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水夫人陈靖姑是福州地区最有影响的民间神灵,以陈靖姑为核心信仰的闾山教派,又称三奶派、夫人教。那么这座至关重要的闾山,究竟在哪里?
奔赴闾山,抓妖降魔
福州龙潭角,现在真的是南台岛上一个小角落。江滨仓前路穿过这里时,往里靠了靠,剪下指甲般的一小片临江地带,有人建起了围墙,门额上书“龙潭角”,又有一排小字“祈雨处、放生首池”。进得门来,脚下十分逼仄,只容下一株大榕树和一个悬空小庙。江水苍绿,从眼前无声地流过。
庙壁有三个神龛,中间供奉“闾山许真君”,一个右手高举拂尘的花白胡子神仙;左右分别是“临水陈太后”和“南海观世音”塑像。空寂无人。三神面向闽江,日日枯坐,但望不见对岸,前面不远处有座林木葱郁的江心公园。
我正感叹陈靖姑祈雨处如此简陋,出门抬头一看,街道对面的山坡上有座宏伟的庙宇,那才是新建的祈雨宝殿。殿内宏敞壮丽,中间塑有高大的三奶——陈靖姑、林九娘、李三娘——神像,脸型俊美,像是孪生姐妹。两边是许真君和观音像,再外围是陈靖姑手下的一大班神仙,王太保、杨太保、虎奶、白鸡奶、邓元帅、高元帅、丹霞大圣等等。墙上有幅壁画,描绘陈靖姑祈雨的情景:右手舞剑,左手持牛角,踩在江面一张草席上做法,有个水鬼正在拉扯草席,一角已经沉入水中,幸好几只鸭子叼住另外三个席角……
临水夫人陈靖姑是福州地区最有影响的民间神灵。传说她是唐末(一说五代)女巫,出生于福州下渡,14岁赴闾山学法于许真君,后嫁古田人刘杞,24岁那年福州大旱,她乃脱胎祈雨,在闽江上做法。长坑鬼和蛇妖乘机暗算她,闾山真人忙派出王杨两位太保救护,他们从半空中扔下两双草鞋,变成四只水鸭,叼住草席免于沉沦。陈靖姑祈得甘霖后去世,死后成神——惟祭祀时用鸡不用鸭,以谢鸭恩。福州人称她和金兰姐妹林九娘、李三娘为“三奶夫人”(陈大奶、林九奶和李三奶)。以陈靖姑为核心信仰的闾山教派,又称三奶派、夫人教。
这里反复出现的闾山,让我十分困惑。闾山在哪里?查中国地图,只有辽宁有一座医巫闾山,是座宗教名山,但与道教闾山派似乎关系不大。许真君与东北素无渊源,陈靖姑也不大可能千里迢迢跑去辽宁学法。
闾山派是华南道教一个重要流派,以福建为中心,流行于福建、台湾、广东、浙江、江西、江苏、湖南等地。它源于江西的许真君信仰,核心却是信奉陈靖姑的夫人教,擅长斩蛇除妖、施药治病、抗旱祈雨和护妇保婴等。在民间传说中,闾山就像武术中的少林寺,由法主许真君掌管,秘藏各种高强的法术。闽人遇到妖魔鬼怪,对付不了,最流行的办法就是奔赴闾山,学会一身抓鬼降妖的本领。
原型庐山与魅化后的闾山
据叶明生先生研究,闾山就是庐山。他说,民间道坛里的闾山衙均称“江州府闾山法院”,历史上的江州府,曾管辖江西南昌和九江,庐山正在境内;《宁洋县志》记载,宋代的曹四公与张四公结为兄弟,同往闾山学法,而《龙岩州志》却称曹四公的法术得自庐山:“往庐山,遇异人授以遇妖止厉之方。”可见闾山与庐山,其实是同一座山。
称陈靖姑学法于庐山的资料也有。永安青水乡大腔傀儡戏是古老的剧种,具有道教闾山派背景,其传统剧目《海游记》即以陈四姑(陈靖姑)收妖祈雨为题材。在戏剧中,陈四姑与二哥海清前往庐山,拜许九郎为师学法。
