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輿论监督类电视新闻节目历来是传媒时代各级电视台的重头戏。从央视到地方各级电视台,均开办有大量内容鲜活、监督引导能力强的电视栏目,成为清廉政风、和谐社会的“预防针”。作为“人微言轻”的地市级广播电视台,要办好自己的舆论监督节目,提升媒体影响力,有着诸多经验可资借鉴。一般需从节目定位、监督对象和观众基础等处着眼;在方法论上要坚持利用事实说话,依照原则监督;从而对社会矛盾予以梳理分析,监督化解,促进社会和谐,恪尽媒体职责。
关键词:地方媒体;电视新闻;舆论监督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10-0133-02
众所周知,开办舆论监督节目是新闻媒体履行职能、提升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办好电视新闻舆论监督节目,不仅能够充分发挥电视媒体职能,还能密切党群关系、维护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业界公认的央视最具影响力的舆论监督栏目《焦点访谈》,曾成为此方面的杰出代表。与此同时,各级地方电视台的深度报道栏目也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1]。渭南广播电视台(原渭南电视台)开设的同类品牌栏目《东秦百姓》,即是参照此径开办的一档地方台新闻舆论监督节目。
作为地市级广播电视台,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既要履行媒体职责,又要打破“人微言轻”的地域局限,坚决依照有关法规和媒体从业者职业道德,“安身立命”地做好舆论监督类电视新闻节目。
一、舆论监督节目的发展和性质
1.电视新闻舆论监督的释义
从我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历史来看:自从1958年北京电视台成立并播出《图片新闻》节目以来,时至今天,已经整整过了一个甲子。而今,早已步入成熟期的电视新闻,形式多样,内容深化,成为舆论监督的主流媒体。
从概念上来阐释,电视新闻舆论监督即是指各级电视媒体运用舆论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务和公益事务,使其达到知晓、共享并且甄别、纠正等目的,从而使社会处于公正公平、高度和谐的一种状态。
2.电视新闻舆论监督节目的定位
从我国的新闻职业者从业道德来说,我们的电视新闻舆论监督型节目,溯其根本,是对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种反映。从它的表现形式来说,舆论监督型电视新闻节目属于深度报道范畴,因其不仅是对反映在表面的事实的报道,也是对事件背后原因的挖掘、矛盾的剖析。
具体到渭南广播电视台的《东秦百姓》栏目,就是对市域内存在的诸多社会矛盾,包括干群矛盾、群众矛盾的一种关注,属于批评性报道或者深度报道的范畴。下面,参照该台的《东秦百姓》栏目,笔者拟从其开办的必要性、存在基础、方法论和人文条件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二、舆论监督节目的存在基础:广大观众的现实要求
我国舆论监督类电视新闻起步较晚。早期时,此类报道在发挥监督功能的同时,节目形式和内容浅显、粗疏。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各级地方电视台也相继推出类似报道,对我国制度建设起到了良好的警示作用,属于经过思考探索的调整期,报道在内容和形式各方面逐渐走向成熟。
1.舆论监督类电视新闻节目的本质及意义
舆论监督电视新闻节目,就是以电视手段对有关事实予以客观报道,引起社会关注,形成舆论氛围,从而对所涉及的对象起到监督作用。因而,在一般情况下,舆论监督电视新闻节目也叫批评性新闻报道。通俗言之,就是通过对有关新闻责任人的客观报道,社会舆论对其予以批评否决,被放置于公众利益的反面[2]。
通过此类报道,对有关政策、法规或者社会伦理习俗予以弘扬,对违背者予以批评纠正,甚至鞭挞,达到“惩恶扬善”的目的,从而树立政府或某些单位机构甚至团体的公信力、权威性、认可度,廓清是非,化解矛盾,稳定秩序,促进和谐。
2.地市台开办舆论监督栏目的现实背景以及功用
二十一世纪,我国市场经济风起云涌,社会矛盾发生显著变化。一些假丑恶的东西沉滓泛起,諸如干部作风问题、经济问题等等,成为老百姓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与此同时,从中央到地方,广大民众都有着迫切的、现实的反腐需求。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舆论监督类电视新闻节目成为观众收视的热门节目之一。
