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

来源 :科学大观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也是故宫博物院成立95周年,这是故宫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界的大事。故宫是汇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本营,也理应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本营。
  故宫四季皆美。不同季节的故宫,有不同的美。“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这句话,最合适故宫。一日之计在于晨。每次穿越城市的车流人流到故宫上班,一进宫门,祝勇的心就立刻安静下来,因为故宫早晨很静,只有鸟鸣声。
  故宫的黄昏也美。庚子年农历闰四月十四,芒种。下班后,祝勇从英华殿、寿安宫、寿康宫、慈宁花园的西墙外一路北走,还没走到武英殿和西华门,在慈宁花园和武英殿之间、原来属于内务府的那片空场上,向东望去,正好看见夕阳的余晖把三大殿的戗脊照得金光闪亮——“我才明白古代建筑师为什么把宫殿的戗脊修饰成金色,除了它的象征性意义,从视觉上也形成了很强的冲击力,尤其是夕阳西下的时候,那金色在黄昏里十分显眼,天色越暗,那金色越是明亮。我很幸运,普通游客不可能从这个角度看三大殿。”
  作家、故宫博物院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祝勇,在多年前的某个黄昏,第一次踏进紫禁城。

一座名副其实的城


  故宫不只是用来住的,更是用来吓唬人的——如汉代丞相萧何所说:“非壮丽无以重威。”以至于紫禁城肇建600年后,祝勇每天面对它,依然会感到胆战。
  这些建筑气势壮阔、复杂深邃。所有走进故宫的人,开始于午门,然后,越过一道道门,从一个空间走向另一个空间。
  故宫的平面图里,包含着一个“二十四山地平方位图”,可以分出四隅、八天干、十二地支。从某种意义上说,故宫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日晷。它的空间系统里,暗含着一套完整的时间系统。故宫的历史、人物活动,都围绕着它特有的空间和时间秩序展开。
  “故宫是空间之城,也是时间之城。故宫的中轴线(从午门中心点到神武门中心点)是子午线,南为午,北为子,与夏至、冬至分别对应;而北京城的日坛与月坛的连线则刚好是卯酉线,与春分、秋分相对应——明清两朝,春分行日坛之祭,迎日于东;秋分行月坛之祭,迎月于西。自河姆渡文化以至明清,这套时空一体的意识形态贯彻始终,数千年不曾走样,故宫也因此成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祝勇说。分别悬挂在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的三块匾,内容都取自《尚书》,它们依次是:“建极绥猷”“允执厥中”“皇建有极”,皆象征着三大殿乃立表之位。
  祝勇说:“我想放弃那些宏伟的地上建筑,讲一讲故宫的排水系统。因为地上建筑比较引人关注,游客到故宫参观,关注点都在那些宏伟的宫殿上,很少有人注意到故宫的排水系统。当然,有些暗沟,人们是看不到的。紫禁城的地平,北高南低,每当大雨,三大殿大台基上的螭首‘千龙吐水’,无论地面上的水,还是遍布紫禁城的明渠暗道里的水,都将汇入内金水河,再由内金水河汇入护城河,护城河又与北京城的水系相连,使紫禁城里的水迅速被输送出去。再大的雨,内金水河的水位也只上升1米左右,实际上是紫禁城中的一座可以调节水量的小型水库。很多人关心,故宫的木构建筑在遇到暴雨时会不会被水泡?其实,故宫的防水功能非常强大,哪怕是遇到暴雨也无所畏惧。”故宫的建筑,处处体现着“天人合一”的理念,这一点不只是通过象征来表现,比如以奉天殿(今太和殿),表达王朝“奉天承运”的正统性,而且从实用功能上看,故宫的建筑,也与宇宙、天地、自然,达成了一种自洽、和谐的关系。
  简单说,故宫就是一座城。它的外围有城墙,在它的内部,有办公场所(三大殿、养心殿等),有家属宿舍(东西六宫等),有宗教设施(梵华楼等),有水利工程(内金水河等),有图书馆(昭仁殿等),有学校(上书房等),有医院(太医院),有工厂(造办处等),有花园(御花园等),除了没有市场,故宫几乎包含了一座城的所有要素。
  “从建筑形态来说,这座城里,宫殿楼台、亭阁轩馆、庭院街道一应俱全,因此它具有一座城应有的物质形态。在这个物质空间里,也容纳着各色人等,包括皇帝、后妃、太监、文臣、武士、医生、老师、厨师、匠人等等,他们在各种建筑中生存和相遇,合纵连横,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应运而生。故宫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城,是物质的城,也是人群的城。它是一个社会,是世界的模型,是整个世界的缩影。”

