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史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osswind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青龙猴打棒”作为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的代表性民间舞蹈,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它承载着满族人民的族群记忆和文化内涵,本文通过运用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对青龙满族自治区猴打棒非遗传承人进行采访,并结合人类学田野考察方法对活态青龙猴打棒舞蹈进行动作记录和文化内涵解析,试图揭示青龙猴打棒舞蹈背后承载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青龙猴打棒;口述史;传承人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5-0070-02
  青龙满族民间舞蹈《猴打棒》起源于清代康熙年间,俗称“打梆子”,属于当地满族《地秧歌》中的一档,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青龙满族自治县坐落于河北省东北部燕山东麓古长城北侧,隶属于秦皇岛市。东北面与葫芦岛市的绥中、建昌、凌源等县毗邻,西北面与承德市宽城县接壤,西南面与唐山市迁西县、迁安市隔长城相望。“猴打棒”这一舞蹈形式为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所特有。
  一、猴打棒代表性傳承人
  (一)猴打棒概况
  《猴打棒》流传于青龙满族自治县西南部长城沿线满族聚居的乡村,在三拨子、凉水河、白家店、肖营子等乡镇尤为盛行。据三拨子乡满族老艺人马景山(1912年生)讲:康熙年间,满族正蓝旗皇粮庄头马祥,为第三拨奉旨出冷口“跑马占圈”迁居此地。当时这一带土地贫瘠,山高林密,人烟稀少。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只能以狩猎为生,人们出入深山老林时,常被狼虫虎豹伤害。百姓们为保人丁平安,平时人们进山手持木棒、口喊“山令”,边走边敲,谓之“敲山震虎”。
  (二)猴打棒第五代传承人——邱广义
  邱广义,男,1967年4月生于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肖营子镇薛丈子村,青龙猴打棒第五代传承人,务农,于2018年被认定为河北省级非物质遗产青龙猴打棒第五代传承人,同年又被评为河北省级燕赵文化之星。
  据邱老师所回忆,谈到对于猴打棒的热爱,还是要从他十三四岁的时候说起,每当逢年过节,村里就会举办各种各样的秧歌演出,其中有高跷秧歌、寸子秧歌和地秧歌。青龙猴打棒就是跟随地秧歌一起表演的一种形式,他在年幼的时候就喜欢跟在大人们身后看秧歌、扭秧歌,逐渐耳濡目染,就对猴打棒产生了浓浓的兴趣。再加上邱老师自身也有一定的音乐舞蹈天赋,于是便跟随着村里的胡友清、胡友林两位师父学起了猴打棒。谁知,这一打,就打了40多年。与邱广义相关的传承谱系如下表:
  二、非遗舞蹈猴打棒
  (一)猴打棒的表演形式
  猴打棒是和地秧歌一起表演的一种表演形式,但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表扬形式和表演风格。其表演形式可以分为入室猴打棒、庭院猴打棒、过街猴打棒三种。
  1.入室猴打棒。入室猴打棒是一些民户为降妖驱邪,祈福纳吉,保佑人丁平安,请来猴打棒表演者在自家室内打棒的一种表演方式。在室内打棒多用一击头、二击头,胸前背后上下左右削、抡、戳、击,暴打一阵,蹿、蹦、转,跳跃一番后,再从前窗口跳出,并将手中双棒远掷院外,以示降服了妖魔鬼怪。
  2.庭院猴打棒。庭院猴打棒是指表演队进入民户、摊点、店铺来庆祝节日或店铺开业等一系列重要日期来表演的一种表演形式。首先由乐队先打开长锣鼓,然后猴打棒表演者随即蹿到表演队前,并脚碎步,开场叫棒,绕场一圈后,锣鼓停止,唢呐齐奏,猴打棒表演者跳入场中,即兴表演,动作通常用跳、转、腾、挪等,舞姿豪放粗犷,不受队形限。表演结束后,会首高举赏钱赏物,乐器停止,全队齐声喊“谢”。猴打棒表演者急速尾随队后,手击木棒,“哈哈”呐喊,此番名曰:摆队叫棒。
  3.过街猴打棒。过街也叫踩街,是表演队主要一种表演形式。猴打棒表演者主要发挥为秧歌队开路的先锋作用。他们手握双棒列位到秧歌队前,按照街道宽窄,有二、四排之分。行进步法统一,木棒打法一致,用较简单的基本打法一击头、二击头、三击头、四击头等交替变换,过街表演完成后,随即转到秧歌队伍后面,跟着大鼓大镲的节奏,口中不停“哈哈”呐喊。
  在邱广义口中得知,古时候,由于人们大都生活在偏僻的大山里,人烟稀少。棒子在当时主要用于驱赶猛兽,驱邪避灾之说。猴样是孙悟空的化身,意为正义、降妖除魔。因此,每到逢年过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邀请猴打棒在家中的各个屋子里打一遍,再从窗户跳出,为保来年平安、祥和、吉祥之兆。
  猴打棒之所以排在秧歌队前面起开场作用,是因为猴打棒是手拿着棒子敲击的表演形式,由于打法十分激烈,观赏的人们也都害怕打到自己身上,看到猴打棒就会向后躲,因此猴打棒排在队伍前面,起到了一个为秧歌队开路的作用。
