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际社会中,人与人的交流、交往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它需要语文学科中的听说读写能力来参与。众所周知,这四大能力每一项都至关重要。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指导学生从读入手,培养其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其语文综合素养?如何让孩子们通过简单的读,由逐渐规范到形成特色、由体会成功到形成自信、最终成为孩子们不经意间拥有的一项能力?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一直注重學生读的能力培养,在尝试、反思、调整、优化过程中,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一、什么是读
翻开字典我们很容易找到“读”的释义: 看着文字念出声来:朗读、宣读、读古诗。阅读;看(书或文章):阅读、精读、这本书值得一读。指上学或学习:读小学、读大学一年级。这里,我仅从朗读、宣读这个层面谈谈自己的理解。
二、读的价值
七八十年代读书有句口号: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看来,这句话主要推崇的是学理科和学技术,我也一致认可这种说法,一辈子崇拜学技术、懂技术、学以致用的人。但是,在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中,会技术重实干而且又能说会写的人更加适应这个社会。所以我觉得教学生规范朗读,有利于提高学生表达能力,还能间接促进学生写的能力。经历了多年的语文教学,感觉善读会写对学生、对每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我与朗读
我任教的每一届新学生,我会跟孩子们分享“我与朗读”的故事:读初中时一次元旦演出,我火急火燎地向教音乐的钱老师求教了一首歌曲,那次不起眼的“急”训,误打误撞,居然激发出了我爱读的兴趣。后来,进入师范,我用现学的歌曲竞聘文艺委员,参加市县声乐比赛,再后来,我觉得声乐和朗诵有共同之处,我试着去读、去写,去参加县、市上的演讲比赛。踏入工作岗位后,我被分配到边远的乡镇中学,成了一名语文、音乐教师。但是,喜欢朗读和声乐的我仍旧坚持参加各类比赛、义演。正是因为朗读,正是因为有这些无意的自我“推销”,我有幸从乡村进入城区学校,开启了一段新的工作和生活之旅。
四、怎么读
语文教学中的读,注重疏通文意、走进作者、揣摩意图、品味角色转换、体会意境、感悟升华。这是基于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非常有必要。我所谈的读也必须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再把读的技巧融入读的过程中,把效果呈现出来,让朗读成为学生的特长,促进其对作品的把握。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从声乐的角度认识朗读
声乐中的发声方法和朗读是一脉相承的,两者都讲究气息运用和发音字正腔圆。因此,如何运用气息?如何运用共鸣腔体保证声音的饱满和圆润?这些需要在日常的朗读中教给学生方法、给学生做示范、对比和指导。运用正确的音乐发声方法进行朗读,灵活处理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色,有助于弥补发声的不足,优化气息的运用,提高声音的质量,还可以保护嗓子。
(二)从方言区的角度分析短板
我们自贡话属于西南官话、客家话灌赤片仁富小片。自贡话把古汉语里面的入声字全部归入去声,区分平翘舌音,但又与北京话中平翘舌发音不一致,比如生、数、初、事这类字就读为sen、su、cu、si,带有典型的南京音系特征。此外,自贡人说普通话前后鼻韵、边音鼻音、二声三声混淆。以上这些方言特征,都是需要让孩子们充分认识,要在平时训练中养成反复查证标注拼音、音调的习惯,尽量避免发音失误。
(三)从模仿的角度寻找差距
