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高校的“银弹”政策及“后遗症”

来源 :出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leic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香港高校凭借国际化教学、良好的教学设施和丰厚的奖学金横空杀出,与北大清华等内地名校争抢优质生源。对此高分生源之争,香港高校“排头兵”----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都很坦然。通过几年招生,它们一方面惊喜于内地生源素质之高,另一方面也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当年的“银弹”政策打开通向内地高考的大门,赢得广泛的知名度,却也对内地考生造成“入读就有奖学金拿”的误解,香港高校有感于此并开始着手破解这一后遗症。
  


  
  打响状元争夺战
  
  以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内地名校轻轻松松就能揽走各省高考状元,但从2005年开始,激烈的状元争夺战在香港内地间打响。《1999-2006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显示,2005-2006年间,内地共产生151名高考状元,其中18名状元“投奔”香港高校,约占两年状元总数的12%,形成香港高校挑战北大清华“霸主地位”的局面,北大清华招收状元的比例也由90.73%骤降至84.66%。与此对应的是,内地大学也加快了吸纳香港尖子生的步伐。仅2006年,清华、北大就录取了52名中五、中六会考成绩都在4A以上的优秀学生。
  搜寻最近两年的高考状元名单,可以发现广东高考状元入读香港高校最多,共有7人弃内地高校取香港高校。广东省中学教育专家认为,出现这种情况与广东与香港地缘相近,广东人对于香港生活与教学模式接受程度高,更向往国际化开放式教学有直接关系。
  
  重金引得“孔雀东南飞”
  
  搜寻这两年赴港读书的状元情况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状元都是由香港高校以奖学金的方式“有偿引进”,4年奖学金总额约为45万-72万港元。
  对此,香港科技大学国际与中国内地学生及学术事务处的事务主任朱力径博士称,这是很正常的。香港有12所高等院校,除香港大学有百年历史外,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均建校时间不长,属后起之秀,在国际上的教学水平排名靠前,而且越来越国际化。这样,招收非本地生,发展高端人才就成为共识,内地优秀生源成为各校争抢目标。香港物价高企,如何在短时间内打响香港高校的牌子,又助内地学生读得起香港高校,奖学金就成了不二之选。
  以香港科技大学为例,该校2003年开始招收内地尖子生,共招500人,其中三分之一是完全靠奖学金引进的。招进的内地学生成绩拔尖,以广东为例,2006年录取最低分数是823分,高出内地一本录取线186分,在其它省份的录取线也高出95~150分。不过,由于政府资助金额有限,并不是所有的录取生都有奖学金,科大就是850分以上的考生才会有每年2万港元的资助。
  但是近年来对于香港高校奖学金,在内地考生和家长心中形成了“成绩好就能入读,入读就有奖学金”的误解。曾经有一名上海学生,成绩很高,但轮到他面试时奖学金名额已满,招生人员问他愿否自费入读,被一口拒绝了。其后考生考虑过后又表示接受,但这时录取已经结束了。今年2-5月,朱力径博士带着招生团在内地八大城市举行招生说明会,“我是一路劝哪……”劝说的重点就是,奖学金不是必然的,要充分考虑自费就读的经济承受能力。这前几年“银弹”政策的后遗症,而香港高校正在试图消除。
  
  港大首个在仙地招生
  
  港大招生主任陈燕玲还记得,第一年招生50人,引来了5000人报名。自那时始,香港大学开始了独特的内地生教学模式----第一年先在北京大学委培,其余三年在香港本校学习。而香港大学自主招生2007年为第五届,人数也逐渐增多:2003年60人,2004年180人,2005年250人,2006年270人,提供奖学金的人数则一直维持在每年30人。
  经过四度扩招,目前香港在内地自主招生的省市已经扩至25个,份额也从总人数的4%达至10%,8间获政府资助的公立大学招生人数由2006年的1300人扩至今年的1600人。不过,据港方介绍,从今年开始,香港高校开始缩减内地生名额,增加台湾、澳门、东南亚、欧美等非内地生源名额,“毕竟,我们的目标是国际化,而非国内化。”
  2005年,香港高校对内地状元入读“泼了一盆冷水”,而在次年又许以高额奖学金大批录入内地状元。似乎因此,内地对入读香港高校形成了固定思维----“状元=香港高校通行证,入读=奖学金”。
  
