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是一所高校综合水平的具象体现,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帮扶等工作是现代化高水平大学的重点工作,其中如何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动机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动机制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毕业生就业质量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生源质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建设质量。教育部学生司2014年下发《关于做好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发布工作的通知》(教学司函〔2014〕29号),更进一步体现了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工作的重视,对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应起的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了从今年开始高校要编制并向社会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一定程度上倒逼学校在毕业生就业方面应有所作为。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动机制建设的必要性
高校在人才培养、就业指导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大学生迈向社会工作岗位的最后一道关口,为此高校也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就业指导、发布就业信息、开拓就业市场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并形成了一系列自身特色的就业工作思路 。但是新形势下,国家、社会、个人都要求、希望高校利用自身优势、特点在毕业生就业方面发挥更多更大作用。例如,整合高校校友资源,整合不同高校间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办学质量、修正办学方向,培养方案,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毕业生;加强毕业后指导服务,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等。面对这么多的高校就业工作要求,需要有一套较为完整、完善的就业工作联动机制,通过该机制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引导提出办学意见和建议,提高专业指导水平等。
二、建设有效的高校就业工作联动机制
建设有效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动机制主要从两方面探索,一方面加强纵向联动机制建设,需要探索建立包括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大学生自身等多方联动的工作机制,共同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难题。另一方面建立高校横向联动机制,探索建立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共同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
三、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动机制思路
一是高度重视,成立专门就业指导机构,成立各个层面的就业指导机构、组织,加强逐级针对性指导、帮扶,政策信息、就业资源共享。一方面继续完善现有的就业各级指导中心,加强投入、指导、帮扶力度。另一方面创新自主管理模式,学校指导学生探索成立学生自主管理的就业组织,加强学生自主就业创业资源共享。政府机构指导、支持行业、企业成立就业协会,共享、发布相关招聘资源。
二是根据高校自身特点,完善现有就业指导工作 。1、结合大学生涯规划,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就业创业观。开展耐心细致的思想引导工作,引导学生克服“一步到位” 思想和浮躁的就业心态,引导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和自身能力,引导学生克服自卑、内向等负面情绪,保持积极健康的就业心态。2、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就业能力。通过邀请相关专家、教师开展就业专题讲座,橱窗、院报等载体充分宣传国家的就业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帮助毕业生熟悉就业政策。积极联系邀请往届毕业生回学校给学生讲述就业心得和注意事项,分享个人求职及职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设计大赛”,促使学生学会分析社会需要和自身实际情况,确定自己是否具备就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强化自身素质。3、设立就业信息库,加强信息收集发布。学校就业工作推进要以基层学院就业工作为依托。重点做好就业信息统计發布工作,保证就业信息能够及时传达给学生。并积极与校外企业单位联系,建立就业信息库。4、多种途径开拓就业市场。进一步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与沟通,开拓就业市场,邀请用人单位前来校招聘,为学校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充分发挥教师及校友作用:学校应发动教师通过个人关系积极邀请用人单位提供就业信息,邀请成功校友来校招聘,同时利用已就业学生同用人单位的沟通发掘就业信息。培养学生参加公务员考试意识。5.结合专业特点,多措施推进就业工作,加强校企合作,不断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高校要不断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交流,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并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在企业建立实习实践基地,为学生开展专业实习、提高专业技能提供了平台,有效拓展了就业渠道。
三是高校需利用就业信息资源编制就业质量报告,并根据实际情况积极调整,根据适应社会需求,培养“适销对路”的优秀人才 。1、学科专业设置要适应社会需求。不能因人设置专业;培养方案和目标要适应社会需求。比如,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就不能光培养学术型硕士。社会上需要的还是大批量的专业性操作技术人才。招生计划要适应社会需求。招生与就业必须联系起来,相互促进。全员参与、全方位做好就业工作。根据就业调整学科专业。高校各级领导一定要对就业工作高度重视,切实提高和保障学科专业的就业水平,应该适时调整就业水平较低的学科专业。2、根据就业调整优化培养方案。学校内部压力驱动的教学改革动力不足,压力必须来自外部。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内容及手段方法都要进行改进和调整,以适应社会需求,要走“工程技术解决社会生产实际问题”的培养模式。3、根据就业调整招生计划。要建立招生就业联动机制,调整专业结构,以近年来就业率为主要指标,来制定本、硕招生计划校内分配政策。