在对学生进行朗读的训练中,央视的《新闻联播》,央广的《中国之声》《央广新闻》都是学习播音的很好范本。首先是听播音员读。音色、语调、咬字、断句、气息以及内容与感情的处理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师要善于查找总结每一个单项需要注意什么,该怎么做。其次是要求学生反复模拟朗读。训练时可以选取短篇稿件,学生听了以后,让其模仿朗读、同时将模读后的录音播放、帮助其对比寻找差距,找出原因,再次模读。在指导过程中,老师要循序渐进,要善鼓励多肯定学生,指导要切中要害、示范要力求标准,从易而难的纠正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四)从题材的角度选择情感
中国的朗读大师不少,张家声、瞿弦和、方明、徐涛等。他们的朗诵入味、感人,能激发出听众各种情绪,有些朗诵已经成为经典,让人很难跨越。在实际训练中,我和学生交流的观点是,先把读的基础规范好,再结合文本题材处理好断句和情感。一篇文章,读出来连自己都没感动,怎能引起受众的共鸣。情感运用到位的朗读就是具备声音张力和“抱”力,中途让人情感共鸣、热血沸腾,过后仍然给人意犹未尽、余音绕梁之感。
(五)从积累的角度增加内涵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为读书读得多了,书中之意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语文学科中,听说读写的能力的提升都离不开积累。好的文段一定让学生先去背诵,再让孩子们去理解文本的创作背景、表达的情感、学习不同朗读名家的处理风格。最后为孩子提供展示平台,反复演绎、总结提升,最终内化为学生开口就来完成质量较高的经典语段。当一个个的语段累积在了孩子的大脑之中,成为他信手拈来朗诵作品时,孩子的自信心会不断增强、朗诵兴趣越发浓厚,个人语言表达及交往能力随之得到提升。个人表现出的文化内涵就可能上升一个层次。
(六)从辅助的角度配合朗读
动作、眼神、装扮等都是经典朗诵的的辅助手段。情到深处自然浓,意到浓时怎忍舍。这个浓与不舍除却朗读的硬功底外,协调的动作、恰当的眼神和得体的装扮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和阅读展示有关的细节处理,都需要因人而异,琢磨借鉴。
(七)从实战的角度检验水平
让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演讲朗诵比赛是树立信心、积累经验的好办法。不同的平台,选手的水平是不一样的。如何通过一次次比赛反思自己、扬长避短,完美展示好自己的最佳水平,这些都是需要靠实战来检验的。经历是一笔财富,通过有限的经历迅速促进自身的成长,这是一项非常关键的能力。
总之,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朗读能力的训练也是如此。只有将老师教的与课外实践、交往交流、实战比赛结合,朗读与积累结合,与写作结合,学生的朗读能力、语文素养才会真正得到提高。
一、什么是读
翻开字典我们很容易找到“读”的释义: 看着文字念出声来:朗读、宣读、读古诗。阅读;看(书或文章):阅读、精读、这本书值得一读。指上学或学习:读小学、读大学一年级。这里,我仅从朗读、宣读这个层面谈谈自己的理解。
二、读的价值
七八十年代读书有句口号: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看来,这句话主要推崇的是学理科和学技术,我也一致认可这种说法,一辈子崇拜学技术、懂技术、学以致用的人。但是,在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中,会技术重实干而且又能说会写的人更加适应这个社会。所以我觉得教学生规范朗读,有利于提高学生表达能力,还能间接促进学生写的能力。经历了多年的语文教学,感觉善读会写对学生、对每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我与朗读
我任教的每一届新学生,我会跟孩子们分享“我与朗读”的故事:读初中时一次元旦演出,我火急火燎地向教音乐的钱老师求教了一首歌曲,那次不起眼的“急”训,误打误撞,居然激发出了我爱读的兴趣。后来,进入师范,我用现学的歌曲竞聘文艺委员,参加市县声乐比赛,再后来,我觉得声乐和朗诵有共同之处,我试着去读、去写,去参加县、市上的演讲比赛。踏入工作岗位后,我被分配到边远的乡镇中学,成了一名语文、音乐教师。但是,喜欢朗读和声乐的我仍旧坚持参加各类比赛、义演。正是因为朗读,正是因为有这些无意的自我“推销”,我有幸从乡村进入城区学校,开启了一段新的工作和生活之旅。
四、怎么读
