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晨印象
太阳从东边升起,风仍在肆面。
北街上,阳光已经开始主导,尽管人还显得面目峻冷。
环市政府南面的公园已经聚集了不少的人在晨练。没有栅栏,没有隔离,草地、操场、各种树与行政楼连为一体,和谐而亲民。
或许很难想象,一个远古那样辉煌的地方现在会是这样一种状况:在城市行政最核心的区域,是些杂七杂八的小商铺子,八点过去,大多数依然大门紧闭。
历史,已经从少梁山几千年沟壑纵横的沧桑中溜走,随着不断变迁迂回的河道,和土塬相隔的河滩湿地,融没到东边的大海里,摸不着一点痕迹,这真让人有些失落。
但历史终归不是历史的,最终都会落在它自己选择的最适合的人手中,一切就皆有可能,这就是我们来这里的目的。
我想起刚刚路过北街西头的那个古牌楼。八十年代的建筑,古意还没有现露,水泥柱子就已经开始出现裂痕。但牌楼正反面的八个大字,那样让人瞩目:货殖泽民,四方会归。
也许只有韩城这样的地方才有资格说这样的话,因为这里有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午后遐想
早餐一定会吃两片风干馍,一大碗酸辣拌汤。
住在韩城的这半个多月,我基本上天天如此。
据韩城的老人讲,当年李自成攻打北京,被胃病折磨,无法前行,就歇在韩城修养。在连续多日吃到了风干馍泡酸辣汤后,不仅胃病好了,身体还愈发硬朗。
所以,是风干馍泡酸辣汤帮闯王推翻了大明王朝。如果没有它,哪里还会有李闯进北京,也不会随着带来渔翁得利的满清?也许,就会没有了近代中国遭受的各种耻辱。
我认为,是它在不经意间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当然,这种改变也是历史必然的选择。正如同少帅张学良在西安闹胃病,春发生的葫芦头救了他一样,在历史偶然与必然的统一中,这个在当时名不见经传的美食,铺垫了西安事变,造就了抗日同盟,甚或挽救了中国的革命。
闯王的行宫现在已经成了古城社区的医疗所,我不知道,这种现状的选择,是不是闯王在冥冥之中的暗示或授意,还是风干馍泡酸辣汤本身具有的神奇医疗效果,让它但当大任的品质在这里得以延续。
总之,它应该会成为今后私人会所“闯王行宫”的一道主菜,或许历史早已注定:它将改变的不仅是韩城的命运,还将影响许多许多。
静夜幽思
宾馆临着太史大街,房子东侧挨着不宽的双车马路。
已是子夜,但不时有过往的车辆。声音很清晰,甚至刺耳吵闹,虽不多,但足以影响我睡不着。
那条路的行道树是法国梧桐,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的西电大院。昏暗而熟悉的路灯,冬季过后枯萎的枝叶随风作响,驮着我、哥、母亲而在吃力蹬着车子的父亲,还有他那在灯光下晃悠,伴奏着咿呀吱呜的二八大个。
我在数着距离,等着麻木木的腿脚落地。老电线杆,下一个转弯,长影子的楼,黑漆漆的树,都从眼前飘过,只是偶尔会被铃声打断,冲破至暮色的夜空中。
回家,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不远的地方传来了几声火车鸣叫,我知道,有人回家了。
所有的陕西人在想家的时候,一定会念叨韩城,会不经意地哼一句“祖籍陕西韩城县”。我想知道,刚才那些夜半背着行李,准备到站下车的人在经过司马迁祠、黄河滩、少梁山、古城的时候会不会激动。要知道,可能只是几分钟路过,但那双已经麻木的腿脚应该期待了许久。
我想,几年以后,中国文人可能会找到一个心灵的地标,一个精神家园。因为《史记》和它所记载的人物,将会被重新发现在“史记长廊”,司马迁和他所代表的气节品格,也将会被重新认识,甚至重新看重。
相关链接
韩城民俗
行鼓震天响: 韩城行鼓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1997年香港回归和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曾亮相表演,2009年代表国家在爱丁堡国际军乐节上进行精彩表演。行鼓如疾风骤雨,似排炮竞发,粗犷豪放、气势磅礴,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喝彩和喜爱。
社火文化:闯神楼由古之傩舞演变而来。据考证,韩城闯神楼于唐代已传入京城长安,后由长安传入东瀛,日本舞台上的舞神楼即源于此。由此可见,闯神楼这一独特的社火形式,影响遍及国内外,堪称韩城民间社火中的瑰宝。
