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股神有道》,从巴菲特的身世、生平出发,以巴菲特的创业历程、事业发展为线索,以巴菲特的对外书信、媒体采访、公开演讲为素材,全面考察巴菲特的家庭生活和投资实践,提炼出这位大师的为人处世哲学、股票投资理念。
熊市何所惧哉
对于巴菲特这样的价值投资者而言,熊市一点儿也不值得害怕。首先,300年的资本市场发展历程已经证明,熊市不会持续到永远。其次,一旦选定并购买一只股票,他得到的不是一纸凭证,而是企业的一部分。如果发生了什么大的灾难,生命都将毁灭,谁还来得及为失去财富而忧虑呢?
只要世界不会毁灭,男人早上起来总要刮胡子,千千万万的美国人甚至是许多外国人总会口渴,总会有那么多人依然要喝可口可乐,那么吉列公司和可口可乐公司就会创造利润,股东就可分得红利。那么灾难又何所惧哉?
在巴菲特看来,公司经营的好坏与股价没有任何关系。一个投资者不愿意拥有一家公司十年,那就不要考虑拥有它十分钟。他声称自己从不试图通过买卖股票赚钱。他购买股票是在假设他们次日关闭股市,或在五年之内不再重新开放股市的基础上。
巴菲特所执掌的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既是一群其他公司的股东,更有成千上万散布在全球各地的股东。在1983年面向股东发言时,巴菲特说:他本人从未把单一年度的数字表现看得太认真,毕竟没有什么道理要把企业反映盈余的期间与地球绕行太阳公转的周期划上等号。反倒是,他建议至少以五年为一周期来评断企业整体的表现,若五年平均利润要比美国企业平均利润来得差时,便要开始注意了。就像Goethe所观察到的,到时要注意我们所提出的解释,万一要是失败了,解释的理由可能会有一大堆。投资者应考虑企业的长期发展,而不是股票市场的短期前景。
在下一轮股市暴跌时,请读者务必记住巴菲特这位睿智老人的告诫:“当你购买股票的时候,要记住你正在购买公司资产的一部分,并且想去分享它的财富。不要相信投资就是股权证书不断易手的观点。”既然是购买公司的资产,那就和购买猪肉没什么两样了,价格跌得越厉害,对投资者越有利。因为价格越低,同样价值的东西就变得越便宜。只要你对你所持有股票的公司充满信心,你就应该对股价下跌持欢迎的态度,并抓住这个机会增加你的持股。也许,想通了这个道理,你会和巴菲特一样,期待股市的暴跌。
退一步来说,就算你不是巴菲特一样的长期投资者,而是等着在某个适当时候把这些股票换成生活必需品,手中所持股权下跌也没有任何理由让你悲观绝望。因为市场先生也许会在短时间内忽视企业的基本面因素,但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这些因素一定会在市场上反映出来。只要你所购买公司的营运状况良好,你对这些公司的销售收入、存货、资本负债率指标了如指掌,它迟早会涨上去的。
巴菲特的忠告
在中国,还有一种极其荒谬的见解,一些过于愚蠢的评论家认为:由于股票市场掌握在这些投资大户手上,所以小额投资人根本一点机会也没有。
巴菲特对这类谬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在他看来:不管资金多寡,这样的市场绝对有利于任何投资者,只要他能够坚持自己的投资理念,事实上由手握重金的基金经理人所造成的市场波动,反而使得真正的投资人有更好的机会可以去贯彻其明智的投资行动,只要他在面临股市波动时,不会因为财务或心理因素而被迫在不当的时机出脱手中持股,他就很难会受到伤害。
1、千万别亏本
无论是1969年的离场还是1987年的减仓,在采取这些行动之前,巴菲特并没有100%的把握股市一定会跌,至少在短期之内不一定会跌。然而正是保本意识促使巴菲特谨慎地选择了离场或减仓。在那些熊市来临前的日子,一定有很多的投资者像巴菲特一样嗅到了危机来临的味道,然而他们却没有果断离场,因为他们没有把保本作为第一原则。在这些投资者心里,赚取更大的收益才是第一原则,他们总是陶醉在股市会不断上涨的幻觉中而无法自拔,这就是他们与巴菲特的区别。