地市台也被寄予了舆论监督的厚望。渭南广播电视台是陕西关中东部唯一一家地市级电视宣传媒体,辖内农业人口数量巨大,干群关系相对疏散,舆论引导形势迫切。2000年初,受命市委市政府的渭南电视台开办了电视版的《东秦百姓》,力争在舆论监督方面,走出一条缓解干群关系、梳理社会矛盾的路子。
按照舆论监督电视节目报道规律,媒介应根据自己栏目的特点,选择恰当的表现形式,尤其在选题上要有其独特的新闻价值,立意观点要独特,一定要遵循“领导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的原则[3],努力办好节目,做好舆论监督和引导,促使社会矛盾暴露和解决。
当时的《东秦百姓》栏目宗旨就是:家事国事天下事,最大不过百姓事。从定位上,栏目就以“群众利益无小事”为基调,节目选题上以“三贴近”原则为标准,“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秉承“党的喉舌”功能,发挥媒体职能,关注民情民生。
三、运作舆论监督电视新闻节目的方法论
舆论监督类电视新闻节目,从其实际操作上就是给监督对象“挑刺”“找毛病”,因而必须做到“打铁先要自身硬”,才能让被监督者有所忌惮,心服口服。
按照社会主义新闻职业者从业道德相关要求,要办好舆论监督类新闻节目,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遵循电视新闻报道基本规律;二是必须遵守相关原则。
1.遵循电视新闻报道的基本规律
必须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客观、如实地对所发生的新闻事件予以报道。对一时不能盖棺定论的事件,要分阶段地予以报道,循序渐进地、有理有据地予以报道。
(1)首先要遵循“平衡报道”原则。在采编节目时,要严谨把关,不能遗漏任何一方。对观众投诉的问题尽可能充分、全面地予以反映,给投诉方和被投诉方同等的说话机会,不可轻易在节目中对“孰对孰错”下断语、做结论。 (2)其次要坚守新闻真实性原则。从总体上、本质上以及发展趋势上去全面地把握问题的实质。不能把个别现象当作普遍现象,而应通过个别现象发现普遍问题,尽可能接近核心消息源,获得本质、真实、核心的第一手信息。
2.舆论监督节目必须遵守的相关原则
在舆论监督中,要始终坚持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以改进问题、维护团结为监督的根本出发点,以利于矛盾的化解为原则,以利于群众的利益为准绳,以利于社会健康发展为目标,做到监督有益。要注意把握运用以下原则
(1)坚持依法监督。所谓依法监督,就是舆论监督受法律保护,也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监督,严格依法办事,不能做凌驾于法律法规之上的“无法无天”的监督。
(2)坚持科学监督。所谓科学监督,就是以科学的态度、方法,做到事实准确,依据清楚,以理服人。
(3)坚持公正监督。现实中,常常有一些心怀私心杂念的人,滥用权力,大搞“有偿新闻”“弹性报道”,抹黑了电视新闻人这个群体。在舆论监督节目中,这样的行为要坚决禁止。
四、做好新闻舆论监督电视节目的人文条件
说到底,舆论监督是对于公权力的一种监督。栏目选题要紧盯社会热点问题,将重点放在努力推动群众所反映问题的解决上,塑造舆论监督节目的公信力、权威性和认可度,使舆论监督成为促进百姓实现美好生活的有力推手,展现政府部门、行业主管单位良好形象的重要窗口,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达到舆论引导目的。任何情况下,要办好一档舆论监督节目,具备一定素养的职业人是第一关键要素。
1.舆论监督类节目的職业要求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新闻舆论监督需要高素养的人去从事,他不光对有关职业要求、监督原则熟谙于心,而且对自身有着严格要求。
(1)良好的业务素养。符合新闻职业者从业要求,业务技能娴熟。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能从中找出需要监督的地方,给予精准监督,收到满意效果。
(2)优秀的人文素养。舆论监督栏目要体现人文关怀,要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树立栏目亲民风格。只有记者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对于社会和公众有着健康积极的服务情怀,才能担当此项重任。
2.做好舆论监督节目需要注意的地方