  (二)青龙猴打棒的表演道具、服饰、妆面
  1.道具。“猴打棒”的道具木棒规格长约45厘米,直径约为3.5厘米。木棒选用木质细、硬、耐磨、声响清脆的桑木、花椒木和苦榴木。其中,花椒木对人身体好。猴打棒还会用到的一种木头叫色(shǎi)木,这种木头一般不易打断,打出来的声音清脆响亮,木头长一般都是48-50厘米。
  2.服饰。“猴打棒”的服饰主要是对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而来。即:头戴黄色软罗帽,顶额戴一英雄针,右耳前插英雄球,身穿黄豹衣豹裤,腰系虎皮裙,肩披黄云肩,脚穿黑云快靴。
  3.妆面。“猴打棒”的脸谱化妆没有固定模式。其脸谱画倒栽桃猴脸;中间红桃,白线圈边,前额正中用金画珠光;眼睛是倒八式的金色椭圆;桃外四周画黑勾线;黑点鼻孔。使“猴王”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三、猴打棒的现状及传承
  (一)现状
  1.城市文明对乡土文化的冲击。“猴打棒”是土生土长的原生态文化,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青龙县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乡土不再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生态土壤。   2.传承日渐衰弱。“猴打棒”的最佳传承对象应该是二三十岁的青壮年农民,因为他们具有强健的体魄且能够娴掌握“猴打棒”的击棒技巧。但是,日益增长的物欲追求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作模式。大批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不仅使他们远离了乡土的文化秩序,而且对传统文化“猴打棒”表现出冷淡、漠视,所以使得农村人口空心化。再加上好多“猴打棒”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甚至辞世,后辈传承人日益减少,面临“青黄不接”的窘境。“猴打棒”的传承日渐弱化,出现了“断代”的传承危机。
  (二)传承
  1.普及非遗文化知识。秦皇岛市相关教育机构、文化馆、学校及街道办事处等通过网络、乡村旅游等各种渠道进行“猴打棒”宣传教育活动,使乡村民众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使每一位村民众都意识到有责任、有义务去认知和传承。
  2.解决“猴打棒”传承的资金问题。通过对“猴打棒”田野整合、发掘,把“猴打棒”作为传承资金投入的投资主体,同时,大力吸引民间社会融资投资,整体扩大“猴打棒”文化资源资本市场的合理调配。
  3.“猴打棒”传承人才的培养及创新。起初猴打棒是一种“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到同治五年,马长春把它纳入“花会”的首档;近些年来,秦皇岛文化馆以及青龙县政府选派专业人员对其又进行了挖掘整理,也重新挑选培育出了大量的“猴打棒”传承人才,把这一古老的表演形式从广场表演艺术形式发展为舞台表演艺术形式。与此同时,青龙县文化馆举办“猴打棒”艺术培训班,并在肖营子乡村建立起传承基地,培训更多的“猴打棒”传承人才。在采访邱广义老师中,他也提到,肖营子传承基地是他一手创建。
  对于猴打棒的传承,邱广义说,他现在是河北省的文化志愿者,也是青龙县的文化志愿者。目前,白家店小学已经成立了猴打棒传承基地。他带出来的学生数不胜数,可谓是桃李满门。在传授猴打棒舞蹈这项工作中,他也有评定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设想。他说若能评上国家级传承人,他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猴打棒身上,并计划想培养出一个更加专业的团队,专门去发展和推广青龙猴打棒。并希望这支队伍能够带领青龙猴打棒走出去,走出秦皇岛市,走向更远的地方,让更多的人知道有猴打棒这样的一项艺术。
  四、结语
  青龙满族民间舞蹈《猴打棒》距今已有三百年的发展历史,是青龙满族人民文化一书中的艺术瑰宝,“青龙猴打棒”是历史的产物,它蕴含了丰富和深厚的民族地域文化内涵;它也是时代的产物,它丰富的展现了青龙满族人民对物质生活以及精神文化的追求。青龙猴打棒是土生土长的原生文化,对“青龙猴打棒”进行口述史研究,本体分析进行人类学阐释,能够更好地达到对非遗文化的静态保护和动态传承,猴打棒在几代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对原生文化的提取及再造,使《猴打棒》这一古老民间艺术得到了更长远的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李爽,李咏梅,王膺涵.城市化背景下秦皇岛乡土文化“猴打棒”[J].大众文艺,2015,(14):35.
  [2]付睿智.猴打棒田野調查与分析[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
  [3]徐熳,杨阳.论青龙猴打棒的动作形态特征[J].艺术评鉴,2017,(10):53-54.
