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族声乐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审美特征和美学内涵。当前,民族声乐受到流行音乐的冲击,饱受冷落之苦。本文从中国民族声乐的界定和发展谈起,探求了民族声乐的美学特征,以期有更多的人们重视民族声乐艺术,并推动民族声乐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民族声乐 界定和发展 美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一 中国民族声乐的界定和发展
中国在漫长的发展中,逐渐积累和形成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民族文化。中国民族声乐就是其中的一支奇葩。中国民族声乐,应该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这门艺术的演唱和歌曲。两者缺一不可,是民族声乐的左膀右臂。从演唱角度来讲,声乐界习惯将民族歌曲的演唱称为民族唱法,这种唱法借鉴了西洋美声唱法在声音训练和声音技巧上的精髓,对中国传统的戏曲、说唱等艺术进行了继承和发扬,是两者充分融合的一种唱法。既适合民族语言的咬字行腔特点,也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习惯。从歌曲角度来讲,传统意义上的民族歌曲是指劳动人民在劳动和生活中,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而集体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广大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从学堂乐歌开始,中国民歌获得了本质的改变和发展,一大批中国民族音乐家,创作出了数量众多的民族歌曲,这些歌曲不同于之前的民歌,通常都带有较强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具体反映。关键的一点在于,这种新民歌具有强烈的流行性特征。加之现代社会音乐科技的高度发达,在音乐伴奏、演唱形式和传播方式上都有着科学、高效的模式,甚至很多之前的民族歌曲,也得到了全新的改编,中国民族歌曲正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
二 中国民族声乐的审美特征
1 民族声乐的民族美
艺术界中有一句名言,叫做“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从哲学的角度,深刻揭示了共性和个性以及民族性和世界性的问题。没有个性的民族性,就没有共性的世界性,世界性这个共性也依存在民族性之中。中国的民族声乐,作为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代表,无疑是具有民族美的,这种民族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族品格美
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醇厚中和、刚健自强的人文品格和道德标准,而这种民族品格,一直都在生生不息的延续着。这在很多民族歌曲中都有着明确的体现。《苏武牧羊》是诞生在民国初年的一首民族歌曲,一直到今天还在广为传唱。歌中所描写的苏武是汉朝的使节,前去匈奴进行交访,但是匈奴却扣留了苏武。二十多年中,苏武受尽了屈辱和磨难,一直在寒冷的北海边牧羊而生,却始终手捧着汉朝的符节,决不投降。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内忧外困的时期,一步步的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事件的出现,让每一位爱国人生都感到由衷的悲哀。苏武那种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民族气节,因为这首歌曲的出现,得到了高度的弘扬,也得到了中国人民高度的认同。《我爱你,中国》是电影《海外赤子》中的插曲,多少年来,一直被海外的炎黄子孙所喜欢,他们都认为这首歌唱出了自己的心声,歌中唱到的“蓬勃的秧苗、金黄的硕果、青松气质、红梅品格”在这些海外赤子们看来,都是他们心中祖国最美的意象,尽管身在海外,但是心却始终没有离开过故土。20世纪80年代,香港歌手张明敏凭借一曲《我的中国心》红遍大江南北,香港因为历史的原因,当时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歌曲的词作者黄沾先生是香港的著名词作家,当时他听说了日本教育部门在编制中小学教材时,对日本侵华这段历史试图粉饰和隐去,这激起了他强烈的愤慨,于是创作了这首歌曲。