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之美

来源 :作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zhaoxi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我开始写作。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会成为一个作家,写,只是表达或者倾诉,诚然,这样的写作跟自己的个人经历息息相关,很少有虚构的成分。我把文章贴到网络论坛上,人家说,我写的文章叫作散文。
  于是,我成了一个写散文的人,一写就是十几年。
  实际上,在我的意识里,我没有文本的概念。我并没有事先预定要去写一篇散文,或者去写一篇小说。我不知道这两者的区别,也不想知道。但是,有那么两三次,我像往常那样把所谓的“散文”投给杂志,编辑说,我把它当成小说发,你有意见吗?
  这能有什么意见?又不是说我写得不好。
  之所以屡屡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我的散文有相对完整的叙事结构。所以,读的人觉得这是小说。这么多年,我一直在写“我”,并且,我已经“我”写了好几十万字了。很多人问我,这种以个体经验得以维系的写作,真的不会枯竭吗?我笑了,他们不知道,我,除了可以泛“我”之外,还可以虚构。
  我说的“泛我”,是指,他者的故事用我向的、主格的视角去写。我曾说,我即众生。那么,这样的“我”怎么会枯竭呢?用第三人称的他者视角,会显得隔,而且,情感方面,很难有代入感。
  然而,在写作过程中,这个把戏并没有给我带来多大的愉悦。写作,真正的快乐来自虚构。
  虚构,不是虚假。我虚构一个鬼怪,描摹出来,它还是个人的样子。
  一个瓢,即使你描得跟真的一模一样,那也只是一个匠人的手艺。所以,在我看来,写个人经历的散文,即使打动了你,但从写作上来讲,其实它并没有多高明。有人把一个“真”字奉为写作的高标准,可是,丑陋,低俗,平庸,它们也一样很真,真,跟好坏没有关系。
  我理解的虚构是,它冲破了既定事实的母本以犯规之姿达成了想象之马的意形。最终它定格于满足表达想要的效果。写作,如果只是画瓢,抄袭现实,复述经历,那可以休矣。
  写作,如果不是由我来拟定每一个字的使命,不是由我来勾画叙事的走向和人物的命运,不是重新虚构另一个我,不是由不可控的想象之翼带着激情游走于字里行间,那么,写作只是在搬运文字的尸体。
  我得举个例子。
  现在我了解了一件真事。东莞一家劳务派遣公司的负责人从大凉山带回来一个14岁的女孩,因工厂风声紧,暂时不收童工,所以,这个人就把女孩安排住进了自己的家,这引起了左邻右舍的猜疑,有人想举报他拐骗幼女。这个故事拿到手,虚构的激情足以让人发疯,它可以发展的方向太多了,好了,第一时间就想到不伦恋的人可以滚了,虽然它可以写成一篇很好的小说。
  我相信,很多人会从男女感情的方向着手,它的确是一个常规的切入口。可是,我拿到手,却希望这个人不要把女孩送进工厂,而是要把她送进学校。但最终他的种种努力失败了,这个城市的学校,都没能接收这个文盲女孩。为了避免女孩进工厂沦为童工,这个人和他的妻子决定自己亲自教她学习认字。
  我之所以要写这样的故事,是因为,我真的希望这个愿景可以成真。我觉得我理解的文学应该是这个样子。
  我的另一个朋友听到这个故事,他笑着说,这还用讲,这个黑心的工头很快把女孩转给了东莞夜总会的妈妈桑,赚了一大笔钱。我听了追上前踢了他一脚,虽然我知道,他说的恰恰是最有可能发生的。
  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虚构什么样的故事。你心里有光,就不会虚构绝望。
  那么,这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朝着想要的方向。
  一个写散文的人,开了写小说的眼,在一个现成的事件里,用虚构之笔写着自己,写着“我”,我不知道,这算不算犯规?
  可是,写了这么些年,发现有一些题材的确属于纯粹的小说,小说之于我,那是别人的故事,即使有我,也是躲在幕后。当我正要进入的时候,这个“我”就会跳出来理论一番,或者是,跟里面的主人公打架。写作,对我来说,让“我”憋住,或者是穿上别人的衣裳,用别人的嘴去說话,这都让我难受极了,写作也难以为继。
  那么,我在想,我能不能写这样的小说,“我”可以经常跳出来发一通议论,然后跨上想象之马,去虚构一个又一个的我?
