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类似抖音短视频App等层出不穷的新型互联网产品已成为当代青少年习以为常的娱乐消遣工具,诸多的短视频的确能帮助他们疏解压力、放松身心,同时其给这一群体造成的价值观脱轨、人身威胁、泛娱乐化危害也逐渐引起了社会的重视与讨论。以抖音为例,从典型案例入手,分析这些短视頻给青少年这个心智发展尚不完全成熟的群体带来的负面效应,并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青少年自身与平台现状来分析其深层原因。
关键词 青少年发展;行为失范;话语平权;信息茧房;价值观引导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5-0096-03
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型的互联网内容传播方式,其短小精悍的体量和丰富有趣的内容受到广大用户的青睐,在近几年呈现“井喷式”发展,其中,今日头条旗下的音乐创意短视频App抖音表现尤为突出,长期占据各大应用平台的榜首。
然而,随着用户规模的壮大,一些与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的低俗内容也层出不穷。2018年6月1日至6月30日,抖音平台累计清理27 578条视频,9 415个音频,235个挑战,永久封禁33 146个账号,受到处罚的违规内容及账号包含以下8种违规类型:色情低俗、辱骂谩骂、造谣传谣、垃圾广告、版权侵犯、内容引人不适、涉嫌违法违规、侵犯未成年人权益[1]。
1 青少年抖音使用现状
据艾瑞指数2019年2月统计数据,抖音24岁及以下的用户比例达到了25.89%,青少年作为抖音上大量短视频的观览者、参与者、模仿者,抖音对于其而言已不仅仅是休闲娱乐工具,还影响着他们“心中图像”的建设、影响着他们的日常行为表现。
笔者统计了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国内最具代表性的八大主流媒体在2018年1月1日至10月1日期间对于抖音青少年失范行为的报道,结果显示,有关青少年抖音行为失范的报道在所有抖音报道中占比20%、在有关青少年抖音报道中占比达到75%。抖音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效应已引起了不小的社会关注。4月,一篇名为《抖音,请放过孩子》刷屏朋友圈,许多家长纷纷转发并呼吁抵制抖音。且不论文章的真实性、煽情性,抖音繁复多样的短视频的确给青少年的成长埋下了不少潜在隐患。
据统计数据,笔者将抖音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效应,包括青少年在使用抖音进行印象构建、以获得自我满足感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行为失范等大致划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1 主体迷失下的价值观脱轨
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网络对于这一代青少年的影响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着他们的价值观甚至是决定着他们对于未来人生道路的规划,然而抖音上少数青少年发布的视频却严重有悖于主流价值观,显示了其在认知模糊与依赖盲从下的主体迷失[2]。
据浙江新闻客户端2018年8月30日报道,一名初二的女生因在抖音上靠其发布的设计字体获得关注与部分经济收入而发出疑问:“我能靠抖音挣钱,为什么还要上学?”目前,由于过度沉迷抖音而丧失了对现实学习生活的参与热情,这位女生休学在家并接受心理治疗。由于长时间沉迷于这类短视频,部分青少年与现实的实践生活逐渐脱离,从而丧失了对社会分工与职业分布的正确认知,就像这位初二的女生对于其天赋技能的过高预期。事实上,要想在未来靠此谋生,必要的教育水平与相关的艺术、法律知识等都是必不可少的。
