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在作文时,对于古诗词不应仅仅局限于“摘录、套用”。本文初步探究诗词教学的新生成点,探究诗词在习作指导中的新运用,充分挖掘诗词中使用的写作技巧在我们的习作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诗词习作 指导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作文”部分的基础目标是:可以详细且语句通顺地表达自己的思路与想法,可以按照平日所需,科学且合理地利用不同的方法,有创新性的表达方式写作是习作中的高级要求。习作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在习作教学指导中难免出现格式化、程序化的情况。在学生习作中老师往往要求学生多引用古诗词,但运用的方法主要是“以诗为题”“以诗开篇”“文中引用”“以诗结尾”等几种形式。我认为古诗词在习作指导中的作用还没有充分挖掘出来。每一首诗词都是诗人心血的凝结,诗人在写作诗词中经历的境遇、思想情怀和使用的写作技巧与方法在我们的写作教学中具有的指导作用。详细而言,笔者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积累素材,挖掘选择素材
学生在习作时,常常会感到无从下笔,无话可说,不知道如何选择素材。实际上,学生在课本上及课外阅读中读过与背过的那些名篇佳作,就是一座丰富的素材宝库。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素材的慧眼,灵活掌握运用素材的技法,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例如,关于如何指导学生在习作中选择典型事例表现舐犊之爱和父(母)子情深,孟郊的《游子吟》就给我们提供了范例和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这首诗拓展学生的思路,指导学生如何选择素材。“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两句话所展现的场面为:一位慈祥的妈妈为即将远行的孩子缝制衣服。我们可以通过这一句诗,启发他们如何选材。告诉学生如何选择典型的难忘事例,就像诗中描述的母亲给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这样发生在生活中的,印象深刻的,让人感动的小事。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就可以回忆出父母关心自己的点滴小事。如,生病时父母整夜陪伴,春游时细心准备用品,冒着雨雪接送,在寒风中的等待……
二、领悟细致刻画
细节描写可以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让文章有血有肉。在实践中很多学生写出的习作枯燥干瘪,感觉就是一个旁观者,没有自身的体会和感受,读起来就像白开水一样无味。而在古诗中有大量通过细致刻画来表达诗人情感的佳作,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可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体会诗人表达自己情感和思想的方法,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产生迁移。孟郊的《游子吟》给我们提供了范例和方法,这首诗就是通过对母爱的细致刻画表现舐犊之爱及子女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教师可以通过这首诗教会学生如何对人物的动作、神态及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来表现所思所感。“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中的“密密缝”,就是对母亲动作的细致刻画,通过这个简单的细节描写就使一个母亲对儿子的舐犊之情跃然纸上,虽无言语,却动人心弦,“意恐迟迟归”把慈母的不舍与盼儿早归的那种神态及心理栩栩如生地表现在人们眼前,虽无泪水,却充溢深情,催人泪下。教师通过对诗句的深度解读,引导学生体会习作并不需要堆词叠句、华丽的辞藻。佳作往往只用淳朴素淡的语言,常见的神态动作,在平常的喜怒哀乐、举手投足中表达情感,引起读者的共鸣。
三、体味意境,激发想象
学生在了解文章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进行丰富的想象,可以改变文章中的表达方式,开展更深层次的续写。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们感受诗词的语言美,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有极大的好处。例如《古朗月行》,李白通过浪漫主义的表达方式,加上丰富的想象,让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它的前四句特别适合小学生阅读,教师可以以这首诗启发学生无限的想象,激发他们的情感,在不同的年级段创设不同情境以助力学生习作。中、低年级习作起步阶段,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创设童话情境,如创设森林里几个动物看到月亮,它们对月亮的看法,或结合《猴子捞月》的故事引发猴子家族对月亮的讨论等情境,引导学生以诗为基础改写一篇童话故事。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可以创设如中秋家人赏月,大人和孩子对月亮的观感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创作之情。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独特課例“文包诗”,如《咏华山》《母亲的恩情》《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黄鹤楼送别》等。这类课文就是根据诗作的创作背景和创作过程进行改写,再融入作者对古诗内容的解释和说明。这种浅显易懂的“文包诗”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具有较强的故事性。通过阅读短文,学生们既能理解诗意、领悟诗情,还能化难为易,激发对古诗学习的兴趣。那么,我们也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文包诗”的同时,尝试根据对诗文创作背景、诗文大意、诗情的理解与感悟写一写“文包诗”。
绝大多数的诗词,联想和想象是其灵魂。学生在学习诗作的时候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理解诗中的意象,从而感悟诗情。例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在教学这一课时,我首先要求学生在诗中找到以下信息:人物、时间、地点、诗人观察到的景物,以及对景物的描写顺序,描写这些景物的方法等。学生很快找到基本信息:黄四娘家(人物、地点),春天(时间),花、蝴蝶、黄莺(景物、鸟),千朵万朵(描写花的多),舞(蝴蝶的状态)等。接着,再让学生在一张纸上画出当时诗人所写的内容,强调通过联想和想象,合理丰富内容,添加一些其他元素,如阳光、雨露,从而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而且在练习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观察能力,最主要的是在体会感悟中通过联想与想象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运用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习作的提供了丰富的空间。
