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克莫司在中国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中的疗效分析

来源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s82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究他克莫司在中国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中的治疗效果。

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的临床研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评价患者病变血管受累,他克莫司治疗期间每6个月复查影像学变化。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比较采用2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Fisher确切概率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

结果

共19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平均年龄(26±6)岁,女性16例。无脉、乏力、双侧血压不对称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颈动脉和锁骨下动脉是最常受累的血管;最常见的血管受累模式为Numano Ⅰ型。他克莫司中位治疗剂量为2(2,3)mg。19例患者中,他克莫司治疗方案对9例患者有效,总有效率为47.4%。与他克莫司治疗有效的患者相比,他克莫司治疗无效的患者平均ESR[(33±29)mm/1 h和(42±20)mm/1 h,t=-0.776,P=0.448]和平均hs-CRP[(20±31)mg/L和(54±45)mg/L,t=-1.758,P=0.099)]水平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未出现药物相关不良反应。

结论

他克莫司可用于多发性大动脉炎治疗,对部分患者有效。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对脓毒症大鼠肝损伤时程序性坏死的影响。方法SPF级成年雄性SD大鼠18只,体重200~2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6):假手术组(SH组)、脓毒症组(SEP组)和右美托咪定组(DEX组)。SEP组和DEX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制备大鼠脓毒症模型。DEX组术前1 h时尾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5 μg/kg。于术后6 h时尾静脉取血样,测定血清AST和ALT的浓度,然后处死大
目的评价患儿扁桃体切除术中体位和气管导管位置对套囊压力的影响。方法全身麻醉下扁桃体切除术患儿60例,年龄3~12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A组将气管导管放置于Davis开口器压舌板一侧;B组将气管导管放在压舌板与舌体之间。于头中立位(T1)、改为头后仰位(T2)、手术位(T3)时记录套囊压力。结果与T1时比较,T2时2组套囊压力升高(P<0.01);与T2时比较,T3时A组套囊压力
目的评价超声测量胃窦部横截面积评估学龄前患儿术前胃内容物容量的价值。方法择期行非胃肠道手术的患儿50例,年龄<7岁,性别不限,ASA分级Ⅰ或Ⅱ级,术前按照ASA推荐的标准进行禁食。入室后,静脉注射咪达唑仑镇静或咪达唑仑复合丙泊酚镇静,开放轨迹法床旁胃部超声测量仰卧位和右侧卧位下胃窦部横截面积,超声检查后置胃管抽取胃液,其总量即为胃内容物容量。结果6例患儿因胃窦部超声图像不满意剔除本研究,最终44例
目的评价白藜芦醇对肥胖大鼠异氟醚麻醉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4周龄,体重70~8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15):普通饮食+30%O2组(N+O组)、高脂饮食+30%O2组(H+O)组、高脂饮食+2%异氟醚组(H+I组)和白藜芦醇+高脂饮食+2%异氟醚组(R+H+I组)。N+O组喂食普通饲料,H+O组、H+I组及R+H+I组喂食高脂饲料,共喂养8周。第9周
目的评价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mito-KATP)在七氟醚后处理抑制氧糖剥夺-复糖复氧原代大鼠心肌细胞焦亡中的作用。方法出生48 h内的SD大鼠,体外培养大鼠心室肌细胞并接种于6孔板(2 cm)培养皿或96孔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n=15):对照组(C组)、氧糖剥夺-复糖复氧组(O组)、七氟醚后处理组(Sev组)、七氟醚后处理+5-羟葵酸组(SH组)、5-羟葵酸组(H组)和氧糖剥夺-复
目的评价年龄因素对吗啡用于瑞芬太尼复合麻醉短小手术患儿恢复期镇痛效应的影响。方法择期行扁桃体切除术患儿50例,性别不限,年龄3~10岁,BMI≤30 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根据患儿年龄分为2组:学龄前组(3~5岁,n=30)和学龄组(6~10岁,n=20)。麻醉诱导均采用吸入8%七氟醚和静脉注射吗啡0.1 mg/kg。气管插管术后行机械通气,维持PETCO2 35~45 mmHg。吸入2
由于儿童解剖、生理等特点,较成人更易出现气道合并症,围术期气道管理尤为重要。本文针对麻醉前评估、麻醉诱导和维持、麻醉恢复期三个阶段,主要阐述了包括麻醉前全面评估气道的方法,小儿麻醉方法和气道管理方式的分类,各类麻醉方法在麻醉诱导、维持和恢复期的共有和特有问题以及防治原则,为优化小儿麻醉围术期气道管理提供策略和方法。
目的比较SLE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形成的水平在SLE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其与SLE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44例女性SLE患者(活动期21例,稳定期23例),同时收集年龄相匹配的女性健康体检者42名作为健康对照。采用荧光光度法检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NETs荧光强度,ELISA法检测血浆中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浓度,比较二者在SLE组与对照组之间、SL
目的测定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B细胞、CD5+ B细胞数量以及分泌的IL-10水平,并分析其在疾病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随机选取84例SLE患者组,根据其SLEDAI进行评价,将所入选患者分为低活动组(SLEDAI<9分)和高活动组(SLEDAI≥9分),同时选取10名健康人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测定其淋巴细胞、B细胞、CD5+ B细胞的数量、ESR、C3、C4以及血清中的IL-10水平,并分析上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