高校毕业生就业联动机制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切实做好这一工程需要国家、社会、高校、学生共同努力,作为高校管理者要继续摸清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各类影响因素,如党组织先锋模范作用、就业指导纳入奖励考核等机制,及时将相关因素纳入就业机制联动范围,这样才能探索出适合高校自身实际的联动机制,切实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动机制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毕业生就业质量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生源质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建设质量。教育部学生司2014年下发《关于做好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发布工作的通知》(教学司函〔2014〕29号),更进一步体现了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工作的重视,对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应起的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了从今年开始高校要编制并向社会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一定程度上倒逼学校在毕业生就业方面应有所作为。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动机制建设的必要性
高校在人才培养、就业指导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大学生迈向社会工作岗位的最后一道关口,为此高校也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就业指导、发布就业信息、开拓就业市场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并形成了一系列自身特色的就业工作思路 。但是新形势下,国家、社会、个人都要求、希望高校利用自身优势、特点在毕业生就业方面发挥更多更大作用。例如,整合高校校友资源,整合不同高校间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办学质量、修正办学方向,培养方案,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毕业生;加强毕业后指导服务,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等。面对这么多的高校就业工作要求,需要有一套较为完整、完善的就业工作联动机制,通过该机制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引导提出办学意见和建议,提高专业指导水平等。
二、建设有效的高校就业工作联动机制
建设有效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动机制主要从两方面探索,一方面加强纵向联动机制建设,需要探索建立包括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大学生自身等多方联动的工作机制,共同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难题。另一方面建立高校横向联动机制,探索建立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共同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
三、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动机制思路
一是高度重视,成立专门就业指导机构,成立各个层面的就业指导机构、组织,加强逐级针对性指导、帮扶,政策信息、就业资源共享。一方面继续完善现有的就业各级指导中心,加强投入、指导、帮扶力度。另一方面创新自主管理模式,学校指导学生探索成立学生自主管理的就业组织,加强学生自主就业创业资源共享。政府机构指导、支持行业、企业成立就业协会,共享、发布相关招聘资源。
二是根据高校自身特点,完善现有就业指导工作 。1、结合大学生涯规划,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就业创业观。开展耐心细致的思想引导工作,引导学生克服“一步到位” 思想和浮躁的就业心态,引导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和自身能力,引导学生克服自卑、内向等负面情绪,保持积极健康的就业心态。2、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就业能力。通过邀请相关专家、教师开展就业专题讲座,橱窗、院报等载体充分宣传国家的就业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帮助毕业生熟悉就业政策。积极联系邀请往届毕业生回学校给学生讲述就业心得和注意事项,分享个人求职及职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设计大赛”,促使学生学会分析社会需要和自身实际情况,确定自己是否具备就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强化自身素质。3、设立就业信息库,加强信息收集发布。学校就业工作推进要以基层学院就业工作为依托。重点做好就业信息统计發布工作,保证就业信息能够及时传达给学生。并积极与校外企业单位联系,建立就业信息库。4、多种途径开拓就业市场。进一步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与沟通,开拓就业市场,邀请用人单位前来校招聘,为学校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充分发挥教师及校友作用:学校应发动教师通过个人关系积极邀请用人单位提供就业信息,邀请成功校友来校招聘,同时利用已就业学生同用人单位的沟通发掘就业信息。培养学生参加公务员考试意识。5.结合专业特点,多措施推进就业工作,加强校企合作,不断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高校要不断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交流,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并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在企业建立实习实践基地,为学生开展专业实习、提高专业技能提供了平台,有效拓展了就业渠道。
三是高校需利用就业信息资源编制就业质量报告,并根据实际情况积极调整,根据适应社会需求,培养“适销对路”的优秀人才 。1、学科专业设置要适应社会需求。不能因人设置专业;培养方案和目标要适应社会需求。比如,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就不能光培养学术型硕士。社会上需要的还是大批量的专业性操作技术人才。招生计划要适应社会需求。招生与就业必须联系起来,相互促进。全员参与、全方位做好就业工作。根据就业调整学科专业。高校各级领导一定要对就业工作高度重视,切实提高和保障学科专业的就业水平,应该适时调整就业水平较低的学科专业。2、根据就业调整优化培养方案。学校内部压力驱动的教学改革动力不足,压力必须来自外部。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内容及手段方法都要进行改进和调整,以适应社会需求,要走“工程技术解决社会生产实际问题”的培养模式。3、根据就业调整招生计划。要建立招生就业联动机制,调整专业结构,以近年来就业率为主要指标,来制定本、硕招生计划校内分配政策。
高校毕业生就业联动机制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切实做好这一工程需要国家、社会、高校、学生共同努力,作为高校管理者要继续摸清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各类影响因素,如党组织先锋模范作用、就业指导纳入奖励考核等机制,及时将相关因素纳入就业机制联动范围,这样才能探索出适合高校自身实际的联动机制,切实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