  好像,也没什么不可以的。
  责编:李京春
其他文献
“他的另一半儿走了,于是,他迅速地膨胀起来。这其实不难理解,他变成了一个胖子。”  “不难理解?”  “当然,这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那种逻辑,”她说,“本来结了伴儿的家伙,落了单,所以就忧郁成了一个肥仔——其实,这也跟一加一等于二差不多吧。”  我们第一次交流更像是个搭讪,大家都有些没话找话的意思。当然,跟酒精也有点儿关系。聚会的东家已经喝高了,老黄他摘下自己胸前挂着的玩意儿,挨个向不同的朋友分赠了
期刊
韩愈是中唐历史的一位传奇人物,古文运动领袖,经历了政治上的起死回生。他谏迎佛骨,怼了皇帝一脸,眼看要被腰斩,幸亏人缘好,才从政治的断头台里下来,贬到岭南了事。本来,他的政治生命到此结束了,但神奇的事再次发生,韩愈被贬期间,唐宪宗驾崩,朝中剧变,新即位的穆宗再次重用他,令他时隔一年后重返长安,担任兵部侍郎,次年六月,又升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既掌握政治实权,也是士大夫里的儒家领袖,可谓人生赢家。  但
期刊
塞壬,来自西方神话中的海妖,用她的歌声魅惑人。当写作者为自己选择这样一个名字时,不禁会让读者感到好奇,作者塞壬要 “歌唱”什么,她的“歌声”是否有魅惑的能力。当我走近写作者塞壬的歌声,从中听见了她在漂泊岁月中的疾走,她在路途上的所见,她的记忆、痛苦与热爱,以及,她如何成为了她自己。学者谢有顺在《散文的常道》中谈到,“散文所承担的往往是自我世界的塑造”[1],塞壬的作品中力图呈现出的正是一个“自我世
期刊
1  我陷入混沌,恍如梦幻。多倍体热——“混合你”的代价之一,令我意识模糊。  我看见了你的父亲们。还是当年的模样。再一次地,我呼吸着他们的气息,触碰着他们的肌肤:亨利、金硕、哈迪、阿卡迪,每一位都有独特的美。我再一次与他们相见,与他们坠入爱河,仿佛仍是初次。  然后再一次,我们进入彼此。  ……Tau蛋白基因变体,对抗神经退行性疾病……  ……载脂蛋白E型基因多态性,提供更长的寿命……  我吐出
期刊
她有一个魅惑而又致命的名字,身量瘦小,却充满力量。眉眼顾盼之处英气流露,目光倔强而坚定,一望便知是个有性情的女人。我知道她生于1974年的湖北黄石,一个南方钢铁重镇,她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便在此中度过。她有一个在钢铁厂做工人的父亲,母亲和她还有弟弟在农村,生活在黄石的郊区一个叫西塞的地方,那里钢铁和水稻彼此“竞赛”。童年和少年时,她有两个朋友,苦贞——父母都是西塞农村人,许晓东——父亲是电工,母亲是钢
期刊
1  在蔚蓝的大海上  我知道  我们的船队又要出发了  船队将要驶往未来的港口  那里有鲜花的部落  有十月的向日葵和野菊  有黎明的成吨的彩霞  我们的船队,在星驰中  还会有浓雾、礁石  还会有暴雨的洗礼  我们在早晨向祖国致敬  向过去的一切  向山水和父老致敬  我们知道,我们的路途还远  但我们有坚定的,富有航海经验的  指挥若定的船长  我们会终结  一切的,艰难的航程  我们会把那
期刊
立春记  春天从大雾中出发。冷雨  敲窗已多日,我也在寒流  以及肥皂劇的冗长和茶盏的幽暗里  挥霍着岁末的时光。这样的日子  从那一面看都愈来愈可疑。是不是  这样的人,更值得身体信任?  听 见  春风吹醒了大地,吹不醒  酒醉的人;他乡夜行人  有了栖身的居所,找不到  依偎的人。这些话  说给你听,你不想听也没关系  我知道谁也无从听见。  春分记  在寂静的夜里让我们聆听音乐吧  直到惶
期刊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怀念家乡,我说,我的家乡是一些永不磨灭的、碎片化的记忆。  每年冬天我看着同一条新闻,无论看多少次,都依然有种说不出的感动:外出打工的人们骑着摩托车组成的队伍回乡过年,即便是大雪封山,也无法阻挡他们回家的脚步。  我想,很多在沿海发达城市打工的外乡人跟我一样,在内心深处,家乡是最大的宗教,每年春节回家过年就是一次集体朝圣。  我的童年已经远去了,但,我的家乡还在,还在原地肃立。
期刊
西沙群岛抒情  我用你神性的海水爱你感性的海岸线  我把地图放大了爱你  苦难和鸽群  构成你全部的祖国  我把你缩小成一座岛屿  时间停止了它的钟摆  像鸭公岛巨大的贝壳抱紧它台风中  脆弱的屋顶  我用一块石头眺望另一块  椰林用一架竖琴造了另一架  爱她敦厚的石碑  甚至珊瑚礁破碎的骨骼  倒下的人留下埙,一个老兵在大海中心  幽幽地吹  吹啊吹啊,海水透明  吹啊吹啊,白沙柔軟  吹啊吹啊
期刊
池州杏花村读杜牧  为农谚中的一个节气扬名,需要一场  恰到好处的雨,洗去行人散乱的祖籍  从村口踟蹰而来的一双大脚,跺去软泥  为眼前这幅有别于祖宗牌位的烟雨水墨  点染四月戳印留迹的非凡气质  尘世中投宿的名句,彼时尚未面世  没有地陪接站的平仄,虽略显落寞与冒昧  但背囊中怀孕的竹简,早已磨砺成一根刺  将俗念的羊水,瞬间点化为踏青的雨滴  草鞋不是鸟窝,鸟篆徒生翼翅  独行的姓氏,强刷迷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