长期以来,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具有比较浓厚的官方色彩。在群众的心目中,主流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具有居高临下的、政府行政权力延伸的“刚与硬”的特性。其实,这种认识是有偏差的,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并不具有代表政府干预社会的直接权力和能力[4]。在具体操作上,开办舆论监督类节目,新闻媒体一定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认准自己,把握分寸。从根本定位上说,电视媒体就是一个信息传播平台,只是因其“喉舌”定位,使得其发出的声音比较响亮、相对广大一些。然而,“喉舌”不是“大脑”,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罔顾事实、胡说八道。媒體人万万不可模糊对自己的定位,思想认识不清,对其职责把握不准,否则会影响到舆论监督功能的良性发展和最终实现。
(2)做好转变,谋求独立。受时代和传统新闻思维模式影响,一些老一代新闻工作者往往被社会誉为“无冕之王”。时至今天,这已经是一种认识上的局限。在新媒体互联互融的而今,作为电视人更要有前瞻意识,引导舆论监督栏目要努力从批评平台向交流平台转变,从批评者、介入者向观察者、协调者转变,并通过强化新闻媒体作为信息传播平台的独立性,去促进社会矛盾的有序解决。
五、结 语
时代给电视新闻媒体从业者提出了新的命题:在多媒体融合的态势下,如何借助或者依靠媒体力量,去更加有效地实现舆论监督?在我们多年的节目运作实践中得出:只有把舆论监督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坚守原则的方法上,舆论监督的生命力才会更强,媒体人才能行使并完成自己神圣的职责,社会舆论环境才会越来越健康、民众的生活才会越来越美好。
参考文献:
[1] 戴鸣.简析电视深度报道的监督作用[J].新闻世界,2008 (B04):57-59.
[2] 杨嘉嵋.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类电视深度报道三十年[J].新闻爱好者,2009(6):10-12.
[3] 高瑞霞.舆论监督类电视节目的深度报道[J].西部广播电视,2014(19):57-57.
[4] 李丁宁.舆论监督类电视深度报道的体验与思考[J].新闻传播,2014(2).
[责任编辑:思涵]
关键词:地方媒体;电视新闻;舆论监督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10-0133-02
众所周知,开办舆论监督节目是新闻媒体履行职能、提升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办好电视新闻舆论监督节目,不仅能够充分发挥电视媒体职能,还能密切党群关系、维护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业界公认的央视最具影响力的舆论监督栏目《焦点访谈》,曾成为此方面的杰出代表。与此同时,各级地方电视台的深度报道栏目也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1]。渭南广播电视台(原渭南电视台)开设的同类品牌栏目《东秦百姓》,即是参照此径开办的一档地方台新闻舆论监督节目。
作为地市级广播电视台,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既要履行媒体职责,又要打破“人微言轻”的地域局限,坚决依照有关法规和媒体从业者职业道德,“安身立命”地做好舆论监督类电视新闻节目。
一、舆论监督节目的发展和性质
1.电视新闻舆论监督的释义
从我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历史来看:自从1958年北京电视台成立并播出《图片新闻》节目以来,时至今天,已经整整过了一个甲子。而今,早已步入成熟期的电视新闻,形式多样,内容深化,成为舆论监督的主流媒体。
从概念上来阐释,电视新闻舆论监督即是指各级电视媒体运用舆论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务和公益事务,使其达到知晓、共享并且甄别、纠正等目的,从而使社会处于公正公平、高度和谐的一种状态。
2.电视新闻舆论监督节目的定位