同月,一则更加让人跌破眼镜的新闻引起了不小的舆论风波,抖音上“我妈妈死了,能给我一个赞吗”的视频被一些8至14岁的孩童争相模仿,网友直呼这类视频违反人伦。部分青少年在抖音上进行自我印象的构建时倾向于采取过度表演的方式来博取关注,而其他的青少年由于认知模糊,出于好奇、同样想博得关注等心理产生了盲目模仿行为,却殊不知这样的视频内容所传递出的价值观是极其有害的。
1.2 欺诈恶俗内容带来身心受挫
视频的审查相对于图片、文字来说难度大得多,这就为一些带有极端导向甚至是触及法律、道德边界的视频内容留下了生存空间。
2018年5月,浙江建德一所学校里的某女生因模仿抖音流行的“秀身材”视频而卡在了床头的铁栏杆中,最后不得不报警寻求帮助。这种另类的、极端的炫耀、逞能行为事实上并没有任何意义,而它却引得部分青少年不计后果的模仿,除了他们自身应提高判断力、强化安全意识外,平台对这方面的内容也应做相应的警示。而还有更糟糕的情况,同月,一位家长发现10岁的女儿通过抖音认识了一位陌生男用户,该用户竟让其女儿叫他“爸爸”,并有多处涉及猥亵的引诱话语。该家长发现后立刻报警,及时制止了一场不知要延伸到什么地步的悲剧的发生。
监察体系的不完善使得这些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及时发现了是幸运,然而仍然存在着家长们看不到的某些阴暗角落。抖音官方平台已上线内容过滤器,可类似的新闻依然时有报道,如何从根本上杜绝这类严重危害着青少年身心安全的危险因素,需要短视频平台、社会、家长等各方共同协作、加强关注、付出切实的心力。
1.3 泛娱乐化追求危及社会公共治安
沉迷是人性的使然,尤其对于青少年来说,抖音平台上大量让他们感到放松愉悦或是新鲜刺激的内容更是叫人欲罢不能。可过度的沉迷会让他们将虚拟与现实糅合在一起,造成青少年与实践生活的隔离,在抖音上合群、狂欢的他们却在现实中被边缘化、被无法消解的孤单包围。而沉迷带来的泛娱乐化追求不仅会给青少年的自身生活带来极大影响,还有可能危及到社会公共治安。例如:一些学生在操场上模仿抖音上流行的“手甩烟花”炫技,在家中烧起滚烫的油锅以制作“沸腾虾”,在电梯入口处放肆舞动阻止电梯门的关闭等,都对公共治安有着不同程度的隐患。 2 原因剖析
2.1 青少年心理
2.1.1 全民狂欢下的话语平权
以抖音App为代表的网络短视频交流平台,降低空间进入门槛、淡化时间因素,为青年亚文化的生产、表达、参与、传播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这里,虚拟空间营造的互动仪式链和归属感极大程度地激發了青少年的表达欲望,使之成为了不受限制的内容生产者,任何标新立异的内容都可以得到认可和包容。苏联著名思想家巴赫金的核心思想狂欢理论所包含的两个要素分别是泛娱乐化的生存态度和对于现状的抗议,而抖音App的自由开放性和交互主体性都契合了狂欢理论的全民性、仪式性和平等、对话精神的特点[3],青少年不必屈服于社会主流观念,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在这样全民狂欢式的低准入机制下,抖音App无疑为青少年的伦理失范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2.1.2 心理认知尚未成熟,对内容优劣判断模糊
由于青少年的心理认知能力尚未成熟,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猎奇心理强,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扰。在抖音App的弱把关环境下,青少年一旦接触到一些劣质低俗、用以博取眼球的视频内容,在平台的智能算法推荐机制下,越来越多的同类型视频会出现在用户首页,海量猎奇低俗信息的裹挟会使青少年原有的价值观念发生动摇,模糊是非判断标准。
早期的魔弹论在现如今依然适用,青少年对于新媒体的深度依赖,加之缺乏理性思考的认知模式,使得短视频传播威力巨大,受众如同射击场里一个固定不动的靶子,对其传播的信息毫无防御能力,只能被动接受,并涵化为观念和行为上的改变。
2.1.3 羊群效应引发的从众行为
从内容生产流程来看,抖音App通常由“网红”作为意见领袖发起某一主题的短视频,随后引发大量用户争相模仿,并被无间断推送至其他用户界面。当海量同质化信息扑面而来时,青少年受到该网络集群的引导和暗示,选择弱化甚至放弃筛选信息、自我思考的过程,不由自主地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盲目跟风、从众,以获得归属感和团结感。
