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参观时,拿起一本课标书翻看,说了这么一句话,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不只是教科书,笔者在小学辅助读物市场上也搜寻过,像《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这样的经典著作固然有许多绘本版本,语言优美、插图精致、排版有趣者不乏其书,教师和家长推荐的现代绘本故事却也以外国著作为多,比如《不一样的卡梅拉》等。提到国学,常见的就是《三字经》,《弟子规》,目标指向性比较单一,多半是作为行为规范,功利性较重,更多是觉得可学可不学的,碰上了就读几遍,仿佛只是老祖宗的东西拿来晒一下,对经典的语言本体并不重视,也就是,没有作为中国人文化和语言的“基因”来看待。
传统经典被边缘化已经多年矣。因为多年来人们都在功利地学习和阅读,什么知识对升学和工作最有用,什么读物就最畅销,没有实效的予以摒弃。一百多年西学东渐之后,“洋玩意儿”仍然是时髦阶层的时髦物品。西学自然可以中用,问题在于现在中学有被排挤出国人血脉的危险,譬如现代白话中文的语法结构更趋进于西式,若拿出宋人或明人的白话口语来,现代人都不大看得懂,因为我们说话和写作的方式完全改变了,这可不像网文穿越小说里描述得那么乐观,现代主角穿到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都能沟通无阻,他们遇到的第一个障碍肯定是语言。
当然,我们不用穿越到过去,强大的文化有它强大的理由,该学的一定要学,关键在于怎么学,学习的本质究竟只是学,还是转基因。笔者看过林汉达先生所著的《中国历史故事》,语言通俗生动,活泼可喜,绝非西化句法;而且老少咸宜,将史书活化为现代故事书,又不失史的严谨。这本书畅销了四十多年,始终是同类读物之冠,以成语做标题,既让人看了故事,又记住了典故,可惜只写到三国,竟难找到可称双璧的后续之作。林汉达先生是民国生人,古典文化修养甚深,但浅出的功底也如此丰厚,放现在看完全不过时。这种能力何来?自然与他幼年求学时期大量学习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等语言文本分不开。什么时候我们现在的学生都拥有这种能力和语感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也就非常牢固了。
不只是教科书,笔者在小学辅助读物市场上也搜寻过,像《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这样的经典著作固然有许多绘本版本,语言优美、插图精致、排版有趣者不乏其书,教师和家长推荐的现代绘本故事却也以外国著作为多,比如《不一样的卡梅拉》等。提到国学,常见的就是《三字经》,《弟子规》,目标指向性比较单一,多半是作为行为规范,功利性较重,更多是觉得可学可不学的,碰上了就读几遍,仿佛只是老祖宗的东西拿来晒一下,对经典的语言本体并不重视,也就是,没有作为中国人文化和语言的“基因”来看待。
传统经典被边缘化已经多年矣。因为多年来人们都在功利地学习和阅读,什么知识对升学和工作最有用,什么读物就最畅销,没有实效的予以摒弃。一百多年西学东渐之后,“洋玩意儿”仍然是时髦阶层的时髦物品。西学自然可以中用,问题在于现在中学有被排挤出国人血脉的危险,譬如现代白话中文的语法结构更趋进于西式,若拿出宋人或明人的白话口语来,现代人都不大看得懂,因为我们说话和写作的方式完全改变了,这可不像网文穿越小说里描述得那么乐观,现代主角穿到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都能沟通无阻,他们遇到的第一个障碍肯定是语言。
当然,我们不用穿越到过去,强大的文化有它强大的理由,该学的一定要学,关键在于怎么学,学习的本质究竟只是学,还是转基因。笔者看过林汉达先生所著的《中国历史故事》,语言通俗生动,活泼可喜,绝非西化句法;而且老少咸宜,将史书活化为现代故事书,又不失史的严谨。这本书畅销了四十多年,始终是同类读物之冠,以成语做标题,既让人看了故事,又记住了典故,可惜只写到三国,竟难找到可称双璧的后续之作。林汉达先生是民国生人,古典文化修养甚深,但浅出的功底也如此丰厚,放现在看完全不过时。这种能力何来?自然与他幼年求学时期大量学习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等语言文本分不开。什么时候我们现在的学生都拥有这种能力和语感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也就非常牢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