各种门类的艺术史


  2020年5月,故宫在午门正殿及东西雁翅楼举办“韩熙载夜宴图——历代人物画作品展”。作为中国文物藏品最多、最丰富的宝库,近几年,故宫博物院通过开辟新展区、扩建新展馆、策划新展厅、举办新展览,把越来越多的藏品请出库房,供公众观赏。而公众对于展览的热情也与日俱增,其中还发生过很多故事,比如2015年《清明上河图》展出时,最后一位游客离开已经是凌晨4点。
  故宫收藏的古物远达新石器时代,甚至比新石器时代还要早,像《红楼梦》里写的,“不知过了几世几劫”。故宫里藏过一部《二十四史》,那是《四库全书》的一部分,而3万多卷的《四库全书》,又只是故宫文物中很小的一部分。
  故宫博物院收藏文物总量超过186万件(套),每天了解5件,要把这186万件(套)全部了解完,差不多1000年。人生不过百年,我们要看完全部文物,每天不停地看,十辈子不够。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文物,構成了各种门类的艺术史,比如青铜器史、玉文化史、陶瓷史、家具史等等。《故宫的古物之美》,其实是一部极简版的艺术史,把具体的文物与文明大脉络联系起来,这样,观众在看每一件文物的时候,它们不再是孤立的,而是与艺术史、文明史,乃至中国大历史联系在一起的。
  在中国,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一切物质都存在着隐秘的勾连。一件普通的家具,既是宇宙的一分子,也可以被视为宇宙本身。在故宫,一把椅子,就是一个微缩的宇宙。   祝勇以明代的一把紫檀龙纹玫瑰椅为例,如此分析:“中国的木质家具,在五行中属木,却容纳了水,暗含着土,包含着金,亦离不开火。坐在一把木椅上,就是坐在这个世界的中央,天地并立。可品茗、可读书、可做梦,唯独不能把世界从自己身上甩掉。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家事国事,风声雨声,都在这里入耳如梦,尽管,它只是一把椅子。”
  《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里,呈现过一尊辽代木雕彩绘观音,立在故宫博物院科技部门的木器修复室,手指、下唇有缺损,胳膊有断裂,足下的莲花座也松散。但是,年复一年,它依旧不动如山,沉静似水。
  负责对这尊观音进行修复的故宫修复专家屈峰说:“文物其实是与人一样的。古代人讲究格物致知,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比如,来故宫工作之前,我是个火辣辣的性格,现在这些年磨得越来越平了。修复文物,修旧如旧,是一种修行。”
  201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90周年,慈宁宫开放。这尊观音像得以面世,这是它隐匿千年之后,一次庄严的复出。

