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了解大洋河刀鲚繁殖生物学资料,本研究对2020年4-9月采集于大洋河下游河段4处点位的253尾刀鲚进行了繁殖生物学分析.结果显示:大洋河刀鲚样本体长范围175~345 mm,均值为(245±27)mm,体重范围27.7~220.4 g,均值为(67.7±26.7)g,年龄以2龄为主,占74.1%,雌雄总体性比为1:1.13;雌雄鱼初次性成熟体长和年龄分别为229 mm、1.5龄和212 mm、1.2龄.通过成熟系数(GSI)和卵径大小分析,繁殖时间集中在6-7月份,GSI和卵径最高值分别为(15.08±
【机 构】
:
辽宁省淡水水产科学研究院, 辽宁省水生动物病害防治重点实验室, 辽宁辽阳1110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解大洋河刀鲚繁殖生物学资料,本研究对2020年4-9月采集于大洋河下游河段4处点位的253尾刀鲚进行了繁殖生物学分析.结果显示:大洋河刀鲚样本体长范围175~345 mm,均值为(245±27)mm,体重范围27.7~220.4 g,均值为(67.7±26.7)g,年龄以2龄为主,占74.1%,雌雄总体性比为1:1.13;雌雄鱼初次性成熟体长和年龄分别为229 mm、1.5龄和212 mm、1.2龄.通过成熟系数(GSI)和卵径大小分析,繁殖时间集中在6-7月份,GSI和卵径最高值分别为(15.08±3.94)%、(0.89±0.20)mm,9月GSI降至最低点为(0.65±0.20)%,10月前后刀鲚入海摄食准备越冬.绝对繁殖力范围在10853~84717粒,均值为(44617±26417)粒,相对繁殖力为(364±133)粒/g.绝对繁殖力与体长和体重呈正线性相关,但体重相关优势更为明显.
其他文献
近年来,山东省大豆病虫害发生呈上升趋势,发生种类繁多且不断发生演变,生理病害加重、新病虫不断增加.而化学防控仍是目前大豆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手段,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总体水平偏低.因此,实现大豆病虫绿色可持续治理,亟需加快抗病虫品种的选育,做好病虫监测预警,集成推行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和科学使用低风险高效化学农药等绿色防控措施.
本实验旨在研究投喂频率对陆基推水集装箱(简称“陆基集装箱”)养殖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的影响,以确定大口黑鲈在养殖过程中适宜的投喂频率.本实验选取初始体质量为(162.53±2.15)g,体长为(18.84±0.15)cm的大口黑鲈进行养殖,在陆基集装箱养殖模式下,全程采用大口黑鲈专用配合饲料进行投喂.每箱养殖密度均为70尾/m3,设2次/d(F2)、3次/d(F3)、4次/d(F4)三个投喂频率组,每组设置三个重复,实验周期为90 d,分别在实验的第30、60、90天
为了探究不同浓度的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对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性能和沉积物氮磷的影响,本试验根据小球藻的添加量0、50、500和5000 mL分为对照组(NC)、低浓度组(LC)、中浓度组(MC)和高浓度组(HC)4个组,每组3个重复,选取初始体重为(14.18±0.93)g的吉富罗非鱼,随机在1000 L的圆形聚乙烯桶中进行室外养殖试验,在桶中加水800 L,饲养50 d,每个重复30尾鱼,测定生长性能和沉积物氮磷含量.结果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