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简介:
潘以和先生,祖籍广东南海,1929年出生,香港著名实业家。华昌疋头有限公司、华昌丝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现兼任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香港佛山工商联会永远会长、香港中华总商会永远名誉会董、香港广东社团总会名誉会长及会董、香港南海西樵同乡会永远会长、香港潘氏宗亲会主席、广东省扶贫基金会名誉会长、香港国际投资总商会名誉会长、北京市侨联顾问等职。先后荣获广东省南海市、佛山市、广州市、湖南韶山市荣誉市民称号。
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极具亲和力的形象,永远微微的笑颜,说话声音不大,柔和细长。常人难以想象的是,这位企业家曾错误地被打成“右派”分子,改革开放政策甫出,他立即从香港返回内地投资办厂。他乐善好施、慈怀梓里,先后回家乡捐资数千万港元。
他就是潘以和先生,一生为善不问回报,聚散有道、义利兼能。人称他是爱国爱港爱乡的“和叔”。
爱国爱港矢志不渝
在潘以和先生身上,笔者感觉到了赤子情怀的分量,他的第一个选择就让常人难以理解。
新中国成立初时,香港工商界不少人因为缺乏信心,把在内地投入的大批资金撤回香港,潘以和先生却反其道而行之。血气方刚的他怀着爱国豪情,把大批资金从香港调到广州。“新中国成立初,百业待兴,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去整顿,做生意固然要赚钱,但也要为国家出点力。”平实的语言展示出一位爱国者的胸襟。
致力于帮组新中国恢复进出口贸易的潘以和先生,为解放初期的广州工商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1956年企业开始实行公私合营,继承祖业从事纺织生意的潘以和先生出任广州市工商联常委的要职,并兼任广州市轻工业品公司的经理,主持轻纺织业品的工作。正是由于他的实干精神和爱国情结,他被推选为广州市人大代表,上北京出席全国工商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然而世事难料,1957年潘以和先生被错误地打成“右派”,直到1978年平反。平反后的几个月,潘以和先生做出了第二个让人匪夷所思的决定——返回内地,为家乡南海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开展来料加工和补偿贸易,并投资100万港元开办了纺织厂、电子厂等,以促进家乡的经济发展。心怀宽广的他还心念祖国的西部发展,与朋友投资3000万港元创立的“陕西华昌纺织印刷有限公司”,成为了西部工业进程中的一颗璀璨之星。潘以和先生是广东乃至全国最早回大陆投资实业的先行者之一。他在香港创办的华昌疋头有限公司、华昌丝绸发展有限公司、国际新能源新技术联合集团有限公司、均润棉业有限公司等与内地二十多个省市建立贸易往来,促进香港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带动了内地工商业的发展。
潘以和先生不仅是一位成绩卓越的实业家,也是一位爱国者。为了加快祖国经济繁荣,团结创造更多便于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潘以和先生与好友创办了香港佛山工商联会,与广东广州、佛山、中山、深圳以及北京、上海、广西等省市工商联建立了紧密的联系,现已发展为跨行业、跨地区的著名爱国社团。连任会长的他,为香港和内地经济贸易、沟通商情民心搭建桥梁。潘以和先生还创立了香港南海西樵同乡会,投身社团,竭尽全力为公众。同时,他还担任了香港中华总商会永远名誉会董、旅港南海商会当然理事、香港中西区各界协会副会长、香港湾仔区各界协会名誉会长、香港纺织商会副监事长、香港广州地区联会副会长、香港广东社团名誉会长及会董、香港国际投资总商会名誉会长等多个社会公职。
在祖国内地,潘以和先生身兼广东省政协(第六、七届)香港委员、佛山市政协委员。此外他还担任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广东总商会委员、广东外商公会常务理事、惠港澳纺织联谊会副理事长。
社团工作琐碎而繁杂,还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时间和金钱,每件事情他都亲力亲为,任劳任怨,力求完善,因为在他的心中,社团工作就是回馈社会、造福社会。和志同道合者一起为社会作贡献,为民谋福利是他最乐意做的事。
行善情结惠泽桑梓
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的潘以和先生一直坚信财富“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信念,他认为致富不能为私利而是要把钱慷慨捐出,为社会服务,尽到国民一分子的天职。他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一位爱国者、惠桑梓人的情怀。
