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必须让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积极地动起来:动脑、动口、动手,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里主要说说如何让学生动手。
一、“不动笔墨不读书”
教学生读书时动口,还要教学生读书时动手,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我曾给学生讲毛泽东等名人的读书习惯,引导学生意识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这个阅读习惯的重要性。习惯的培养可以从摘抄、批注人手:让学生把自己赏识的词语、句子、材料做些分类摘抄。我又从散文和诗歌教学人手,让学生圈圈画画自觉运用精妙的词句,在文章的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甚至平淡处加注。在自己与作品产生情感交流或引起思想碰撞的地方记下自己思维的火花;在激起自己联想和想像的地方录下自己思维的轨迹……引导学生学习从整体到局部对文章进行评论。教师在教学中这种有意识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思维极其活跃,而且易于消化吸收,学以致用,在需要时参照、借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一项综合性、创造性的领悟书面语言的情感体验,阅读要出情、出意、出新、出彩,重在有新的感受、新的理解、新的意境、新的评价、新的问题和新的思维方式。教师对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注重,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积淀极为重要。
二、搜集、整理、汇编资料
身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信息素养成为信息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的能力与传统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一样重要。我们的学生必须拥有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而能开阔思路,接触到百家思想。在丰富资源环境下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实现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
搜集、整理、汇编资料的能力需要在反复的实践中培养,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创造锻炼机会。学生除了要掌握传统的分类摘抄,更要学习利用索引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利用搜索引擎在网上查阅资料,还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有时我在课前将所需资料整理好,保存在某一文件夹下,让学生访问该文件夹来选择相关信息。有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如网址、搜索引擎、相关人物或事件等,由学生去因特网或资源库中搜集素材。为此,我设计了“漫游语文世界”、“黄河畅想”、“漫步月球”等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活动。小组成员要合作搜集信息,合作展示活动成果。我告诉学生,现代社会不是谁的记忆力强谁占先机,而是谁能够占有大量信息并能够筛选信息,谁能更好与他人合作,谁才更有主动权。每个人都应掌握这样的技能,而这些能力的获得与发展正有赖于我们平时的语文学习。
三、勤习作
写作是动手能力中的重要一环,它能让学生学会和自己的作品对话,和自己的心灵对话。可一提作文学生就怕,写作本是生活的需要,是有话要说,有事要叙,有情要抒。而眼下很多学生作文泛泛而谈,空洞无物,缺少真情实感。课标明确提出写作要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要求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我以为引导学生克服畏惧心理是勤习作的第一步;而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则又是帮助克服惧怕心理的第一步,而在广泛阅读基础上写读书笔记,因势利导的迁移性练笔是首选。这之间教师的及时肯定与鼓励又很关键。
在广泛阅读基础上让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作品,感兴趣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理解、观点,展开一些联想想像,发表一些评论,提供一两点建议,通过写可以对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借助文字深刻把握作品。变读为写,以写促读,可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表达力、创造力。而且对消除学生的惧怕心理很有效。
语文学习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就学生而言,语文学习中的动手习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塑造他们的人格,让他们学会审视生命。
一、“不动笔墨不读书”
教学生读书时动口,还要教学生读书时动手,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我曾给学生讲毛泽东等名人的读书习惯,引导学生意识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这个阅读习惯的重要性。习惯的培养可以从摘抄、批注人手:让学生把自己赏识的词语、句子、材料做些分类摘抄。我又从散文和诗歌教学人手,让学生圈圈画画自觉运用精妙的词句,在文章的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甚至平淡处加注。在自己与作品产生情感交流或引起思想碰撞的地方记下自己思维的火花;在激起自己联想和想像的地方录下自己思维的轨迹……引导学生学习从整体到局部对文章进行评论。教师在教学中这种有意识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思维极其活跃,而且易于消化吸收,学以致用,在需要时参照、借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一项综合性、创造性的领悟书面语言的情感体验,阅读要出情、出意、出新、出彩,重在有新的感受、新的理解、新的意境、新的评价、新的问题和新的思维方式。教师对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注重,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积淀极为重要。
二、搜集、整理、汇编资料
身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信息素养成为信息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的能力与传统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一样重要。我们的学生必须拥有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而能开阔思路,接触到百家思想。在丰富资源环境下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实现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
搜集、整理、汇编资料的能力需要在反复的实践中培养,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创造锻炼机会。学生除了要掌握传统的分类摘抄,更要学习利用索引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利用搜索引擎在网上查阅资料,还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有时我在课前将所需资料整理好,保存在某一文件夹下,让学生访问该文件夹来选择相关信息。有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如网址、搜索引擎、相关人物或事件等,由学生去因特网或资源库中搜集素材。为此,我设计了“漫游语文世界”、“黄河畅想”、“漫步月球”等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活动。小组成员要合作搜集信息,合作展示活动成果。我告诉学生,现代社会不是谁的记忆力强谁占先机,而是谁能够占有大量信息并能够筛选信息,谁能更好与他人合作,谁才更有主动权。每个人都应掌握这样的技能,而这些能力的获得与发展正有赖于我们平时的语文学习。
三、勤习作
写作是动手能力中的重要一环,它能让学生学会和自己的作品对话,和自己的心灵对话。可一提作文学生就怕,写作本是生活的需要,是有话要说,有事要叙,有情要抒。而眼下很多学生作文泛泛而谈,空洞无物,缺少真情实感。课标明确提出写作要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要求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我以为引导学生克服畏惧心理是勤习作的第一步;而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则又是帮助克服惧怕心理的第一步,而在广泛阅读基础上写读书笔记,因势利导的迁移性练笔是首选。这之间教师的及时肯定与鼓励又很关键。
在广泛阅读基础上让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作品,感兴趣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理解、观点,展开一些联想想像,发表一些评论,提供一两点建议,通过写可以对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借助文字深刻把握作品。变读为写,以写促读,可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表达力、创造力。而且对消除学生的惧怕心理很有效。
语文学习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就学生而言,语文学习中的动手习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塑造他们的人格,让他们学会审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