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态势下,究竟怎样用全新的思维来看待当前我国图书出版业市场竞争中所出现的种种困难和问题,怎样来共同维护和营造一个健康的图书出版业市场环境?这一直是近年来为我国广大业界人士所关注的问题。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了第二十七个年头,中国的市场化建设正在逐步深化和发展。在中国出版业逐步走向市场化的今天,我们在获得许多荣誉和喜悦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困惑与无奈。其中,在市场竞争活动过程中所出现的违规、失信和欺诈等现象,给我们的正常竞争带来了许多不安定的因素乃至危害。出现这些令人不安的现象当然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这些现象的背后其实就是一种不公平的竞争。这种不公平竞争的现象在我国图书出版业初始阶段就已露端倪,而随着市场化的日益深入,这种现象已开始呈愈演愈烈之势。作为我们每个具有良知的出版人,万万不可掉以轻心。因为,如果让这种消极的现象发展下去,必定会对我国的整个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隐患。
我们知道,所谓市场,就意味着竞争,这是市场规律的本质属性使然。但是,任何竞争都应该是建立在诚信和公正、公平原则基础上的竞争。这种公平竞争的基础和前提就是竞争对手(或竞争伙伴)的守诺和诚信。图书市场的竞争与其他任何领域的竞争一样,都必须是建立在正当、规范、合理基础上的公平竞争。任何在竞争过程中的违背原则或规则的竞争,都是不良竞争或恶性竞争。这种不良竞争或恶性竞争不利于我国图书出版业市场的繁荣和发展,也不利于竞争主体及其事业的长远利益和发展。然而,这种不良竞争或恶性竞争产生的背景条件,都是与利益驱动有关。自从中国的图书出版业走向市场化之后,图书作为一种商品进入流通领域。从此,被商品化了的图书销路问题则从未受到过出版人(或图书商)像今天这样的关注和重视。在这种背景条件下,出版人(或图书商)开始利用宣传媒体等种种手段为自己的图书商品进行宣传促销。其中,广告是一种被人们用得最多最广泛的行之有效的促销手段。这种手段(即诚信的广告)用得合理、得当,确实给商家和消费者以及整个市场的繁荣带来巨大的利益和好处。它可以使广大的图书消费者买到称心如意(或价廉物美、物有所值)的图书商品。同时,也给图书商品的制造者或销售者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反之,那些虚假的广告就是一种欺诈。这种欺诈的主要原因是为经济利益所驱动。他们通过夸大其辞的大声叫卖兜售其名不符实的伪劣商品,蒙骗那些对其产品本质知之甚少的广大消费者群体。在巨大的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为了追求高额的商业利润,有些图书制造者和销售商完全可以置事实于不顾。在前些时期有关辞书出版问题的大讨论中,众多的语言文字学者对当下图书(尤其是辞书)出版领域愈演愈烈的炒作现象都表示了严重的关切和深深的忧虑。大家普遍认为,图书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产品,它事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积累。任何不负责任的炒作不仅会破坏正常的出版秩序,也会给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播造成阻碍或损失。眼下,一些图书不是凭实实在在的内在品质走向市场,而是完全依靠炒作打造“品牌”,占领市场。这里就有一个不正当竞争的问题,图书市场的竞争应当是以建立竞争规则为前提条件的。这就是首先应当区分图书质量的优劣。如果说劣质图书可以诉诸夸大其词的炒作,依靠种种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即可成为精品化的名牌,从而可以在中国的图书市场上长驱直入,纵横驰骋,行销于世,那么,长此以往,其后果不仅会贻害读者,而且也必然会在我们的书业界形成一种华而不实、弄虚作假的浮躁恶劣的风气。
当下,在图书出版业市场竞争中,与炒作行为形影相随的是图书出版业领域中的那种越来越有恃无恐的剽窃(或抄袭)行为。如果任何人都可以把别人的原创作品或产品拿来改头换面再进行炒作,富有知识增量的原创作品或产品受不到人们足够的重视和保护,那么,我们的民族将无法继续保持其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我很赞成在前一时期关于辞书出版问题的讨论过程中有学者所持的观点,这就是:如果我们这个社会允许侵犯原创图书作品的知识产权,那么,这样的后果不止是原创者的损失,而且也是国家文化建设、道德建设和良知建设的损失。因此,在不公平竞争普遍存在的今天,我们认为,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尚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其中包括尽快制定和完善图书业竞争政策,保护知识产权,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市场环境,促进图书出版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本文作者为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总编辑)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了第二十七个年头,中国的市场化建设正在逐步深化和发展。