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图书漂流”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欧洲,是指书友将自己不再阅读的书籍做上特定标识,并投放于公共场所,供他人无偿取阅,拾取者阅读完之后,再以相同方式投漂。由此,让书香惠泽社会,串连起生活的美好。
相识“图书漂流”
一直,我想构建一座心灵之桥,搭在陌生的心灵之间,让大家遥远的心变得贴近,让世界有更多感动的欢笑。这件事我想了很多年,却没有很好的办法来实现。
终于有一天,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这样一个概念:图书漂流。如果说书籍是开启人们心灵之门的钥匙,那么“图书漂流”所带来的,则是通过书籍传承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沟通。那一刻,我为这个理念而倾倒,我的梦想旅程就从这里开始启程!
当我将图书漂流的想法告诉几个要好的朋友时,他们居然毫不犹豫地与我达成统一战线。我们组建成一个小团队,开始着手策划一场图书漂流活动。
记得那天是2008年1月24日,正放着寒假,我们几个围在我小小的卧室里磨拳擦掌,构想这项“伟大计划”。经过热烈讨论,初步制定了活动方案,当天就在同学中作了一次此活动方案的可行性调查。结果却令我们悚然,高达98.5%的人断言此活动必将失败。尽管如此,我们依旧决定迈出第一步:筹书。
在感动和拒绝中坚持
“筹书”工作的第一天,我们把老师定为第一个目标。我想,如果能首先得到老师们的支持,经他们在同学中推广,活动便成功了一小半。
依稀记得那是1月30日,早晨八点,来到很安静的教师家属院,抑制住内心的紧张,在心里默默祈祷,一遍又一遍地假想着可能遭遇的情景,扣开了第一扇门。但“现实”却总展示另一番风景,这是一位中年老师,戴着眼镜,温文儒雅。当我们向他讲明来意后,他拍拍我的肩膀,赞赏道:“小伙子,有干劲!”然后他从书房拿出了几本旧书递给我们。
我一看,全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类的书籍,心里顿时凉了半截。后来才知道,这位老师是教政治的。
接下来,我们又走访了两所中学里的两座教师家属院。经过整天的奔波,我们几乎叩开了每位老师的大门,但平均捐书率仅在10%左右。灰心不是没有,我们努力调整心态,互相鼓励坚持。
那时候,任何一句肯定的话语都会令我们感动不已。有一位漂友说:“尽管我不相信这个活动能够成功,但我依旧愿意拿出自己的书籍。”颇有仗义的味道。
按计划,我们决定逐步扩大征书范围,向市民收集书籍,寻求社会捐赠。
在居民小区筹书,运气便没有在教师楼这么好了。你不能期冀每个人都能够微笑对你,更不能奢望每个人都有老师那样的耐心听你讲完,更多的时候,我们面对的是冷面孔。
记得那天,天空飘着漫天雪花,我们挨家挨户地叩门。当遭遇数次拒绝后,敲开一扇紧闭的门时,开门的是个十岁左右的小妹妹,天真无邪地望着我们这群不速之客,然后把妈妈叫了出来。她妈妈表情冷漠地听完我们的来意,正准备驱逐我们,可爱的小妹妹却跑进卧室拿了两本儿童读物出来,嚷嚷着要捐书。我的心顿时在冰冷中有了一股莫名的暖意,最终,小妹妹还是被妈妈骂了回去,门在我们身后关上了。
接下来的五天,我们不知跑遍了多少居民楼,满怀希望地敲开过多少大门,迎接我们的永远是“失望”与“冷漠”。几天下来,筹到的书仅仅只有十几本,加上教师楼的成果,也不过50本左右,并且大部分是教辅类读物,根本不能达到我们漂流的数量。
愁绪写在每位队友的脸上,焦虑已经堵住了我们解说的喉咙。大家一片沉默。
获得享誊全球的“图书漂流”网站的指导
几天来的遭遇,让我有了想放弃的念头,最终,我说服自己再给自己一个机会。
我想起了那个在美国堪萨斯市附近的一个小村庄,发展起来的享誉全球的“图书漂流”网站(www.bookcrossing.com),突然心中有了一些光亮,急忙约了队友上网登录到这个网站,激动地点击“Coutact Us(联系我们)”,写下了我们的想法、当前的处境,希望能够得到他们的帮助。