许九郎就是许真君,原名许逊,东晋时著名道士,曾任湖北旌阳(今枝江)县令,又称许旌阳。传说他于水中斩杀蛟龙,用符水治疗疫疾,深得百姓爱戴,后在南昌举家升天成仙。许逊信仰的核心地区是江西,传说他来过福建收妖除怪。我去下渡寻找陈靖姑的出生地,却发现一座下池许真君祖殿,二者相距只有数百米。当然,福州人崇拜许真君,主要还因为他是陈靖姑的师父。
明代神怪小说《海游记》,署名海北游人无根子,是最早讲述陈靖姑故事的长篇传奇。该书开篇即云:自天地开辟之后,人民安乐,以儒、释、道、巫四教传于天下,“而巫出自九郎,居闾山,以法行教”。居然把巫教与儒释道相提,许逊与孔子、如来、老子并论,口气很大。书中写陈靖姑、李三娘和林九娘结伴去闾山学法,来到沉毛江边。江上没有渡船,不久见一婆子,说可以上她的鞋子渡江,鞋随水漂来,渐近渐大,三位女子上了鞋子,一下就沉入江中。陈靖姑的弟弟海清在岸上看了,以为姐姐遇上不测,大哭回家。那婆子原来是闾山张夫人,奉法主之命来引渡她们。上得岸来由她引领,经过两重关门,进了第三重门才看到九郎法主升堂。
推想过去,庐山是闾山的原型,在传播过程中音讹为闾山。但信众不久就发现,用虚无缥缈的闾山取代真实的庐山,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力,效果更好。于是闾山逐渐离开南昌,成为传说中大江大海里一座神秘的仙山。闾山周围,舟楫断绝,环绕着不可逾越的沉毛江——连羽毛都无法漂浮。道路呢,就藏在凶险的水下。正如建阳闾山教道坛诗唱本《奶娘宗祖》所描述的:
“娘娘来到沉毛江,沉毛江水浪滔天。……上有十里又无渡,下有十里又无船。又无船舟并渡口,如何得过此条江?太白星君云头现,从头说与静姑知:小娘学法不要忙,闾山条路海中藏,小娘学法不用惊,闾山条路海中央。”
闽江底的神山
闾山太过飘渺也有弊端,信徒觉得遥远,漠不相关,因此在流传中逐渐落地福州。清代神怪小说《闽都别记》可谓系统整理陈靖姑民间传说的一本著作,其中提到闾山,就搬来福州,让陈靖姑的信众十分亲切。
据小说叙述,闾山原在今南台龙潭角至泛船浦一带,闽江环绕山麓:“盖闾山原在龙潭、番船浦一带,长江环住,与天宁寺对峙(原注:龙潭壑、番船浦在于台江南台,天宁寺亦在南台地方,即白龙江)。那江在闾山麓下,潮汐通舟,并无大桥。法门在于都市,来学法者接踵,许真人非诚不纳,非缘不收。”许真君有两个门徒张大、柳二,投入法门三年,只在边山舂米。临别时,许真君将舂米的杵臼赠送给他们。两人心想,三年什么本事也没学到,只带这两件粗重之物回家,成何体统?一出门就把它们扔到山下。没想到那杵臼一落地,就满地跳跃打滚,捣山山崩,磕岩岩碎,两人慌忙去追,“杵臼仍绕旋不休跳跃,一座大闾山竟被杵臼捣沉水底,变为长江,那长江变为陆地”。这就是福州古谚“沉闾山浮南台”的来历。
