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3年1月,法国和德国签订了《法德友好合作条约》,标志着曾经为世仇的法国和德国最终实现了历史性和解。这种局面的出现,除了法德两国本身的努力外,还与美国的相对强大和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有关系。从美国的角度看,法德和解是美国无心插柳的结果。
一、从美国角度看,法德和解的实现,是美国政府无心插柳的结果
作为欧洲大陆上的两个大国,从17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大革命开始,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法国和德国(统一之前主要是普鲁士)的战争几乎从未停止过。
比如,普鲁士参加的绞杀法兰西第一帝国的战争、1870年的普法战争、一战和二战中的法德多次战争。
然而,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就是在这样的一种世仇关系下,法、德两国居然在二战后走上了和解之路,而且很快就于1963年1月22日在巴黎爱丽舍宫签署了《法德友好合作条约》(又称《爱丽舍条约》)。
条约规定,两国在经济、外交、防务、教育等领域进行广泛的合作,并建立一整套多层次、制度化的协调与合作机制。
它的签订是法德实现历史性和解的重要标志。究其原因,有人从法德两国内部和冷战的国际大背景进行了分析;有人从德日不同的民族心理、对待侵略历史的不同态度、对共同利益的不同认知以及中日之间互信与交流机制的缺失角度,剖析了法德和解与中日关系困境两种不同结果的原因所在;有人从欧洲自身的衰落、法德两国相互的经济需求、欧洲一体化的兴起和发展、戴高乐和阿登纳两位领导人以及美国的支持五个方面解析了法德和解的要素;有人则从国际(两极格局和美国因素)、国内和人三个层面分析了法德和解的缘由;有人从层次分析入手,考察了二战后法德为代表的欧洲的衰落、两大阵营的对峙两方面的原因;有人从国家利益的需求和文化心理的认同两方面探讨了法德和解之原因。综观上述各家之言,有很多学者均谈到了美国在法德和解中的作用。然而,如何定位美国的这种作用,却鲜有评判。
事实上,从美国角度看,法德和解的实现,是美国政府无心插柳的结果。
二、这一步的迈出,其实是衰落的法国和德国,对强大的美国要称霸世界、领导世界的一种自保反应
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了国际舞台上独占鳌头的超级大国,经济、军事和政治能量极度膨胀。与此相对照,法国、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则出现了衰落,经济、军事和政治影响力都在大幅度下降。
从经济来看,据1948年统计,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中所占的比重达到53.4%,出口贸易占32.4%(1947年数字),黄金储备占74.5%。当时的英国外交大臣贝文曾说:美国“今天正处在拿破仑战争结束时英国的地位。在拿破仑战争结束后,英国掌握了全世界财富的30%左右。而今天,美国则掌握了大约50%”。
凭借强大的经济后盾,美国的军事力量也在二战后急剧膨胀。美国建立了一支世界上最庞大的海军,拥有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1200多艘战舰和5万多艘其他船舶,其威力远远超过昔日的海上霸主英国。
美国在56个国家驻有军队,在国外建立了480多个军事基地。此外,美国还垄断了原子武器。美国前总统胡佛曾这样宣称:“目前,我们,只有我们,掌握着原子弹,我们能够把自己的政策强加给全世界。”
随着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强大,美国在世界舞台上的政治影响力也日益增强。1946年1月10日,联合国正式运作。虽然这是一个国际性组织,但联合國宪章却是“一部美国的文献”。尽管在某些方面美国向苏联作了让步,但由于美国控制着成员国中的大多数,所以实际上美国拥有“隐蔽的否决权”。
与美国的空前强大形成鲜明对照,欧洲大陆则处在极度衰落状态之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打击,除了日本,便是西欧。从西欧来看,则主要体现在法德两国。作为战胜国的法国,事实上是元气大伤,经济和军事力量都受到了严重削弱,政治影响力也因战前实行的“绥靖政策”和开战不久就向德国投降而大幅度下滑。作为战败的德国,情况则更为糟糕。它不仅失去了所有的殖民地、国外投资和在世界市场上曾经占有的地盘,而且本土被肢解,大量资产被没收,整个国家由于战败而陷入空前的灾难之中。
曾几何时,地处欧洲大陆的法国和德国是何等的辉煌和自信。1789年,法国爆发了欧洲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最彻底、影响最深远的资产阶级大革命,自此之后,法国便逐渐成为欧洲大陆上最强大的国家。人们习惯上将二战之前的法国称为“欧洲大陆上陆军实力最强的国家”。
德国的情况也很乐观。随着1871年普鲁士统一德意志,德国也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到19世纪末,德国的经济总量就超过了英国、法国和美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强国。一战结束后,尽管美国在慢慢崛起,但对世界事务有重大影响力的国家依旧集中在欧洲,尤其是西欧地区。要而言之,西欧曾是很长时期里对世界事务颇有影响力的地区,法国和德国则是很长时期里对世界事务颇有影响力的国家。