没想到的是,第二天,我们就收到了该网站工作者Steve的回信,他鼓励并建议我们将收到的每一本书做好标签,可能的情况下,他们网站可以为我们展示部分书籍,并将我们的情况反映到论坛上,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帮助我们。
小小的建议,如同一盏指示灯,照耀了我们在黑暗中摸索的道路。按照他的建议,又请教了几位大学生朋友,我们对计划做出了部分调整,先后4次修改“活动方案”,制定详细的拉赞助方案,罗列可能的赞助商名单。活动开始慢慢成型。
要想获得大批量的书籍,仅靠挨家挨户地筹集似乎不太可能。按照Steve的建议,我们决定将商家赞助作为一种重要的书籍来源。接触后,才了解原来拉赞助也是一门学问。方案具体化后,我们把目标对准想在学生群体中扩大影响力的企业。随后分别走访了6家相关商店,有3家答应予以考虑,这让我们兴奋不已。
但一次次的拜访,也让我们发现了问题所在:由于我们的宣传方式太少,他们对我们的信任度不高。于是我们又重新改变方法,在校内广拉活动横幅,张贴活动海报,并在校园广播、校园网上发布活动公告,同时,漂流书的书签上也附上宣传内容。
让阅读的快乐漂得更远
最终,我们得到了一家书店的赞助,在宣传过程中,也收到了不少同学捐赠的书籍,筹集到的图书达到了442本。
我们将图书分类,每一本都做上标签,然后将书籍平均分给了我们学校高一高二共56个班级。那天,校园里飘扬着我们图书漂流活动开幕的横幅,随处都能听到同学们议论的声音,我的心被强烈的充实感填满了!
前段时间,我们收回书籍进行统计,却发现大部分精美书籍已经被擅自调换成了无人问津的冷门书。原意是想“以漂养漂”,没想到一轮下来,却面临着如此巨大的问题。
我们花了几天时间,寻找失败的原因。当初,我们设想的活动目的,是以漂流的名义传承感动,传承文明,但在活动的过程中,只注重了活动本身,忽略了气氛营造和理念宣传。
进行了一番总结后,我们开始着手营造氛围,比如对写了优秀读书随感、积极漂流自己书籍的同学,都进行奖励。在宣传活动的同时,更注重宣传“图书漂流”的意义。
一路走来,承载了太多的笑与泪、感动与被感动。尽管未来的路上还有很多坎坷,但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的活动一定能做得更大、更好,也能让更多的人从阅读中获得快乐和智慧!
相识“图书漂流”
一直,我想构建一座心灵之桥,搭在陌生的心灵之间,让大家遥远的心变得贴近,让世界有更多感动的欢笑。这件事我想了很多年,却没有很好的办法来实现。
终于有一天,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这样一个概念:图书漂流。如果说书籍是开启人们心灵之门的钥匙,那么“图书漂流”所带来的,则是通过书籍传承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沟通。那一刻,我为这个理念而倾倒,我的梦想旅程就从这里开始启程!
当我将图书漂流的想法告诉几个要好的朋友时,他们居然毫不犹豫地与我达成统一战线。我们组建成一个小团队,开始着手策划一场图书漂流活动。
记得那天是2008年1月24日,正放着寒假,我们几个围在我小小的卧室里磨拳擦掌,构想这项“伟大计划”。经过热烈讨论,初步制定了活动方案,当天就在同学中作了一次此活动方案的可行性调查。结果却令我们悚然,高达98.5%的人断言此活动必将失败。尽管如此,我们依旧决定迈出第一步:筹书。
在感动和拒绝中坚持
“筹书”工作的第一天,我们把老师定为第一个目标。我想,如果能首先得到老师们的支持,经他们在同学中推广,活动便成功了一小半。
依稀记得那是1月30日,早晨八点,来到很安静的教师家属院,抑制住内心的紧张,在心里默默祈祷,一遍又一遍地假想着可能遭遇的情景,扣开了第一扇门。但“现实”却总展示另一番风景,这是一位中年老师,戴着眼镜,温文儒雅。当我们向他讲明来意后,他拍拍我的肩膀,赞赏道:“小伙子,有干劲!”然后他从书房拿出了几本旧书递给我们。
我一看,全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类的书籍,心里顿时凉了半截。后来才知道,这位老师是教政治的。