闾山沉入闽江,成为水底的一座神山,从此远离尘寰。许真君令张大、柳二把守大门,更在门额上大书“法门三十年一开”。陈靖姑逃婚后,有金甲神护送她来闾山,法门大开:“靖姑见江畔一岩洞,额有字,勒‘闾山大法院’五大字,遂入。”其他人没有这样的好运气,就要吃闭门羹。有个叫袁广智的闽清人,在江边寻找闾山数月,遥见一个女子进了石岸,赶忙跑来,大门已经关闭,无奈之下跑去江南学茅山法,后来成了陈靖姑的对手。陈靖姑的仇人长坑鬼潜入水底,也来闾山打门,没有回应,气愤地在门额上的“十”字上加划了一撇,变成“法门三千年一开”。许真君得知,说这样改也好,不会老是被凡夫俗子打扰。他没想到,闾山清静了,闾山派的敌人也增加了。
站在山腰的临水宫眺望闽江,三县洲大桥横跨江面,对岸高楼林立,闪闪发光。闽江浮沉是常事。直到唐代,台江区还是一片辽阔的湖沼,海潮澎湃。渐渐地,造化显露沧海桑田之功,江面变窄,闽越王余善的钓龙台远离江岸,江心则陆续浮现新的沙洲。据说,中洲是宋代出现的,陈靖姑还没见过;明成化年间,一场洪水后龙潭角外出现了更大一块沙洲,闽县、侯官县、怀安县的船民纷纷插竿围地,引起纠纷,福州府判归三县共管,称三县洲,也就是现在的江心公园。有意思的是,中洲与三县洲一带江心,正是传说中的闾山水府。莫非陈靖姑离开之后,闾山又开始浮出水面了?
福州现代文人郭白阳的《竹间续话》,指认闾山的位置更具体:“相传闾山在万寿桥下,潮落则浩瀚有声。”万寿桥即连接台江与中洲的古代石桥,后来称解放大桥。二十多年前我在福州南台求学,经常来往于桥上,现在猛然醒悟,自己也曾经许多次与闾山错身而过。看来,我与闾山真是没有缘分啊。
“娘娘来到沉毛江,沉毛江水浪滔天。……上有十里又无渡,下有十里又无船。又无船舟并渡口,如何得过此条江?太白星君云头现,从头说与静姑知:小娘学法不要忙,闾山条路海中藏,小娘学法不用惊,闾山条路海中央。”
奔赴闾山,抓妖降魔
福州龙潭角,现在真的是南台岛上一个小角落。江滨仓前路穿过这里时,往里靠了靠,剪下指甲般的一小片临江地带,有人建起了围墙,门额上书“龙潭角”,又有一排小字“祈雨处、放生首池”。进得门来,脚下十分逼仄,只容下一株大榕树和一个悬空小庙。江水苍绿,从眼前无声地流过。
庙壁有三个神龛,中间供奉“闾山许真君”,一个右手高举拂尘的花白胡子神仙;左右分别是“临水陈太后”和“南海观世音”塑像。空寂无人。三神面向闽江,日日枯坐,但望不见对岸,前面不远处有座林木葱郁的江心公园。
我正感叹陈靖姑祈雨处如此简陋,出门抬头一看,街道对面的山坡上有座宏伟的庙宇,那才是新建的祈雨宝殿。殿内宏敞壮丽,中间塑有高大的三奶——陈靖姑、林九娘、李三娘——神像,脸型俊美,像是孪生姐妹。两边是许真君和观音像,再外围是陈靖姑手下的一大班神仙,王太保、杨太保、虎奶、白鸡奶、邓元帅、高元帅、丹霞大圣等等。墙上有幅壁画,描绘陈靖姑祈雨的情景:右手舞剑,左手持牛角,踩在江面一张草席上做法,有个水鬼正在拉扯草席,一角已经沉入水中,幸好几只鸭子叼住另外三个席角……
临水夫人陈靖姑是福州地区最有影响的民间神灵。传说她是唐末(一说五代)女巫,出生于福州下渡,14岁赴闾山学法于许真君,后嫁古田人刘杞,24岁那年福州大旱,她乃脱胎祈雨,在闽江上做法。长坑鬼和蛇妖乘机暗算她,闾山真人忙派出王杨两位太保救护,他们从半空中扔下两双草鞋,变成四只水鸭,叼住草席免于沉沦。陈靖姑祈得甘霖后去世,死后成神——惟祭祀时用鸡不用鸭,以谢鸭恩。福州人称她和金兰姐妹林九娘、李三娘为“三奶夫人”(陈大奶、林九奶和李三奶)。以陈靖姑为核心信仰的闾山教派,又称三奶派、夫人教。
