老人们在一起相处,就像一个大家庭,这是缘分。“当然,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矛盾,但大家都能看得开。在这个大家庭里,就要互相体贴。忘了年龄,忘了病痛,都奔着一个目标,那就是开心、快乐。养老院这些老人的精气神儿,真是棒棒的!”
  (摘自《今晚报》2021年2月3日,水云间荐)
其他文献
在各种平台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标题:“它的维生素C含量是苹果的10倍,为何你早没发现”“冬天多吃这种菜,维生素C含量是苹果的8倍……”单纯看数字,这些“10倍”“8倍”的数据可能是真实的。但是,这就能说明这种食物“营养价值高”吗?  和苹果比维生素C含量,相当于跟武大郎比身高  苹果是一种大家熟悉的水果,而维生素C是大家最为熟悉的一种维生素,所以当人们看到“维生素C含量是苹果的10倍”,就会下
期刊
“古有神笔马良,今有‘烧火棍大娘’。”近日,山东聊城一位50岁的农家妇女走红网络。她以烧火棍为笔,以大地和墙壁为纸,以白石灰为颜料,创作出许多栩栩如生、风格各异的画作。  ◆ 辍学在家,幸遇“恩师”教画画  这位“烧火棍大娘”名叫丁春梅,是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沙镇王化村一名普通的农家妇女。说她普通,是因为她跟其他村民一样,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每天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说她不普通
期刊
“大家好!俺孙子回来了,今天炒个辣子鸡给俺孙子吃。”视频网站bilibili(以下简称“B站”)的一段视频里,83岁的老人王冬朝镜头挥着手,咧嘴笑着,眼睛眯成两条缝。  这是王冬第一次在B站露面。这段视频播放量9.7万,点赞数超过5000,获得“硬币”2000余个,评论500多条。目前,王冬在B站已有粉丝33.7万。  2019年4月,老人的二孙子八斤从山东烟台回到了老家枣庄,正式将爷爷的生活在B
期刊
幸福完全没有任何外在的表征,它只存在于幸福的人心中。  我发现过往最吸引我、最感动我的,并不是享受过最甜蜜、最強烈的乐趣的时刻。那种短暂的心醉神迷太过强烈刺激,不过是生命中稀稀疏疏的点。我所怀念的幸福是一种简单持久的境界,本身并无强烈刺激之处,但它持续愈久魅力愈增,最终在时间中让人得到一种极致的幸福。  如果世间真有这么一种状态—心灵十分充实和宁静,既不怀恋过去也不奢望将来,任由光阴流逝而仅仅掌握
期刊
在鼓浪屿玩的时候,我一边沿着海边溜达,一边跟我妈聊天。夜里的风景正让人感觉惬意无比,我妈突然要回酒店。我问她要干吗,她说出来的时候没带手机。我说:“没带就没带。一会儿就回去了,丢不了。”她却一副很为难的样子,说10点还没回去的话,就赶不上了。  我听得一头雾水,最后还是和她一起回去了。结果一进门,就见她拿起手机,点开活动页面捐步数。她还回头问我:“你今天给你弟捐了吗?”我这才知道,她心心念念的是这
期刊
日本的北海道有个只在夏日开放的十胜云海餐厅。这里海拔1088米,坐在餐厅中俯视山下,漫天云海触手可及。  但云海并非随时可见,而是在一定条件下才会现身。云海一般出现在清晨,所以不同于一般晚餐时间人会比较多的其他餐厅,云海餐厅总是一大早就人气爆棚。  虽然要起个大早,不過,当云海如约而至的时候,你会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那如绸缎般的云海让你宛如置身大海之滨,波起浪涌、浪花飞溅,非常壮观。果然,大自然是
期刊
20世纪30年代,叶圣陶在上海开明书店主编《中学生》杂志。当时,开明书店的创办人章锡琛联合胞弟章锡珊以及王伯祥、范洗人等人,发起成立了一个“酒会”。  经过协商,葉圣陶被推荐为会长,同时立下“章程”:一顿能喝5斤以上绍兴黄酒者,可以成为酒会会员。平素喜好饮酒的书画篆刻家钱君匋听说后也很想入会,奈何自己只能喝3斤半,于是请已入会的丰子恺出面“通融”,介绍他入会。  丰子恺碍于情面,便请示会长叶圣陶。
期刊
老年性痴呆如今困扰着全球的老人。为了帮老人留住记忆,2013年,英国的利物浦博物馆专门建起了“记忆之家”。  博物馆教育项目执行主任卡罗尔·罗杰斯介绍:“记忆之家承载了一座城市、一个年代的历史记忆。”和传统博物馆布局类似,“记忆之家”设置了不同主题。在“记忆漫步”展室,陈列了英国各时期的服装、物品以及历史影像,当人们在馆中穿行时,如同放电影般放映着他们对这座城市的记忆。“记忆旅行箱”展室则以特定主
期刊
母亲当年在晋西北乡下的窑洞里生杨扬时,落下了无法治愈的“月子病”。后来,作为腾讯医疗健康事业部的研发和管理人员,杨扬在尽孝的同时,带领团队根据不同老人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多种智能设备,帮助老人过上有质量、有尊严的生活。近日,民政部和国家发改委向全国养老机构对此做了推广。  病痛缠身,眼见妈妈受辛苦  “母亲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是生我时在月子里落下的。这种病是免疫性疾病,不能根治,被称为‘不死的癌症’。”杨
期刊
青团是江南地区的一种传统特色小吃,是将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入豆沙或莲蓉馅儿做成的。青团油绿如玉、香糯绵软、甜而不腻,带有清淡悠長的艾草香气。清明节食青团是当地的习俗,不过如今青团作为祭祀用品的功能日益淡化,更多地被人们当作春游时的小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