然而,这一切都随着二战的结束而暂时结束。美国势不可挡地从各方面超过了法国和德国,西欧衰落了。更严重的是,随着美国实力的鹤立鸡群,美国充当世界霸主的理念和行动日益明显。这给曾经辉煌过的法国和德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面对自身的衰落和美国的崛起,同处欧洲大陆的法德两国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外交政策。如何抵御美国咄咄逼人的攻势,不让欧洲成为美国人的欧洲;如何尽快实现欧洲的复苏和强大,进而让欧洲再次成为对世界事务有影响力的地区,从而使得法德两国继续处于世界强国之林,甚至成为世界诸国之首……如此众多的现实问题,迫使着曾为世仇的法国和德国开始走上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解之路。
这一步的迈出,其实是衰落的法国和德国,对强大的美国要称霸世界、领导世界的一种自保反应,是美国政府计划外的产物,也是美国政府无心插柳的一种结果。
三、马歇尔计划对法德和解的客观推动
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众多学者将此视为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如果说杜鲁门主义是个政治纲领,那么,作为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的马歇尔计划,则是通过经济手段来达到政治目的。
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借在哈佛大学演讲之际,抛出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马歇尔计划”。
该计划旨在稳定西欧各国的资本主义制度,从经济上乃至政治上进一步控制西欧,并由此对苏联进行遏制。
关于援助的方式,马歇尔在该计划中建议欧洲必须首先倡议,将欧洲作为一个整体,提出通盘复兴的方案,然后美国尽力支持这个计划。
尽管马歇尔计划公布一周后,马歇尔出于策略考虑又补充了一点,那就是该计划同样适用于“亚洲以西”的欧洲大陆,即美国“在向苏联开一扇门”。
但从该计划的实际执行结果看,苏联为首的众多社会主义国家并不是受援国,相反,英国、法国、意大利、瑞典、瑞士、奥地利、比利时、丹麦、卢森堡、荷兰、挪威、葡萄牙、希腊、土耳其、冰岛和爱尔兰共16个欧洲国家和德国的西战区、中国的蒋介石政府、国际难民组织等才是该计划的真正受援对象和受益者。
毫无疑问,马歇尔计划对恢复战后西欧经济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到1950年,西欧各国生产已达到战前水平,年增长率达到5%-6%,有的国家高达8%-10%。德国西战区的工业生產,到1952年增长到115%,法国的工业生产也比战前增长29%。
尽管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经济复兴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该计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却都是为了对抗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在援助方式上,国务卿马歇尔之所以刻意强调要将欧洲作为一个整体,提出通盘复兴方案,其原因亦在于此。只有欧洲(事实上重点指西欧)都复兴了,才可能在将来担当起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重任。否则,以满目疮痍、山穷水尽的现状,即便对抗的热情无比高涨,西欧各国还是根本无力对抗社会主义阵营。
为此,掌管美援的分配和使用的经济合作署先后和许多受援国签订了多边和双边协定,逐步削减了西欧国家之间的关税壁垒,取消了一些贸易限额,并成立西欧支付同盟,以促进西欧贸易和支付自由化。
从美国政府的角度看,由于和社会主义阵营搞对抗才是马歇尔计划的本意,让西欧实现经济复苏,仅仅是实现目的的一种手段和方式而已。只要法德两国能在接受马歇尔计划后实现经济复兴,进而承担起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责任,和解与否并不重要。因此,关于法德两国是否必须和解,又该如何和解等诸多问题,美国政府就没有必要煞费苦心地大做文章。让法德两国保持一种不战不和的外交状态,也未尝不是一种选择。
当然,从后来的历史进程看,法德两国不仅接受了马歇尔计划的援助,经济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复苏和发展,而且法德两国在联合的道路上越走越近,联合的程度也越来越紧密。两个国家先后主导建立了欧洲煤钢联营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并最终在1963年1月签署了具有和解意义的《法德友好合作条约》。
马歇尔计划在法德实现和解的过程中的确起了作用,但这并不是直接的推动作用,仅仅是一种客观的无意推动而已。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法德两国最终从世仇的泥潭中解脱出来,实现了历史性和解。美国,作为当时世界上实力超群的资本主义国家,并没有在其中发挥直接有力的推动作用。相反,美国是以一种不作为、消极作为的方式,但是,就是这种消极作为的方式,无意中带动了法德和解的出现。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