语文教学中的读,注重疏通文意、走进作者、揣摩意图、品味角色转换、体会意境、感悟升华。这是基于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非常有必要。我所谈的读也必须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再把读的技巧融入读的过程中,把效果呈现出来,让朗读成为学生的特长,促进其对作品的把握。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从声乐的角度认识朗读
声乐中的发声方法和朗读是一脉相承的,两者都讲究气息运用和发音字正腔圆。因此,如何运用气息?如何运用共鸣腔体保证声音的饱满和圆润?这些需要在日常的朗读中教给学生方法、给学生做示范、对比和指导。运用正确的音乐发声方法进行朗读,灵活处理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色,有助于弥补发声的不足,优化气息的运用,提高声音的质量,还可以保护嗓子。
(二)从方言区的角度分析短板
我们自贡话属于西南官话、客家话灌赤片仁富小片。自贡话把古汉语里面的入声字全部归入去声,区分平翘舌音,但又与北京话中平翘舌发音不一致,比如生、数、初、事这类字就读为sen、su、cu、si,带有典型的南京音系特征。此外,自贡人说普通话前后鼻韵、边音鼻音、二声三声混淆。以上这些方言特征,都是需要让孩子们充分认识,要在平时训练中养成反复查证标注拼音、音调的习惯,尽量避免发音失误。
(三)从模仿的角度寻找差距
在对学生进行朗读的训练中,央视的《新闻联播》,央广的《中国之声》《央广新闻》都是学习播音的很好范本。首先是听播音员读。音色、语调、咬字、断句、气息以及内容与感情的处理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师要善于查找总结每一个单项需要注意什么,该怎么做。其次是要求学生反复模拟朗读。训练时可以选取短篇稿件,学生听了以后,让其模仿朗读、同时将模读后的录音播放、帮助其对比寻找差距,找出原因,再次模读。在指导过程中,老师要循序渐进,要善鼓励多肯定学生,指导要切中要害、示范要力求标准,从易而难的纠正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四)从题材的角度选择情感
中国的朗读大师不少,张家声、瞿弦和、方明、徐涛等。他们的朗诵入味、感人,能激发出听众各种情绪,有些朗诵已经成为经典,让人很难跨越。在实际训练中,我和学生交流的观点是,先把读的基础规范好,再结合文本题材处理好断句和情感。一篇文章,读出来连自己都没感动,怎能引起受众的共鸣。情感运用到位的朗读就是具备声音张力和“抱”力,中途让人情感共鸣、热血沸腾,过后仍然给人意犹未尽、余音绕梁之感。
(五)从积累的角度增加内涵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为读书读得多了,书中之意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语文学科中,听说读写的能力的提升都离不开积累。好的文段一定让学生先去背诵,再让孩子们去理解文本的创作背景、表达的情感、学习不同朗读名家的处理风格。最后为孩子提供展示平台,反复演绎、总结提升,最终内化为学生开口就来完成质量较高的经典语段。当一个个的语段累积在了孩子的大脑之中,成为他信手拈来朗诵作品时,孩子的自信心会不断增强、朗诵兴趣越发浓厚,个人语言表达及交往能力随之得到提升。个人表现出的文化内涵就可能上升一个层次。
(六)从辅助的角度配合朗读
动作、眼神、装扮等都是经典朗诵的的辅助手段。情到深处自然浓,意到浓时怎忍舍。这个浓与不舍除却朗读的硬功底外,协调的动作、恰当的眼神和得体的装扮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和阅读展示有关的细节处理,都需要因人而异,琢磨借鉴。
(七)从实战的角度检验水平
让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演讲朗诵比赛是树立信心、积累经验的好办法。不同的平台,选手的水平是不一样的。如何通过一次次比赛反思自己、扬长避短,完美展示好自己的最佳水平,这些都是需要靠实战来检验的。经历是一笔财富,通过有限的经历迅速促进自身的成长,这是一项非常关键的能力。
总之,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朗读能力的训练也是如此。只有将老师教的与课外实践、交往交流、实战比赛结合,朗读与积累结合,与写作结合,学生的朗读能力、语文素养才会真正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