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摄影艺术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形式,摄影者通过照片中的艺术形象和造型语言,引发读者在欣赏过程中产生的思想共鸣和审美感受,从而表现创作思想,体现拍摄意图。
关键词: 摄影构图 摄影画幅 拍摄角度 摄影因素
“艺贵拙,然必大巧之拙”,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来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摄影艺术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形式,摄影者通过照片中的艺术形象和造型语言,引发读者在欣赏过程中产生思想共鸣和审美感受,从而表现创作思想,体现拍摄意图。
摄影画面构成的各方面是以突出主题思想为基本任务。摄影构图就是把所要表现的客观对象根据主题思想的要求,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运用比现实生活更富有表现力的表现形式有机安排画面,让主题思想得到充分表达,所以摄影者在按下快门前的思考决定了一幅摄影作品的质量。
一、摄影构图的画幅形式
摄影主要有三种画幅形式,横画幅、竖画幅和方画幅,一般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的横画幅和竖画幅长短边比例为3:2,而方画幅边的比例是1:1。
(一)横画幅
横画幅是最常见的一种画幅形式,同时是最自然的构图方式。这是由很有原因组成的。首先是出于人眼的先天性,因为生理原因,人的双眼是水平的,眼睛的横视视角要远远大于纵视视角;另外,地平线是水平的,建筑物和动植物沿着水平面延伸,人们沿着水平高度观察事物更自然,更舒服。横画幅是最稳定的画幅形式。事物之间的横向联系、横向排列,还有运动物体的水平运动可以得到更好的突出。
(二)竖画幅
竖画幅是一直较为常见的画幅形式。相比较于横画幅,竖画幅更有利于表现垂直特征明显的事物,可以让事物显得更高大挺拔。而结合俯拍角度,可以展现事物在平面的延伸,从而突出远近层次。
法国摄影师马克吕布,拍摄于1985年的深圳,运用竖画幅形式将画面上方的叶玉卿、下方的小孩和现实中的贫困老者联系起来,以一个缩影体现改革开放早期国门初开的大背景下,中国社会泥沙俱下,中国面临如何取舍的历史背景。
(三)方画幅
方画幅是边长比例1:1的画幅形式,方画幅四边等长,四角相等。方形构图往往显得均衡,稳定而严肃,有利于表现庄重的主题。方画幅既照顾了地平线,又照顾了垂直线,更体现了严谨的特征。结合我国古典“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方构图似乎特别符合东方的审美情趣,我国的井田制、传统汉字的基本形状都与正方形有密切联系。笔者认为,方形构图中,类似于“S”型、三角形、圆形构图形式更强烈。
方构图是诸多职业摄影师喜欢的构图方式,美国著名新闻摄影大师艾伦马克抓拍了一家美国人流落接头,留宿车厢的照片。方构图的照片中,大钝角和直角的构图将一家四口人挤压在窄小的汽车车厢中,同样是以一个缩影的形式,揭露美国底层人们的悲惨生活。
二、摄影构图的诸多元素
组成一幅画面的因素很多,因为它们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不一样,所以它们在画面中有主次之分。我们一般将构成画面的诸多元素分为主体、陪体和环境(前景和背景)。不同的因素对画面有不同作用。
(一)主体——摄影画面的趣味中心
主体是一幅画面主要的表现对象,也是主题思想的主要体现者,它在画面中起着主导作用,是控制全局的焦点,是画面存在的基本条件。一般情况下,一幅画面通常只有一个事物是主体。
画面中的主体通常有两个作用。一是表达内容,主体是表达内容的中心,如果没有主体就谈不上主题思想的表现,画面也就没有了明确的意义。二是组织画面,主体是结构画面的中心,画面中的所有元素都是围绕主体组织的。因为主体对画面重要的作用,所以构图的主要目的是突出主体。
(二)陪体——主体特征表达的辅助者
陪体是在画面中衬托主体,渲染主体,并同主体构成特定情节的被摄对象,它是画面中与主体联系最密切、最直接的次要对象。