一、从美国角度看,法德和解的实现,是美国政府无心插柳的结果
作为欧洲大陆上的两个大国,从17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大革命开始,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法国和德国(统一之前主要是普鲁士)的战争几乎从未停止过。
比如,普鲁士参加的绞杀法兰西第一帝国的战争、1870年的普法战争、一战和二战中的法德多次战争。
然而,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就是在这样的一种世仇关系下,法、德两国居然在二战后走上了和解之路,而且很快就于1963年1月22日在巴黎爱丽舍宫签署了《法德友好合作条约》(又称《爱丽舍条约》)。
条约规定,两国在经济、外交、防务、教育等领域进行广泛的合作,并建立一整套多层次、制度化的协调与合作机制。
它的签订是法德实现历史性和解的重要标志。究其原因,有人从法德两国内部和冷战的国际大背景进行了分析;有人从德日不同的民族心理、对待侵略历史的不同态度、对共同利益的不同认知以及中日之间互信与交流机制的缺失角度,剖析了法德和解与中日关系困境两种不同结果的原因所在;有人从欧洲自身的衰落、法德两国相互的经济需求、欧洲一体化的兴起和发展、戴高乐和阿登纳两位领导人以及美国的支持五个方面解析了法德和解的要素;有人则从国际(两极格局和美国因素)、国内和人三个层面分析了法德和解的缘由;有人从层次分析入手,考察了二战后法德为代表的欧洲的衰落、两大阵营的对峙两方面的原因;有人从国家利益的需求和文化心理的认同两方面探讨了法德和解之原因。综观上述各家之言,有很多学者均谈到了美国在法德和解中的作用。然而,如何定位美国的这种作用,却鲜有评判。
事实上,从美国角度看,法德和解的实现,是美国政府无心插柳的结果。
二、这一步的迈出,其实是衰落的法国和德国,对强大的美国要称霸世界、领导世界的一种自保反应
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了国际舞台上独占鳌头的超级大国,经济、军事和政治能量极度膨胀。与此相对照,法国、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则出现了衰落,经济、军事和政治影响力都在大幅度下降。
从经济来看,据1948年统计,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中所占的比重达到53.4%,出口贸易占32.4%(1947年数字),黄金储备占74.5%。当时的英国外交大臣贝文曾说:美国“今天正处在拿破仑战争结束时英国的地位。在拿破仑战争结束后,英国掌握了全世界财富的30%左右。而今天,美国则掌握了大约50%”。
凭借强大的经济后盾,美国的军事力量也在二战后急剧膨胀。美国建立了一支世界上最庞大的海军,拥有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1200多艘战舰和5万多艘其他船舶,其威力远远超过昔日的海上霸主英国。
美国在56个国家驻有军队,在国外建立了480多个军事基地。此外,美国还垄断了原子武器。美国前总统胡佛曾这样宣称:“目前,我们,只有我们,掌握着原子弹,我们能够把自己的政策强加给全世界。”
随着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强大,美国在世界舞台上的政治影响力也日益增强。1946年1月10日,联合国正式运作。虽然这是一个国际性组织,但联合國宪章却是“一部美国的文献”。尽管在某些方面美国向苏联作了让步,但由于美国控制着成员国中的大多数,所以实际上美国拥有“隐蔽的否决权”。
与美国的空前强大形成鲜明对照,欧洲大陆则处在极度衰落状态之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打击,除了日本,便是西欧。从西欧来看,则主要体现在法德两国。作为战胜国的法国,事实上是元气大伤,经济和军事力量都受到了严重削弱,政治影响力也因战前实行的“绥靖政策”和开战不久就向德国投降而大幅度下滑。作为战败的德国,情况则更为糟糕。它不仅失去了所有的殖民地、国外投资和在世界市场上曾经占有的地盘,而且本土被肢解,大量资产被没收,整个国家由于战败而陷入空前的灾难之中。
曾几何时,地处欧洲大陆的法国和德国是何等的辉煌和自信。1789年,法国爆发了欧洲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最彻底、影响最深远的资产阶级大革命,自此之后,法国便逐渐成为欧洲大陆上最强大的国家。人们习惯上将二战之前的法国称为“欧洲大陆上陆军实力最强的国家”。
德国的情况也很乐观。随着1871年普鲁士统一德意志,德国也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到19世纪末,德国的经济总量就超过了英国、法国和美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强国。一战结束后,尽管美国在慢慢崛起,但对世界事务有重大影响力的国家依旧集中在欧洲,尤其是西欧地区。要而言之,西欧曾是很长时期里对世界事务颇有影响力的地区,法国和德国则是很长时期里对世界事务颇有影响力的国家。