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民族瑰宝,蕴含着无比丰富的文化资源,教师应在实践中发掘诗词中的人文内涵,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合理引导学生在读诗词学诗词中激发想象,拓展思路,增添素材,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关键词:诗词习作 指导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作文”部分的基础目标是:可以详细且语句通顺地表达自己的思路与想法,可以按照平日所需,科学且合理地利用不同的方法,有创新性的表达方式写作是习作中的高级要求。习作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在习作教学指导中难免出现格式化、程序化的情况。在学生习作中老师往往要求学生多引用古诗词,但运用的方法主要是“以诗为题”“以诗开篇”“文中引用”“以诗结尾”等几种形式。我认为古诗词在习作指导中的作用还没有充分挖掘出来。每一首诗词都是诗人心血的凝结,诗人在写作诗词中经历的境遇、思想情怀和使用的写作技巧与方法在我们的写作教学中具有的指导作用。详细而言,笔者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积累素材,挖掘选择素材
学生在习作时,常常会感到无从下笔,无话可说,不知道如何选择素材。实际上,学生在课本上及课外阅读中读过与背过的那些名篇佳作,就是一座丰富的素材宝库。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素材的慧眼,灵活掌握运用素材的技法,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例如,关于如何指导学生在习作中选择典型事例表现舐犊之爱和父(母)子情深,孟郊的《游子吟》就给我们提供了范例和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这首诗拓展学生的思路,指导学生如何选择素材。“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两句话所展现的场面为:一位慈祥的妈妈为即将远行的孩子缝制衣服。我们可以通过这一句诗,启发他们如何选材。告诉学生如何选择典型的难忘事例,就像诗中描述的母亲给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这样发生在生活中的,印象深刻的,让人感动的小事。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就可以回忆出父母关心自己的点滴小事。如,生病时父母整夜陪伴,春游时细心准备用品,冒着雨雪接送,在寒风中的等待……
二、领悟细致刻画
细节描写可以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让文章有血有肉。在实践中很多学生写出的习作枯燥干瘪,感觉就是一个旁观者,没有自身的体会和感受,读起来就像白开水一样无味。而在古诗中有大量通过细致刻画来表达诗人情感的佳作,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可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体会诗人表达自己情感和思想的方法,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产生迁移。孟郊的《游子吟》给我们提供了范例和方法,这首诗就是通过对母爱的细致刻画表现舐犊之爱及子女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教师可以通过这首诗教会学生如何对人物的动作、神态及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来表现所思所感。“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中的“密密缝”,就是对母亲动作的细致刻画,通过这个简单的细节描写就使一个母亲对儿子的舐犊之情跃然纸上,虽无言语,却动人心弦,“意恐迟迟归”把慈母的不舍与盼儿早归的那种神态及心理栩栩如生地表现在人们眼前,虽无泪水,却充溢深情,催人泪下。教师通过对诗句的深度解读,引导学生体会习作并不需要堆词叠句、华丽的辞藻。佳作往往只用淳朴素淡的语言,常见的神态动作,在平常的喜怒哀乐、举手投足中表达情感,引起读者的共鸣。
三、体味意境,激发想象
学生在了解文章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进行丰富的想象,可以改变文章中的表达方式,开展更深层次的续写。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们感受诗词的语言美,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有极大的好处。例如《古朗月行》,李白通过浪漫主义的表达方式,加上丰富的想象,让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它的前四句特别适合小学生阅读,教师可以以这首诗启发学生无限的想象,激发他们的情感,在不同的年级段创设不同情境以助力学生习作。中、低年级习作起步阶段,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创设童话情境,如创设森林里几个动物看到月亮,它们对月亮的看法,或结合《猴子捞月》的故事引发猴子家族对月亮的讨论等情境,引导学生以诗为基础改写一篇童话故事。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可以创设如中秋家人赏月,大人和孩子对月亮的观感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创作之情。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独特課例“文包诗”,如《咏华山》《母亲的恩情》《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黄鹤楼送别》等。这类课文就是根据诗作的创作背景和创作过程进行改写,再融入作者对古诗内容的解释和说明。这种浅显易懂的“文包诗”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具有较强的故事性。通过阅读短文,学生们既能理解诗意、领悟诗情,还能化难为易,激发对古诗学习的兴趣。那么,我们也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文包诗”的同时,尝试根据对诗文创作背景、诗文大意、诗情的理解与感悟写一写“文包诗”。
绝大多数的诗词,联想和想象是其灵魂。学生在学习诗作的时候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理解诗中的意象,从而感悟诗情。例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在教学这一课时,我首先要求学生在诗中找到以下信息:人物、时间、地点、诗人观察到的景物,以及对景物的描写顺序,描写这些景物的方法等。学生很快找到基本信息:黄四娘家(人物、地点),春天(时间),花、蝴蝶、黄莺(景物、鸟),千朵万朵(描写花的多),舞(蝴蝶的状态)等。接着,再让学生在一张纸上画出当时诗人所写的内容,强调通过联想和想象,合理丰富内容,添加一些其他元素,如阳光、雨露,从而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而且在练习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观察能力,最主要的是在体会感悟中通过联想与想象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运用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习作的提供了丰富的空间。
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民族瑰宝,蕴含着无比丰富的文化资源,教师应在实践中发掘诗词中的人文内涵,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合理引导学生在读诗词学诗词中激发想象,拓展思路,增添素材,不断提高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