2、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巴菲特并不是仅仅把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作为一家纺织企业来经营,而是以它为自己的投资平台。纺织企业要投资厂房和设施,资金量需求很大。
巴菲特一直想解决这个问题,他瞄上了奥马哈的一家保险公司:国家保险公司。国家保险公司是靠在大萧条时期为出租车提供保险起家的。它的主要拥有者林沃尔特生动地阐述了国家保险公司的经营原则:“没有糟糕的风险,只有糟糕的赔付比例。”
1967年,巴菲特以860万美元购入了国家保险公司以及另一家保险公司——火灾及海运保险公司的全部流通股。纺织企业是很消耗现金的,而保险公司能产生现金,债务可以在将来偿付。所以,保险公司的保费能够补偿纺织企业的支出,巴菲特还可以拿补偿后的剩余去投资基金,获得投资收益。巴菲特收购保险公司的意义非常重大,国家保险公司是巴菲特巨大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1968年,国家保险公司保费收入2000万美元,税后利润达到220万美元。从此以后,他有了一个源源不断的资金库,而且他还能享受税收优惠。
3、微软再便宜也不买
技术发展太快了,巴菲特无法准确预测网络科技公司的发展前景,他不能投资一个不确定的未来。他与微软创始人盖茨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他问盖茨能不能确定10年后软件会是什么样,网络和电脑又会是什么样?盖茨说,我也不能确定,因为这个行业发展太快了。
巴菲特告诉盖茨,既然他都不能确定微软的未来,他更不能投资自己看不懂的股票,所以他的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不能购买微软的股票。只是因为他们是朋友,巴菲特可以以个人的身份投资微软。连最出色的生意人所经营的最为强大的网络公司都不能够受巴菲特青睐,其他的网络科技公司更是可想而知。在整整5年中,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竟然连一股网络股都没有购入。
“熊”市中“雄”起
市场信心过于低迷,所有投资者都不愿意购买和持有股票的时候,往往是购入股票的大好时机。巴菲特本人也多次说,相比之下,他更愿意在熊市的悲观氛围中做生意。
1、熊市中的并购机会
1977~1981年,美国经济陷入了滞胀,股市也徘徊不前,道·琼斯指数一直在1000~800之间波动,股市波澜不惊。在这几年中,趁着市场的低迷,巴菲特花费4750万美元购入了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大部分股份。
政府雇员保险公司一直以低廉的产品价格著称,它的保险产品价格大大低于其他保险公司。低定价归功于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低承保成本,它的承保成本仅为13%,远低于行业30%的水平。政府雇员保险公司有巨大的競争优势。
然而在1976年,由于错误计算了客户索赔额,以及保险产品定价过低,政府雇员保险公司濒临破产,股票价格一落千丈,从每股61美元跌至每股2美元。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创始人利奥·古德温的儿子小利奥在接管公司后忍受不了这次股票的大幅下跌自杀身亡。