然而,这一切都随着二战的结束而暂时结束。美国势不可挡地从各方面超过了法国和德国,西欧衰落了。更严重的是,随着美国实力的鹤立鸡群,美国充当世界霸主的理念和行动日益明显。这给曾经辉煌过的法国和德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面对自身的衰落和美国的崛起,同处欧洲大陆的法德两国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外交政策。如何抵御美国咄咄逼人的攻势,不让欧洲成为美国人的欧洲;如何尽快实现欧洲的复苏和强大,进而让欧洲再次成为对世界事务有影响力的地区,从而使得法德两国继续处于世界强国之林,甚至成为世界诸国之首……如此众多的现实问题,迫使着曾为世仇的法国和德国开始走上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解之路。
这一步的迈出,其实是衰落的法国和德国,对强大的美国要称霸世界、领导世界的一种自保反应,是美国政府计划外的产物,也是美国政府无心插柳的一种结果。
三、马歇尔计划对法德和解的客观推动
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众多学者将此视为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如果说杜鲁门主义是个政治纲领,那么,作为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的马歇尔计划,则是通过经济手段来达到政治目的。
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借在哈佛大学演讲之际,抛出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马歇尔计划”。
该计划旨在稳定西欧各国的资本主义制度,从经济上乃至政治上进一步控制西欧,并由此对苏联进行遏制。
关于援助的方式,马歇尔在该计划中建议欧洲必须首先倡议,将欧洲作为一个整体,提出通盘复兴的方案,然后美国尽力支持这个计划。
尽管马歇尔计划公布一周后,马歇尔出于策略考虑又补充了一点,那就是该计划同样适用于“亚洲以西”的欧洲大陆,即美国“在向苏联开一扇门”。
但从该计划的实际执行结果看,苏联为首的众多社会主义国家并不是受援国,相反,英国、法国、意大利、瑞典、瑞士、奥地利、比利时、丹麦、卢森堡、荷兰、挪威、葡萄牙、希腊、土耳其、冰岛和爱尔兰共16个欧洲国家和德国的西战区、中国的蒋介石政府、国际难民组织等才是该计划的真正受援对象和受益者。
毫无疑问,马歇尔计划对恢复战后西欧经济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到1950年,西欧各国生产已达到战前水平,年增长率达到5%-6%,有的国家高达8%-10%。德国西战区的工业生產,到1952年增长到115%,法国的工业生产也比战前增长29%。
尽管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经济复兴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该计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却都是为了对抗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在援助方式上,国务卿马歇尔之所以刻意强调要将欧洲作为一个整体,提出通盘复兴方案,其原因亦在于此。只有欧洲(事实上重点指西欧)都复兴了,才可能在将来担当起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重任。否则,以满目疮痍、山穷水尽的现状,即便对抗的热情无比高涨,西欧各国还是根本无力对抗社会主义阵营。
为此,掌管美援的分配和使用的经济合作署先后和许多受援国签订了多边和双边协定,逐步削减了西欧国家之间的关税壁垒,取消了一些贸易限额,并成立西欧支付同盟,以促进西欧贸易和支付自由化。
从美国政府的角度看,由于和社会主义阵营搞对抗才是马歇尔计划的本意,让西欧实现经济复苏,仅仅是实现目的的一种手段和方式而已。只要法德两国能在接受马歇尔计划后实现经济复兴,进而承担起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责任,和解与否并不重要。因此,关于法德两国是否必须和解,又该如何和解等诸多问题,美国政府就没有必要煞费苦心地大做文章。让法德两国保持一种不战不和的外交状态,也未尝不是一种选择。
当然,从后来的历史进程看,法德两国不仅接受了马歇尔计划的援助,经济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复苏和发展,而且法德两国在联合的道路上越走越近,联合的程度也越来越紧密。两个国家先后主导建立了欧洲煤钢联营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并最终在1963年1月签署了具有和解意义的《法德友好合作条约》。
马歇尔计划在法德实现和解的过程中的确起了作用,但这并不是直接的推动作用,仅仅是一种客观的无意推动而已。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法德两国最终从世仇的泥潭中解脱出来,实现了历史性和解。美国,作为当时世界上实力超群的资本主义国家,并没有在其中发挥直接有力的推动作用。相反,美国是以一种不作为、消极作为的方式,但是,就是这种消极作为的方式,无意中带动了法德和解的出现。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