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芭蕾舞剧《柴可夫斯基》(1993年版)是著名的俄罗斯编舞大师鲍里斯·艾夫曼用对话的方式来揭示柴可夫斯基内心世界的一部心理芭蕾作品.艾夫曼通过精心构建主人公柴可夫斯基与舞剧人物角色之间,以及主人公与柴可夫斯基音乐作品中典型艺术形象之间错综复杂的“复调”式对话关系,从多个方面深层次地复刻了柴可夫斯基充满矛盾的心理历程和悲剧命运.复调对话成为这部心理芭蕾舞剧最为重要的表现方式和艺术特征.
【机 构】
:
河南理工大学音乐学院,焦作4540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芭蕾舞剧《柴可夫斯基》(1993年版)是著名的俄罗斯编舞大师鲍里斯·艾夫曼用对话的方式来揭示柴可夫斯基内心世界的一部心理芭蕾作品.艾夫曼通过精心构建主人公柴可夫斯基与舞剧人物角色之间,以及主人公与柴可夫斯基音乐作品中典型艺术形象之间错综复杂的“复调”式对话关系,从多个方面深层次地复刻了柴可夫斯基充满矛盾的心理历程和悲剧命运.复调对话成为这部心理芭蕾舞剧最为重要的表现方式和艺术特征.
其他文献
在“中华文化走出去”成为一个重要命题的当今,建构于当代且包含着深刻中华文化精神内涵的中国古典舞有着独特的优势,然而在实践中其优势却未被充分发挥.本文通过对中国古典舞作品《粉·墨》的分析,总结该作品在跨文化传播中所获得的较好传播效果源于其非叙事性创作理念、对舞台艺术多种要素的综合运用,以及西方受众现有接受习惯.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以作品《粉·墨》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舞非叙事性大型作品在中国舞蹈艺术“走出去”这一进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建议相关政策对该类创作予以支持.
媒介考古学为早期舞蹈影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历史视角,文章分析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三位舞蹈家的舞蹈影像创作,提出舞蹈与电影的相遇不仅是记录手段的革新,而且也为彼此打开了新的创作可能.从古典芭蕾的衰落到以邓肯为代表的现代舞的兴起,美国舞蹈家洛依·富勒通过探索新技术发现了舞蹈的“新身体”;俄罗斯舞蹈家亚历山大·希里亚耶夫在用摄影机拍摄芭蕾舞剧的过程中,发现了电影影像的本质不仅是再现,更是幻觉,从而展开电影史上最早的定格动画创作;舞蹈理论家鲁道夫·拉班在发明拉班舞谱的同时,看到了作为抽象语言的舞谱与具象的电影运
文章重点讨论舞蹈影像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主要出发点是思考这种艺术形式并促进其未来发展.有关舞蹈影像方法论框架的搭建尽管不完善,但是可以起到通识性的作用,并以此替代整个领域相关主题一直以来笼统含糊的解释.文章基于舞蹈与影像之间开放、平等的关系,对“舞蹈-影像”进行分类,并对当前国际舞蹈学界舞蹈-影像的方法论研究进行概括,从而为研究舞蹈影像提供一个基本的、可用于甄别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路径.
文章立足舞蹈艺术的本体表达特性,从跨文化策略的研究视角,梳理中国舞蹈跨文化交流的历史经验和当代意义,辨析“传统的身体”“交流的身体”“平等的身体”三类舞蹈跨文化交流形式,深入反思舞蹈的跨文化交流载体的“隐性”价值与独特功能.在跨文化交流中,“中国舞蹈”如何通过世界眼光进行自我辨识,在不断交流、积累经验及与“他者”的双向比照中,寻找一种能够重新赋予自身传统身体“现代性”的表意方式,从而使身体真正与“他者”平等互视,既不会因拘泥于传统而面临着僵化,也不会因过于追求“他者”的先锋和异质而面临着被同化或异化.
先秦时期,周室雅乐、蛮夷巫舞、郑卫新声三种乐舞文化交融发展.楚舞在楚人身份意识之自强自立精神和楚地老庄哲学之自然观与辩证法的辉映下,博采众长、为我所用,逐渐形成轻柔与重拙、繁俗与简雅、今妍与古质相统一的美学特征.更进一步说,楚舞以其充满辩证色彩的美学特征,彰显了楚文化的包容性和创新性,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与民族审美趋尚,故能成其大而就其深,在中国舞蹈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华章.
文章基于国际传播秩序重建和我国文化“走出去”的宏观背景,以中国芭蕾舞跨文化传播效果为研究对象,首先借助Citespace软件对于该议题国内已有研究成果进行较为系统的聚类分析,其次依托跨文化适应和认同协商理论阐述中国芭蕾舞跨文化传播适应的认同曲线、符号表征和文化身份,然后通过实证问卷调查对该议题涉及的观演频次、受众满意度、身份认同、传播媒介等传播效果进行量化分析,并对比三部芭蕾舞剧海外演出的个案,提出中国芭蕾舞跨文化传播在身份境况、话语竞争、文本题材方面所面临的现实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