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育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因此也必须走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之路,使学生能够明确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和全民健身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理解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为今后开展学校的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工作服务,真正实现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
[关键词]体育教育 健康教育 教育改革
一、健康概念的界定与三维拓展
人们对健康最一般的观点是“身体各部分机能器官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但这一界定却忽视了人体精神、心理的作用与影响。若一个功能正常但心理崩溃的人,显然不能认为是健康的;再如,某些精神病患者,就其体格的各部分来说,其功能也能正常发挥,但也谈不上健康。因此,把健康定义为没有疾病或没有生理机能失调的理论不是健康的真实定义,而仅仅是没有疾病的定义。
关于健康的概念,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认同的是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解释。即“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不衰弱,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方面都保持良好的状态”。这一定义,突破了健康的传统医学模式,拓展了健康的认识空间,更加注重个体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状况或生存质量的整体性综合评价。由此,可把健康的三维概念概括为:以生理机能为特征的身体健康,以精神情感为特征的心理健康和以社会实践为特征的行为健康。
二、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作用
1.体育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体育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式、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教育活动。它强调知、情、意、行的统一。体育活动的竞争性决定了参与者必须勇敢、顽强,在行动中要果断做出决定,有时甚至要求参与者在恶劣的环境下参加活动。因此,体育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同时,体育活动的多样性也为全面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2.体育教学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丰富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等方面,起着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另外,体育活动在引导学生克服恐惧心理、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发展良好人际关系方面起到了重作用。
3.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促进其人格的全面发展。人的内在潜力的发挥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紧密相关。在体育活动中,学生自始至终都处在欢快、愉悦之中,学生的个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张扬。正如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创始人顾拜旦在他的名作《体育颂》中所写的:“体育是勇气、是乐趣,它使人心充满欢喜,思路开阔,条理更加清晰,可使忧伤的人散心解闷,可使快乐的人生活更加甜蜜!”科学研究证明,体育活动能更好地促进人认识能力、情感过程、意志力、人格的全面发展,矫正人的某种心理缺陷,减缓心理衰老。因此,学校教育在解决和排除学生心理健康障碍时,不能忽视体育课教学的作用。
三、体育健康课程改革的理论性探索
新世纪的体育健康课程改革,是在我国体育课程理论研究成果还非常缺乏的条件下进行的,因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研制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创新。但这种创新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其课程设计的根基有多深?在理论上的准备是否充分?其设计是否经过了比较充分的论证?涉及本次课程改革设计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我们目前是否已经研究清楚?如果课程的改革在理论上准备不足,就会影响其改革的进程,对此我们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广大体育教师充满了期待,但结果并不令人满意。课程改革實践层面出现的问题必然和其指导改革的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回到体育课程改革设计的一些基本前提问题上来思考。比如,体育课程的本质是什么? 其课程设计的逻辑起点是什么? 其课程编制的原理是什么?我们能否遵循一般文化科学课程的编制原理来建构体育课程?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本质又是什么?体育课程与健康教育课程有何本质的区别和内在联系? 两者在课程设计上遵循的课程构建原理是否相同?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突出健康目标的课程”应该按照什么逻辑设计?按照运动和健康两条主线设计课程在逻辑或原理上是否成立?我们的课程设计有无哲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深层思考?这诸多问题确实值得我们今天认真思考。
21世纪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旗帜鲜明地举起了“健康第一”这面大旗,将其作为我们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其意义无容置疑。但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否应该是“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课程”,是否应该是“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却值得商榷。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的表述,体育与健康课程在课程性质上并不是体育和健康教育的“合科”,而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与其他文化课不同”,“主要是一种技能性的课程。”然而,在五条课程标准中则有三条明确涉及健康教育的内容,诸如“健康知识”“良好的心理品质”“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健康的生活方式”。与之相对应的健康主线——学习领域目标中则有:“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而这三类目标的具体内容中,都包含了某些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我们不能否认,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们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性问题”,加强学校健康教育是大势所趋。
四、在体育教学中测量与评价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可通过日常学习中的行为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行为表现来评价其心理健康的状况,评价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绩效。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系列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测量评价指标,以便进行随时的检测和督导。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应依据各年级在校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定目标进行。因此,应区分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指标。主要指标应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成就动机、适应能力、交际能力、行为能力、创造能力、预见能力、情绪反应能力、健康人格等内容。评价的具体操作方法应和体育实践课中测量评价学生的心理负荷方法相同,即先运用教育观察法对各主要指标进行测量打分,然后再运用模糊教学法进行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周俊平.“健康第一”与学校体育[J].体育学刊,2002,(2).
[2]肖焕禹,方立.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1).
[3]刘超.素质教育融入普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探讨[J].四川体育科学, 2002, (3).
[4]王幼军,等.论高校校园运动文化与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J].体育学刊, 2000, (2).
[5]季浏,孙麒麟.体育与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0-21.
[6]李凌.试论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2):82-84.
[7]李雁翎.奥林匹克运动全书[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85.