在羊群效应的影响下,抖音的推送机制会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极大的隐患,当青少年发现平台上存在大量通过低俗行为博取眼球的视频时,很容易不知不觉地进行盲目模仿,以期融入群体,从众心理成为了促使青少年行为失范的重要催化剂。
2.2 平台管理缺陷
2.2.1 平台监管体系不成熟
相较于传统媒体已建立起的严格的层层把关,新媒体在面对众多的UGC内容时显得有些慌乱无措,尤其对于抖音这类短视频App来说,视频的审查还缺乏必要的技术手段,大量的呈爆炸式增长的用户生产内容也给人工审核造成巨大的压力。抖音于2018年3月份到5月份先后上线了风险提示系统、防沉迷系统及未成年人保护工具,包括时间锁与内容过滤器。然而有关青少年行为失范及遭到身心威胁的新闻仍不时将抖音推上了风口浪尖。抖音又于去年7月份宣布启动“向日葵”计划,称会升级未成年人审核模型、组建未成年人专项审核团队。然而具体如何运作及取得了哪些成果,抖音官方还未向公众公布其措施及具体数据。
口头上的计划简单,但要真正营造一个绿色健康的平台氛围,做一个平衡公正、尽职尽责的“把关人”,需要有明晰的内容识别技术、完善且边界清晰的平台法规,更需要付诸切实措施的决心与执行力。
2.2.2 大数据算法致信息茧房的形成
抖音依托于强大的大数据算法,根据每位用户的兴趣爱好精准投放,以提高视频的浏览数据、增强用户黏性。然而此种智能推荐算法却有其潜在弊端。青少年在平台上一旦浏览到一些带有不良导向的视频,并被其吸引而产生收藏、点赞等行为后,平台就会大量推荐同类视频内容,从而给青少年打造了一个信息茧房[4]。一旦被桎梏于这个茧房中,青少年们的个人信息结构将会逐渐失衡,这些失范内容将会加大对他们的浸染,并渗透到其认知及行为方式中,久之,青少年就会习惯于被这类信息的包裹,并成为其中的模仿者、亲身参与者。
2.2.3 马太效应下走向极端
一方面是低俗不良内容源源不断的推荐,一方面是平衡有效信息的长期匮乏,长此以往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生态,引发“马太效应”[5]。越沉浸于这类信息,产生的互动行为越多,平台将会越多推荐同类内容,形成恶性循环。一旦困于这种畸形的信息环境中,而平台又不加限制、没有正确的引导,长期的观摩会使得青少年不自觉想要尝试视频中看似酷炫却实则违反常理、违背人体正常生理能力的极限“表演”;会使他们为了能够在网络上获取社会认同感、博得关注而盲目附和这类视频所呈现的不正确价值观,殊不知他们正一步步地滑向深渊。
3 结束语
面对抖音给青少年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效应,平台需意识到计算机算法固然强大,但人工审核还是有其不可替代的必要性,正确的行为导向与价值观念归根到底还是需要人来赋予与评判。而针对成人与青少年不同的观赏与心理需求,平台则可通过逐步建立视频分级制来避免“一棒子打死”的尴尬情境。
除平台本身需坚持内容为王与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政府、社会、家长等各方需强化责任意识,对平台内容加以监管、引导、惩治,形成政府主导、网民协助的监督举报机制,缩小违规内容的传播范围,最大限度地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环境。而青少年自身更应该做到观演有序,避免一味沉迷和盲目模仿,明确是非判断标准,自觉端正网络行为,建立起自己的内容过滤网,在碎片化的信息洪流中站稳脚跟,坚定自身道德观念,从源头上阻断不良内容的侵蚀。
参考文献
[1]抖音对违规账号及内容的处罚通告来了![EB/OL].[2018-07-1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5862115426403771&wfr=spider&for=pc.
[2]刘东.短视频社交媒体中青年群体印象构建“热参与”下的“冷思考”——以抖音APP为例[J].现代视听,2018(7):22-25.
[3]叶虎.巴赫金狂欢理论视域下的网络传播[J].理论建设,2006(5):66-68.
