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激励理论的研究成果,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国际、国内企业管理中被广泛应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我国公共部门自1993年以来,逐步在管理中引入激励机制,应用激励理论,取得了一些成效。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激励和公共部门管理的概念进行界定和阐述。第二部分,对激励理论进行梳理和概述。第三部分,浅要论述了在公共部门管理中应用激励理论的重要性。第四部分,为了更好的发挥激励的效用,在公共部门管理中更高效的应用激励理论,提出了几点浅显的建议。
关键词:激励;激励理论;公共部门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激励
激励一词原本是心理学的概念,指的是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管理学中的概念,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地过程。简单的说,激励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
(二)公共部门
公共部门是指负责提供公共产品或进行公共管理,致力于增进公共利益的各种组织和机构,最典型的公共部门是政府部门,它以公共权力为基础,具有明显的强制性,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其目标是谋求社会的公共利益,对社会与公众负责,不以营利为根本目的,不偏向于任何集团的私利。
二、激励理论概述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这是由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动机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维持人类生存所必需的身体需要。安全需要——保证身心免受伤害。归属和爱的需要——包括感情、归属、被接纳、友谊等需要。尊重的需要——包括内在的尊重如自尊心、自主权、成就感等需要和外在的尊重如地位、认同、受重视等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个人成长、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个人理想的需要。
(二)赫兹伯格的双因素论
双因素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来的。他将激发人的动机因素分为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具有保持人的积极性、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主要包括组织政策、工作环境、福利等。激励因素主要包括认可、成就、发展、责任等内在因素,本质是注重工作本身的内容,借此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人的进去心,起到持久的激励作用。
(三)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是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在《工人关于工资不公平的内心冲突同其生产率的关系》、《工资不公平对工作质量的影响》、《社会交换中的不公平》等著作中提出来的一种激励理论。该理论侧重于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
三、浅谈在公共部门管理中应用激励理论的重要性
(一)提高行政服务效率
我国当前的公务员收入中,一方面,低薪导致了增加自己物质利益的要求,成为腐败滋生的源头;另一方面,固定的工资形式决定了公务员收入与努力无关,与组织目标完成情况无关,导致“出工不出力、玩忽职守、消极怠慢”等现象,最终导致行政绩效的降低。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行政组织中缺乏激励竞争机制。
(二)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政府组织是典型的层级节制组织,组织内部有着严格的上下级关系和各自的权责范围。在这种情况下,行政机关行为方式和管理程序存在某种程度的僵化,奉命办事、例行公事成为经常现象。同时,公务员职业具有稳定性的特点,这容易使公务员出现斗志疲软、按部就班、缺乏主动进取的现象。多样激励制度的实施将会形成一种相互竞争、优胜劣汰的氛围,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防止政府和民众的关系恶化,减少民众对政府的失望情绪,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增强政府公信力。
(三)提升组织凝聚力
组织的凝聚力来自于成员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但社会的理性化和抽象化却消解了成员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高度认同。激励实施的过程中,精神、情感和价值世界的互相接触与沟通,使得人与人的关系逐渐得以密切,人与人之间重燃温暖之火,而人的归属感也随之而得以强化,促进人们在共同利益群体中寻找到生活意义,进而弥合人与社会之间的裂痕,提升组织的凝聚力。
四、在公共部门管理中应用激励理论的建议
在经济时代的今天,公共部门的管理者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物质激励己不能再被搁置在次要的地位,迫切需要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建立起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举、以物质激励为基础的双轨激励机制。
(一)合理运用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激发工作热情
赫兹伯格提出了“双因素理论”,主要是说人们的工作积极性的调动要靠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它要求我们的公共部门在管理上既要关心公务员的物质生活需要,又要关心公务员的精神需要,一个组织管理的水平、发展与壮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程度。传统的人事管理重视精神激励,是由于受到了政治因素、历史传统以及客观经济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在现阶段,我们提倡重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举,要注意把握两种激励手段的力度。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要以物质激励为基础、以精神激励为导向。
(二)构建科学的升降任免制度,实施竞争激励
公平理论是激励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每一个人在从事一件事情后,对于自己获得的报酬都有一个衡量,这种衡量的最终结果由公平或不公平的感受表现出来。这种公平感对于一个人对工作的努力程度,对于机关部门的信任度、依赖度都起着一定的影响。因此,要想激发员工长久的工作积极性,必须首先为其提供一个公平的环境,提高公务员的行为与效益的对应性和可比性,使他们感觉有投入就有产出,成就有公正的评价和社会的认可。建议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大力推行竞争上岗制和职务任期制,杜绝和减少公务员晋升中“由少数人选人”和“在少数人中选人”的现象,使职位晋升更具有开放性和竞争性,增强群众参与程度和透明度,扩大晋升层面,增加晋升机会,起到优胜劣汰、能者上庸者下的激励功能,在同等情况下注重日常的工作绩效。
(三)建立健全相关的配套制度
