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理念强调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过程,注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注重文本与生活、与社会、与自然的联系,关注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利用教材、合理开发课程资源,倡导引进先进技术,加强语言学习。
关键词:阅读教学 低效 成因
据资料显示,近几年来,大部分初中语文教师为了创建高效性的课堂阅读教学,进行着孜孜不倦的努力与探索,但收效甚微。那么,造成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低效性的成因是什么呢?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对阅读教学标准解读不够透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教师都十分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力求教学有新意、有创意,但是由于我们对新理念的理解不够透彻,致使课堂教学大打折扣,在平常的教学中有以下几种片面的认识存在:
(一)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学习主体的个性感悟受限。新课标要求阅读教学要有新意,有创意,倡导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来加强语言学习。农远项目的全面实施,使现代教学技术走进了农村中小学课堂,于是很多语文教师就把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作为新课改的标志,过多地将多媒体课件运用于课堂教学。因此现成的画面抢占了孩子思维的空间,录音课件替代了教师的示范引领。其实课件永远是为文本服务的,它仅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我们不能为用而用,不能追求表面的热闹而丢掉语文教学的根本——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与理解。当课件不能为文本服务时,它就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课堂效应,反而成为课堂教学的绊脚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需要追求一种真实朴素的教学境界,抓住语文教学的根本,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课堂中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与发展。
(二)教学形式繁多,秩序随意,学习主体的能力发展不够。有些教师总认为新的课堂教学必须追求气氛的活跃,形式的完美,因此为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新知,在教学中设计了资料展示、游戏、绘画、表演、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环节,为课堂教学争了光,添了彩。一节课,师生表演很精彩,一个“乐”字贯穿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看似实现了愉快教学的目的,但课堂教学效果怎样呢?除去热闹的表面,其实学生的能力并未得到很大发展。
(三)“尊重学生主体”被误认为“放羊式”教学。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情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却误解了“尊重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理念,采取了“放羊式”教学,其做法是:教师用自己设计好的问题牵制着学生,让学生围着问题转圈,但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学生并没有真正投入地去读,更没有感悟,学生的思维仅仅局限在教师设计的问题中,小组合作成了一种形式、过场,除了部分思维活跃的学生讨论问题答案外,部分学生凑在一起偷懒、闲聊,课堂成了少数学生的舞台。小组代表反馈后,教师也没有更深刻地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究、发现和构建文本意义。一节课下来,既耗费了时间,又放纵了部分懒差生,主体地位只是在形式上得到尊重,没有真正从实质上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四)注重了朗读形式,忽视了朗读效果。朗读训练是阅读教学的重头戏。《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又要讲究读的层次性。”其训练一定建立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通过读形成一定的感染力或启发性,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和行为的模仿。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作。”有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注重了朗读的形式,忽视了对文本深入的研读和具体阅读方法的指导,学生机械地理解了文本的表层意义,但他们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未被激活,很难形成感染力,无法产生情感的共鸣,更没有产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导致阅读效率低下。
(五)对默读重视不够。默读是阅读教学中常见的一种形式,它有两方面的优点:一是它比大声诵读更便于集中精力思考;二是不会影响其他人的学习或工作。在许多阅读教学中,大声朗读挤占了默读的时间。默读的真正目的主要是因文章太长而节约阅读时间,其次才是读中思考,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它的作用。合理有效地实施默读,并在方法上予以指导,使它发挥更大的阅读效应。
(六)对个性化地阅读注重不够。在阅读教学的多重“对话”中, 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许多教师在“对话”中关注的是思维敏捷的优等生,多数学生成了“对话”的听众,尤其是被动、消极的后进生,久而久之,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同时,所谓的优等生对问题答案作了反馈,但对有些疑难问题,教师用设问的方式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实践,只因为顾虑课堂教学时间不够,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没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间,就草率结束“对话”过程,这样泯灭了学生个性,扼杀了创造天赋,使个性化阅读成了“纸上谈兵”,课堂阅读效率得不到提高。