在中国出版业逐步走向市场化的今天,我们在获得许多荣誉和喜悦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困惑与无奈。其中,在市场竞争活动过程中所出现的违规、失信和欺诈等现象,给我们的正常竞争带来了许多不安定的因素乃至危害。出现这些令人不安的现象当然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这些现象的背后其实就是一种不公平的竞争。这种不公平竞争的现象在我国图书出版业初始阶段就已露端倪,而随着市场化的日益深入,这种现象已开始呈愈演愈烈之势。作为我们每个具有良知的出版人,万万不可掉以轻心。因为,如果让这种消极的现象发展下去,必定会对我国的整个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隐患。
我们知道,所谓市场,就意味着竞争,这是市场规律的本质属性使然。但是,任何竞争都应该是建立在诚信和公正、公平原则基础上的竞争。这种公平竞争的基础和前提就是竞争对手(或竞争伙伴)的守诺和诚信。图书市场的竞争与其他任何领域的竞争一样,都必须是建立在正当、规范、合理基础上的公平竞争。任何在竞争过程中的违背原则或规则的竞争,都是不良竞争或恶性竞争。这种不良竞争或恶性竞争不利于我国图书出版业市场的繁荣和发展,也不利于竞争主体及其事业的长远利益和发展。然而,这种不良竞争或恶性竞争产生的背景条件,都是与利益驱动有关。自从中国的图书出版业走向市场化之后,图书作为一种商品进入流通领域。从此,被商品化了的图书销路问题则从未受到过出版人(或图书商)像今天这样的关注和重视。在这种背景条件下,出版人(或图书商)开始利用宣传媒体等种种手段为自己的图书商品进行宣传促销。其中,广告是一种被人们用得最多最广泛的行之有效的促销手段。这种手段(即诚信的广告)用得合理、得当,确实给商家和消费者以及整个市场的繁荣带来巨大的利益和好处。它可以使广大的图书消费者买到称心如意(或价廉物美、物有所值)的图书商品。同时,也给图书商品的制造者或销售者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反之,那些虚假的广告就是一种欺诈。这种欺诈的主要原因是为经济利益所驱动。他们通过夸大其辞的大声叫卖兜售其名不符实的伪劣商品,蒙骗那些对其产品本质知之甚少的广大消费者群体。在巨大的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为了追求高额的商业利润,有些图书制造者和销售商完全可以置事实于不顾。在前些时期有关辞书出版问题的大讨论中,众多的语言文字学者对当下图书(尤其是辞书)出版领域愈演愈烈的炒作现象都表示了严重的关切和深深的忧虑。大家普遍认为,图书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产品,它事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积累。任何不负责任的炒作不仅会破坏正常的出版秩序,也会给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播造成阻碍或损失。眼下,一些图书不是凭实实在在的内在品质走向市场,而是完全依靠炒作打造“品牌”,占领市场。这里就有一个不正当竞争的问题,图书市场的竞争应当是以建立竞争规则为前提条件的。这就是首先应当区分图书质量的优劣。如果说劣质图书可以诉诸夸大其词的炒作,依靠种种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即可成为精品化的名牌,从而可以在中国的图书市场上长驱直入,纵横驰骋,行销于世,那么,长此以往,其后果不仅会贻害读者,而且也必然会在我们的书业界形成一种华而不实、弄虚作假的浮躁恶劣的风气。
当下,在图书出版业市场竞争中,与炒作行为形影相随的是图书出版业领域中的那种越来越有恃无恐的剽窃(或抄袭)行为。如果任何人都可以把别人的原创作品或产品拿来改头换面再进行炒作,富有知识增量的原创作品或产品受不到人们足够的重视和保护,那么,我们的民族将无法继续保持其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我很赞成在前一时期关于辞书出版问题的讨论过程中有学者所持的观点,这就是:如果我们这个社会允许侵犯原创图书作品的知识产权,那么,这样的后果不止是原创者的损失,而且也是国家文化建设、道德建设和良知建设的损失。因此,在不公平竞争普遍存在的今天,我们认为,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尚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其中包括尽快制定和完善图书业竞争政策,保护知识产权,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市场环境,促进图书出版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本文作者为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