在政府机关管理中兑现激励结果,必须有严密的综合配套制度来保障。任何一个政府部门对公务员采取的某种激励只有符合公务员制度体系,并受综合管理制度所制约,才能发挥作用,兑现其激励结果。不能正常兑现激励结果的手段和方法会失信于广大公务员,达不到激励的效果。因此,要细化考评和奖励办法,将奖励办法中涉及到的资金、待遇等问题切实落实到位,使之成为一个制度长期坚持。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激励和公共部门管理的概念进行界定和阐述。第二部分,对激励理论进行梳理和概述。第三部分,浅要论述了在公共部门管理中应用激励理论的重要性。第四部分,为了更好的发挥激励的效用,在公共部门管理中更高效的应用激励理论,提出了几点浅显的建议。
关键词:激励;激励理论;公共部门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激励
激励一词原本是心理学的概念,指的是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管理学中的概念,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地过程。简单的说,激励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
(二)公共部门
公共部门是指负责提供公共产品或进行公共管理,致力于增进公共利益的各种组织和机构,最典型的公共部门是政府部门,它以公共权力为基础,具有明显的强制性,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其目标是谋求社会的公共利益,对社会与公众负责,不以营利为根本目的,不偏向于任何集团的私利。
二、激励理论概述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这是由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动机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维持人类生存所必需的身体需要。安全需要——保证身心免受伤害。归属和爱的需要——包括感情、归属、被接纳、友谊等需要。尊重的需要——包括内在的尊重如自尊心、自主权、成就感等需要和外在的尊重如地位、认同、受重视等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个人成长、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个人理想的需要。
(二)赫兹伯格的双因素论
双因素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来的。他将激发人的动机因素分为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具有保持人的积极性、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主要包括组织政策、工作环境、福利等。激励因素主要包括认可、成就、发展、责任等内在因素,本质是注重工作本身的内容,借此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人的进去心,起到持久的激励作用。
(三)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是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在《工人关于工资不公平的内心冲突同其生产率的关系》、《工资不公平对工作质量的影响》、《社会交换中的不公平》等著作中提出来的一种激励理论。该理论侧重于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
三、浅谈在公共部门管理中应用激励理论的重要性
(一)提高行政服务效率
我国当前的公务员收入中,一方面,低薪导致了增加自己物质利益的要求,成为腐败滋生的源头;另一方面,固定的工资形式决定了公务员收入与努力无关,与组织目标完成情况无关,导致“出工不出力、玩忽职守、消极怠慢”等现象,最终导致行政绩效的降低。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行政组织中缺乏激励竞争机制。
(二)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政府组织是典型的层级节制组织,组织内部有着严格的上下级关系和各自的权责范围。在这种情况下,行政机关行为方式和管理程序存在某种程度的僵化,奉命办事、例行公事成为经常现象。同时,公务员职业具有稳定性的特点,这容易使公务员出现斗志疲软、按部就班、缺乏主动进取的现象。多样激励制度的实施将会形成一种相互竞争、优胜劣汰的氛围,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防止政府和民众的关系恶化,减少民众对政府的失望情绪,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增强政府公信力。
(三)提升组织凝聚力
组织的凝聚力来自于成员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但社会的理性化和抽象化却消解了成员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高度认同。激励实施的过程中,精神、情感和价值世界的互相接触与沟通,使得人与人的关系逐渐得以密切,人与人之间重燃温暖之火,而人的归属感也随之而得以强化,促进人们在共同利益群体中寻找到生活意义,进而弥合人与社会之间的裂痕,提升组织的凝聚力。
四、在公共部门管理中应用激励理论的建议
在经济时代的今天,公共部门的管理者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物质激励己不能再被搁置在次要的地位,迫切需要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建立起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举、以物质激励为基础的双轨激励机制。
(一)合理运用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激发工作热情
赫兹伯格提出了“双因素理论”,主要是说人们的工作积极性的调动要靠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它要求我们的公共部门在管理上既要关心公务员的物质生活需要,又要关心公务员的精神需要,一个组织管理的水平、发展与壮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程度。传统的人事管理重视精神激励,是由于受到了政治因素、历史传统以及客观经济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在现阶段,我们提倡重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举,要注意把握两种激励手段的力度。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要以物质激励为基础、以精神激励为导向。
(二)构建科学的升降任免制度,实施竞争激励
公平理论是激励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每一个人在从事一件事情后,对于自己获得的报酬都有一个衡量,这种衡量的最终结果由公平或不公平的感受表现出来。这种公平感对于一个人对工作的努力程度,对于机关部门的信任度、依赖度都起着一定的影响。因此,要想激发员工长久的工作积极性,必须首先为其提供一个公平的环境,提高公务员的行为与效益的对应性和可比性,使他们感觉有投入就有产出,成就有公正的评价和社会的认可。建议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大力推行竞争上岗制和职务任期制,杜绝和减少公务员晋升中“由少数人选人”和“在少数人中选人”的现象,使职位晋升更具有开放性和竞争性,增强群众参与程度和透明度,扩大晋升层面,增加晋升机会,起到优胜劣汰、能者上庸者下的激励功能,在同等情况下注重日常的工作绩效。
(三)建立健全相关的配套制度
在政府机关管理中兑现激励结果,必须有严密的综合配套制度来保障。任何一个政府部门对公务员采取的某种激励只有符合公务员制度体系,并受综合管理制度所制约,才能发挥作用,兑现其激励结果。不能正常兑现激励结果的手段和方法会失信于广大公务员,达不到激励的效果。因此,要细化考评和奖励办法,将奖励办法中涉及到的资金、待遇等问题切实落实到位,使之成为一个制度长期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