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10月19日,在清远市高中片区教研活动中,我有幸与广州市十六中的陶杨老师进行了一次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我们分别在我校高一两个班上了必修一第七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这一课。
当我接到这一任务时,我就一直在想,对于刚刚进校不久的高一学生,我该如何来上这一节课?最初我设想对这一节课进行一个突破,让学生先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再结合它的特点带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发展、完善,利用故事材料来引领这节课的内容。可是当我考虑到高一学生的情况时,我犹豫了。在与同組的两位老师讨论后,最终大家认为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基础为主,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因此我又做了第二个教学设计。
首先我把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及特点的分析、理解与掌握作为本课的重点。其次,我把本课的难点确定为君主、议会与内阁的关系及君主立宪制的作用,这一部分也是教学中的易错点。根据重难点,我对本课的内容进行了整合,以英国民主的发展这条主线来统领本节课的内容,这些内容包括争取民主、确立民主、发展民主、完善民主以及感悟民主五个方面,这是条明线。在授课过程中则围绕着英国权力的转移来进行,突出民主发展过程中国王与议会各方的妥协、制度的创新与渐变这些特点,这是一条暗线。在导入新课时,我用了20l5年10月习近平主席出席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举行的欢迎仪式的视频,让学生结合在初中时学过或平时的所见所闻谈谈自己所知道的英国国王和国王在英国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拉近了历史与学生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与学习的期待心理。
在授课过程中,在讲授资产阶级争取民主这一内容时,我把重点放在光荣革命这一事件上,展示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对国王的废存问题,英国人曾有多次不同的选择,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适时妥协也是一种政治智慧,使学生对“论从史出”的观点加深了理解。随后,引导学生对《权利法案》条文进行分析概括,使其认识《权利法案》颁布的意义,并指出这是国家权力的第一次转移,即国王的立法权转移到议会。为使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我及时设置悬念:到《权利法案》颁布时,国王真的“统而不治”了吗?为什么?这个国家沿着民主大道留下怎样的痕迹?自然过渡到责任内阁制这一知识难点,并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我主要是通过设计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来突破,并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肯定、纠正和适当的补充,同时,设计情景探究让学生对责任内阁制这一知识加深巩固,利用示意图让学生理解责任内阁制的内涵,并指出这是国家权力的第二次转移,即行政权由国王向内阁转移,这时的国王真正做到了“统而不治”。讲授民主的完善这一内容时,我没有按课文的编排顺序来讲,而是把议会改革放在后面。通过展示英国议员资格的演变材料,引导学生找到民主演变的规律,让学生知道民主的发展是渐进的,不是一帆风顺的。这是英国权力的第三次转移,即政治权利由贵族民主到工业资产阶级民主并下移到公民民主。最后关于感悟民主这一内容,针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我利用多媒体展示示意图让学生结合课本的内容与学生一起进行归纳,加深了学生对君主立宪制特点的理解。对于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意义,我主要是通过三则材料来加深学生对民主意义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归纳能力。
在最后的课堂小结中,我着重强调本课内容所得出历史发展规律的结论,也就是一条主线、两个趋势、三个转移、三个制度创新。这些是课堂知识点的升华,通过总结归纳,做到片言明百义,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最后我设置了三道与高考知识点挂钩的选择题供学生思考,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这节课,我觉得思路是清晰的,课堂结构也比较紧凑,学生听课认真,师生配合也不错,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较完整。但当我听了陶老师的课后,这种自我良好的感觉,就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明显地感到自己的不足。
