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地区牧场生物安全研究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eix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和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牧场生物安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为了进一步揭示温州地区牧场生物安全现状以及为畜牧工作者提供参考,设计了牧场生物安全相关的调查问卷。采用走访的方式获得了29份有效问卷,结果表明温州牧场生物安全措施实施较好。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牧场生物安全;控制措施;病原体
  中图分类号 S812.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17-176-03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quaculture and improvement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food security, pasture biosecurity caused great concern. In order to reveal the pasture biosecurity in Wenzhou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husbandry workers, the questionnaire about pasture biosecurity was designed. By the way of visiting pastures, 29 valid feedback were obtained and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pasture biosecurety practices were well performed in Wenzhou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were suggested according to the outcome of theinvestigation.
  Key words Pasture biosecurity; Control measures; Pathogen
  目前,普遍认为生物安全是指由动物植物、微生物、寄生虫等生物因素给人类健康、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可能造成的不安全的防范。牧场生物安全比牧场防疫的内涵更为丰富,不同学者对牧场生物安全概念的界定有所差异[1-2]。牧场生物安全主要是指防控牧场病原体给人畜带来的危害和经济损失及牧场生产过程中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3],主要包括以下方面要求:①防止牧场以外病原体进入牧场导致生产水平下降,引起经济损失;②防止病原体在在牧场内的传播扩散,引起疾病的扩散;③防止牧场内的病原体向外界扩散[4]。智利和比利时已经报道了对生物安全措施的实施调查[5-6]。国内关于牧场生物安全的研究主要是猪场、鸡场如何做好生物安全防控措施[7-8],而关于某个地区生物安全措施的实施鲜有报道。温州是浙江工业较为发达地区,以养殖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牧场较少。但是,牧场生物安全关系人们健康、食品安全以及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人们一直对牧场生物安全较为关注。笔者设计了针对牧场常用生物安全措施的问卷,调查了温州地区牧场生物安全控制的现状,并在分析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牧场生物安全控制的相关建议。
  1 材料与方法
  1.1 设计调查问卷 根据牧场生物安全相关因素设计了包含22个问题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中的问题如下:
  (1)本牧场存栏量有 头(羽)
  (2)牧场内工作人员有 人
  (3)牧场内饲养的动物种类有 ( )
  A.1种;B.2种;C.3种;D.4种
  (4)厂区距离居民区或主干道路 ( )
  A.2 000 m以上; B.1 000~2 000 m; C.500~1 000 m;D.500 m以内
  (5)场区和周围环境之间的隔离带 ( )
  A.较为完整且较宽; B.较为完整,但较窄; C.很少;D.没有
  (6)外来人员进入场区的程序 ( )
  A.经批准经严格消毒可进入; B.经批准经简单消毒可进入;C.经批准即可进入;D.随意进出
  (7)场区内定期消毒的制度及其执行情况 ( )
  A.有制度,执行严格;B.有制度,执行不严;C.没有制度,经常消毒;D.很少消毒
  (8)场内不同功能区的分区情况 ( )
  A.分区明显,且不串区;B.分区明显,但人员串区较多; C.分区混乱; D.没有分区
  (9)场区生产产生的污水处理情况 ( )
  A.完全按照相关规定要求进行; B.有专门设备,但很难符合要求;C.简单沉淀后排放; D.直接排放
  (10)进出场区车辆消毒情况 ( )
  A.经严格清洗和消毒; B.严格清洗,简单消毒; C.只清洗不消毒; D.不清洗也不消毒;
  (11)工作人员接触病死动物的防护情况 ( )
  A.严格防护; B.有防护,但不严格; C.偶有防护; D.无防护;
  (12)场内的消毒池及池内消毒液 ( )
  A.长于经常进出车辆轮胎的周长、消毒液在有效浓度内、消毒液能没过轮胎; B.在A选项中的3项有1项不能达到要求;C.在A选项中的3项有2项不能达到要求; D.没有消毒池
  (13)场内病死动物及其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情况 ( )
  A.全部严格处理; B.全部处理,但不严格;C.偶尔处理;D.没有
  (14)牧场与周围的围墙 ( )
  A.完整且坚固; B.比较完整,但不坚固; C.不完整,也不坚固; D.没有围墙
  (15)专栏后对畜舍的处理 ( )
  A.清粪后经严格的清洗和消毒;B.清粪后清洗;C.只作清粪;D.不作任何处理,直接转入;   (16)生产过程中是否借用其他场区的车辆及工具(包括公用生产车辆及工具) ( )
  A.从来没有; B.有借用车辆的现象 ;C.有借用生产工具; D.借用车辆和生产工具;
  (17)对生产员工体检的情况 ( )
  A.每年固定时间体检;B.几年一次;C.生病时才体检;D.从不体检;
  (18)场区内动物疾病的台账记录 ( )
  A详细登记发病、治疗和转归情况;B只登记用药和死亡情况;C.只登记死亡情况;D.没有动物疾病台账;
  (19)购进动物混入大群的时间 ( )
  A.1个月以上;B.半个月;C.1个星期;D.不进行隔离
  (20)对购进动物的了解情况 ( )
  A.了解原场大群动物的发病史和免疫计划,并进行检测;B.了解原场大群动物的发病史和免疫计划,但不进行检测;C.只简单了解原场免疫计划; D.只关注表观是否健康,不作其他了解
  (21)场内动物饲养模式 ( )
  A.自繁自养,全进全出;B.自繁及外购,全进全出;C.自繁自养,非全进全出;D.自繁及外购,非全进全出
  (22)牧场内对动物疾病的免疫计划 ( )
  A.有详详细的计划且严格执行;B.有详细的计划,但执行不严格;C.没有免疫计划,随意免疫;D.不进行免疫
  1.2 问卷调查
  以走访的形式进行问卷调查,走访牧场规模为存栏量在200头或500羽以上,主要饲养动物包括家畜、家禽和特种经济动物等。共走访了32个牧场,获得了29份有效问卷。
  1.3 选项赋分
  由于问题(1)和(2)并非生物安全因素,因此仅对问题(3)~(22)的不同选项进行赋分,其中A选项为5分,B选项为4分,C选项为3分,D选项为2分。
  2 结果与分析
  此次问卷调查结果表明,29份问卷的分为59~90分,平均得分为77.4。将受访的牧场分为禽类牧场和非禽类牧场,结果表明禽类牧场平均得分为81.1,高于非禽类的平均得分75.7分。受访牧场存栏量与得分的对应关系如表1~2所示。
  2.1 各因素得分
  牧场内饲养的动物种类因素共计得分122分,大多数受访者牧场内饲养的动物是1种或2种,占受访者89.7%。场区距离居民或主干道路情况共计得分128
  分,牧场距离居民区或主干道路1 000 m以上占受访者82.6%。场区