  要的是高分高能学生
  
  对此,香港大学招生主任陈燕玲分外担忧。其实对于香港高校而言,要录的是高分高能学生,“状元只是增加了成功录取的几率而已。2005年,我们拒绝了数名状元的入读申请,就是因为面试时发现他们的综合素质并不适合国际化教学模式。”她坦言,香港高校的确依靠内地对于状元去向的高度关注,引进状元给学校打响招牌,但过于强调的后果是,那些分数高、综合能力也强的高能学生,惧怕与状元挤这条独木桥,反而不肯投考香港高校。这无异是一项巨大损失。
  更让香港校方无奈的是,很多内地家长抱有一种想法,以为到香港读书,“以后在内地国际公司、香港甚至国外更容易找工作”。这是一个误区,香港高校方面称,招收内地生是为了培养将来到世界最好的学校深造的更高级生源,直接效果是提高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和教学水平。另一个客观情况是,香港的人才需求量大,但竞争也很激烈,内地生毕业后没有就业优势。
  
  内地学子:国际交换生制是最大吸引源
  
  记者赴港采访众多内地学生了解到,香港高校的国际交换生制度是吸引他们入读的最大因素。香港中文大学鼓励内地生在入学第二年,连续三年申请到欧美等重点大学交换学习,一般可保证一次申请成功。香港大学则设置世界联系网本科生交换课程,内地学生可申请学期课程和短期课程,仅2005~2006年就有270多个内地生到15个国外高校交换学习一年或半年。香港科技大学的国际交换生的选择范围更高达100多家海外大学,仅商学院今年就有400多个交换生名额。
  2006年的广东状元孙贝贝说,她选择香港中文大学的原因就是交换生课程。“在香港学习一年便可通过交换生制度去国外读书,比留学便利更有效。”
  
  香港学子:内地生奖学金令人眼红
  
  “勤奋、成绩好”是香港学子对内地学子的总体评价。内地学子住在本地学生极难申请到的宿舍里,每天早睡早起,定时吃饭,不逃课,也不像本地学生那样爱逛街娱乐,真正过着苦读生涯。
  香港女生阿珊在香港科技大学完成本科学业,目前在香港大学读天体物理研究生课程。她说,香港科技大学2002年物理本科生有90个,其中10多个内地生,到2006年在读的60个学生里就有30多个内地生。阿珊坦言,“我们有嫉妒心,不仅因为他们成绩好,而且他们很多人上学都有奖学金,要知道,我们本地学生是极少能得到奖学金的!”
  