传承着精神文明


  很多年前,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在故宫研究院满目花开的小院里,祝勇坐在一把老旧的明式椅上,听面目慈祥的郑珉中先生不紧不慢地讲“琴之九德”——奇、古、透、静、润、圆、清、匀、芳。
  当时,这位故宫的古琴专家已经年逾九旬,历经荣辱,人变得温暖、陶然。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通过他的古琴流泻,宠辱不惊。
  一张好琴、一件木椅,自有品德。品德不佳之人,摆弄不了,也坚持不来。豆瓣评分高达9.4分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让故宫的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从幕后走向台前,也更让人们了解了一个词:工匠精神。正是工匠们“择一业,终一生”,才让故宫永远是故宫。
  中国古代没有专业设计师,工匠其实兼任建筑、雕塑、家具等设计师,他们的技艺,是技术,更是艺术;是“器”,更是“道”。他们内部,传承着关于剑侠、气节、道德的复杂伦理,传承着物质文明,更传承着精神文明。《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让文保科技部的几位修复专家成了网红,像王津、屈峰、杨泽华等,但假若没有这部纪录片,他们还是默默无闻,在故宫红墙里工作一辈子,不为人知。
  “故宫的人,心是很静的,外部世界光怪陆离,跟他们都没有太大的关系。他们的心思,就在文物身上,在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上,一辈子为国家典守文物,不负国家和大众的重托,这就是故宫精神。”祝勇在故宫博物院工作,对同事们充满敬意。
  比如摹画室的冯仲莲先生,生前负责临摹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她临摹这张画,用了十几年。一个人从22岁工作到60岁退休,在职时间是38年,放在摹画室,不够摹三张画的。几十个春夏秋冬,幾十个365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定力,没有热爱,没有使命感,不可能坚持下来。

无价的历史见证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故宫的评价是:“紫禁城是中国5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在祝勇看来:“它的美,来自时间的孕育,来自万物的和谐,来自我们文明中真善美的赐予。每当有恶与丑的力量试图挟持这座城,这座城中都会自生出一种力量与之抗衡。在这样的博弈中,这座城并没有被摧毁,而是变得愈发硬朗和健康。”