  和周围的隔离带因素共计得分110分,场区和周围有完整隔离带的占70%。外来人员进入场区的程序因素共计得分109分,经批准和严格消毒才可进入场区的受访者为7个,占24.1%。场区内定期消毒的制度及其执行情况因素共计得分110分,场区内有定期消毒制度且执行严格的为9个,占31%。场区内不同功能分区情况共计得分110分,场区内有明显分区为21个,占72.4%。场区生产产生的污水处理情况得分共计144分,能完全按照相关规定要求进行的为28个,占96.6%。进出场区消毒情况共计得分109分,车辆经严格清洗和消毒才能进出场区的有10个,占34.5%。工作人员接触病死动物的防护情况共计得分78分,其中工作人员无防护接触病死动物的有15个,占51.7%。厂内消毒池及池内消毒液因素共计得分107分,厂内没有消毒池的有8个,占27.6%。厂内病死动物及其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情况共计得分134分,调查对象厂内所有病死动物及其废弃物都全部处理,其中严格处理的占62.1%。牧场与周围围墙因素得分共计135分,几乎所有受访牧场都与周围环境存在比较完整的牧场,占96.6%。转栏后对畜舍的处理因素共计得分132分,所有受访牧场中专栏清粪后经过严格清洗和消毒的为19个,占65.5%。生产过程中是否借用其他场区的车辆和工具因素共计得分129分,受访牧场中从来没有借用其他牧场车辆和工具的有17个,占58.6%。对生产人员的体检情况共计得分78分,受访的牧场中工作人员生病才体检或不体检的有28个,占96.6%。购进动物混入大群的隔离时间因素共计得分107分,隔离时间在1个月以上的有3个,占10.3%。对购进动物了解情况因素共计得分107分,了解原牧场大群动物的发病史和免疫计划的有21个,占72.4.%;其中进行检测的有3个,占10.3%。厂内动物饲养模式因素共计得分107分,受访牧场中实行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有12个,占41.4%。牧场内对动物疾病的免疫计划因素共计得分116分,受访的牧场中有详细免疫计划的有18个,占62.1%,其中免疫计划执行严格的有14个,占48.3%。
  总体而言,温州地区牧场生物安全状况较好。在受访的牧场中控制最好的是场区生产产生的污水、厂内病死动物及其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牧场与周围的围墙、转栏后对畜舍的处理、生产过程中是否借用其他场区的车辆及工具。这5个因素的得分率都超过88%,其中后4个因素控制相比智利在2003年的报道要好[5]。控制状况最差的是场区内动物疾病的台账记录,厂区内没有动物疾病台账的达到79.3%,而智利报道的情况比此次结果要好;其次是厂区内生产人员的体检因素和厂内工作人员接触病死动物的防护情况。牧场从业人员生病才体检或不体检的占96.6%,此项措施的控制在其他地区尚未报道。调查结果表明,厂区内工作人员接触病死动物偶有防护或不防护在受访对象中占79.3%,说明牧场工作人员受到危险的风险较大。在收集的有效问卷中,非家禽牧场中得分较低的均为存栏量少于500头。因此,畜牧工作者在平时工作中应该引导加强小规模牧场的生物安全控制。虽然牧场存栏量和的烦恼二者不呈线性关系,但总体趋势是得分较高的,其牧场内存栏量较大,这与张跃华等的研究结论相似[9]。由此可见,在关注规模牧场生物安全措施的同时,应该注重小型牧场内生物安全措施的实施状况。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的受访牧场中只有10.3%在引种时对原场的病原体进行检测,这大大增加了病原体在不同牧场之间的散播的几率。   3 应对策略
  将牧场生物安全控制措施分为管理制度控制措施、对人员的控制措施、对物的控制措施。
  3.1 管理制度控制措施
  (1)牧场和周围环境之间建立完整的围墙和隔离带:这样可以减少气溶胶携带的病原体在牧场和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传播。从走访的牧场来看,此项措施已经得到了较好实施。
  (2)场内制定详细的消毒和免疫计划,并严格执行:不仅包括厂内周期性的消毒和免疫,还包括畜禽转栏后的清洗和严格消毒,以便预防和消灭病原体的扩散。此次调查结果表明,此项措施在走访的牧场中效果差异较大,应得到进一步加强。
  (3)将牧场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尽量减少不同功能区中的人员和物品之间的流动,减少牧场内生物安全风险。
