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传人”金正洪:从“一缕光”到“一片光”

来源 :雷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da_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3月,学雷锋花开正艳的时节。浙南著名国际商品城——义乌,因为有了“当代雷锋传人”金正洪“善爱三部曲”之三《爱在金秋》的出版发行,显得更加喜庆和温馨。
  义乌团市委和市教育局等单位以“弘扬雷锋精神,共建文明义乌”为主题,在金正洪的母校、福田街道前店小学为金正洪的《爱在金秋》举行首发仪式。仪式开始,有关方面首先对全市宣扬雷锋精神先进个人、“学雷锋服务队”以及福田街道前店小学学雷锋先进中队、雷锋班等集体和个人进行了表彰。《雷锋》杂志给一批学雷锋爱心人士颁发了荣誉证书,以感谢他们对杂志的关心和支持。
  报告文学集《爱在金秋》字里行间充满了浓浓的爱意和金正洪那颗火热的学雷锋之心。2018年10月,《雷锋》杂志总编辑陶克看了书稿后,深为他30多年坚持走雷锋之路、做照亮社会和他人的“一缕光”所感动,欣然接受为此书作序。
  活动现场,各级领导和来宾对金正洪的善爱之举并不陌生。作为当年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南京军区学雷锋标兵”,金正洪在部队时做了无数好事,事迹上了《人民日报》一版头条。2004年转业回到家乡义乌后虽然环境变了,工作岗位变了,但他初心不变,仍一如既往地投身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并带领众多的战友、同学、同事和朋友积极向善,在义乌形成了良好的学雷锋氛围。特别是近两年,他不仅自己以身作则处处做好事、做善事,还利用点滴业余时间,用手中的笔把自己所做的和所看到的好人善举记录下来,先后出版了《爱在旅途》《爱在义乌》《爱在金秋》3部纪实文学作品。这不仅是义乌文坛的一份新收获,更是一份关于人间大爱的出色答卷。整个作品清新亮丽,厚重大气,丰富多姿的生活记录里携带着人间大爱的芬芳和追寻,让读者体悟到作者对善的弘扬和对爱的追求。书中记录的生动故事不仅感人肺腑、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而且每一篇都弘扬着社会正能量。

  发行仪式上,金正洪即席发表感言:“我一直以为,是‘一缕光’就要永远闪耀,就要竭尽全力为社会、为他人送去光明和温暖。我做的好事,受惠的只有一小部分人,但我把社会上更多的好人好事写成书,受益的是无数的人。书上的事例让人们知道,人人可以学雷锋做好事,人人可以参与净化社会环境,人人可以提高精神道德修养。在人的价值观念呈多样化的今天,除了自己做好事之外,宣传和感化他人也显得非常重要。”
  作为金正洪的母校,前店小学校长朱碧慧女士发言说:“金正洪的‘一缕光’精神,已经成为我们学校进行德育教学的生动教材,一大批小雷锋在成长,学校也成为全省第一所雷锋小学。”
  “善爱之心让我们相聚在义乌。”发行仪式上,一群来自外省市的老兵战友格外引人注目。原来,金正洪为了带领更多的人学雷锋,组建了一个“警卫连爱心群”,平时通过手机微信交流互动。这个群是金正洪在部队时的“警卫连勤俭节约小组”延伸来的,目前已发展到150多人。他们大多是警卫连退役的官兵,分布在全国10多个省市,善爱的力量使他们又汇聚在一起。2019年1月17日,金正洪在“警卫连爱心群”看见一条求助短信,说家住山东日照的警卫连退役战士何鲲从自家平房跌落,不省人事,颈部以下毫无知觉!虽手术比较顺利,但因何鲲的家境不好,前段时间已花费医疗费近15万元,后期还有6个疗程的康复治疗,需要近50万的治疗费用,家人已无力承担,所以恳请社会伸出援手。金正洪证实情况属实后,在爱心群发出了倡议,没想到一个上午时间,就收到几十个爱心红包。病床上的何鲲听说那么多战友、社会爱心人士在关心他,感动地说:“谢谢大家!”很多向他伸出温暖之手的警卫连战友,并不认识他。原警卫连指导员韩永宏得知何鲲的不幸后当天就转过去2000元,当了解善爱团队在募捐,又转账1000元;在上海宝山做保安的郭维发收入并不高,他不仅每月发100个爱心红包帮助需要的人,每次群里的救助他也积极参与,这次又为何鲲捐200元钱。短短10多天,就筹到善款10多万元。
  作为“群主”,金正洪每天都会发一些自己“心灵鸡汤”,与战友们共勉。战友心里有什么不顺、生活有什么难处,都会互相倾诉、互相勉励鼓劲。矢志不渝,豁达大度,历经风雨,润物无声……
  现场所见所闻,作为当年在原第12集团军时采写报道金正洪先进事迹、近年来又持续关注宣传金正洪的“新闻老兵”,记者再一次真切地感受到:金正洪,不仅仍然保持着当年的“一缕光”,而且正把“一缕光”变成“一片光”,带领更多的义乌爱心人奋进在践行雷锋精神的道路上。
和和美美的蘇晓琳一家