  紫禁城表面上是一座城,背后是一整套的价值观。是中国人价值观的伟大,成就了这座城的伟大。一切的恩怨、宫斗都是速朽的,即使朱棣、乾隆这样的不世之君,也只是匆匆过客,只有故宫(紫禁城),超越了个体,超越了王朝,得以永恒。故宫是什么?祝勇认为,它是一座凝聚了中华文明之美的城池。万万千千的劳动者成就了它的美。它不是帝王的私产,更不是什么“逆产”,而是体现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
  “从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故宫的意义就发生了转型,从帝王的宫殿转型为人民的博物院。故宫博物院是汇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本营,也理应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本营。近些年,故宫博物院为更好地履行博物馆的功能,做了大量工作——要知道,多一分开放,多一分责任。我希望观众对故宫有更多的理解,故宫更应该感谢民众的配合。”祝勇说,“故宫博物院虽然汇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不只是文物仓库,还有传播之责。而传播,必须与当下流行的传播手段相结合,不是迎合,而是适合现代人的文化需求与文化习惯。这些年故宫博物院赢得了广大游客,尤其是年轻人的喜爱。传统文化赢得了年轻人,才能赢得未来。”
  ◎ 来源|中国小康网(有删减)
其他文献
人类目前的“核电安全”还是建立在核电站本身不出事的技术上!尽管技术不断进步,但一旦天灾人祸导致核电站出了“万一”,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也没有好办法。  尽管日本官方强调要排入太平洋的核污水“已经过妥善过滤处理、保证达标”,但并不能消除人们的担忧。因为早就有媒体报道 “加拿大、美国的西海岸和白令海峡都已发现福岛核电站的放射性污染物,导致海洋生物出现变异”。人们自然会想到:如果目前这上百万吨的核污水都是没
期刊
距今4000多年前,黄河中游地区出现了青铜器,世界被动摇了。数千年后的今天,当青铜早已远离生活,仍有一群人默默守护着青铜文明,他们就是青铜修复师。王有亮是当今青铜修复行当里的一位老资历,他在故宫博物院里修青铜已有30多载。  他工作的小院儿在冷宫里,隶属于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  王有亮是北京南城人,话不多,梗却不少。上世纪80年代初期,北京第一次招职高生,国家文物局跟鼓楼中学和205中合作,开了
期刊
日本政府本来計划10月27日做出2022年向大海排出污水的决定,  新闻曝出后,  来自国内外的压力,  使得该计划不得不再次推迟。  2011年的地震与海啸重创了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导致6座反应堆中的3座熔毁。如今,接近10年之后,海啸的潮水早已消退,但核电站管理者仍在努力应对另一场危险的洪水:受损的核电站每天产生的大量放射性废水。  超过120万吨被放射性物质污染的水目前被储存在一片不断扩大的
期刊
真正的幼儿园的建立,是西方工业革命后社会变化的产物,  是一部人类如何认识自己与群体未来的浓缩史。  相比人类历史上学校的建立,幼儿园的出现要晚得多。蹒跚学步的幼儿该如何被看待和沟通,是启蒙时代以后才进入视野的社会课题。真正的幼儿园的建立,是西方工业革命后社会变化的产物。从贵族专享到社会福利,从成人本位到儿童教育研究,幼儿园的发展历史,也是一部人类如何认识自己与群体未来的浓缩史。  ———————
期刊
五大湖地区一度是美国制造业的骄傲,如今则成为环保  执行之难、见效之慢的最好例证。  工業革命划时代地提升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让人类社会第一次出现了稳定的、年均超过1%的经济增长。 与增长相伴的是生活水平的整体提升,以及社会习俗、文化、政治、社会结构等方方面面的变化。  然而现代生活是有代价的。西方国家引领了三次工业革命,步入工业文明的时间更久,在毫无环保观念、相关技术不成熟的时代走了太多弯路,
期刊
综艺节目《极限挑战宝藏行》嘉宾被指在高原上采摘水母雪兔子一事,持续引发关注。  9月21日,东方卫视节目组及节目嘉宾发布道歉声明,提及“嘉宾手中的是道具雪莲”“没有实际发生采摘珍稀植物的行为”。  对此,首都师范大学植物学家顾垒提出质疑。他表示,自己仔细观看了节目视频,确认嘉宾采摘的并非道具。“他们采集的是活植,根上还带着泥土,还有茎叶之类的细节,没有哪个道具师能把每一株道具都做得形态各异。”  
期刊
开学季,家长们又开始忙着给孩子们置办各类“装备”了。除了学习用品,学习桌、近视治疗仪、各种功能性补品也不时撩拨着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不过,这些名目繁多的产品,是否真有他们宣传的功效?也许,它带给家长们的更多是心理安慰。  睡眠是对白天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加工的过程,在睡眠中,大脑会将白天习得的经验进行提取、加工,决定哪些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哪些被舍弃,也就是遗忘。[补脑营养液]  多吃加重代谢负担,提防
期刊
2004年,我国首次举行新职业发布会。那时,短信写手、房产经纪人、城市规划师还是备受关注的新职业。如今,汇聚着观念革新、科技创新、服务出新的成果,更多新职业走进你我的生活,成为时代变迁的印记,也是社会发展活力竞相涌现的写照。1.知识分享博主  今年夏天,唐骋毕业了,结束了在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攻读生物学博士学位的7年学术生涯。与許多同学不同的是,他没有继续申请博士后,而是当起了全职博主。  在哔哩
期刊
257.4公里有多长?从贵州遵义到重庆248公里,驾车大约3小时,步行大约68小时。那如果在漆黑而充满未知的洞穴里,探测完257.4公里需要多久?答案是32年。  李坡,贵州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贵州省洞穴协会理事长。他和队友一起,用32年,书写了贵州省绥阳县双河洞——亚洲第一长洞的探测传奇,成就了双河洞“喀斯特天然洞穴博物馆”的美名。  贵州省境内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无山不洞、无洞不奇的溶
期刊
穿过百余株银杏树组成的“守望林”,一座名为“地上天河”的铜质雕塑在脚下延伸——蓝色“河流”自丹江口水库,一路北上,从秀美的山岭流向广袤的华北平原,奔波千里,最终抵达北京颐和园团城湖。  “走过这条‘地上天河’,我们就来到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终点——团城湖明渠。”顺着讲解员王昭手指的方向望去,一池碧水与湛蓝的天空交相辉映。江水进京以来,每年都有数万名市民来到团城湖明渠纪念广场,聆听34.5万库区移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