  (4)做好动物疾病的台账记录,不仅有利于牧场生产,而且能从较长时间内把握牧场病原体带来的生物安全风险。此次,调查结果表明,此项因素得分较低,应得到重点加强。
  3.2 对人员的控制 ①加强牧场内从业人员生物安全知识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控制牧场生物安全的意识。虽然调查内容没有涉及,但无疑这项措施对搞好牧场生物安全控制具有较大的帮助。②严格控制人员进出牧场。这不仅包括对来访者的控制,而且包括对请假后离开牧场一端时间后返回牧场工作的场内工作人员。此项措施是控制牧场生物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③做好接触病死动物人员的防护工作。防护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减少病原为微生物在场区内的散播,更是为了保护从业人员的健康。④注重对员工的体检。目前,牧场工作的人员没有像服务业从业人员那样取得健康证明,所以要制定从业人员的体检计划,一方面体现对职工的关怀,另一方面可以控制开放性疾病在职工和场区内其他动物之间的散播。
  3.3 对物的控制
  ①严格控制出入厂内物品和车辆。做好进出厂内物品和车辆的消毒,减少外界和厂内病原微生物的相互传播,降低生物安全风险。
  ②做好污水、废弃物和动物尸体的无害化处理。做好相应的净化、消毒和无害化处理,降低牧场内病原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③严格管理厂区内的生产工具和车辆。不同的生产区域最好不要相互公用生产工具,不同场区严禁公用生产工具或车辆。
  ④坚持自繁自养,并做好引种的检测。在做好自繁自养的基础上,做好引种时与原牧场疾病流行的了解和特殊病院的检测。
  4 讨论
  该研究获得的样本相对较少可能有以下原因:①温州养殖量本身较小;②因为调查的对象要求具有一定规模因而滤过了一些小规模的家庭养殖;③为了保证结果的真实性,采用走访的形式进行调查,限制了有效反馈的收集。由于我国家养动物的传统由来已久,家庭的庭院养殖带来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的交叉感染风险还将持续存在,由此带来的生物安全风险不可忽视。对于牧场从业人员的健康检查是我国畜牧业养殖中薄弱环节,应从不同管理层次进行立法监管,以减少人类疾病通过动物和动物产品作为媒介的散播。此项措施在国际上也逐渐被重视。动物疾病的台账记录,不仅能为场内疾病防治提供指导,而且能为疾病的区域流行提供参考,是我国动物卫生监督的重要内容之一,调查结果的出现反映了温州市牧场对牧场内动物疾病记录不够重视,如何做好牧场内动物疾病的台账记录及其记录的真实性需要不断努力。随着我国畜牧业发展,动物保险将在生产中逐渐推广,而如何评估动物疾病发生与生物安全措施的关系以及其补偿机制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吴启发.畜牧业安全体系的综述[J].中国动物保健,2009(12):32-36.
  [2] 王双林,刘义军,赵丽莉.关于畜禽场生物安全体系中动物福利的一些思考[J].中国兽医杂志,2011,47(10):91-92.
  [3] 韩青松,简永利,涂宜强,等.牧场生物安全的关键控制措施[J].浙江畜牧兽医,2013(1):27-28.
  [4] 覃刚禄,黄星强,张胜.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J].畜禽业,2009(7):30-33.
  [5] PINTO C,JULIO V.Santiago Urcelay, Biosecurity practices on intensive pig production systems in Chile [J].Prev Vet Med,2003, 59:139-145.
  [6] RIBBENS S,DEWULF J,KOENEN F,et al.A survey on biosecurity 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Belgian pig herds[J].Prev Vet Med,2008,83:228-241.
  [7]曹斌,施增斌.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J].中国动物检疫,2009,26(9):10-12.
  [8]王红宇.中美蛋鸡生物安全与疾病防控的比较与思考[J].中国家禽,2010,32(12):1-4.