这里反复出现的闾山,让我十分困惑。闾山在哪里?查中国地图,只有辽宁有一座医巫闾山,是座宗教名山,但与道教闾山派似乎关系不大。许真君与东北素无渊源,陈靖姑也不大可能千里迢迢跑去辽宁学法。
闾山派是华南道教一个重要流派,以福建为中心,流行于福建、台湾、广东、浙江、江西、江苏、湖南等地。它源于江西的许真君信仰,核心却是信奉陈靖姑的夫人教,擅长斩蛇除妖、施药治病、抗旱祈雨和护妇保婴等。在民间传说中,闾山就像武术中的少林寺,由法主许真君掌管,秘藏各种高强的法术。闽人遇到妖魔鬼怪,对付不了,最流行的办法就是奔赴闾山,学会一身抓鬼降妖的本领。
原型庐山与魅化后的闾山
据叶明生先生研究,闾山就是庐山。他说,民间道坛里的闾山衙均称“江州府闾山法院”,历史上的江州府,曾管辖江西南昌和九江,庐山正在境内;《宁洋县志》记载,宋代的曹四公与张四公结为兄弟,同往闾山学法,而《龙岩州志》却称曹四公的法术得自庐山:“往庐山,遇异人授以遇妖止厉之方。”可见闾山与庐山,其实是同一座山。
称陈靖姑学法于庐山的资料也有。永安青水乡大腔傀儡戏是古老的剧种,具有道教闾山派背景,其传统剧目《海游记》即以陈四姑(陈靖姑)收妖祈雨为题材。在戏剧中,陈四姑与二哥海清前往庐山,拜许九郎为师学法。
许九郎就是许真君,原名许逊,东晋时著名道士,曾任湖北旌阳(今枝江)县令,又称许旌阳。传说他于水中斩杀蛟龙,用符水治疗疫疾,深得百姓爱戴,后在南昌举家升天成仙。许逊信仰的核心地区是江西,传说他来过福建收妖除怪。我去下渡寻找陈靖姑的出生地,却发现一座下池许真君祖殿,二者相距只有数百米。当然,福州人崇拜许真君,主要还因为他是陈靖姑的师父。
明代神怪小说《海游记》,署名海北游人无根子,是最早讲述陈靖姑故事的长篇传奇。该书开篇即云:自天地开辟之后,人民安乐,以儒、释、道、巫四教传于天下,“而巫出自九郎,居闾山,以法行教”。居然把巫教与儒释道相提,许逊与孔子、如来、老子并论,口气很大。书中写陈靖姑、李三娘和林九娘结伴去闾山学法,来到沉毛江边。江上没有渡船,不久见一婆子,说可以上她的鞋子渡江,鞋随水漂来,渐近渐大,三位女子上了鞋子,一下就沉入江中。陈靖姑的弟弟海清在岸上看了,以为姐姐遇上不测,大哭回家。那婆子原来是闾山张夫人,奉法主之命来引渡她们。上得岸来由她引领,经过两重关门,进了第三重门才看到九郎法主升堂。
推想过去,庐山是闾山的原型,在传播过程中音讹为闾山。但信众不久就发现,用虚无缥缈的闾山取代真实的庐山,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力,效果更好。于是闾山逐渐离开南昌,成为传说中大江大海里一座神秘的仙山。闾山周围,舟楫断绝,环绕着不可逾越的沉毛江——连羽毛都无法漂浮。道路呢,就藏在凶险的水下。正如建阳闾山教道坛诗唱本《奶娘宗祖》所描述的:
“娘娘来到沉毛江,沉毛江水浪滔天。……上有十里又无渡,下有十里又无船。又无船舟并渡口,如何得过此条江?太白星君云头现,从头说与静姑知:小娘学法不要忙,闾山条路海中藏,小娘学法不用惊,闾山条路海中央。”
闽江底的神山
闾山太过飘渺也有弊端,信徒觉得遥远,漠不相关,因此在流传中逐渐落地福州。清代神怪小说《闽都别记》可谓系统整理陈靖姑民间传说的一本著作,其中提到闾山,就搬来福州,让陈靖姑的信众十分亲切。
据小说叙述,闾山原在今南台龙潭角至泛船浦一带,闽江环绕山麓:“盖闾山原在龙潭、番船浦一带,长江环住,与天宁寺对峙(原注:龙潭壑、番船浦在于台江南台,天宁寺亦在南台地方,即白龙江)。那江在闾山麓下,潮汐通舟,并无大桥。法门在于都市,来学法者接踵,许真人非诚不纳,非缘不收。”许真君有两个门徒张大、柳二,投入法门三年,只在边山舂米。临别时,许真君将舂米的杵臼赠送给他们。两人心想,三年什么本事也没学到,只带这两件粗重之物回家,成何体统?一出门就把它们扔到山下。没想到那杵臼一落地,就满地跳跃打滚,捣山山崩,磕岩岩碎,两人慌忙去追,“杵臼仍绕旋不休跳跃,一座大闾山竟被杵臼捣沉水底,变为长江,那长江变为陆地”。这就是福州古谚“沉闾山浮南台”的来历。
闾山沉入闽江,成为水底的一座神山,从此远离尘寰。许真君令张大、柳二把守大门,更在门额上大书“法门三十年一开”。陈靖姑逃婚后,有金甲神护送她来闾山,法门大开:“靖姑见江畔一岩洞,额有字,勒‘闾山大法院’五大字,遂入。”其他人没有这样的好运气,就要吃闭门羹。有个叫袁广智的闽清人,在江边寻找闾山数月,遥见一个女子进了石岸,赶忙跑来,大门已经关闭,无奈之下跑去江南学茅山法,后来成了陈靖姑的对手。陈靖姑的仇人长坑鬼潜入水底,也来闾山打门,没有回应,气愤地在门额上的“十”字上加划了一撇,变成“法门三千年一开”。许真君得知,说这样改也好,不会老是被凡夫俗子打扰。他没想到,闾山清静了,闾山派的敌人也增加了。
站在山腰的临水宫眺望闽江,三县洲大桥横跨江面,对岸高楼林立,闪闪发光。闽江浮沉是常事。直到唐代,台江区还是一片辽阔的湖沼,海潮澎湃。渐渐地,造化显露沧海桑田之功,江面变窄,闽越王余善的钓龙台远离江岸,江心则陆续浮现新的沙洲。据说,中洲是宋代出现的,陈靖姑还没见过;明成化年间,一场洪水后龙潭角外出现了更大一块沙洲,闽县、侯官县、怀安县的船民纷纷插竿围地,引起纠纷,福州府判归三县共管,称三县洲,也就是现在的江心公园。有意思的是,中洲与三县洲一带江心,正是传说中的闾山水府。莫非陈靖姑离开之后,闾山又开始浮出水面了?
福州现代文人郭白阳的《竹间续话》,指认闾山的位置更具体:“相传闾山在万寿桥下,潮落则浩瀚有声。”万寿桥即连接台江与中洲的古代石桥,后来称解放大桥。二十多年前我在福州南台求学,经常来往于桥上,现在猛然醒悟,自己也曾经许多次与闾山错身而过。看来,我与闾山真是没有缘分啊。
“娘娘来到沉毛江,沉毛江水浪滔天。……上有十里又无渡,下有十里又无船。又无船舟并渡口,如何得过此条江?太白星君云头现,从头说与静姑知:小娘学法不要忙,闾山条路海中藏,小娘学法不用惊,闾山条路海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