[4]王京平.短视频用户行为失范及其原因探析——以抖音App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8,9(13):75-76.
[5]王利芹,苗巧针.“微时代”移动社交媒体微视频传播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快手和抖音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8(8):81-83.
关键词 青少年发展;行为失范;话语平权;信息茧房;价值观引导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5-0096-03
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型的互联网内容传播方式,其短小精悍的体量和丰富有趣的内容受到广大用户的青睐,在近几年呈现“井喷式”发展,其中,今日头条旗下的音乐创意短视频App抖音表现尤为突出,长期占据各大应用平台的榜首。
然而,随着用户规模的壮大,一些与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的低俗内容也层出不穷。2018年6月1日至6月30日,抖音平台累计清理27 578条视频,9 415个音频,235个挑战,永久封禁33 146个账号,受到处罚的违规内容及账号包含以下8种违规类型:色情低俗、辱骂谩骂、造谣传谣、垃圾广告、版权侵犯、内容引人不适、涉嫌违法违规、侵犯未成年人权益[1]。
1 青少年抖音使用现状
据艾瑞指数2019年2月统计数据,抖音24岁及以下的用户比例达到了25.89%,青少年作为抖音上大量短视频的观览者、参与者、模仿者,抖音对于其而言已不仅仅是休闲娱乐工具,还影响着他们“心中图像”的建设、影响着他们的日常行为表现。
笔者统计了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国内最具代表性的八大主流媒体在2018年1月1日至10月1日期间对于抖音青少年失范行为的报道,结果显示,有关青少年抖音行为失范的报道在所有抖音报道中占比20%、在有关青少年抖音报道中占比达到75%。抖音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效应已引起了不小的社会关注。4月,一篇名为《抖音,请放过孩子》刷屏朋友圈,许多家长纷纷转发并呼吁抵制抖音。且不论文章的真实性、煽情性,抖音繁复多样的短视频的确给青少年的成长埋下了不少潜在隐患。
据统计数据,笔者将抖音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效应,包括青少年在使用抖音进行印象构建、以获得自我满足感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行为失范等大致划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1 主体迷失下的价值观脱轨
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网络对于这一代青少年的影响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着他们的价值观甚至是决定着他们对于未来人生道路的规划,然而抖音上少数青少年发布的视频却严重有悖于主流价值观,显示了其在认知模糊与依赖盲从下的主体迷失[2]。
据浙江新闻客户端2018年8月30日报道,一名初二的女生因在抖音上靠其发布的设计字体获得关注与部分经济收入而发出疑问:“我能靠抖音挣钱,为什么还要上学?”目前,由于过度沉迷抖音而丧失了对现实学习生活的参与热情,这位女生休学在家并接受心理治疗。由于长时间沉迷于这类短视频,部分青少年与现实的实践生活逐渐脱离,从而丧失了对社会分工与职业分布的正确认知,就像这位初二的女生对于其天赋技能的过高预期。事实上,要想在未来靠此谋生,必要的教育水平与相关的艺术、法律知识等都是必不可少的。
同月,一则更加让人跌破眼镜的新闻引起了不小的舆论风波,抖音上“我妈妈死了,能给我一个赞吗”的视频被一些8至14岁的孩童争相模仿,网友直呼这类视频违反人伦。部分青少年在抖音上进行自我印象的构建时倾向于采取过度表演的方式来博取关注,而其他的青少年由于认知模糊,出于好奇、同样想博得关注等心理产生了盲目模仿行为,却殊不知这样的视频内容所传递出的价值观是极其有害的。