歌声打动了无数华夏儿女的心,引起了中华同胞的强烈共鸣。表达出了一种民族气节和民族品格之美。近年来,随着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爱国歌曲、民族歌曲被广为传唱,我们的民族声乐也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先后有多位中国艺术家在享有世界音乐殿堂的维也纳金色大厅放歌,让外国的歌唱家和音乐家为之赞叹,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民族精神,赋予了民族声乐的民族品格,使得民族声乐在精神层面有了最为显著的美学特征。
(2)民族地域美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发展中,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又因为中国幅员辽阔,这些民族音乐文化又因为地域的差别和多姿多彩。民族声乐,其表现形式是人们的嗓子,受到客观制约条件的影响最小,因而在整体音乐文化中显得尤为突出。蒙古族的歌曲,蒙古族被称为是骑在马背上的民族,内蒙古大草原一望无垠,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生性豁达,性格开朗。所以,蒙古长调曲调悠长、平缓,节奏自由和奔放。民族歌曲的伴奏乐器始终都是马头琴,因为马就是蒙古族的象征和标志。新疆维吾尔族的歌曲,曲调欢快,节奏上最有特点,歌曲中常用切分音符,因为切分的节奏最能模仿出羊群跑动的声音。还有著名的民歌《茉莉花》,这首歌曲在全国有多个版本。拿河北版的和江苏版的作为比较。河北版的《茉莉花》借鉴河北传统评剧风格,音乐曲调非常带有地方色彩;江苏版的《茉莉花》曲调温柔平缓,给人以柔美的音乐感觉。有典型的南方民歌的特点,宛如一幅江南水乡风土人情的图画。这都是民族声乐地域美的体现。
2 民族声乐的音乐美
前文中提到,民族声乐艺术是以歌唱形态存在的艺术,民族歌唱从传统的戏曲、说唱艺术中汲取精华,与西方美声唱法相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声方法,也形成了中国家和民族所特有的演唱风格特点以及音乐美学特征。
(1)声音美
声音美指的是声音的质量,包含音色、音量、音域等特征。或洪亮,或低沉;或纯净,或粗犷;或柔美,或哀怨,对于声音的这些形容词,就是从音色的角度进行评价的。从歌唱技术上讲,民族声乐的女声演唱,基本较少使用真嗓,都是非常巧妙地运用假声,大大扩展了演唱的音域。同时用呼吸支托着声带积极闭合,使声音的音量增大,音色厚而不虚,明亮动听。男声演唱中较多地借鉴了美声唱法中的共鸣技术,在高声区运用真假声结合的混合共鸣,声音高亢明亮,富有穿透力。这种科学的演唱技法,使得发出的声音表现力丰富,能够充分满足各种歌曲题材的需要,加上中华民族艺术中所特有的东方气质和歌唱者真诚的情感投入,从而打动了每一位观众。彭丽媛的声音清新明亮,富含乡土气息,她演唱的和农村题材有关,格外动听。《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曲,让我们仿佛置身于一片金黄色的田野中,眼前是一幅忙碌的丰收景象,特别是歌曲转折处的一句“嘿”,唱出了农民对于田野的热爱和农村女子特有的活力。董文华演唱的声音柔美安详,特别适合演唱一些抒情的歌曲,她演唱的《十五的月亮》,柔美多情,让观众感觉这首歌是唱给自己听的,一直唱到了人们的心里,让人们感到温暖和亲切。刘斌的声音厚实豪放,他的代表作品《当兵的人》充满了军人的自豪感,展现出了军人英姿飒爽的气概。阎维文的声音朴实多情,他演唱的《母亲》、《说句心里话》像是用一种情感语言在讲述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每一位歌唱家的声音代表着新时期民族声乐美的形象。同时,因为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每一个地区和民族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演唱方式和风格。如陕北地区的陕北民歌,曲调高亢嘹亮,演唱者给人一种声嘶力竭的感觉,但是声音中却透着朴实和真诚。而江浙一带的小曲常有“吴侬软语”的形容,委婉动听,有着不同于其它地区的地方声音美。 (2)旋律美