  苏晓琳,拥有和常人不一样的人生:身高1.1米、身体严重畸形、“走路”要靠板凳,曾被医生断言“活不过15岁”……
  然而,苏晓琳活得比常人更加出彩:创业、恋爱、生娃、出书、管理肢残协会、担任多所学校“编外”的思想政治老师……
  每当见到坐在电动三轮车上、一脸灿烂的苏晓琳,都让人禁不住心生敬意和感念。

心有阳光,助力残障朋友追梦


  1984年,苏晓琳出生于江苏省启东市汇龙镇亚光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一生下来,她就被诊断为“镜面人”:心脏、肝脏、脾脏、胆等器官的位置与正常人相反。另外,脊柱扭曲、右脚外翻、左脚后翻。医生曾断言:她活不过15岁。
  七八岁时,父母给苏晓琳做了一个特制的小板凳。经过多次的跌倒、爬起,她可以借助小板凳行走了。因为身体原因,她没能进入学校。于是她选择收听广播、收看电视,跟着节目学习普通话,跟着电视的字幕学认字,有不懂的就去查字典、查工具书,很快就学会了许多常用字,并且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1999年,苏晓琳15岁,“大限”并没有如约而至,她奇迹般地活下来了!父母帮她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让她可以开着它去市里、去超市、去公园。2006年的一天,苏晓琳无意中收听到了当地电台的《106.3直播室》节目,一下子打开了紧闭的心扉。通过节目,她学到了许多知识,知道了雷锋,懂得了怎样像雷锋那样做人做事,结交了许多朋友,看到了外面精彩的世界。在雷锋精神的引领和朋友们的鼓励下,苏晓琳重新点燃了梦想之火。她办起了内衣店和网络聊天室,在网上开导更多的残疾人朋友,还在网上收获了自己的爱情,与来自河北廊坊的小伙子杨海军组建了家庭。两人携手创业,开了一家夫妻店——“阳光电脑”维修店。2013年1月,因为身体条件原本不可能顺利生产的苏晓琳,在现代医疗手段的帮助下,生下一个健康的儿子,实现了做妈妈的愿望。
  2012年3月的一天,苏晓琳的“阳光电脑”店门前来了一名不速之客。一位中年妇女央求晓琳无论如何要救救她的儿子。原来,这位中年妇女的儿子小周是轻微脑瘫,手和脚不能正常行动。由于自卑,小周已经很久没有出门了。苏晓琳当即表示可以通过教授电脑技术,让小周学会与人相处。

  收下小周这个“小徒弟”后,苏晓琳变得更加忙碌了。她每天都要细心观察小周的神态,制订“学习计划”。刚到“阳光电脑”学习时,小周几乎连话都不会讲。苏晓琳就经常跟他谈心,鼓励他跟别人接触。不到半年,小周不仅能处理简单的电脑问题,还能帮师傅接生意了。一年后,小周被启东市区一家广告公司录用,月薪2500多元。多年来,苏晓琳一直与小周保持着密切联系,闲时便会找小周聊天,帮他解答工作交际上的困惑,鼓励他多去接触不同朋友。
  和普通人一样,残疾人也有自己的梦想,只是囿于身体的残缺、内心的自卑而无法实现。苏晓琳的愿望,就是帮助更多的残疾朋友追寻梦想、充实人生。
  2014年7月29日晚,苏晓琳收到一封来自“玻璃人”碎玉的紧急求助信。碎玉的老公乐乐因严重褥疮生命垂危,碎玉一家却无力负担高昂的手术费。苏晓琳立即联系了“生命之歌”公益网站的管理团队。两天后,《生命在呼唤——病危残友潘贵安救助大行动》和《乐乐(潘贵安)——挺住啊》的帖子引起了强烈反响。随后,网易、百度等全国知名大网站的论坛上,相继出现了“救助乐乐”的转帖。仅仅3天时间,捐款就超过4万元,为碎玉一家解了燃眉之急。
苏晓琳创办的“阅读分享会”