但是,巴菲特仍然相信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整个竞争优势依然存在,而且他对新任首席执行官寄予厚望。于是他在低点持续买入了大部分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股票。从1977年起,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就成为巴菲特投资组合中最主要的部分之一。
许多人都以为巴菲特只买保险和大众消费类企业的股票,真实的情况不是这样的。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巴菲特就一直在购买银行股。一般而言,银行类企业的确是值得投资的宝藏。
2、搏击次级债风波
对宏观经济问题感兴趣的朋友们也许都会关注美国最近一轮次级债风波,整个金融机构乱成一锅粥。巴菲特却对此兴奋不已,证券市场价格跌得越厉害,他越高兴。
按他老人家的一贯逻辑,一般而言,当市场出现混乱调整时,真实的投资机会就会出现。在普通投资者六神无主的情况下,巴菲特却气定神闲,因为他在市场动荡时看得更远,趁普通投资者退避三舍时,他考虑的却是如何在市场动荡中渔利。
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的投资策略明显贯彻了他的这一思路。美国证交会(SEC)披露,该公司二季度大量增持美国金融股,这在大多数市场人士看来是逆市场趋势之举。巴菲特二季度增持了8700万股美银(Bank of America)股票,季末的市值为4.253亿美元;他增持了2550万股的美国银行集团(USBancorp)股票;他还增持富国银行股票,目前的总持有规模为2.577亿股,季末的市值为8.396亿美元。
3、熊市中的套利机会
提起巴菲特,人们总是联系到巴菲特的长期持有理念。其实,巴菲特也经常进行短期炒作。在1985年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年报中,巴菲特有这样一句原话:“当我们的钱比想法多的时候,我们有时会进入套利领域。”所谓套利就是买入一只股票并不打算长期持有,而仅仅是等着有人出更高的价格接手。
在纽约证交所有一只叫DOV的股票,这是一家重工业企业,由于和终端消费品距离很远,不仅普通的中国人不了解它,甚至连美国的专业投资者对它也知之甚少。但它没有逃出巴菲特这个老猎人的眼睛。
整个20世纪90年代,这家公司的内部经营非常良好,并通过一系列的收购扩张了其收益和利润。但从2001年起,整个行业进入萧条状态,股价上不去,并于2002年开始股价不断下跌,到2003年初股价才见底。巴菲特从2001年1季度开始悄无声息地建仓,并在此后的两年内一路小跑前进,持续增加买入量。
因为巴菲特从DOV多年持续增长和盈利纪录上嗅出,一旦萧条期过去,股价将会回升。果然,到2003年底,巴菲特开始卖出这家公司的股票时,股价涨到了历史最高点。
这里要特别提醒读者在操作中千万别对号入座,以“股神也炒短期”作为自己做短线操作的依据,巴菲特进行套利操作也是无奈之举。
相关链接
与熊市的三次亲密接触
除去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以外(当时巴菲特刚刚出生),巴菲特共经历过三次熊市。