旋律是一首歌曲的灵魂,看似是几个简单的音符,却能在作曲家的笔下妙笔生花,经过巧妙的组合运用,流淌出一段段动人的旋律。整个音乐作品的形象、内容、题材、风格等都有它来决定,成为音乐作品的基础和支柱。中国音乐家们善于从中国的古典民族音乐中汲取素材和精华,然后和歌词相结合,创作出优美动人的歌曲。著名音乐家施光南先生长期坚持在民间采风,一遇到好听的旋律就及时记录下来,经过加工和整理之后,运用到自己的歌曲创作中去。他的代表作品《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是一首优美的民族抒情歌曲,采用了维吾尔族民间音乐的节奏和音调,用现代作曲技法进行整合。歌曲讲述的是种下葡萄树,后来葡萄树结出果实的故事,在这里施光南采用了带有环绕旋律线条的音阶式进行,像是在描述葡萄树成长的过程,在前奏、间奏中都有小的高潮起伏,像是一条小溪,缓缓地流过人们的心田。如此优美的旋律,很快就在全国范围内流传开来,甚至不少新疆人民都将这首歌看作是自己本民族的歌曲,可见,施光南的艺术功力之深。王酩的《渔家姑娘在海边》中,“大海边,沙滩上,风吹桐树沙沙响,渔家姑娘在海边,织渔网”,用极为舒缓和抒情的旋律,描绘了一幅动人和温情的画面,抒发了军民之间的鱼水之情。此外,还有很多作曲家,他们用自己手中的笔,写出了一段段不朽的民族旋律,成为了我们时代发展的见证和记忆。
3 民族声乐的情感美
《毛诗序》中曾提到:“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从千年之前,古人就认识到了歌曲创作和歌曲演唱的本质,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因为中国民族声乐也呈现出强烈的情感性特征,这种情感有层次、有递进、有升华、有共鸣。是连续、完整的,是使创作者、演唱者、观众产生共鸣的过程。首先,是创作阶段,无论是词作家还是曲作家,他们在生活中有了情感的触动,就会用歌曲的形式予以表达和抒发,例如,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会写下《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看到国家和民族遭受到了危难,会写下《生死不离》;看到父亲劳作的背影会写下《父亲》等。所有民歌歌曲的创作,都是源于一种情感的激发。演唱者在演唱歌曲之前,都会对作品进行认真细致的体会,这其中既有感性的认识,也有理性的分析,随着对于歌曲情感的不断感受和深化,进而情不自禁地歌唱起来。例如,著名歌唱家郭淑珍老师演唱的《黄河怨》,这首歌曲描绘的历史事实,她本人是有过体会的,在演唱之前,她字斟句酌,力求让每一句都能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在正式的演唱中,这种情感得到了最大的抒发,从而使自己获得了和创作者最大的共鸣,而这种情感共鸣的表现形式——歌声,又深深地打动了很多观众。最终完成了创作者、演唱者和观众三方的共鸣。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逐渐有了变化,但是民族歌曲中这种情感的本质是始终不变的,如现在很多的老歌新唱。《我的祖国》由乔羽和刘炽创作,是一首充满了真挚情感的爱国歌曲,流传至今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了。至少有三代歌唱家先后演唱这首歌曲,从郭兰英到彭丽媛,从张也到韩红,每一位演唱者的演唱风格和演唱形式都是不同的,但是有一点却是始终不变的,就是她们用歌唱传达出的歌曲本身凝聚的情感。通过她们的演唱,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让人们听了有一种振奋人心的感觉,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可以说,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观念孕育了多种真挚的、恒古不变的情感,而我们的民族声乐,也因为对于这些情感的表达,而呈现出特有的情感美。
综上所述,一个民族音乐的发展史,同时也记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心灵的发展史,民族声乐在流行音乐的冲击下,已经逐渐地受到了一些年轻人的了漠视。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不是短短的几句就可以分析清楚的。但有一点应当牢记,越是古老的、传统的艺术,越是具有生命力,如今很多的老歌新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我们对于民族音乐的忽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深入探索其美的本质,鉴于此,笔者希望借对民族声乐审美特征的粗浅研究,唤起人们对民族声乐的喜爱。
参考文献:
[1] 任莉:《谈谈民族声乐中语言的重要性》,《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2] 彭丹雄:《从中西声乐对比看民族声乐的科学价值》,《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3] 胡东冶:《新形式下我国民族声乐发展构想——弘扬原生态民族音乐》,《音乐生活》,2007年第3期。