画面中的陪体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配合主体说明画面内容,有利于让观众理解画面主题思想。陪体烘托、陪衬主体,对主体起到了解释。说明的作用。二是点明和深化画面主题。画面中一旦缺乏陪体,画面就会失去意义,而有陪体,画面的主题可以得到深化。以《乌干达的干旱》为例,孩子纤弱,细小的手作为主体和陪体强壮、丰硕的大人的手进行对比,如果没有大手的陪衬,黑人瘦小枯干的小手就不会得到强化,我们对画面的理解就不会如此深刻。
(三)前景——离相机最近的景物
前景是指在画面中位于主体之前,离观察者最近的景物。无论是主体、陪体或者是环境里的其他因素,只要是处在距离观察者最近的位置上,就都可以称作是处在前景的位置。
前景一般位于画面边缘的四周或者四角。前景距离观察者近的特点让其容易引人注意,利用突出某事物。前景的另外一个作用是增强空间感和透视感。和绘画一样,摄影作为一门“平面艺术”,需要在二维的空间上模拟表现三维立体空间。这时如果增加合适的物体作为前景,就可以增加空间深度,增强空间感。前景最后一个特点是交代环境特点,渲染环境气氛。当需要表现特定时代或者特定环境场景时,往往需要把富有地区特征的事物放在画面的前景位置。
(四)背景——画面主题的有利烘托者
在画面中,位于主体之后,渲染、烘托主体的往往是背景。
从某种意义上说,背景比前景更重要,因为可以没有前景的画面,但不会没有背景的画面,所以背景对照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背景在画面中可以点明主体事物所处的客观环境、地理环境及现场气氛;背景还可以点明、深化主题,而利用前景和背景的对比,还可以形成景深构图,即在画面中需要表现的物体是清晰的,而背景是模糊的,前后对比可以表明主题意义。
三、摄影构图的拍摄角度
拍摄角度不同,会影响到画面当中地平线的高低、景物在画面中的位置、前后景物的关系等。根据拍摄高度的变化,人们一般把拍摄角度分为平角度拍摄、仰角度拍摄和俯角度拍摄。 (一)平角度拍摄
平角度拍摄是指摄影机镜头和被摄对象处在同一水平线上,是一种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拍摄角度。
平角度拍摄所获得的画面透视关系、结构关系和人眼看到的大致相同,给人以心理上的亲切感,适用于表现人物的感情交流和人物的内心活动。另外,平角度拍摄的画面规矩、平稳,是最不容易表现特殊画面效果的角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尽量避免平角度的拍摄,要大胆变换拍摄角度,这样才能给画面构成带来丰富变化,对事物的表现才更多姿多彩。
(二)仰角度拍摄
仰角度拍摄是指照相机镜头处于视平线以下,由下往上拍摄被摄体的拍摄方式。
仰角度拍摄有利于表现处在较高位置的对象,利用表现高大垂直的景物,特别是景物周围空间比较狭小时,更有利于利用仰拍角度,利用画面的深度包含景物的体积,同时仰角度拍摄有较强的抒情色彩。仰角度拍摄改变了人们通常观察事物的视觉透视效果,使物体变得高大,动作变得夸张,所以仰角度拍摄有利于表示某种赞颂、敬仰等,可以给人们象征性的联想,具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
(三)俯角度拍摄
俯角度拍摄是指照相机镜头处在视平线之上,由高处往下拍摄被摄体的拍摄方式。
俯角度拍摄有利于展现空间、规模、层次,可以将远近景物在平面上充分展开,有利于展现空间透视及自然之美,有利于表现某种气势、地势,有利于介绍环境、规模、数量等,有利于展现画面中物体的相互关系。同时,俯角度拍摄具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俯角度会改变被摄事物的透视状况,形成上大下小的变形,所以俯角度拍摄往往表示反面的、贬义的感情色彩,有时候也表示一种藐视的感情色彩。
“画有法,画无定法”,摄影画面构成也是这样。摄影是一门实践大于理论的艺术课程,以上观点只是一些基本的入门法则,在摄影实践过程中,不能生搬硬套,而是需要拍摄者依据自己的构思,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采用适当构图形式,从而拍摄出自己需要的摄影佳作。
参考文献:
[1]李培林.现代摄影造型艺术.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4月.
[2]张禾金.摄影的魅力与构图.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3]董介人.摄影造型解析.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3年3月.