  香港高校内地招生之路
  
  01、上世纪80年代,香港高校开始在内地招收研究生。
  02、1998年开始招本科生,主要与清华北大交换学生。
  03、2002年香港高校开始向中央申请自主招生。
  04、如今,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的省市扩至25个,份额达10%,今年总数为1600人。
  05、下一步,要缩减内地生名额,增加台湾、澳门、东南亚、欧美等生源名额。
其他文献
公元3世纪是什么样子,没人能说得清,但是在圣马力诺却留下一个那个年代的传说,给今天的圣马力诺抹上了神秘的色彩。相传公元3世纪下半叶,一个叫马力诺的人居住在今南斯拉夫达尔马提亚群岛的阿尔贝岛上,他是一名石匠,靠采集石头为生,由于他宣传基督教,反对当时的封建统治,受到封建主的迫害,为了免遭不幸,他驾船离开故乡,跨越亚得里亚海,来到蒂塔诺山,居住在悬崖的山洞里,继续依靠采石为生,向异教徒宣传基督教,并禁
期刊
新移民到加拿大解决了住房问题后,接下来就是找份养家糊口的工作。身处这个民法健全的国家,一切都受法律保护,因此,有必要先了解自己享有的权利。  如果你在安省工作,就会受安省劳工法保护(Employment StandardsAct),安省劳工法制定于2000年,设立了工人在工作场所享有的各类平等权利,以及相关制度的最低标准。  安省劳工法保护工人的基本权利如下:  工作时间。一天8小时,一周48小时
期刊
移民,远离了祖籍国的氛围,在当地又难以找到归属感,来自同一传统文化熏陶下的精神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分隔两地的男女,还是共同奋斗的夫妻,华人移民的感情路走得并不容易——  移民,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人生中的一次重要选择。为了学业上的继续深造,为了事业上的更好发展,无论何种原因,整个移民过程的前前后后必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移民到海外,环境变了,语言变了,(有什么是不曾改变的?移民在海外,肤色不
期刊
飞机平安地降落在了法兰克福国际机场,恭候多时的驻外同事安排我们到酒店住下,便为我们接风洗尘。 走进一家餐馆,里面冷冷清清的,虽是中午时分,却只有几位白人老太太在用餐。服务生的态度很好,每次上菜后,便用小勺给她们均匀分配,老太太们则是细嚼慢咽,一口吞下,不失文雅。  一路劳顿,我们每个人都是饥肠辘辘,大家纷纷拿起菜单来一阵狂点,大有狠宰驻外同事之意。不一会儿,菜就上来了,满满地堆了一大桌。半个多小
期刊
我在加拿大既做过学生又当过老师,对中加的教育体系有些体会与感触,在此与大家分享。    老师比学生更用功    实习的时候,我往往是头一天从实习老师那里拿到“课题”,下午四点多回到家开始搜集资料写教案备课,一直忙到午夜,梦里都在喃喃自语,巩固台词。第二天上讲台,运气好遇到好的班级,学生赏脸听几句我备了快十个小时的课;运气中等遇到一个不好不坏的班,学生也还赏脸:睡自己的觉做自己的白日梦,至少与人无干
期刊
那年,丈夫在外面有了别的女人,提出离婚,她同意了,什么都没要,除了一个三岁的儿子。  两年过去了,她命运不济,公司又倒闭了,她也下了岗。那时,儿子刚刚上幼儿园,家里开支很大,她四处求职,最后在一家酒店找到了一份洗碗工的活儿。一个月800块钱,只能勉强维持生计,而且很辛苦,常常是深夜才回家。可她毫无怨言,搂着儿子,看着他活泼可爱的小脸庞,她很知足。  这天,儿子回来跟她说,学校要召开一次“亲子联谊会
期刊
中国    北京出入境检疫局:为防艾滋回国公民需体检  日前,国家质检总局发布消息,《口岸艾滋病防治管理办法》规定,在境外居住一年以上的中国公民,应该在规定时间内到口岸检验检疫机构或者县级以上的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申请出境一年以上的中国公民以及在国际通航的交通工具上工作的中国籍员工,应当持有检验检疫机构或者县级以上医院出具的含艾滋病检测结果的有效健康检查证明。申请来华居留的境外人员,应当到检验检疫机
期刊
中国    投资留学日趋大众化  “我们已经进入一个留学大众化的时代!”这是许多人的切实感受。确实,国内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剧增、就业形势的严峻、中国高端人才的匮乏、国民经济能力的普遍提升,加之人民币升值、留学目的国对中国的留学政策更加开放,这一切,使得留学迅速步入大众化时代。出国留学不再是高考落榜后的第二选择和被动选择,而成为中国学生的主动和优先选择。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留学市场正在朝着大众化的方向走
期刊
与国家认同相辅相成的,就是公民意识。一个社会如果缺失公民意识,那么什么努力都可能事倍功半。即使是一个自由民主的社会,假如它的民众缺乏公民和社群意识,同样会出现不堪忍受的混乱。一个现代社会不仅要讲个人权利,同时也要有公民责任感,对公共利益的责任感。  “非典”时期在加拿大,从亚洲回来的加国公民不用政府强制,都自觉地在家里隔离两周,这是公民社会中人的自觉。假如你到处乱跑,所有人都会认为你是一个不负责和
期刊
北欧的瑞典是个高福利国家,瑞典人的生活过得很滋润。衣食无忧再加上虔诚的宗教信仰,使得瑞典人做事说话不急不躁、彬彬有礼。去年我曾去瑞典旅游,对此我有切身的体会。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处处可见郁郁葱葱的树木,街道十分整洁,看不到一片纸屑垃圾。路上高速行驶的车辆都很遵守交通规则,很少会出现交通拥堵的情况,更听不见那种焦躁的喇叭声。街道两旁的楼房漂亮整洁。高大宏伟的基督教堂都有镀金的穹顶,在阳光下闪耀着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