乐善好施的潘以和先生有着深深的行善情结,他认为发展香港和内地的公益事业任重道远。在香港回归之际,他和香港慈善界朋友组团到北京访问,作为团长之一的潘以和先生和团员共筹集善款200万港币、200台彩色电视机和200台计算机,通过国家民政部和中华慈善总会捐给贫困地区办希望工程,此举受到全国人大、全国政协、港澳办、中华慈善总会、中国红十字会等的高度重视和热烈欢迎。贾庆林、吴仪、王兆国等中央领导接见了访京团全体成员。这次香港慈善界人士访京的圆满成功,对促进内地和香港公益事业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潘以和先生心系故乡、崇文重教,他认为要使祖国强大,乡里受惠,就要兴学助教,培养人才,用科技带动经济的发展。因此,热心教育事业的潘以和先生每次回到家乡都要向当地干部询问文化教育情况,并不辞劳累探访学校,提出建设性意见。在得知老家有学校因为经费不足,而迟迟没有维修简陋的校舍后,潘以和先生立刻解囊捐资70多万港币扩建“儒林小学”校舍,资助40万港币兴建“志仁图书馆”和“潘宝来教学楼”,还出资30万港币为“民乐小学”更新设备。“看到贫困的学生能得到资助,自己便感到心满意足。”潘以和先生说。据笔者初略统计,潘以和先生在家乡的资助和捐资的项目有:西樵桥联会、福地新村文化室、西樵敬老院、南海中医院、南海文化基金会、南海儿童福利基金、西樵中学、志仁图书馆、民乐大桥、镇老干部所、罗村一中、百西水泥公路、百西小学、海口公园、镇江楼、南海观音等等,这只是笔者所知道的其中一部分。身为佛山市政协委员的他,为佛山的教育文化发展也是出钱出力,先后捐赠了佛山图书馆、聋哑学校、元甲学校、蓓蕾幼儿园、政协佛山港澳委员基金、潘以和图书阁、石湾医院、佛山医院、佛山工商大厦等。
为桑梓办实事、办好事的潘以和先生以赤子之情在爱国爱乡的舞台上奏响了对生命的承诺、对社会的责任和对家乡的敬爱。担任广东省扶贫基金会名誉会长、广州慈善会名誉会长、广州培正中学校董及广州大学海外联谊会顾问、广东省海外联谊会顾问的潘以和先生,对曾经生活和工作过的广州也是一往情深,每当有需要时,他都是义不容辞、慷慨支持。广东省教育基金会、广东省残疾人基金会、广州教育基金百万行、广州颐老院、广州慈善医院、广州图书馆、广州大学、培正中学、培正商学院、广东工商大厦等都获得他的大力协助。
纵观潘以和先生数十年来的发展和慈善之路,可谓是仁者所为。潘以和先生身上深深刻有传统文化的烙印,即便是他自己,也一直坚定地认为他的成长得益于父老乡亲的滋润、养育和关爱。因此他在致富之后,乐于回馈社会,特别是乐于回报养育他的故土和父老乡亲。
早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政策,潘以和先生听闻后深受鼓舞,立刻找了几个香港工商界朋友回乡投资数百万港元,以补偿贸易的方式办起了棉织厂、民乐工业总厂、西樵塑料制品厂、民乐电子等多个企业。数年后,完成补偿额,这些工厂都悉数送给了西樵镇及民乐厂,为家乡人民造福。
“赤子丹心一片,桑梓情怀无限。”潘以和先生常对朋友说:“个人事业成功,又能为家乡为祖国做点有益的事情,就是人生最大的享受和乐趣。”曾有香港媒体采访他时问道,除办厂外,还捐钱给家乡,为何如此支持家乡?潘以和先生回答了十个字:“因为那里是我真正的家。”虽只有一句话,但这种深深的故土情、殷殷爱国情已溢于言表。
维和促统赤诚丹心
中国的和平统一是全国人民的强烈愿望,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郑重选择和庄严承诺。统一始终是中华儿女的主流意识,在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华夏儿女中,始终有潘以和先生努力的身影。
潘以和先生一直赞同国家关于“一国两制”的构想,更认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应积极地拥护。在香港回归前夕,他就团结香港爱国人士,拥护国家制定的有关方针政策,积极宣传《基本法》。虽然年过花甲,但不甘落后的潘先生在社团里,发起成立了庆祝香港回归委员会,并组织参与内地的各种交流。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香港特区政府的筹备、推选等工作,尽一份作为香港市民应尽的责任。
1997年7月1日,历史凝聚在这一天,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这也是潘以和先生人生的重要经历。这是国家大事,也是世界大事,“英国自称日不落帝国,中国不费一兵一卒就把香港收回来了,这是中国强大后才有的结果。”他相信,不管香港未来还有什么困难,只要有强大的祖国做后盾,有香港同胞的团结奋斗,香港一定能开拓辉煌的蓝图。
在潘以和先生心中始终高挂着一轮圆月。中国人重视中秋节、重视春节,因为那是举国团圆、合家欢聚的日子,缺少了任何一个家庭成员都会让圆月蒙尘。香港、澳门相继回归到祖国的怀抱,潘以和先生为之欣喜不已,而台湾问题却依然是悬在他心中的一片阴影。身为香港和平统一促进会副会长的潘先生时刻关心着台湾问题,他更是积极呼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好方式。在和平统一、推动海峡两岸人民交流上,潘以和先生充当桥梁,尽心尽力。“最近去台湾旅游,发现台湾的很多朋友不清楚‘一国两制’,我就说你们看看香港就知道了。一切生活方式不变,港人治港的成功,就可以说明不久的将来,台湾的统一也会顺利。”潘以和先生热切地盼望着台湾能顺利回到祖国的怀抱,对于祖国的统一大业,他说:“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尽一份力量,参加和统会的每一个成员,都是持这种信念。我们希望以后能够多开展活动,多做交流,只要我们不断地付出,必能唤起全球华人,包括台湾人民的认同。”
大家都爱称潘以和先生为“和叔”。“和叔”一直为和平统一努力着,“和叔”始终奔波在繁荣经济的道路上,“和叔”的名字也将继续写在捐赠家乡的名册里。潘以和先生,用赤诚赢得了称赞,因为他有这样的财富观——民族大义高于金钱;因为他有这样的人生观——赤子之心胜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