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事理学理解在礼制制约下的中国建筑发展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kang19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建筑是人類一切创造中最大、最复杂、最耐久的一类,所以它所代表的民族思想和艺术更显著、更全面,也更重要。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推动文化的发展。礼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它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建筑中体现,并随着建筑的不断发展而演变。本研究将中国工业设计之父柳冠中先生所提出的创新设计方法——设计事理学重新解读,反向应用于礼制作用下的中国建筑的演化史,并以中国古代建筑做演示,证明以设计事理学解读建筑演化史有助于理解礼制对于不同时期中国建筑的影响。
  关 键 词: 事理学;礼制思想;中国古建筑演化
  一、礼的产生
  (一)“礼”的源
  “礼”最早出现于上古时期,而最初形态的“礼”产生并有一定影响是在西周时期。而“礼制”则是起源于孔子,虽然孔子“述而不作 ”,但通过文学、法制等一系列的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加强了“礼”的传播和延续,并且,发展到后期又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所以,在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礼”已经成为了规范整个人类社会的主体,它贯穿于整个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宗教、道德等多个方面,无论是精神还是行为,都规范着人的一切活动。
  (二)“礼”制下的建筑
  在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历史长河中,从中国古代文化到现代文明,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但在“礼”的影响下中华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生活的范畴,这种“礼”制文化深深影响着人们的各个方面。建筑,作为人类日常生活、从事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必定是“礼”文化的重要变迁表现。在历史的发展下,已经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华文化特色但具有不同时代特色的建筑设计理论。从建筑外观到建筑布局,从建筑选材到建筑位置都严格符合“礼”制的范畴。所以,研究在“礼”制文化下,中国建筑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掘古代建筑中“礼”文化的文化韵味,对于当下我们理解学习中国建筑的发展和规律十分重要,更是为我们现代设计和设计方法的学习具有深刻的影响。
  二、基于设计事理学下的“礼”
  (一)设计事理学概述
  赫伯·西蒙,一位对我国科学研究影响最深远的学者之一。他的研究涉及各个重要的领域,例如经济、政治、科学等。《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的出版使得更多学者得到启发[1]。他在这本书中说明了看待人为事物的方法——对称看待,也就是看待事物应该分为“内在环境”和“外在环境”。“内在环境”就是指事物自身的组成和构建;外在环境指的就是事物所处于的外部条件。而事物所能达到功能性这一属性的主要方式则是通过“内在环境”而适应“外在环境”。在整个设计方法就是通过对“外部环境”的研究和探索,来寻找可以适应“内部环境”的方法。
  “事理”则是指凡事都存在着一定的规律,“事”有“事理”,“物”有“物理”。做一切事物都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规律和方法,更应该遵循事物所符合的规律。所以“事理”可以理解为研究事物及人行为的规律。
  (二)以设计事理学的角度解读“礼”
  中国工业设计之父柳冠中人为,“外部因素”就是“人理”和“事理”,“内部因素”则是包括物理、形理和管理。所以,以“礼”的角度来数,外部因素就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所有的外部条件和时代因素。而内部因素就是礼的纲常、原则和内容等。
  设计事理学认为,设计应该以“外部因素”作为设计方法和研究的起点,从实际情况中探索、发现所出现的问题,进而再一步去研究发现问题的原因,然后再根据对“内部因素”的研究,来选择出最合适的材料、方式、工艺、形体等一系列的设计因素。“实事”和“求是”是整个事理学的关键,所以在研究任何问题时都应该遵循这两大核心因素。“礼”在运用中更应该遵循这两大因素。特别是在研究“礼”与“建筑”的关联性同时,更应该把握“设计事理学”这个主要方式,首先应明白外部因素及在“礼”的制约下,建筑发展的外部因素,也就是环境、政治、经济、时间、使用者等外部因素在“礼”的制约下的可能性和限制性。还有就是建筑本体原理、结构、技术、材料、资源等“内部因素”在时代背景下的制约和可能。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礼”都包含着不同的历史内涵,中国建筑的演变也与“礼”观念的发展相互制约、相互发展。而建筑,作为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和符号,也更是“礼”发展的重要体现,建筑是文化的载体,“礼”思想是封建文化和核心部分,所以也可以说中国古代建筑承载着礼制的思想。通过用设计事理学的方法来研究“礼”文化下建筑的发展,对于研究“礼”文化和建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方法,也为我们对“礼”制约下当代建筑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方向。
  三、礼制下的中国古建筑
  中国古建筑的形式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体制下与中国传统的礼制观念相结合传承并发展的,可见礼制思想在快速发展的中国建筑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传承性,建筑是文化的传承者,文明的记录者,而建筑外形的演变则是将各个时代的审美、思想逐一展现[2]。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礼乐文化为基础的,儒家思想为代表性的“礼”文化。礼制观念在中国房屋建筑中有着最直接的体现。中国建筑追求对称、均匀,礼制的硬件制度内容有:“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三制九雉。又规定“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这种建筑体系体现了礼制的等级观念,上尊下卑的思想。王侯居所、宗教场所、宫殿的对称布局,均表现了“君权神授、天人合一”的观念,体现出庄重威严的感觉。比如北京故宫的整体布局,则是推崇“天子至尊、君权神授”的学说,四向辟门,宫城四周以高大砖砌城墙,四周设有角楼,这些角楼技艺高超,既不方,也不圆,但它是对称的。
  四、礼制思想下的中国古建筑特征是如何形成的