  因为经历坎坷,苏晓琳更能体会残疾朋友生活的不易。2018年年初,苏晓琳出任启东市肢残人协会主席。她时常带领协会成员参观展览、祭奠英烈、动手包饺子、自制微视频,并通过系列活动送物送情,把温暖送给更多需要关心的残疾人。

生如夏花,善心撑起一片晴天


  早年外出打工时,苏晓琳最怕经过学校门口,害怕那些天真的孩子聚在一起,向身有残疾的自己指指点点,把自己当成“怪物”。有一次,苏晓琳受邀前往启东市长江小学演讲。上台前,她在后台的休息室里有些惴惴不安。这时候,突然跑进来一个虎头虎脑的男孩子,对着她上下打量,慢慢地挨到她身边,摸摸她的轮椅。男孩没有被她的“畸形”吓退,反而告诉苏晓琳,曾经在电视里看到过她,觉得她很了不起,想提前来认识她。简单的交谈很快拉近了两个人的距离,也让苏晓琳放下了心中的担忧。
  有了那次经历,苏晓琳开始调整自己的心态,勇敢地走进校园,当起了启东市各中小学的“编外”思政老师。她热情为小朋友们“讲故事”,从小时候的坎坷经历说起,分享她的求学梦,分享她打工创业的历程,分享她学雷锋写自传的心得……“我都这么坚强这么快乐了,你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坚强不快乐呢?”这句话苏晓琳常挂在嘴边,她希望能用自己的经历,激励学生们珍惜人生、发愤图强、感恩社会,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曾经,苏晓琳也幻想过“哪怕用一辈子换一天正常人的生活”。如今,她觉得自己现在这样也“挺好”。既然上帝让她活过了15岁,那就意味着有更重要的事等着她去做。
  这些年,苏晓琳走进机关单位、乡镇社区甚至是女子收容所,用自己的即兴演讲传递满满正能量。面对社会上的一些质疑,她的回答饱含真情而又质朴有力:“如果我的炫耀能让那些残疾人感觉到社会的温暖,觉得只要自己努力我也可以成功,那么我值了,我愿意用残疾继续去炫耀。”
  平日里,苏晓琳和丈夫杨海军经营的“阳光电脑”维修店就是一个文明服务小站:电脑维修、代缴费用等服务让街坊邻里倍感亲切;爱心V站、情暖启东等志愿服务在这里生根发芽;肢协人紧紧团結在一起,以这里为半个家。忙时,肢协会员在这里头脑风暴、部署活动;闲时,残疾人在这里聚会谈天、倾诉心事,分享一桌火锅的温情。
其他文献
一大早,上蔡县一家盲人按摩服务中心,盲人志军就开始准备各种按摩工具,为当天的生意做准备。对志军来说,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每一天都充满了希望。  志军是驻马店市残联举办的职业技术培训班的第一期学员。和志军一样,全市有数万名残疾人在市残联的帮助下,找到了实现自身价值的岗位、找到了生活的目标、找到了社会的包容和尊重,实现了重生。可以说,残联就是驻马店市所有残疾人的娘家,是残疾人最大的依靠。夯实基础,组织
期刊
湖南省长沙县有一个叫小雨点(化名)的农村孩子,家庭变故让原本开朗的他,变得郁郁寡欢,性格渐渐孤僻起来。  2017年的一天,他的生活中迎来了一群爱心人士,这支队伍里面还有一群与他一般大年纪的快乐活泼的小学生,他们都来自星沙城区,驱车一个多小时专程来帮助他和其他困境同学。这支爱心队伍为小雨点送来了新书包、文具等礼物,帮他辅导作业,一起做游戏,还常常邀请他一起去松雅湖游玩、逛超市。几个月过去,小雨点走
期刊
2019年4月3日,记者在上海市希望工程办公室获悉,由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和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等联合开展的为全国红军小学“雷锋班”授牌及为“雷锋式好少年”评比表彰活动,正在祖国大地明媚的春天中进行。  坚持50多年矢志不渝学习雷锋、传播正能量的上海希望工程办公室党支部书记吴仁杰介绍说,2007年人民军队建军80周年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一批老红军的后代在北京发起了援建“红军小学”活动,