从我国的新闻职业者从业道德来说,我们的电视新闻舆论监督型节目,溯其根本,是对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种反映。从它的表现形式来说,舆论监督型电视新闻节目属于深度报道范畴,因其不仅是对反映在表面的事实的报道,也是对事件背后原因的挖掘、矛盾的剖析。
具体到渭南广播电视台的《东秦百姓》栏目,就是对市域内存在的诸多社会矛盾,包括干群矛盾、群众矛盾的一种关注,属于批评性报道或者深度报道的范畴。下面,参照该台的《东秦百姓》栏目,笔者拟从其开办的必要性、存在基础、方法论和人文条件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二、舆论监督节目的存在基础:广大观众的现实要求
我国舆论监督类电视新闻起步较晚。早期时,此类报道在发挥监督功能的同时,节目形式和内容浅显、粗疏。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各级地方电视台也相继推出类似报道,对我国制度建设起到了良好的警示作用,属于经过思考探索的调整期,报道在内容和形式各方面逐渐走向成熟。
1.舆论监督类电视新闻节目的本质及意义
舆论监督电视新闻节目,就是以电视手段对有关事实予以客观报道,引起社会关注,形成舆论氛围,从而对所涉及的对象起到监督作用。因而,在一般情况下,舆论监督电视新闻节目也叫批评性新闻报道。通俗言之,就是通过对有关新闻责任人的客观报道,社会舆论对其予以批评否决,被放置于公众利益的反面[2]。
通过此类报道,对有关政策、法规或者社会伦理习俗予以弘扬,对违背者予以批评纠正,甚至鞭挞,达到“惩恶扬善”的目的,从而树立政府或某些单位机构甚至团体的公信力、权威性、认可度,廓清是非,化解矛盾,稳定秩序,促进和谐。
2.地市台开办舆论监督栏目的现实背景以及功用
二十一世纪,我国市场经济风起云涌,社会矛盾发生显著变化。一些假丑恶的东西沉滓泛起,諸如干部作风问题、经济问题等等,成为老百姓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与此同时,从中央到地方,广大民众都有着迫切的、现实的反腐需求。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舆论监督类电视新闻节目成为观众收视的热门节目之一。
地市台也被寄予了舆论监督的厚望。渭南广播电视台是陕西关中东部唯一一家地市级电视宣传媒体,辖内农业人口数量巨大,干群关系相对疏散,舆论引导形势迫切。2000年初,受命市委市政府的渭南电视台开办了电视版的《东秦百姓》,力争在舆论监督方面,走出一条缓解干群关系、梳理社会矛盾的路子。
按照舆论监督电视节目报道规律,媒介应根据自己栏目的特点,选择恰当的表现形式,尤其在选题上要有其独特的新闻价值,立意观点要独特,一定要遵循“领导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的原则[3],努力办好节目,做好舆论监督和引导,促使社会矛盾暴露和解决。
当时的《东秦百姓》栏目宗旨就是:家事国事天下事,最大不过百姓事。从定位上,栏目就以“群众利益无小事”为基调,节目选题上以“三贴近”原则为标准,“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秉承“党的喉舌”功能,发挥媒体职能,关注民情民生。
三、运作舆论监督电视新闻节目的方法论
舆论监督类电视新闻节目,从其实际操作上就是给监督对象“挑刺”“找毛病”,因而必须做到“打铁先要自身硬”,才能让被监督者有所忌惮,心服口服。
按照社会主义新闻职业者从业道德相关要求,要办好舆论监督类新闻节目,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遵循电视新闻报道基本规律;二是必须遵守相关原则。
1.遵循电视新闻报道的基本规律
必须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客观、如实地对所发生的新闻事件予以报道。对一时不能盖棺定论的事件,要分阶段地予以报道,循序渐进地、有理有据地予以报道。
(1)首先要遵循“平衡报道”原则。在采编节目时,要严谨把关,不能遗漏任何一方。对观众投诉的问题尽可能充分、全面地予以反映,给投诉方和被投诉方同等的说话机会,不可轻易在节目中对“孰对孰错”下断语、做结论。 (2)其次要坚守新闻真实性原则。从总体上、本质上以及发展趋势上去全面地把握问题的实质。不能把个别现象当作普遍现象,而应通过个别现象发现普遍问题,尽可能接近核心消息源,获得本质、真实、核心的第一手信息。
2.舆论监督节目必须遵守的相关原则
在舆论监督中,要始终坚持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以改进问题、维护团结为监督的根本出发点,以利于矛盾的化解为原则,以利于群众的利益为准绳,以利于社会健康发展为目标,做到监督有益。要注意把握运用以下原则