[4]宿伟东.构图至上.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年2月.
[5]韩从耀.主题与构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
关键词: 摄影构图 摄影画幅 拍摄角度 摄影因素
“艺贵拙,然必大巧之拙”,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来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摄影艺术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形式,摄影者通过照片中的艺术形象和造型语言,引发读者在欣赏过程中产生思想共鸣和审美感受,从而表现创作思想,体现拍摄意图。
摄影画面构成的各方面是以突出主题思想为基本任务。摄影构图就是把所要表现的客观对象根据主题思想的要求,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运用比现实生活更富有表现力的表现形式有机安排画面,让主题思想得到充分表达,所以摄影者在按下快门前的思考决定了一幅摄影作品的质量。
一、摄影构图的画幅形式
摄影主要有三种画幅形式,横画幅、竖画幅和方画幅,一般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的横画幅和竖画幅长短边比例为3:2,而方画幅边的比例是1:1。
(一)横画幅
横画幅是最常见的一种画幅形式,同时是最自然的构图方式。这是由很有原因组成的。首先是出于人眼的先天性,因为生理原因,人的双眼是水平的,眼睛的横视视角要远远大于纵视视角;另外,地平线是水平的,建筑物和动植物沿着水平面延伸,人们沿着水平高度观察事物更自然,更舒服。横画幅是最稳定的画幅形式。事物之间的横向联系、横向排列,还有运动物体的水平运动可以得到更好的突出。
(二)竖画幅
竖画幅是一直较为常见的画幅形式。相比较于横画幅,竖画幅更有利于表现垂直特征明显的事物,可以让事物显得更高大挺拔。而结合俯拍角度,可以展现事物在平面的延伸,从而突出远近层次。
法国摄影师马克吕布,拍摄于1985年的深圳,运用竖画幅形式将画面上方的叶玉卿、下方的小孩和现实中的贫困老者联系起来,以一个缩影体现改革开放早期国门初开的大背景下,中国社会泥沙俱下,中国面临如何取舍的历史背景。
(三)方画幅
方画幅是边长比例1:1的画幅形式,方画幅四边等长,四角相等。方形构图往往显得均衡,稳定而严肃,有利于表现庄重的主题。方画幅既照顾了地平线,又照顾了垂直线,更体现了严谨的特征。结合我国古典“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方构图似乎特别符合东方的审美情趣,我国的井田制、传统汉字的基本形状都与正方形有密切联系。笔者认为,方形构图中,类似于“S”型、三角形、圆形构图形式更强烈。
方构图是诸多职业摄影师喜欢的构图方式,美国著名新闻摄影大师艾伦马克抓拍了一家美国人流落接头,留宿车厢的照片。方构图的照片中,大钝角和直角的构图将一家四口人挤压在窄小的汽车车厢中,同样是以一个缩影的形式,揭露美国底层人们的悲惨生活。
二、摄影构图的诸多元素
组成一幅画面的因素很多,因为它们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不一样,所以它们在画面中有主次之分。我们一般将构成画面的诸多元素分为主体、陪体和环境(前景和背景)。不同的因素对画面有不同作用。
(一)主体——摄影画面的趣味中心
主体是一幅画面主要的表现对象,也是主题思想的主要体现者,它在画面中起着主导作用,是控制全局的焦点,是画面存在的基本条件。一般情况下,一幅画面通常只有一个事物是主体。
画面中的主体通常有两个作用。一是表达内容,主体是表达内容的中心,如果没有主体就谈不上主题思想的表现,画面也就没有了明确的意义。二是组织画面,主体是结构画面的中心,画面中的所有元素都是围绕主体组织的。因为主体对画面重要的作用,所以构图的主要目的是突出主体。
(二)陪体——主体特征表达的辅助者
陪体是在画面中衬托主体,渲染主体,并同主体构成特定情节的被摄对象,它是画面中与主体联系最密切、最直接的次要对象。
画面中的陪体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配合主体说明画面内容,有利于让观众理解画面主题思想。陪体烘托、陪衬主体,对主体起到了解释。说明的作用。二是点明和深化画面主题。画面中一旦缺乏陪体,画面就会失去意义,而有陪体,画面的主题可以得到深化。以《乌干达的干旱》为例,孩子纤弱,细小的手作为主体和陪体强壮、丰硕的大人的手进行对比,如果没有大手的陪衬,黑人瘦小枯干的小手就不会得到强化,我们对画面的理解就不会如此深刻。