1、第一次与“熊”共舞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经济经过了长达20多年的快速增长,经济泡沫及通货膨胀已积聚到相当程度。用巴菲特的话来说,市场先生情绪高涨地狂暴了几年,到了该停下来喘息的时候了。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美国经济步入了前所未有的“滞胀”时期。为此,刚上千点不久的道·琼斯指数面临着巨大的考验。1974年末、1975年初,道·琼斯指数一度暴跌至550点,几乎吃掉1956年以来的战果。这是一次自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以来最残酷的熊市。迎面扑来的大黑熊令大多数投资者措手不及。市场的暴跌让他们犹如一下子从天堂掉入地狱。
到1974年底时,大多数投资者手中的股票跌了60%。美国人民谈股而色变。而就在这时,养精蓄锐了将近5年之后的巴菲特,像一个潜伏了很久的猎人终于发现了猎物一样,在最恰当的时刻扣动了扳机。他把5年来积累的大量资本义无反顾地投入到那些被人们所抛弃的股票上。像淘金者发现了一座金矿,他找到了大量有价值而又便宜的股票,以至于他的资本都消化不了。
2、第二次与“熊”共舞
1987年的股灾是巴菲特所经历的第二轮大熊市。10月19日,又是一个“黑色星期一”,道指狂跌508点,日跌幅达22.61%,从前一个交易日收盘价的2246.74点跌至1738.74点才收盘。这一个单日跌幅排在道·琼斯指数有史以来的第二位。这轮次下跌直到1987年年底才恢复。
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的市值也在一天之间损失了3.42亿美元。巴菲特的同事们声称,巴菲特可能是那天唯一一个不关注股市行情的人。他仍然和平常一样在办公室平静地阅读年报和资料。一整天中,他只从办公室走出来过一次,安慰同事们说:“股价下跌对公司没有任何影响,大家继续往日的工作。”他说的没错。在经历了持续两年的抛售之后,巴菲特的投资组合中只剩了3只股票:美国广播公司、华盛顿邮报、CEICO。而这三只股票是巴菲特打算“相伴到永远”的伙伴。所以,它们价格的涨跌和巴菲特没有任何关系。
不过,其他股票的价格崩溃则给他带来了滚滚财富。别人狂抛之际,他精心选择了几只股票,大胆买入。到1987年年底,市场指数恢复到大跌前水平时,巴菲特持股总值首次超过20亿美元。
3、第三次与“熊”共舞
2000年开始,反映技术股走势的美国纳斯达克指数持续下泻,从5000点高位,跌穿2000点主要心理关口,重新回到1998年12月的水平上。思科的股价从82美元跌至26.06美元,总市值从5554亿美元,直线降到2001年11月9日的1876亿美元。由华人明星式企业家杨致远所创建的雅虎公司从2000年的250美元一路连续下跌,到2001年9月26日,跌至历史最低谷,调整后的盘后价仅为4.05美元,跌去了95%。最神奇的神話美国在线辉煌时,股票市值1600亿美元,相当于电脑巨人IBM的两倍,这让它的胃口达到足以在2000年1月10日吞并一家比自己营业额大五倍的传统媒体帝国——时代华纳公司。合并后的第二年,新公司市值下降了54.66%,还比不上合并前时代华纳的市值。不过,那还远不是低谷。
许多华尔街的投资商身价一落千丈,但始终坚持投资在保险、零售等旧经济公司的巴菲特,他控制的上市公司2000年则逆势而上,大赚33亿美元!当然,这时候那些曾经在1999年说过“巴菲特老了,糊涂了”的投资者们只剩下对巴菲特的感激了。
从股神与熊市的三次亲密接触中,我们可以得知:股票价格的下跌往往孕育着诸多的良机。
(摘自《书摘》08.05.06)B11
熊市何所惧哉
对于巴菲特这样的价值投资者而言,熊市一点儿也不值得害怕。首先,300年的资本市场发展历程已经证明,熊市不会持续到永远。其次,一旦选定并购买一只股票,他得到的不是一纸凭证,而是企业的一部分。如果发生了什么大的灾难,生命都将毁灭,谁还来得及为失去财富而忧虑呢?
只要世界不会毁灭,男人早上起来总要刮胡子,千千万万的美国人甚至是许多外国人总会口渴,总会有那么多人依然要喝可口可乐,那么吉列公司和可口可乐公司就会创造利润,股东就可分得红利。那么灾难又何所惧哉?