(七) “探究性阅读”近乎陷于空白。“探究性阅读”是开放型阅读, 这种阅读方式的渠道不仅限于课堂,也可延伸到课外,要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让学生从多种途径自主获取知识。但对于农村孩子而言,由于学生的阅读兴趣低,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加上阅读资料匮乏,更不具备图书馆和网络信息等条件,所以探究性阅读几乎成为一片空白,这样导致农村孩子的阅读面狭窄,阅读效率难以提高。
二、教师自身素质跟不上阅读教学改革的需要
教师的专业素质偏低是造成课堂教学低效的重要原因。首先,学历与能力有反差。很多教师的学历在不断提升,但对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还是甚少,缺乏系统性。其次,部分教师业务学习不够积极,进取意识不强。大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适应不过来,只是被动“招架”。他们常常机械地忙于备课、批改作业,不能及时、主动地进行业务学习和研修,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不能主动、认真地钻研教材,满足不了教学要求和课堂上学生的需求,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第三,部分教师缺乏人格魅力。教师亲和、宽容、幽默、风趣、开朗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的知识是吸引学生的“磁铁石”,是师生关系融洽的“粘合剂”。但有一部分教师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不注重塑造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在学生面前总以为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课堂就应该严肃认真,自然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就成为高高在上的“总指挥”,这样无形中给学生造成思想压力,觉得不自由,过于束缚,因此学习被动,厌倦麻木,缺乏兴趣,学习质量不高,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三、传统的应试教育泯灭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素质教育提倡多年,但应试教育的影响仍未排除,单一的考试评价制度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在这种背景下,考试成绩一直是衡量学生的标准,这就忽视了其他各类学科的教学,忽视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高分低能”的现象依然存在。一部分教师只为考试而教,“考点”决定“教点”和“学点”,学生成天面对的是单调的教学方法和枯燥的学习内容,教师也把学生当成了“容器”,没有给学生充足的自由支配时间,分数占据了学生拓展思维的空间,他们失去了阅读的兴趣,这样的课堂缺乏情趣,缺乏生机,缺少活力,学生学得很累,在这种被动、机械的课堂中,当然阅读效率就提不高。
总之,造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低效性的原因有很多,也很复杂,这仅是本人一点粗浅的看法,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深入探讨和解决,努力创造出高效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关键词:阅读教学 低效 成因
据资料显示,近几年来,大部分初中语文教师为了创建高效性的课堂阅读教学,进行着孜孜不倦的努力与探索,但收效甚微。那么,造成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低效性的成因是什么呢?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对阅读教学标准解读不够透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教师都十分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力求教学有新意、有创意,但是由于我们对新理念的理解不够透彻,致使课堂教学大打折扣,在平常的教学中有以下几种片面的认识存在:
(一)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学习主体的个性感悟受限。新课标要求阅读教学要有新意,有创意,倡导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来加强语言学习。农远项目的全面实施,使现代教学技术走进了农村中小学课堂,于是很多语文教师就把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作为新课改的标志,过多地将多媒体课件运用于课堂教学。因此现成的画面抢占了孩子思维的空间,录音课件替代了教师的示范引领。其实课件永远是为文本服务的,它仅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我们不能为用而用,不能追求表面的热闹而丢掉语文教学的根本——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与理解。当课件不能为文本服务时,它就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课堂效应,反而成为课堂教学的绊脚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需要追求一种真实朴素的教学境界,抓住语文教学的根本,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课堂中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与发展。
(二)教学形式繁多,秩序随意,学习主体的能力发展不够。有些教师总认为新的课堂教学必须追求气氛的活跃,形式的完美,因此为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新知,在教学中设计了资料展示、游戏、绘画、表演、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环节,为课堂教学争了光,添了彩。一节课,师生表演很精彩,一个“乐”字贯穿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看似实现了愉快教学的目的,但课堂教学效果怎样呢?除去热闹的表面,其实学生的能力并未得到很大发展。