作者简介:赵燕,女,1979—,河南开封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民族声乐,工作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音乐学院。
关键词:民族声乐 界定和发展 美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一 中国民族声乐的界定和发展
中国在漫长的发展中,逐渐积累和形成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民族文化。中国民族声乐就是其中的一支奇葩。中国民族声乐,应该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这门艺术的演唱和歌曲。两者缺一不可,是民族声乐的左膀右臂。从演唱角度来讲,声乐界习惯将民族歌曲的演唱称为民族唱法,这种唱法借鉴了西洋美声唱法在声音训练和声音技巧上的精髓,对中国传统的戏曲、说唱等艺术进行了继承和发扬,是两者充分融合的一种唱法。既适合民族语言的咬字行腔特点,也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习惯。从歌曲角度来讲,传统意义上的民族歌曲是指劳动人民在劳动和生活中,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而集体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广大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从学堂乐歌开始,中国民歌获得了本质的改变和发展,一大批中国民族音乐家,创作出了数量众多的民族歌曲,这些歌曲不同于之前的民歌,通常都带有较强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具体反映。关键的一点在于,这种新民歌具有强烈的流行性特征。加之现代社会音乐科技的高度发达,在音乐伴奏、演唱形式和传播方式上都有着科学、高效的模式,甚至很多之前的民族歌曲,也得到了全新的改编,中国民族歌曲正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
二 中国民族声乐的审美特征
1 民族声乐的民族美
艺术界中有一句名言,叫做“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从哲学的角度,深刻揭示了共性和个性以及民族性和世界性的问题。没有个性的民族性,就没有共性的世界性,世界性这个共性也依存在民族性之中。中国的民族声乐,作为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代表,无疑是具有民族美的,这种民族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族品格美
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醇厚中和、刚健自强的人文品格和道德标准,而这种民族品格,一直都在生生不息的延续着。这在很多民族歌曲中都有着明确的体现。《苏武牧羊》是诞生在民国初年的一首民族歌曲,一直到今天还在广为传唱。歌中所描写的苏武是汉朝的使节,前去匈奴进行交访,但是匈奴却扣留了苏武。二十多年中,苏武受尽了屈辱和磨难,一直在寒冷的北海边牧羊而生,却始终手捧着汉朝的符节,决不投降。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内忧外困的时期,一步步的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事件的出现,让每一位爱国人生都感到由衷的悲哀。苏武那种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民族气节,因为这首歌曲的出现,得到了高度的弘扬,也得到了中国人民高度的认同。《我爱你,中国》是电影《海外赤子》中的插曲,多少年来,一直被海外的炎黄子孙所喜欢,他们都认为这首歌唱出了自己的心声,歌中唱到的“蓬勃的秧苗、金黄的硕果、青松气质、红梅品格”在这些海外赤子们看来,都是他们心中祖国最美的意象,尽管身在海外,但是心却始终没有离开过故土。20世纪80年代,香港歌手张明敏凭借一曲《我的中国心》红遍大江南北,香港因为历史的原因,当时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歌曲的词作者黄沾先生是香港的著名词作家,当时他听说了日本教育部门在编制中小学教材时,对日本侵华这段历史试图粉饰和隐去,这激起了他强烈的愤慨,于是创作了这首歌曲。歌声打动了无数华夏儿女的心,引起了中华同胞的强烈共鸣。表达出了一种民族气节和民族品格之美。近年来,随着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爱国歌曲、民族歌曲被广为传唱,我们的民族声乐也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先后有多位中国艺术家在享有世界音乐殿堂的维也纳金色大厅放歌,让外国的歌唱家和音乐家为之赞叹,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民族精神,赋予了民族声乐的民族品格,使得民族声乐在精神层面有了最为显著的美学特征。