在巴菲特看来,公司经营的好坏与股价没有任何关系。一个投资者不愿意拥有一家公司十年,那就不要考虑拥有它十分钟。他声称自己从不试图通过买卖股票赚钱。他购买股票是在假设他们次日关闭股市,或在五年之内不再重新开放股市的基础上。
巴菲特所执掌的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既是一群其他公司的股东,更有成千上万散布在全球各地的股东。在1983年面向股东发言时,巴菲特说:他本人从未把单一年度的数字表现看得太认真,毕竟没有什么道理要把企业反映盈余的期间与地球绕行太阳公转的周期划上等号。反倒是,他建议至少以五年为一周期来评断企业整体的表现,若五年平均利润要比美国企业平均利润来得差时,便要开始注意了。就像Goethe所观察到的,到时要注意我们所提出的解释,万一要是失败了,解释的理由可能会有一大堆。投资者应考虑企业的长期发展,而不是股票市场的短期前景。
在下一轮股市暴跌时,请读者务必记住巴菲特这位睿智老人的告诫:“当你购买股票的时候,要记住你正在购买公司资产的一部分,并且想去分享它的财富。不要相信投资就是股权证书不断易手的观点。”既然是购买公司的资产,那就和购买猪肉没什么两样了,价格跌得越厉害,对投资者越有利。因为价格越低,同样价值的东西就变得越便宜。只要你对你所持有股票的公司充满信心,你就应该对股价下跌持欢迎的态度,并抓住这个机会增加你的持股。也许,想通了这个道理,你会和巴菲特一样,期待股市的暴跌。
退一步来说,就算你不是巴菲特一样的长期投资者,而是等着在某个适当时候把这些股票换成生活必需品,手中所持股权下跌也没有任何理由让你悲观绝望。因为市场先生也许会在短时间内忽视企业的基本面因素,但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这些因素一定会在市场上反映出来。只要你所购买公司的营运状况良好,你对这些公司的销售收入、存货、资本负债率指标了如指掌,它迟早会涨上去的。
巴菲特的忠告
在中国,还有一种极其荒谬的见解,一些过于愚蠢的评论家认为:由于股票市场掌握在这些投资大户手上,所以小额投资人根本一点机会也没有。
巴菲特对这类谬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在他看来:不管资金多寡,这样的市场绝对有利于任何投资者,只要他能够坚持自己的投资理念,事实上由手握重金的基金经理人所造成的市场波动,反而使得真正的投资人有更好的机会可以去贯彻其明智的投资行动,只要他在面临股市波动时,不会因为财务或心理因素而被迫在不当的时机出脱手中持股,他就很难会受到伤害。
1、千万别亏本
无论是1969年的离场还是1987年的减仓,在采取这些行动之前,巴菲特并没有100%的把握股市一定会跌,至少在短期之内不一定会跌。然而正是保本意识促使巴菲特谨慎地选择了离场或减仓。在那些熊市来临前的日子,一定有很多的投资者像巴菲特一样嗅到了危机来临的味道,然而他们却没有果断离场,因为他们没有把保本作为第一原则。在这些投资者心里,赚取更大的收益才是第一原则,他们总是陶醉在股市会不断上涨的幻觉中而无法自拔,这就是他们与巴菲特的区别。
2、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巴菲特并不是仅仅把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作为一家纺织企业来经营,而是以它为自己的投资平台。纺织企业要投资厂房和设施,资金量需求很大。
巴菲特一直想解决这个问题,他瞄上了奥马哈的一家保险公司:国家保险公司。国家保险公司是靠在大萧条时期为出租车提供保险起家的。它的主要拥有者林沃尔特生动地阐述了国家保险公司的经营原则:“没有糟糕的风险,只有糟糕的赔付比例。”
1967年,巴菲特以860万美元购入了国家保险公司以及另一家保险公司——火灾及海运保险公司的全部流通股。纺织企业是很消耗现金的,而保险公司能产生现金,债务可以在将来偿付。所以,保险公司的保费能够补偿纺织企业的支出,巴菲特还可以拿补偿后的剩余去投资基金,获得投资收益。巴菲特收购保险公司的意义非常重大,国家保险公司是巴菲特巨大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1968年,国家保险公司保费收入2000万美元,税后利润达到220万美元。从此以后,他有了一个源源不断的资金库,而且他还能享受税收优惠。
3、微软再便宜也不买