  [4]顾晓莹.满族民间舞蹈“猴打棒”的考察研究[J].神州民俗(学术版),2010,(04):58-59.
  作者简介:
  邵佳盈,女,满族,燕山大学舞蹈表演专业,音乐舞蹈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舞蹈人类学。
  刘燕,女,汉族,燕山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舞蹈口述史。
其他文献
【摘要】 人们谈起新文化运动与儒家的关系,很多人第一反应想到的就是“打倒孔家店”。而《新青年》杂志作为新文化运动的舆论阵地,在其中发表文章的作者无一不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但是细细品味他们发表的文章,这其中对孔学的态度,也不全是暴风骤雨式的砍杀,也不乏有站在历史进程的角度,表达出对孔子及其儒学思想的“温柔”一面。  【关键词】 《新青年》;孔学;批判;温柔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 妈祖信仰诞生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元代后传入天津。在天津不断地与当地文化相融合,在天津传统城市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逐渐演变为天津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民间信仰。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妈祖信仰与天津旅游文化资源相结合,对推动天津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展示出了妈祖信仰旺盛的生命力。  【关键词】 天津;妈祖信仰;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B933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纵观其钦察人在元朝中的官职担任史,是极其活跃的。本文主要讲述入降蒙古之后的钦察人土土哈在蒙元时期担任的官职演变过程。在此重点利用苏天爵的《元朝名臣事略》来列出土土哈的三次重要的担任官职状况,并用其他材料如虞集《句容郡王世纪碑》等文献内容作为补充。随之附上笔者的拙见:如土土哈的官职演变原因探析与随之而来的钦察人的待遇。  【关键词】 钦察人;土土哈;官职;同知枢密院事  【中图分类号】K2
期刊
【摘要】 随着明朝对运河的疏浚,明清时代的济宁成为运河边的一座经济城镇。在此交通位置下,济宁的夜市经济不断繁荣,对城市经济、农村经济、外商入济与城市发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明朝统治阶层也注重济宁的优势经济和政治中心地位,大力支持和引导夜市经济的发展,最终成就了明清时期济宁地区夜市经济的繁盛。  【关键词】 夜市经济;济宁;运河;明清时期  【中图分类号】F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要】 平氏灭亡之后不久,源赖朝就与其弟源义经反目成仇,兵戎相见,最终,源赖朝借奥州藤原氏之手除掉了源义经,源义经也因此位列日本三大悲情英雄之一。源赖朝于公元1192年受封为征夷大将军,镰仓幕府正式建立,日本由中央贵族掌握实际统治权的时代结束了。探究源赖朝和源义经反目的原因对研究源赖朝、源义经的个人形象以及平氏灭亡到镰仓幕府成立前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从源义经、源赖朝以及时局、源氏传统等
期刊
【摘要】 当今国内社会数字化媒体飞速发展,在经济效益的驱动下,角色IP开始迅速蔓延。在电商、影视作品中传播尤为突出,但受众群体较为狭窄。本文尝试通过日本熊本熊IP的成功案例,去分析IP背后的文化及情感的价值意义,研究如何打造成功IP的策略,对IP领域的相关理论研究提出独到的建议。  【关键词】 IP;情感体验;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
期刊
【摘要】 诗歌之美在于具有韵味,只有意蕴丰富、余味无穷的诗味才能让诗歌具有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作为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杜甫的诗歌中就充满了韵味,性情中不为人知的“狂”味,忧患一生的“苦”味,鞭挞现实的“辣”味。无论是逆境还是顺境,年少还是晚年,杜甫都以饱满的情感和纯熟的诗艺散发出独到的韵味。本文以杜甫诗之“味”的角度,分别从“狂”味、“苦”味以及“辣”味入手,并结合杜诗进行分析,以探求杜甫诗中
期刊
【摘要】 形象构建理论对品牌文化策略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将依据形象构建理论,分析中国李宁品牌文化策略,一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扎实品牌文化策略的基础,二是通过引进“奥运光环”故事对品牌策略进一步升华;三是通过融合本土民族身份文化元素实现品牌策略的执行。  【关键词】 品牌形象;中国李宁;品牌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5-0079
期刊
【摘要】 民俗文化涵蓋了所有的民间、民众和各民族的风俗、生活及文化,是大众在生活中逐步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由于大多数民俗文化没有实物可以流传,其保护与传承历来都是一个难题。伴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尤其是近年来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为民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本文研究了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现状,分析了数字化技术在民俗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提出了可行性高的应
期刊
【摘要】 沈阳具有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优势,切实做到利用好沈阳的红色资源、弘扬好沈阳的红色文化、传承好沈阳的红色基因,使沈阳红色文化资源得到长效发展至关重要。红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可以提升沈阳的文化魅力、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为推动沈阳进一步创新,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动力。本文以“大设计”理念视角,多角度全面化探讨沈阳红色文化创意产业,为打造沈阳特色红色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大设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