(2)民族地域美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发展中,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又因为中国幅员辽阔,这些民族音乐文化又因为地域的差别和多姿多彩。民族声乐,其表现形式是人们的嗓子,受到客观制约条件的影响最小,因而在整体音乐文化中显得尤为突出。蒙古族的歌曲,蒙古族被称为是骑在马背上的民族,内蒙古大草原一望无垠,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生性豁达,性格开朗。所以,蒙古长调曲调悠长、平缓,节奏自由和奔放。民族歌曲的伴奏乐器始终都是马头琴,因为马就是蒙古族的象征和标志。新疆维吾尔族的歌曲,曲调欢快,节奏上最有特点,歌曲中常用切分音符,因为切分的节奏最能模仿出羊群跑动的声音。还有著名的民歌《茉莉花》,这首歌曲在全国有多个版本。拿河北版的和江苏版的作为比较。河北版的《茉莉花》借鉴河北传统评剧风格,音乐曲调非常带有地方色彩;江苏版的《茉莉花》曲调温柔平缓,给人以柔美的音乐感觉。有典型的南方民歌的特点,宛如一幅江南水乡风土人情的图画。这都是民族声乐地域美的体现。
2 民族声乐的音乐美
前文中提到,民族声乐艺术是以歌唱形态存在的艺术,民族歌唱从传统的戏曲、说唱艺术中汲取精华,与西方美声唱法相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声方法,也形成了中国家和民族所特有的演唱风格特点以及音乐美学特征。
(1)声音美
声音美指的是声音的质量,包含音色、音量、音域等特征。或洪亮,或低沉;或纯净,或粗犷;或柔美,或哀怨,对于声音的这些形容词,就是从音色的角度进行评价的。从歌唱技术上讲,民族声乐的女声演唱,基本较少使用真嗓,都是非常巧妙地运用假声,大大扩展了演唱的音域。同时用呼吸支托着声带积极闭合,使声音的音量增大,音色厚而不虚,明亮动听。男声演唱中较多地借鉴了美声唱法中的共鸣技术,在高声区运用真假声结合的混合共鸣,声音高亢明亮,富有穿透力。这种科学的演唱技法,使得发出的声音表现力丰富,能够充分满足各种歌曲题材的需要,加上中华民族艺术中所特有的东方气质和歌唱者真诚的情感投入,从而打动了每一位观众。彭丽媛的声音清新明亮,富含乡土气息,她演唱的和农村题材有关,格外动听。《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曲,让我们仿佛置身于一片金黄色的田野中,眼前是一幅忙碌的丰收景象,特别是歌曲转折处的一句“嘿”,唱出了农民对于田野的热爱和农村女子特有的活力。董文华演唱的声音柔美安详,特别适合演唱一些抒情的歌曲,她演唱的《十五的月亮》,柔美多情,让观众感觉这首歌是唱给自己听的,一直唱到了人们的心里,让人们感到温暖和亲切。刘斌的声音厚实豪放,他的代表作品《当兵的人》充满了军人的自豪感,展现出了军人英姿飒爽的气概。阎维文的声音朴实多情,他演唱的《母亲》、《说句心里话》像是用一种情感语言在讲述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每一位歌唱家的声音代表着新时期民族声乐美的形象。同时,因为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每一个地区和民族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演唱方式和风格。如陕北地区的陕北民歌,曲调高亢嘹亮,演唱者给人一种声嘶力竭的感觉,但是声音中却透着朴实和真诚。而江浙一带的小曲常有“吴侬软语”的形容,委婉动听,有着不同于其它地区的地方声音美。 (2)旋律美
旋律是一首歌曲的灵魂,看似是几个简单的音符,却能在作曲家的笔下妙笔生花,经过巧妙的组合运用,流淌出一段段动人的旋律。整个音乐作品的形象、内容、题材、风格等都有它来决定,成为音乐作品的基础和支柱。中国音乐家们善于从中国的古典民族音乐中汲取素材和精华,然后和歌词相结合,创作出优美动人的歌曲。著名音乐家施光南先生长期坚持在民间采风,一遇到好听的旋律就及时记录下来,经过加工和整理之后,运用到自己的歌曲创作中去。他的代表作品《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是一首优美的民族抒情歌曲,采用了维吾尔族民间音乐的节奏和音调,用现代作曲技法进行整合。歌曲讲述的是种下葡萄树,后来葡萄树结出果实的故事,在这里施光南采用了带有环绕旋律线条的音阶式进行,像是在描述葡萄树成长的过程,在前奏、间奏中都有小的高潮起伏,像是一条小溪,缓缓地流过人们的心田。如此优美的旋律,很快就在全国范围内流传开来,甚至不少新疆人民都将这首歌看作是自己本民族的歌曲,可见,施光南的艺术功力之深。王酩的《渔家姑娘在海边》中,“大海边,沙滩上,风吹桐树沙沙响,渔家姑娘在海边,织渔网”,用极为舒缓和抒情的旋律,描绘了一幅动人和温情的画面,抒发了军民之间的鱼水之情。此外,还有很多作曲家,他们用自己手中的笔,写出了一段段不朽的民族旋律,成为了我们时代发展的见证和记忆。