  [9] 张跃华,戴鸿浩,吴敏谨.基于生猪养殖户生物安全的风险管理研究——以浙江省德清县471个农户问卷调查为例[J].中国畜牧杂志,2010,46(12):32-34.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研究CaFIG1基因除参与有性生殖过程外,是否还参与细胞钙稳态等其他功能,对CaFIG1进行基因敲除。[方法]采用2种方法分别敲除CaFIG1的2个等位基因,一种通过PCR扩增HIS1敲除盒,另一种通过克隆的手段构建URA3敲除盒。[结果]从白念珠菌RM1000中成功敲除了CaFIG1双等位基因。[结论]该敲除策略同样适用于其他基因的敲除,提高了基因敲除的效率。  关键词 白念珠菌;
期刊
摘要 对云南耕地利用及保护现状、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统筹规划、加大投资、依靠科技。在全面实施“增”“提”“改”“防”等综合措施的基础上,以提高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耕地质量、加大力度建设与保护耕地质量、依法管理耕地质量为重点,全面提高耕地质量,确保全省有限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耕地质量;建设保护;对策建议;云南  中图分类号 S28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 根据湄潭县茶叶农残安全现状,指出了该县茶叶农残安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政府应加强引导与管理、科学地进行农残的抽检、加强茶树病虫害防治的技术队伍建设、提升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的培训力度、进一步注重植保部门的服务工作等对策。  关键词 湄潭县;茶叶;农残;现状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17-142-03  茶产业是湄潭县的主要支柱产业,现
期刊
摘要 依据国际通用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原则,从传入、定殖和扩散的可能性,危害影响和危害管理难度5个方面构建外来入侵植物刺苍耳的多指标评价体系,对其入侵安徽的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风险评估值(R)等于1.7,说明刺苍耳在安徽属中度风险的有害生物,应加大检疫强度和防治力度。  关键词 刺苍耳;入侵植物;风险分析;安徽  中图分类号 S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
期刊
摘要 [目的] 为了探究广西钦州湾红树林湿地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分布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程度。[方法]采集茅尾海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不同类型红树林群落0~50 cm湿地土壤剖面样品,测定土壤的有机碳密度、pH、容重、粒度组成、总氮、总磷等指标,并且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红树林群落0~50 cm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从大到小排列顺序依次为混交林>桐花>光滩,光滩、桐花、混交林群落样地的有机碳密度平均值分
期刊
摘要 以2011~2014年宁夏银川地区10个规模化奶牛场的DHI数据为资料来源,研究银川地区奶牛的生产性能。结果表明,2011~2014年银川市规模化牛场奶牛的日产奶量和305 d产奶量逐年提高,且5~8月奶牛的日产奶量显著高于其他月份(P<0.05);不同年份牛奶的乳脂率和乳蛋白率之间存在差异,11月至次年1月牛奶的乳脂率和乳蛋白率均显著高于5~8月(P<0.01);乳尿素氮含量在10.21~
期刊
摘要 综述了近年来肉鸡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最新技术研究和发展动态,并针对我国目前发展肉鸡标准化规模养殖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肉鸡;标准化;养殖模式  中图分类号 S8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17-173-03  Abstract The latest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standard
期刊
摘要 种植绿肥来改良土壤和培肥地力是我国农业生产上传统的养地措施之一。绿肥作为一种完全型肥料,在增加土壤有机质和矿质养分、促进土壤微生物的均衡发展和增强土壤酶活性方面具有显著效果。综述了具有一定耐盐性的绿肥牧草对滨海盐渍土壤盐分、pH、孔隙度、有机质、养分含量、根际微生物和酶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方向。  关键词 绿肥牧草;盐渍土;改良作用  中图分类号 S156.4 文献标
期刊
摘要 [目的]筛选最佳的通关藤诱导培养基。[方法]以红河通关藤当年新生枝的顶芽与茎段作为外植体,在光照时间12 h/d、光照强度2 000 lx、温度(25±2)℃、pH为5.8培养条件下,采用SAS正交设计比较不同基本培养基, 细胞分裂素、生长素和不同部位的外植体对外植体芽的诱导率和新芽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诱导培养基最佳的配方为MS+琼脂 7g/L+蔗糖25 g/L +6.BA 2.0 mg
期刊
摘要 [目的] 提高牦牛乳的开发利用价值以及牦牛乳产品的附加值。[方法] 对青海高原牦牛乳氨基酸、脂肪酸组分及其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在牦牛乳中共检测到16种氨基酸,其谷氨酸、异亮氨酸、酪氨酸和精氨酸含量相对较高,赖氨酸、甘氨酸、蛋氨酸和丙氨酸含量相对较低。牦牛初乳中总氨基酸含量(5.485%)显著高于常乳。在牦牛初乳和常乳中均检测到28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19种,不饱和脂肪酸9种。常乳中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