  事理学是一种新兴的理论,在设计中其应用范畴更加科学更加全面,而建筑设计,其反映的是中国古代思想必不可少的精神文化内涵。所以在设计中我们要应用事理学,使设计出的物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同时应结合当代思想,设计出迎合时代步伐的建筑。   古代的匠人,既是建筑的設计者也是制作者,他们以礼乐文化为基础,遵循等级森严的上下级制度与三纲五常,把天命神学在人类中的具象化。如:坛庙,陵墓,包括城市、宫殿、陵墓、坛庙、苑囿、民居、水利、边塞等,都是在等级制度中依附于各个奴隶主意愿所形成和进步的。《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说:“殷代宫墙的文画雕琢刻镂,锦绣被堂。”可以看出殷代宫室殿堂是相当华丽的[3]。此时的礼制观念只是服务于祭神以外奴隶主的观念,也就是那一时期宫室殿堂的华丽是在等级理念驱使下的突出表现。所以说当时建筑的思维与技法从一个大的方面展现了国家、民族和社会的文化特点与历史特点。
  五、总结
  中国传统的礼制文化表现在建筑中,赋予了建筑独特的艺术。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当代的建筑不仅要坚持文化传承和品格塑造,更要把我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的建筑设计理念相结合并不断发展。文化传承和品格塑造是当代建筑发展的根本。只有这样我国建筑才能在这个“大熔炉”中练就自我,文化传承和品格塑造才具有时代的精神[4]。
  在如今的中国建筑的发展中,要将建筑的礼制与中国传统的绘画、雕刻、文学等联系起来,从各个领域受影响。因为文化的积淀对我国建筑以及建筑师的成长都有深刻的影响。打通文化地域限制,彰显当代中国丰富的建筑文化内涵。
  “设计事理学”作为重要的设计方法,在我们研究“礼”文化下建筑的发展,特别是当代建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建筑及 “礼”各重要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结合,总结最符合的设计方法学,对我们研究建筑,特别是对当代建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5]。“礼”不单是一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的产物,更是当代的价值,“礼”在古代是制约,是统治的工具,而在当代,这个世界交融文化灿烂的世界,“礼”更是一种自由、一种信仰。建筑的发展离不开设计师,设计师本人的规范是设计规范的重要途径,所以,相对于当代的设计师而言“礼”就是制约,就是设计师本人对设计的责任感,他的责任感不仅体现对设计的负责,更是对整个社会好的审美的引导。所以“礼”在当代,不仅仅是体现在建筑这个主要本体上,它还体现在整个设计的方方面面。所以,我们基于设计事理学方法下研究“礼”制约下建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给我们提供正确的方法论的同时,更是让我们深刻认识“礼”制约下的重要性,让我们成为一名合格的“设计者”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张擎寰,郭玉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2]唐晓军,师彦灵.中国古代建筑[M].北京: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柳冠中.事理学论纲[J].2006:21.
  [4]杨继学,杨明媚.先秦儒家的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河北学刊,2011(01).
  [5]吴良镛.论中国建筑文化的研究与创造[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6]张文修编.礼记[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其他文献
摘 要: 色彩设计是工业产品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它对产品来说具有重要的包装作用。在工业产品同质化日益严重的今天,如何以人为本、满足消费者内在需求成为各个厂家关注的问题,毫无疑问,设计将成为竞争最为关键的要素,色彩将作为新的经济亮点和促销方式,在工业产品的市场竞争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 键 词: 工业产品;设计;色彩  工业产品需要色彩设计来进行更加深入表现,通过外观色彩来体现增加产品
摘 要: 在高职教育中,若能在手工刺绣选修课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理念,有利于提升学生审美认知能力,进而达到美化心灵的目的。在此之上,本文简要分析了美育大背景以及手工刺绣审美教育功用,并通过高职学情分析、提升动手能力与专注力作用、场景限制性小、孵化学生创业创新项目等方面,论述其可行性,从而为高职刺绣课程的教学给予新指引。  关 键 词: 手工刺绣选修课;美育课程;审美能力;专注力  手工刺绣选修课
针对价值创造链条中的“柔性-效率”矛盾,本文基于间断均衡理论和动态能力观,以2011-2016年257家创业板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为样本,分析并检验了创新能力异变幅度对运营效率的影
学术创业者如何实现从学者到创业者的角色转换从而更好地进行创业活动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以三位学术创业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叙事分析的定性研究方法,考察了学术创业者
摘 要: 植物纹样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目前国内相关领域研究较少,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植物纹样种类繁多,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目前,我国的旅游产品大多都是千篇一律,缺乏新意,给游客造成审美上的疲劳,植物纹样恰好可以弥补这一方面上的欠缺。  关 键 词: 植物纹样;旅游产品;设计原则  一、前言  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人们对旅游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对旅游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目前大多旅游产品
摘 要: 瓷的发展史是一部审美的发展史,这种审美形式与整个社会背景、文化观念长期保持着交融渗透、不可分割的关系。明代成化年间的斗彩瓷器更是独具的装饰风格与器物造型,形成了不同于以往任何时期的风格特征。从现存实物看,这一时期的斗彩瓷器,无论是数量、品种还是工艺水准,都在我国陶瓷工艺发展史上占有辉煌的一页。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发展,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及统治者的思想意识等方面因素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