[8]顾瑜琦,刘克俭.健康心理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39-141.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
[关键词]体育教育 健康教育 教育改革
一、健康概念的界定与三维拓展
人们对健康最一般的观点是“身体各部分机能器官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但这一界定却忽视了人体精神、心理的作用与影响。若一个功能正常但心理崩溃的人,显然不能认为是健康的;再如,某些精神病患者,就其体格的各部分来说,其功能也能正常发挥,但也谈不上健康。因此,把健康定义为没有疾病或没有生理机能失调的理论不是健康的真实定义,而仅仅是没有疾病的定义。
关于健康的概念,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认同的是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解释。即“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不衰弱,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方面都保持良好的状态”。这一定义,突破了健康的传统医学模式,拓展了健康的认识空间,更加注重个体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状况或生存质量的整体性综合评价。由此,可把健康的三维概念概括为:以生理机能为特征的身体健康,以精神情感为特征的心理健康和以社会实践为特征的行为健康。
二、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作用
1.体育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体育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式、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教育活动。它强调知、情、意、行的统一。体育活动的竞争性决定了参与者必须勇敢、顽强,在行动中要果断做出决定,有时甚至要求参与者在恶劣的环境下参加活动。因此,体育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同时,体育活动的多样性也为全面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2.体育教学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丰富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等方面,起着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另外,体育活动在引导学生克服恐惧心理、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发展良好人际关系方面起到了重作用。
3.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促进其人格的全面发展。人的内在潜力的发挥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紧密相关。在体育活动中,学生自始至终都处在欢快、愉悦之中,学生的个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张扬。正如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创始人顾拜旦在他的名作《体育颂》中所写的:“体育是勇气、是乐趣,它使人心充满欢喜,思路开阔,条理更加清晰,可使忧伤的人散心解闷,可使快乐的人生活更加甜蜜!”科学研究证明,体育活动能更好地促进人认识能力、情感过程、意志力、人格的全面发展,矫正人的某种心理缺陷,减缓心理衰老。因此,学校教育在解决和排除学生心理健康障碍时,不能忽视体育课教学的作用。
三、体育健康课程改革的理论性探索
新世纪的体育健康课程改革,是在我国体育课程理论研究成果还非常缺乏的条件下进行的,因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研制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创新。但这种创新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其课程设计的根基有多深?在理论上的准备是否充分?其设计是否经过了比较充分的论证?涉及本次课程改革设计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我们目前是否已经研究清楚?如果课程的改革在理论上准备不足,就会影响其改革的进程,对此我们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广大体育教师充满了期待,但结果并不令人满意。课程改革實践层面出现的问题必然和其指导改革的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回到体育课程改革设计的一些基本前提问题上来思考。比如,体育课程的本质是什么? 其课程设计的逻辑起点是什么? 其课程编制的原理是什么?我们能否遵循一般文化科学课程的编制原理来建构体育课程?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本质又是什么?体育课程与健康教育课程有何本质的区别和内在联系? 两者在课程设计上遵循的课程构建原理是否相同?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突出健康目标的课程”应该按照什么逻辑设计?按照运动和健康两条主线设计课程在逻辑或原理上是否成立?我们的课程设计有无哲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深层思考?这诸多问题确实值得我们今天认真思考。
21世纪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旗帜鲜明地举起了“健康第一”这面大旗,将其作为我们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其意义无容置疑。但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否应该是“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课程”,是否应该是“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却值得商榷。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的表述,体育与健康课程在课程性质上并不是体育和健康教育的“合科”,而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与其他文化课不同”,“主要是一种技能性的课程。”然而,在五条课程标准中则有三条明确涉及健康教育的内容,诸如“健康知识”“良好的心理品质”“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健康的生活方式”。与之相对应的健康主线——学习领域目标中则有:“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而这三类目标的具体内容中,都包含了某些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我们不能否认,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们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性问题”,加强学校健康教育是大势所趋。
四、在体育教学中测量与评价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可通过日常学习中的行为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行为表现来评价其心理健康的状况,评价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绩效。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系列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测量评价指标,以便进行随时的检测和督导。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应依据各年级在校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定目标进行。因此,应区分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指标。主要指标应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成就动机、适应能力、交际能力、行为能力、创造能力、预见能力、情绪反应能力、健康人格等内容。评价的具体操作方法应和体育实践课中测量评价学生的心理负荷方法相同,即先运用教育观察法对各主要指标进行测量打分,然后再运用模糊教学法进行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周俊平.“健康第一”与学校体育[J].体育学刊,2002,(2).
[2]肖焕禹,方立.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1).
[3]刘超.素质教育融入普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探讨[J].四川体育科学, 2002, (3).
[4]王幼军,等.论高校校园运动文化与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J].体育学刊, 2000, (2).
[5]季浏,孙麒麟.体育与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0-21.
[6]李凌.试论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2):82-84.
[7]李雁翎.奥林匹克运动全书[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85.
[8]顾瑜琦,刘克俭.健康心理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39-141.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