(三)前景——离相机最近的景物
前景是指在画面中位于主体之前,离观察者最近的景物。无论是主体、陪体或者是环境里的其他因素,只要是处在距离观察者最近的位置上,就都可以称作是处在前景的位置。
前景一般位于画面边缘的四周或者四角。前景距离观察者近的特点让其容易引人注意,利用突出某事物。前景的另外一个作用是增强空间感和透视感。和绘画一样,摄影作为一门“平面艺术”,需要在二维的空间上模拟表现三维立体空间。这时如果增加合适的物体作为前景,就可以增加空间深度,增强空间感。前景最后一个特点是交代环境特点,渲染环境气氛。当需要表现特定时代或者特定环境场景时,往往需要把富有地区特征的事物放在画面的前景位置。
(四)背景——画面主题的有利烘托者
在画面中,位于主体之后,渲染、烘托主体的往往是背景。
从某种意义上说,背景比前景更重要,因为可以没有前景的画面,但不会没有背景的画面,所以背景对照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背景在画面中可以点明主体事物所处的客观环境、地理环境及现场气氛;背景还可以点明、深化主题,而利用前景和背景的对比,还可以形成景深构图,即在画面中需要表现的物体是清晰的,而背景是模糊的,前后对比可以表明主题意义。
三、摄影构图的拍摄角度
拍摄角度不同,会影响到画面当中地平线的高低、景物在画面中的位置、前后景物的关系等。根据拍摄高度的变化,人们一般把拍摄角度分为平角度拍摄、仰角度拍摄和俯角度拍摄。 (一)平角度拍摄
平角度拍摄是指摄影机镜头和被摄对象处在同一水平线上,是一种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拍摄角度。
平角度拍摄所获得的画面透视关系、结构关系和人眼看到的大致相同,给人以心理上的亲切感,适用于表现人物的感情交流和人物的内心活动。另外,平角度拍摄的画面规矩、平稳,是最不容易表现特殊画面效果的角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尽量避免平角度的拍摄,要大胆变换拍摄角度,这样才能给画面构成带来丰富变化,对事物的表现才更多姿多彩。
(二)仰角度拍摄
仰角度拍摄是指照相机镜头处于视平线以下,由下往上拍摄被摄体的拍摄方式。
仰角度拍摄有利于表现处在较高位置的对象,利用表现高大垂直的景物,特别是景物周围空间比较狭小时,更有利于利用仰拍角度,利用画面的深度包含景物的体积,同时仰角度拍摄有较强的抒情色彩。仰角度拍摄改变了人们通常观察事物的视觉透视效果,使物体变得高大,动作变得夸张,所以仰角度拍摄有利于表示某种赞颂、敬仰等,可以给人们象征性的联想,具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
(三)俯角度拍摄
俯角度拍摄是指照相机镜头处在视平线之上,由高处往下拍摄被摄体的拍摄方式。
俯角度拍摄有利于展现空间、规模、层次,可以将远近景物在平面上充分展开,有利于展现空间透视及自然之美,有利于表现某种气势、地势,有利于介绍环境、规模、数量等,有利于展现画面中物体的相互关系。同时,俯角度拍摄具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俯角度会改变被摄事物的透视状况,形成上大下小的变形,所以俯角度拍摄往往表示反面的、贬义的感情色彩,有时候也表示一种藐视的感情色彩。
“画有法,画无定法”,摄影画面构成也是这样。摄影是一门实践大于理论的艺术课程,以上观点只是一些基本的入门法则,在摄影实践过程中,不能生搬硬套,而是需要拍摄者依据自己的构思,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采用适当构图形式,从而拍摄出自己需要的摄影佳作。
参考文献:
[1]李培林.现代摄影造型艺术.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4月.
[2]张禾金.摄影的魅力与构图.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3]董介人.摄影造型解析.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3年3月.
[4]宿伟东.构图至上.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年2月.
[5]韩从耀.主题与构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