技术发展太快了,巴菲特无法准确预测网络科技公司的发展前景,他不能投资一个不确定的未来。他与微软创始人盖茨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他问盖茨能不能确定10年后软件会是什么样,网络和电脑又会是什么样?盖茨说,我也不能确定,因为这个行业发展太快了。
巴菲特告诉盖茨,既然他都不能确定微软的未来,他更不能投资自己看不懂的股票,所以他的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不能购买微软的股票。只是因为他们是朋友,巴菲特可以以个人的身份投资微软。连最出色的生意人所经营的最为强大的网络公司都不能够受巴菲特青睐,其他的网络科技公司更是可想而知。在整整5年中,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竟然连一股网络股都没有购入。
“熊”市中“雄”起
市场信心过于低迷,所有投资者都不愿意购买和持有股票的时候,往往是购入股票的大好时机。巴菲特本人也多次说,相比之下,他更愿意在熊市的悲观氛围中做生意。
1、熊市中的并购机会
1977~1981年,美国经济陷入了滞胀,股市也徘徊不前,道·琼斯指数一直在1000~800之间波动,股市波澜不惊。在这几年中,趁着市场的低迷,巴菲特花费4750万美元购入了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大部分股份。
政府雇员保险公司一直以低廉的产品价格著称,它的保险产品价格大大低于其他保险公司。低定价归功于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低承保成本,它的承保成本仅为13%,远低于行业30%的水平。政府雇员保险公司有巨大的競争优势。
然而在1976年,由于错误计算了客户索赔额,以及保险产品定价过低,政府雇员保险公司濒临破产,股票价格一落千丈,从每股61美元跌至每股2美元。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创始人利奥·古德温的儿子小利奥在接管公司后忍受不了这次股票的大幅下跌自杀身亡。
但是,巴菲特仍然相信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整个竞争优势依然存在,而且他对新任首席执行官寄予厚望。于是他在低点持续买入了大部分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股票。从1977年起,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就成为巴菲特投资组合中最主要的部分之一。
许多人都以为巴菲特只买保险和大众消费类企业的股票,真实的情况不是这样的。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巴菲特就一直在购买银行股。一般而言,银行类企业的确是值得投资的宝藏。
2、搏击次级债风波
对宏观经济问题感兴趣的朋友们也许都会关注美国最近一轮次级债风波,整个金融机构乱成一锅粥。巴菲特却对此兴奋不已,证券市场价格跌得越厉害,他越高兴。
按他老人家的一贯逻辑,一般而言,当市场出现混乱调整时,真实的投资机会就会出现。在普通投资者六神无主的情况下,巴菲特却气定神闲,因为他在市场动荡时看得更远,趁普通投资者退避三舍时,他考虑的却是如何在市场动荡中渔利。
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的投资策略明显贯彻了他的这一思路。美国证交会(SEC)披露,该公司二季度大量增持美国金融股,这在大多数市场人士看来是逆市场趋势之举。巴菲特二季度增持了8700万股美银(Bank of America)股票,季末的市值为4.253亿美元;他增持了2550万股的美国银行集团(USBancorp)股票;他还增持富国银行股票,目前的总持有规模为2.577亿股,季末的市值为8.396亿美元。
3、熊市中的套利机会
提起巴菲特,人们总是联系到巴菲特的长期持有理念。其实,巴菲特也经常进行短期炒作。在1985年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年报中,巴菲特有这样一句原话:“当我们的钱比想法多的时候,我们有时会进入套利领域。”所谓套利就是买入一只股票并不打算长期持有,而仅仅是等着有人出更高的价格接手。
在纽约证交所有一只叫DOV的股票,这是一家重工业企业,由于和终端消费品距离很远,不仅普通的中国人不了解它,甚至连美国的专业投资者对它也知之甚少。但它没有逃出巴菲特这个老猎人的眼睛。