3 民族声乐的情感美
《毛诗序》中曾提到:“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从千年之前,古人就认识到了歌曲创作和歌曲演唱的本质,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因为中国民族声乐也呈现出强烈的情感性特征,这种情感有层次、有递进、有升华、有共鸣。是连续、完整的,是使创作者、演唱者、观众产生共鸣的过程。首先,是创作阶段,无论是词作家还是曲作家,他们在生活中有了情感的触动,就会用歌曲的形式予以表达和抒发,例如,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会写下《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看到国家和民族遭受到了危难,会写下《生死不离》;看到父亲劳作的背影会写下《父亲》等。所有民歌歌曲的创作,都是源于一种情感的激发。演唱者在演唱歌曲之前,都会对作品进行认真细致的体会,这其中既有感性的认识,也有理性的分析,随着对于歌曲情感的不断感受和深化,进而情不自禁地歌唱起来。例如,著名歌唱家郭淑珍老师演唱的《黄河怨》,这首歌曲描绘的历史事实,她本人是有过体会的,在演唱之前,她字斟句酌,力求让每一句都能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在正式的演唱中,这种情感得到了最大的抒发,从而使自己获得了和创作者最大的共鸣,而这种情感共鸣的表现形式——歌声,又深深地打动了很多观众。最终完成了创作者、演唱者和观众三方的共鸣。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逐渐有了变化,但是民族歌曲中这种情感的本质是始终不变的,如现在很多的老歌新唱。《我的祖国》由乔羽和刘炽创作,是一首充满了真挚情感的爱国歌曲,流传至今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了。至少有三代歌唱家先后演唱这首歌曲,从郭兰英到彭丽媛,从张也到韩红,每一位演唱者的演唱风格和演唱形式都是不同的,但是有一点却是始终不变的,就是她们用歌唱传达出的歌曲本身凝聚的情感。通过她们的演唱,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让人们听了有一种振奋人心的感觉,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可以说,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观念孕育了多种真挚的、恒古不变的情感,而我们的民族声乐,也因为对于这些情感的表达,而呈现出特有的情感美。
综上所述,一个民族音乐的发展史,同时也记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心灵的发展史,民族声乐在流行音乐的冲击下,已经逐渐地受到了一些年轻人的了漠视。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不是短短的几句就可以分析清楚的。但有一点应当牢记,越是古老的、传统的艺术,越是具有生命力,如今很多的老歌新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我们对于民族音乐的忽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深入探索其美的本质,鉴于此,笔者希望借对民族声乐审美特征的粗浅研究,唤起人们对民族声乐的喜爱。
参考文献:
[1] 任莉:《谈谈民族声乐中语言的重要性》,《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2] 彭丹雄:《从中西声乐对比看民族声乐的科学价值》,《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3] 胡东冶:《新形式下我国民族声乐发展构想——弘扬原生态民族音乐》,《音乐生活》,2007年第3期。
作者简介:赵燕,女,1979—,河南开封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民族声乐,工作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