1.2 欺诈恶俗内容带来身心受挫
视频的审查相对于图片、文字来说难度大得多,这就为一些带有极端导向甚至是触及法律、道德边界的视频内容留下了生存空间。
2018年5月,浙江建德一所学校里的某女生因模仿抖音流行的“秀身材”视频而卡在了床头的铁栏杆中,最后不得不报警寻求帮助。这种另类的、极端的炫耀、逞能行为事实上并没有任何意义,而它却引得部分青少年不计后果的模仿,除了他们自身应提高判断力、强化安全意识外,平台对这方面的内容也应做相应的警示。而还有更糟糕的情况,同月,一位家长发现10岁的女儿通过抖音认识了一位陌生男用户,该用户竟让其女儿叫他“爸爸”,并有多处涉及猥亵的引诱话语。该家长发现后立刻报警,及时制止了一场不知要延伸到什么地步的悲剧的发生。
监察体系的不完善使得这些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及时发现了是幸运,然而仍然存在着家长们看不到的某些阴暗角落。抖音官方平台已上线内容过滤器,可类似的新闻依然时有报道,如何从根本上杜绝这类严重危害着青少年身心安全的危险因素,需要短视频平台、社会、家长等各方共同协作、加强关注、付出切实的心力。
1.3 泛娱乐化追求危及社会公共治安
沉迷是人性的使然,尤其对于青少年来说,抖音平台上大量让他们感到放松愉悦或是新鲜刺激的内容更是叫人欲罢不能。可过度的沉迷会让他们将虚拟与现实糅合在一起,造成青少年与实践生活的隔离,在抖音上合群、狂欢的他们却在现实中被边缘化、被无法消解的孤单包围。而沉迷带来的泛娱乐化追求不仅会给青少年的自身生活带来极大影响,还有可能危及到社会公共治安。例如:一些学生在操场上模仿抖音上流行的“手甩烟花”炫技,在家中烧起滚烫的油锅以制作“沸腾虾”,在电梯入口处放肆舞动阻止电梯门的关闭等,都对公共治安有着不同程度的隐患。 2 原因剖析
2.1 青少年心理
2.1.1 全民狂欢下的话语平权
以抖音App为代表的网络短视频交流平台,降低空间进入门槛、淡化时间因素,为青年亚文化的生产、表达、参与、传播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这里,虚拟空间营造的互动仪式链和归属感极大程度地激發了青少年的表达欲望,使之成为了不受限制的内容生产者,任何标新立异的内容都可以得到认可和包容。苏联著名思想家巴赫金的核心思想狂欢理论所包含的两个要素分别是泛娱乐化的生存态度和对于现状的抗议,而抖音App的自由开放性和交互主体性都契合了狂欢理论的全民性、仪式性和平等、对话精神的特点[3],青少年不必屈服于社会主流观念,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在这样全民狂欢式的低准入机制下,抖音App无疑为青少年的伦理失范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2.1.2 心理认知尚未成熟,对内容优劣判断模糊
由于青少年的心理认知能力尚未成熟,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猎奇心理强,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扰。在抖音App的弱把关环境下,青少年一旦接触到一些劣质低俗、用以博取眼球的视频内容,在平台的智能算法推荐机制下,越来越多的同类型视频会出现在用户首页,海量猎奇低俗信息的裹挟会使青少年原有的价值观念发生动摇,模糊是非判断标准。
早期的魔弹论在现如今依然适用,青少年对于新媒体的深度依赖,加之缺乏理性思考的认知模式,使得短视频传播威力巨大,受众如同射击场里一个固定不动的靶子,对其传播的信息毫无防御能力,只能被动接受,并涵化为观念和行为上的改变。
2.1.3 羊群效应引发的从众行为
从内容生产流程来看,抖音App通常由“网红”作为意见领袖发起某一主题的短视频,随后引发大量用户争相模仿,并被无间断推送至其他用户界面。当海量同质化信息扑面而来时,青少年受到该网络集群的引导和暗示,选择弱化甚至放弃筛选信息、自我思考的过程,不由自主地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盲目跟风、从众,以获得归属感和团结感。
在羊群效应的影响下,抖音的推送机制会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极大的隐患,当青少年发现平台上存在大量通过低俗行为博取眼球的视频时,很容易不知不觉地进行盲目模仿,以期融入群体,从众心理成为了促使青少年行为失范的重要催化剂。