整个20世纪90年代,这家公司的内部经营非常良好,并通过一系列的收购扩张了其收益和利润。但从2001年起,整个行业进入萧条状态,股价上不去,并于2002年开始股价不断下跌,到2003年初股价才见底。巴菲特从2001年1季度开始悄无声息地建仓,并在此后的两年内一路小跑前进,持续增加买入量。
因为巴菲特从DOV多年持续增长和盈利纪录上嗅出,一旦萧条期过去,股价将会回升。果然,到2003年底,巴菲特开始卖出这家公司的股票时,股价涨到了历史最高点。
这里要特别提醒读者在操作中千万别对号入座,以“股神也炒短期”作为自己做短线操作的依据,巴菲特进行套利操作也是无奈之举。
相关链接
与熊市的三次亲密接触
除去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以外(当时巴菲特刚刚出生),巴菲特共经历过三次熊市。
1、第一次与“熊”共舞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经济经过了长达20多年的快速增长,经济泡沫及通货膨胀已积聚到相当程度。用巴菲特的话来说,市场先生情绪高涨地狂暴了几年,到了该停下来喘息的时候了。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美国经济步入了前所未有的“滞胀”时期。为此,刚上千点不久的道·琼斯指数面临着巨大的考验。1974年末、1975年初,道·琼斯指数一度暴跌至550点,几乎吃掉1956年以来的战果。这是一次自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以来最残酷的熊市。迎面扑来的大黑熊令大多数投资者措手不及。市场的暴跌让他们犹如一下子从天堂掉入地狱。
到1974年底时,大多数投资者手中的股票跌了60%。美国人民谈股而色变。而就在这时,养精蓄锐了将近5年之后的巴菲特,像一个潜伏了很久的猎人终于发现了猎物一样,在最恰当的时刻扣动了扳机。他把5年来积累的大量资本义无反顾地投入到那些被人们所抛弃的股票上。像淘金者发现了一座金矿,他找到了大量有价值而又便宜的股票,以至于他的资本都消化不了。
2、第二次与“熊”共舞
1987年的股灾是巴菲特所经历的第二轮大熊市。10月19日,又是一个“黑色星期一”,道指狂跌508点,日跌幅达22.61%,从前一个交易日收盘价的2246.74点跌至1738.74点才收盘。这一个单日跌幅排在道·琼斯指数有史以来的第二位。这轮次下跌直到1987年年底才恢复。
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的市值也在一天之间损失了3.42亿美元。巴菲特的同事们声称,巴菲特可能是那天唯一一个不关注股市行情的人。他仍然和平常一样在办公室平静地阅读年报和资料。一整天中,他只从办公室走出来过一次,安慰同事们说:“股价下跌对公司没有任何影响,大家继续往日的工作。”他说的没错。在经历了持续两年的抛售之后,巴菲特的投资组合中只剩了3只股票:美国广播公司、华盛顿邮报、CEICO。而这三只股票是巴菲特打算“相伴到永远”的伙伴。所以,它们价格的涨跌和巴菲特没有任何关系。
不过,其他股票的价格崩溃则给他带来了滚滚财富。别人狂抛之际,他精心选择了几只股票,大胆买入。到1987年年底,市场指数恢复到大跌前水平时,巴菲特持股总值首次超过20亿美元。
3、第三次与“熊”共舞
2000年开始,反映技术股走势的美国纳斯达克指数持续下泻,从5000点高位,跌穿2000点主要心理关口,重新回到1998年12月的水平上。思科的股价从82美元跌至26.06美元,总市值从5554亿美元,直线降到2001年11月9日的1876亿美元。由华人明星式企业家杨致远所创建的雅虎公司从2000年的250美元一路连续下跌,到2001年9月26日,跌至历史最低谷,调整后的盘后价仅为4.05美元,跌去了95%。最神奇的神話美国在线辉煌时,股票市值1600亿美元,相当于电脑巨人IBM的两倍,这让它的胃口达到足以在2000年1月10日吞并一家比自己营业额大五倍的传统媒体帝国——时代华纳公司。合并后的第二年,新公司市值下降了54.66%,还比不上合并前时代华纳的市值。不过,那还远不是低谷。
许多华尔街的投资商身价一落千丈,但始终坚持投资在保险、零售等旧经济公司的巴菲特,他控制的上市公司2000年则逆势而上,大赚33亿美元!当然,这时候那些曾经在1999年说过“巴菲特老了,糊涂了”的投资者们只剩下对巴菲特的感激了。
从股神与熊市的三次亲密接触中,我们可以得知:股票价格的下跌往往孕育着诸多的良机。
(摘自《书摘》08.05.06)B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