门楣文化:门楣是韩城民间建筑的一大特色,家家户户门楣题字均不同,题字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既是家族的标志,也表现了主人的精神追求,显现着“文史之乡”传统文化的特有魅力。
韩城秧歌:韩城秧歌以唱为主,兼有表、说及舞蹈表演,深受韩城百姓喜爱。
正月初一吃馄饨:韩城馄饨与其他地方的做法不同,捏的形状像佛帽,寓意团圆、幸福美满之意。韩城百姓正月初一吃馄饨的习俗,是我国独一无二的饮食文化。
韩城特产
大红袍花椒:韩城大红袍花椒是陕西省韩城市的历史名优特产,“粒大色艳、皮厚肉丰、香味浓郁、麻味适中”,久负“中华名椒”之胜誉,畅销全国,出口东南亚。
状元核桃:韩城状元核桃个大、皮薄、仁饱、入口香绵、口感好,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具有“黑发、固精、冶燥、调血之功”,是美容、保健食品中的佼佼者。
红把笤帚 :韩城红把笤帚久负盛名,是当地新婚嫁娶必备之物,亦是馈赠外地亲朋宾客的珍贵礼品。它是当地能工巧匠用高梁篾子和红秆高梁外皮精细加工制作而成的。把儿由铜(铁)丝缠扎,颜色深红,永不褪色。头部用独头、双头、三头区分,并系两颗银铃。颈部用彩绳分股,红、黄、绿、白多种颜色协调搭配。
花椒芽菜:花椒芽菜是指花椒树发芽期幼嫩的芽叶,油亮鲜绿,麻香味美,是芽苗菜中的珍品。可以热炒、凉拌、油炸、涮锅,麻香宜人,开胃爽口,具有独特风味和丰富营养。
韩城小吃
石子馍:石子馍是颇受群众喜爱的传统食品,又名古鏊饼。石子馍的原料是面粉、碱面、精盐、熟猪油、鲜花椒叶等,经和面、加工石子、制坯、烘焙几道工序制作而成。其特点为酥松荃香,易于消化,携带方便,利于储存,是馈赠亲友、招待嘉宾、外出旅行的必备佳点。
羊肉饸饹:饸饹细长绵软,羊肉臊子酥烂浓醇,入口麻辣宜人,回味芬芳隽永,香中透鲜味美,油香爽口。荞麦性凉,羊肉和辣子性热,热凉互克互补,阴阳平衡,有养生的功效。
芝麻烧饼:韩城风味芝麻烧饼,美味可口,闻名关中。饼呈圆形,主要用料是白面、食油、芝麻、调料。芝麻烧饼层层多,色泽黄,酥脆可口,人们尤为喜欢。
太阳从东边升起,风仍在肆面。
北街上,阳光已经开始主导,尽管人还显得面目峻冷。
环市政府南面的公园已经聚集了不少的人在晨练。没有栅栏,没有隔离,草地、操场、各种树与行政楼连为一体,和谐而亲民。
或许很难想象,一个远古那样辉煌的地方现在会是这样一种状况:在城市行政最核心的区域,是些杂七杂八的小商铺子,八点过去,大多数依然大门紧闭。
历史,已经从少梁山几千年沟壑纵横的沧桑中溜走,随着不断变迁迂回的河道,和土塬相隔的河滩湿地,融没到东边的大海里,摸不着一点痕迹,这真让人有些失落。
但历史终归不是历史的,最终都会落在它自己选择的最适合的人手中,一切就皆有可能,这就是我们来这里的目的。
我想起刚刚路过北街西头的那个古牌楼。八十年代的建筑,古意还没有现露,水泥柱子就已经开始出现裂痕。但牌楼正反面的八个大字,那样让人瞩目:货殖泽民,四方会归。
也许只有韩城这样的地方才有资格说这样的话,因为这里有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午后遐想
早餐一定会吃两片风干馍,一大碗酸辣拌汤。
住在韩城的这半个多月,我基本上天天如此。
据韩城的老人讲,当年李自成攻打北京,被胃病折磨,无法前行,就歇在韩城修养。在连续多日吃到了风干馍泡酸辣汤后,不仅胃病好了,身体还愈发硬朗。
所以,是风干馍泡酸辣汤帮闯王推翻了大明王朝。如果没有它,哪里还会有李闯进北京,也不会随着带来渔翁得利的满清?也许,就会没有了近代中国遭受的各种耻辱。
我认为,是它在不经意间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当然,这种改变也是历史必然的选择。正如同少帅张学良在西安闹胃病,春发生的葫芦头救了他一样,在历史偶然与必然的统一中,这个在当时名不见经传的美食,铺垫了西安事变,造就了抗日同盟,甚或挽救了中国的革命。
闯王的行宫现在已经成了古城社区的医疗所,我不知道,这种现状的选择,是不是闯王在冥冥之中的暗示或授意,还是风干馍泡酸辣汤本身具有的神奇医疗效果,让它但当大任的品质在这里得以延续。
总之,它应该会成为今后私人会所“闯王行宫”的一道主菜,或许历史早已注定:它将改变的不仅是韩城的命运,还将影响许多许多。