(三)“尊重学生主体”被误认为“放羊式”教学。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情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却误解了“尊重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理念,采取了“放羊式”教学,其做法是:教师用自己设计好的问题牵制着学生,让学生围着问题转圈,但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学生并没有真正投入地去读,更没有感悟,学生的思维仅仅局限在教师设计的问题中,小组合作成了一种形式、过场,除了部分思维活跃的学生讨论问题答案外,部分学生凑在一起偷懒、闲聊,课堂成了少数学生的舞台。小组代表反馈后,教师也没有更深刻地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究、发现和构建文本意义。一节课下来,既耗费了时间,又放纵了部分懒差生,主体地位只是在形式上得到尊重,没有真正从实质上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四)注重了朗读形式,忽视了朗读效果。朗读训练是阅读教学的重头戏。《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又要讲究读的层次性。”其训练一定建立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通过读形成一定的感染力或启发性,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和行为的模仿。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作。”有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注重了朗读的形式,忽视了对文本深入的研读和具体阅读方法的指导,学生机械地理解了文本的表层意义,但他们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未被激活,很难形成感染力,无法产生情感的共鸣,更没有产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导致阅读效率低下。
(五)对默读重视不够。默读是阅读教学中常见的一种形式,它有两方面的优点:一是它比大声诵读更便于集中精力思考;二是不会影响其他人的学习或工作。在许多阅读教学中,大声朗读挤占了默读的时间。默读的真正目的主要是因文章太长而节约阅读时间,其次才是读中思考,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它的作用。合理有效地实施默读,并在方法上予以指导,使它发挥更大的阅读效应。
(六)对个性化地阅读注重不够。在阅读教学的多重“对话”中, 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许多教师在“对话”中关注的是思维敏捷的优等生,多数学生成了“对话”的听众,尤其是被动、消极的后进生,久而久之,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同时,所谓的优等生对问题答案作了反馈,但对有些疑难问题,教师用设问的方式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实践,只因为顾虑课堂教学时间不够,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没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间,就草率结束“对话”过程,这样泯灭了学生个性,扼杀了创造天赋,使个性化阅读成了“纸上谈兵”,课堂阅读效率得不到提高。
(七) “探究性阅读”近乎陷于空白。“探究性阅读”是开放型阅读, 这种阅读方式的渠道不仅限于课堂,也可延伸到课外,要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让学生从多种途径自主获取知识。但对于农村孩子而言,由于学生的阅读兴趣低,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加上阅读资料匮乏,更不具备图书馆和网络信息等条件,所以探究性阅读几乎成为一片空白,这样导致农村孩子的阅读面狭窄,阅读效率难以提高。
二、教师自身素质跟不上阅读教学改革的需要
教师的专业素质偏低是造成课堂教学低效的重要原因。首先,学历与能力有反差。很多教师的学历在不断提升,但对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还是甚少,缺乏系统性。其次,部分教师业务学习不够积极,进取意识不强。大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适应不过来,只是被动“招架”。他们常常机械地忙于备课、批改作业,不能及时、主动地进行业务学习和研修,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不能主动、认真地钻研教材,满足不了教学要求和课堂上学生的需求,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第三,部分教师缺乏人格魅力。教师亲和、宽容、幽默、风趣、开朗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的知识是吸引学生的“磁铁石”,是师生关系融洽的“粘合剂”。但有一部分教师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不注重塑造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在学生面前总以为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课堂就应该严肃认真,自然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就成为高高在上的“总指挥”,这样无形中给学生造成思想压力,觉得不自由,过于束缚,因此学习被动,厌倦麻木,缺乏兴趣,学习质量不高,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三、传统的应试教育泯灭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素质教育提倡多年,但应试教育的影响仍未排除,单一的考试评价制度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在这种背景下,考试成绩一直是衡量学生的标准,这就忽视了其他各类学科的教学,忽视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高分低能”的现象依然存在。一部分教师只为考试而教,“考点”决定“教点”和“学点”,学生成天面对的是单调的教学方法和枯燥的学习内容,教师也把学生当成了“容器”,没有给学生充足的自由支配时间,分数占据了学生拓展思维的空间,他们失去了阅读的兴趣,这样的课堂缺乏情趣,缺乏生机,缺少活力,学生学得很累,在这种被动、机械的课堂中,当然阅读效率就提不高。
总之,造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低效性的原因有很多,也很复杂,这仅是本人一点粗浅的看法,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深入探讨和解决,努力创造出高效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