期刊
暖風拂面,春意渐浓。前不久,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疼痛科联合山东省医学会青年委员会、淄博市医学会疼痛学专业委员一行8人,带着对离休老干部、革命老前辈的崇敬之情,来到山东省军区淄博第一干休所,为该所的100余位老首长、老阿姨进行了免费义诊,为长期慢性疼痛、疑难疼痛、亚健康等老年患者提供了专业咨询和现场治疗。专家团队的暖意,像一股春风吹进了干休所,荡漾在老人们的心田。  老首长、阿姨们普遍进入“两高”期
期刊
本文作者(左)與陈广生(右)在一起(图片由作者提供)  陈广生走了,不知道是否留下遗言,《雷锋的故事》是他留给这个世界最珍贵的礼物。  陈老生前曾应邀在我主编的《雷锋精神研究》杂志上发表一篇感言,某种意义上这是他与时代交谈的真情告白。陈老在开篇感慨雷锋人生价值时引用了一段名句,“记得一位著名作家说过:‘生,使一切的人站在同一条水平线上;死,使卓越的人露出头角来。’”今天,当我们燃上一炷香,遥祭陈老
期刊
2019年是毛泽东同志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56周年。为更好地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雷锋的号召,雷锋精神报告团走进福建南平,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进军营开展宣讲活动。报告团成员中增加了爱心企业家陈飞燕等。目前已在南平举办了3场宣讲活动。2019年4月1日,雷锋精神报告团走进南平市武夷山一中,开展《雷锋文化大讲堂》宣讲活动。  龙凡将军在现场以《雷锋精神指引我无悔人生路》为主题,与师生
期刊
2019年4月8日,“有家,有爱,有雷锋”首场社区公益活动在福州市鼓楼区华大街道琴湖社区拉开序幕。本次活动在雷锋杂志社、福建省职工服务中心、福州市广告协会的共同指导下,由锋能量公益服务中心与琴湖社区共同主办,得到了众多社会力量的支持。  为了响应习总书记参观辽宁抚顺雷锋纪念馆时发出的学习雷锋精神的号召,雷锋杂志社顾问朱剑平、品牌主管袁雪雪带领福建工作站组建了锋能量公益服务中心,走进社区为居民提供志
期刊
2019年全国两会胜利闭幕之际,在春雨绵绵、暖意融融的武夷山,《雷锋文化大讲堂》报告团走进福建武夷山监狱报告厅,为全体民警和服刑人员解读新时代雷锋精神的实践意义。  报告团由龙凡少将、朱剑平顾问、徐肖剑主任、宋绍甫大校、胡承山大校、《雷锋》杂志智库成员、品牌主管袁雪雪、天心村好村长林小荣等成员组成。人民出版社主管、主办的《雷锋》杂志有关人员一行25人出席本次会议。  此次活动由中国军事文化研究会、
期刊
2019年6月下旬以来,香港发生一系列挑战国家主权、冲击“一國两制”底线的极端暴力行为,引发社会各界强烈谴责。  愤慨之余,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情况固然复杂,但最根本的教训是在于,回归后的20多年,从学校到社会的爱国主义教育严重缺失,没做过“去殖民化”工作,导致公民特别是青少年信仰信念弱化,民族认同感下降。  孙中山曾经说过: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祖国是“所有音符中最动人的音符
期刊
2009年沈老师捐建的都江堰尚慈翠英小学落成爱心捐资建学校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也牵动着徐家汇街道退休语文教师沈翠英的心,电视上出现的一幕幕揪心画面,让沈翠英老师泪流不止。虽然,她在第一时间就捐了2000元,儿子也捐了10000元,但沈翠英仍觉得不足以表达自己的心意,总觉得自己还应该做些什么。  一天,沈翠英對儿子和儿媳妇说:“地震后,我一直关注着新闻,看到那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