静夜幽思
宾馆临着太史大街,房子东侧挨着不宽的双车马路。
已是子夜,但不时有过往的车辆。声音很清晰,甚至刺耳吵闹,虽不多,但足以影响我睡不着。
那条路的行道树是法国梧桐,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的西电大院。昏暗而熟悉的路灯,冬季过后枯萎的枝叶随风作响,驮着我、哥、母亲而在吃力蹬着车子的父亲,还有他那在灯光下晃悠,伴奏着咿呀吱呜的二八大个。
我在数着距离,等着麻木木的腿脚落地。老电线杆,下一个转弯,长影子的楼,黑漆漆的树,都从眼前飘过,只是偶尔会被铃声打断,冲破至暮色的夜空中。
回家,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不远的地方传来了几声火车鸣叫,我知道,有人回家了。
所有的陕西人在想家的时候,一定会念叨韩城,会不经意地哼一句“祖籍陕西韩城县”。我想知道,刚才那些夜半背着行李,准备到站下车的人在经过司马迁祠、黄河滩、少梁山、古城的时候会不会激动。要知道,可能只是几分钟路过,但那双已经麻木的腿脚应该期待了许久。
我想,几年以后,中国文人可能会找到一个心灵的地标,一个精神家园。因为《史记》和它所记载的人物,将会被重新发现在“史记长廊”,司马迁和他所代表的气节品格,也将会被重新认识,甚至重新看重。
相关链接
韩城民俗
行鼓震天响: 韩城行鼓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1997年香港回归和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曾亮相表演,2009年代表国家在爱丁堡国际军乐节上进行精彩表演。行鼓如疾风骤雨,似排炮竞发,粗犷豪放、气势磅礴,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喝彩和喜爱。
社火文化:闯神楼由古之傩舞演变而来。据考证,韩城闯神楼于唐代已传入京城长安,后由长安传入东瀛,日本舞台上的舞神楼即源于此。由此可见,闯神楼这一独特的社火形式,影响遍及国内外,堪称韩城民间社火中的瑰宝。
门楣文化:门楣是韩城民间建筑的一大特色,家家户户门楣题字均不同,题字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既是家族的标志,也表现了主人的精神追求,显现着“文史之乡”传统文化的特有魅力。
韩城秧歌:韩城秧歌以唱为主,兼有表、说及舞蹈表演,深受韩城百姓喜爱。
正月初一吃馄饨:韩城馄饨与其他地方的做法不同,捏的形状像佛帽,寓意团圆、幸福美满之意。韩城百姓正月初一吃馄饨的习俗,是我国独一无二的饮食文化。
韩城特产
大红袍花椒:韩城大红袍花椒是陕西省韩城市的历史名优特产,“粒大色艳、皮厚肉丰、香味浓郁、麻味适中”,久负“中华名椒”之胜誉,畅销全国,出口东南亚。
状元核桃:韩城状元核桃个大、皮薄、仁饱、入口香绵、口感好,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具有“黑发、固精、冶燥、调血之功”,是美容、保健食品中的佼佼者。
红把笤帚 :韩城红把笤帚久负盛名,是当地新婚嫁娶必备之物,亦是馈赠外地亲朋宾客的珍贵礼品。它是当地能工巧匠用高梁篾子和红秆高梁外皮精细加工制作而成的。把儿由铜(铁)丝缠扎,颜色深红,永不褪色。头部用独头、双头、三头区分,并系两颗银铃。颈部用彩绳分股,红、黄、绿、白多种颜色协调搭配。
花椒芽菜:花椒芽菜是指花椒树发芽期幼嫩的芽叶,油亮鲜绿,麻香味美,是芽苗菜中的珍品。可以热炒、凉拌、油炸、涮锅,麻香宜人,开胃爽口,具有独特风味和丰富营养。
韩城小吃
石子馍:石子馍是颇受群众喜爱的传统食品,又名古鏊饼。石子馍的原料是面粉、碱面、精盐、熟猪油、鲜花椒叶等,经和面、加工石子、制坯、烘焙几道工序制作而成。其特点为酥松荃香,易于消化,携带方便,利于储存,是馈赠亲友、招待嘉宾、外出旅行的必备佳点。
羊肉饸饹:饸饹细长绵软,羊肉臊子酥烂浓醇,入口麻辣宜人,回味芬芳隽永,香中透鲜味美,油香爽口。荞麦性凉,羊肉和辣子性热,热凉互克互补,阴阳平衡,有养生的功效。
芝麻烧饼:韩城风味芝麻烧饼,美味可口,闻名关中。饼呈圆形,主要用料是白面、食油、芝麻、调料。芝麻烧饼层层多,色泽黄,酥脆可口,人们尤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