(1)坚持依法监督。所谓依法监督,就是舆论监督受法律保护,也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监督,严格依法办事,不能做凌驾于法律法规之上的“无法无天”的监督。
(2)坚持科学监督。所谓科学监督,就是以科学的态度、方法,做到事实准确,依据清楚,以理服人。
(3)坚持公正监督。现实中,常常有一些心怀私心杂念的人,滥用权力,大搞“有偿新闻”“弹性报道”,抹黑了电视新闻人这个群体。在舆论监督节目中,这样的行为要坚决禁止。
四、做好新闻舆论监督电视节目的人文条件
说到底,舆论监督是对于公权力的一种监督。栏目选题要紧盯社会热点问题,将重点放在努力推动群众所反映问题的解决上,塑造舆论监督节目的公信力、权威性和认可度,使舆论监督成为促进百姓实现美好生活的有力推手,展现政府部门、行业主管单位良好形象的重要窗口,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达到舆论引导目的。任何情况下,要办好一档舆论监督节目,具备一定素养的职业人是第一关键要素。
1.舆论监督类节目的職业要求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新闻舆论监督需要高素养的人去从事,他不光对有关职业要求、监督原则熟谙于心,而且对自身有着严格要求。
(1)良好的业务素养。符合新闻职业者从业要求,业务技能娴熟。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能从中找出需要监督的地方,给予精准监督,收到满意效果。
(2)优秀的人文素养。舆论监督栏目要体现人文关怀,要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树立栏目亲民风格。只有记者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对于社会和公众有着健康积极的服务情怀,才能担当此项重任。
2.做好舆论监督节目需要注意的地方
长期以来,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具有比较浓厚的官方色彩。在群众的心目中,主流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具有居高临下的、政府行政权力延伸的“刚与硬”的特性。其实,这种认识是有偏差的,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并不具有代表政府干预社会的直接权力和能力[4]。在具体操作上,开办舆论监督类节目,新闻媒体一定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认准自己,把握分寸。从根本定位上说,电视媒体就是一个信息传播平台,只是因其“喉舌”定位,使得其发出的声音比较响亮、相对广大一些。然而,“喉舌”不是“大脑”,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罔顾事实、胡说八道。媒體人万万不可模糊对自己的定位,思想认识不清,对其职责把握不准,否则会影响到舆论监督功能的良性发展和最终实现。
(2)做好转变,谋求独立。受时代和传统新闻思维模式影响,一些老一代新闻工作者往往被社会誉为“无冕之王”。时至今天,这已经是一种认识上的局限。在新媒体互联互融的而今,作为电视人更要有前瞻意识,引导舆论监督栏目要努力从批评平台向交流平台转变,从批评者、介入者向观察者、协调者转变,并通过强化新闻媒体作为信息传播平台的独立性,去促进社会矛盾的有序解决。
五、结 语
时代给电视新闻媒体从业者提出了新的命题:在多媒体融合的态势下,如何借助或者依靠媒体力量,去更加有效地实现舆论监督?在我们多年的节目运作实践中得出:只有把舆论监督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坚守原则的方法上,舆论监督的生命力才会更强,媒体人才能行使并完成自己神圣的职责,社会舆论环境才会越来越健康、民众的生活才会越来越美好。
参考文献:
[1] 戴鸣.简析电视深度报道的监督作用[J].新闻世界,2008 (B04):57-59.
[2] 杨嘉嵋.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类电视深度报道三十年[J].新闻爱好者,2009(6):10-12.
[3] 高瑞霞.舆论监督类电视节目的深度报道[J].西部广播电视,2014(19):57-57.
[4] 李丁宁.舆论监督类电视深度报道的体验与思考[J].新闻传播,2014(2).
[责任编辑: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