2.2 平台管理缺陷
2.2.1 平台监管体系不成熟
相较于传统媒体已建立起的严格的层层把关,新媒体在面对众多的UGC内容时显得有些慌乱无措,尤其对于抖音这类短视频App来说,视频的审查还缺乏必要的技术手段,大量的呈爆炸式增长的用户生产内容也给人工审核造成巨大的压力。抖音于2018年3月份到5月份先后上线了风险提示系统、防沉迷系统及未成年人保护工具,包括时间锁与内容过滤器。然而有关青少年行为失范及遭到身心威胁的新闻仍不时将抖音推上了风口浪尖。抖音又于去年7月份宣布启动“向日葵”计划,称会升级未成年人审核模型、组建未成年人专项审核团队。然而具体如何运作及取得了哪些成果,抖音官方还未向公众公布其措施及具体数据。
口头上的计划简单,但要真正营造一个绿色健康的平台氛围,做一个平衡公正、尽职尽责的“把关人”,需要有明晰的内容识别技术、完善且边界清晰的平台法规,更需要付诸切实措施的决心与执行力。
2.2.2 大数据算法致信息茧房的形成
抖音依托于强大的大数据算法,根据每位用户的兴趣爱好精准投放,以提高视频的浏览数据、增强用户黏性。然而此种智能推荐算法却有其潜在弊端。青少年在平台上一旦浏览到一些带有不良导向的视频,并被其吸引而产生收藏、点赞等行为后,平台就会大量推荐同类视频内容,从而给青少年打造了一个信息茧房[4]。一旦被桎梏于这个茧房中,青少年们的个人信息结构将会逐渐失衡,这些失范内容将会加大对他们的浸染,并渗透到其认知及行为方式中,久之,青少年就会习惯于被这类信息的包裹,并成为其中的模仿者、亲身参与者。
2.2.3 马太效应下走向极端
一方面是低俗不良内容源源不断的推荐,一方面是平衡有效信息的长期匮乏,长此以往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生态,引发“马太效应”[5]。越沉浸于这类信息,产生的互动行为越多,平台将会越多推荐同类内容,形成恶性循环。一旦困于这种畸形的信息环境中,而平台又不加限制、没有正确的引导,长期的观摩会使得青少年不自觉想要尝试视频中看似酷炫却实则违反常理、违背人体正常生理能力的极限“表演”;会使他们为了能够在网络上获取社会认同感、博得关注而盲目附和这类视频所呈现的不正确价值观,殊不知他们正一步步地滑向深渊。
3 结束语
面对抖音给青少年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效应,平台需意识到计算机算法固然强大,但人工审核还是有其不可替代的必要性,正确的行为导向与价值观念归根到底还是需要人来赋予与评判。而针对成人与青少年不同的观赏与心理需求,平台则可通过逐步建立视频分级制来避免“一棒子打死”的尴尬情境。
除平台本身需坚持内容为王与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政府、社会、家长等各方需强化责任意识,对平台内容加以监管、引导、惩治,形成政府主导、网民协助的监督举报机制,缩小违规内容的传播范围,最大限度地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环境。而青少年自身更应该做到观演有序,避免一味沉迷和盲目模仿,明确是非判断标准,自觉端正网络行为,建立起自己的内容过滤网,在碎片化的信息洪流中站稳脚跟,坚定自身道德观念,从源头上阻断不良内容的侵蚀。
参考文献
[1]抖音对违规账号及内容的处罚通告来了![EB/OL].[2018-07-1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5862115426403771&wfr=spider&for=pc.
[2]刘东.短视频社交媒体中青年群体印象构建“热参与”下的“冷思考”——以抖音APP为例[J].现代视听,2018(7):22-25.
[3]叶虎.巴赫金狂欢理论视域下的网络传播[J].理论建设,2006(5):66-68.
[4]王京平.短视频用户行为失范及其原因探析——以抖音App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8,9(13):75-76.
[5]王利芹,苗巧针.“微时代”移动社交媒体微视频传播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快手和抖音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8(8):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