接下来,我们又走访了两所中学里的两座教师家属院。经过整天的奔波,我们几乎叩开了每位老师的大门,但平均捐书率仅在10%左右。灰心不是没有,我们努力调整心态,互相鼓励坚持。
那时候,任何一句肯定的话语都会令我们感动不已。有一位漂友说:“尽管我不相信这个活动能够成功,但我依旧愿意拿出自己的书籍。”颇有仗义的味道。
按计划,我们决定逐步扩大征书范围,向市民收集书籍,寻求社会捐赠。
在居民小区筹书,运气便没有在教师楼这么好了。你不能期冀每个人都能够微笑对你,更不能奢望每个人都有老师那样的耐心听你讲完,更多的时候,我们面对的是冷面孔。
记得那天,天空飘着漫天雪花,我们挨家挨户地叩门。当遭遇数次拒绝后,敲开一扇紧闭的门时,开门的是个十岁左右的小妹妹,天真无邪地望着我们这群不速之客,然后把妈妈叫了出来。她妈妈表情冷漠地听完我们的来意,正准备驱逐我们,可爱的小妹妹却跑进卧室拿了两本儿童读物出来,嚷嚷着要捐书。我的心顿时在冰冷中有了一股莫名的暖意,最终,小妹妹还是被妈妈骂了回去,门在我们身后关上了。
接下来的五天,我们不知跑遍了多少居民楼,满怀希望地敲开过多少大门,迎接我们的永远是“失望”与“冷漠”。几天下来,筹到的书仅仅只有十几本,加上教师楼的成果,也不过50本左右,并且大部分是教辅类读物,根本不能达到我们漂流的数量。
愁绪写在每位队友的脸上,焦虑已经堵住了我们解说的喉咙。大家一片沉默。
获得享誊全球的“图书漂流”网站的指导
几天来的遭遇,让我有了想放弃的念头,最终,我说服自己再给自己一个机会。
我想起了那个在美国堪萨斯市附近的一个小村庄,发展起来的享誉全球的“图书漂流”网站(www.bookcrossing.com),突然心中有了一些光亮,急忙约了队友上网登录到这个网站,激动地点击“Coutact Us(联系我们)”,写下了我们的想法、当前的处境,希望能够得到他们的帮助。
没想到的是,第二天,我们就收到了该网站工作者Steve的回信,他鼓励并建议我们将收到的每一本书做好标签,可能的情况下,他们网站可以为我们展示部分书籍,并将我们的情况反映到论坛上,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帮助我们。
小小的建议,如同一盏指示灯,照耀了我们在黑暗中摸索的道路。按照他的建议,又请教了几位大学生朋友,我们对计划做出了部分调整,先后4次修改“活动方案”,制定详细的拉赞助方案,罗列可能的赞助商名单。活动开始慢慢成型。
要想获得大批量的书籍,仅靠挨家挨户地筹集似乎不太可能。按照Steve的建议,我们决定将商家赞助作为一种重要的书籍来源。接触后,才了解原来拉赞助也是一门学问。方案具体化后,我们把目标对准想在学生群体中扩大影响力的企业。随后分别走访了6家相关商店,有3家答应予以考虑,这让我们兴奋不已。
但一次次的拜访,也让我们发现了问题所在:由于我们的宣传方式太少,他们对我们的信任度不高。于是我们又重新改变方法,在校内广拉活动横幅,张贴活动海报,并在校园广播、校园网上发布活动公告,同时,漂流书的书签上也附上宣传内容。
让阅读的快乐漂得更远
最终,我们得到了一家书店的赞助,在宣传过程中,也收到了不少同学捐赠的书籍,筹集到的图书达到了442本。
我们将图书分类,每一本都做上标签,然后将书籍平均分给了我们学校高一高二共56个班级。那天,校园里飘扬着我们图书漂流活动开幕的横幅,随处都能听到同学们议论的声音,我的心被强烈的充实感填满了!
前段时间,我们收回书籍进行统计,却发现大部分精美书籍已经被擅自调换成了无人问津的冷门书。原意是想“以漂养漂”,没想到一轮下来,却面临着如此巨大的问题。
我们花了几天时间,寻找失败的原因。当初,我们设想的活动目的,是以漂流的名义传承感动,传承文明,但在活动的过程中,只注重了活动本身,忽略了气氛营造和理念宣传。
进行了一番总结后,我们开始着手营造氛围,比如对写了优秀读书随感、积极漂流自己书籍的同学,都进行奖励。在宣传活动的同时,更注重宣传“图书漂流”的意义。
一路走来,承载了太多的笑与泪、感动与被感动。尽管未来的路上还有很多坎坷,但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的活动一定能做得更大、更好,也能让更多的人从阅读中获得快乐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