广州市第十六中学陶杨老师的公开课以“传统裂变下的民主之路”为主题,以议会权力变迁为主线,围绕议会与国王、议会与内阁、议会与选民的关系,强调尊重传统精神,在传统中求变与升华。同时隐含另一条暗线—英国贵族精神,两条线相结合来分析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完善。课堂上教师通过丰富可靠的史料,创设历史情境,紧扣“传统裂变下的民主之路”这个主题而展开。陶老师在授课过程中非常注重以讲故事的形式,通过朴实、简单通俗的语言和风细雨娓娓道来,说明英国的民主之路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裂变而成的,强调尊重历史,强调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说明为了顾全大局,妥协精神难能可贵。最大限度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全国高考的要求,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基础知识和思考问题,渗透历史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收到极好的效果。这样的主题教学模式让人耳目一新,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这次同课异构的研讨活动,引起了我强烈的反思:我们所面对的是山区以农村为主的学生,相对于城市的学生,他们所处的环境、学习的氛围有巨大的差别,到了高中这一学习阶段,我们的课堂教学怎样才能对教材进行突破、怎样才能创新去适应高考的要求?又怎样才能突破现实条件的束缚,让学生既掌握教材所要的基础知识,又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和人文素养?我想这是值得我们山区一线教师深思的问题。
“同课异构”,一课文本,两种教法,两种境界。同的是教材内容相同,给予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要求大致相同;异的是对课文思考的视角,对知识内容处理的智慧,对课文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对学情的把握及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同。在同与异、变与不变、建立与超越之间,需要教师的勇气、钻研和毅力,更需要有突破自我的决心。学无止境,教无止尽,只有不断学习和钻研,不断吸取他人的长处,才能不断成长和提高。
当我接到这一任务时,我就一直在想,对于刚刚进校不久的高一学生,我该如何来上这一节课?最初我设想对这一节课进行一个突破,让学生先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再结合它的特点带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发展、完善,利用故事材料来引领这节课的内容。可是当我考虑到高一学生的情况时,我犹豫了。在与同組的两位老师讨论后,最终大家认为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基础为主,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因此我又做了第二个教学设计。
首先我把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及特点的分析、理解与掌握作为本课的重点。其次,我把本课的难点确定为君主、议会与内阁的关系及君主立宪制的作用,这一部分也是教学中的易错点。根据重难点,我对本课的内容进行了整合,以英国民主的发展这条主线来统领本节课的内容,这些内容包括争取民主、确立民主、发展民主、完善民主以及感悟民主五个方面,这是条明线。在授课过程中则围绕着英国权力的转移来进行,突出民主发展过程中国王与议会各方的妥协、制度的创新与渐变这些特点,这是一条暗线。在导入新课时,我用了20l5年10月习近平主席出席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举行的欢迎仪式的视频,让学生结合在初中时学过或平时的所见所闻谈谈自己所知道的英国国王和国王在英国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拉近了历史与学生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与学习的期待心理。
在授课过程中,在讲授资产阶级争取民主这一内容时,我把重点放在光荣革命这一事件上,展示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对国王的废存问题,英国人曾有多次不同的选择,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适时妥协也是一种政治智慧,使学生对“论从史出”的观点加深了理解。随后,引导学生对《权利法案》条文进行分析概括,使其认识《权利法案》颁布的意义,并指出这是国家权力的第一次转移,即国王的立法权转移到议会。为使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我及时设置悬念:到《权利法案》颁布时,国王真的“统而不治”了吗?为什么?这个国家沿着民主大道留下怎样的痕迹?自然过渡到责任内阁制这一知识难点,并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我主要是通过设计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来突破,并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肯定、纠正和适当的补充,同时,设计情景探究让学生对责任内阁制这一知识加深巩固,利用示意图让学生理解责任内阁制的内涵,并指出这是国家权力的第二次转移,即行政权由国王向内阁转移,这时的国王真正做到了“统而不治”。讲授民主的完善这一内容时,我没有按课文的编排顺序来讲,而是把议会改革放在后面。通过展示英国议员资格的演变材料,引导学生找到民主演变的规律,让学生知道民主的发展是渐进的,不是一帆风顺的。这是英国权力的第三次转移,即政治权利由贵族民主到工业资产阶级民主并下移到公民民主。最后关于感悟民主这一内容,针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我利用多媒体展示示意图让学生结合课本的内容与学生一起进行归纳,加深了学生对君主立宪制特点的理解。对于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意义,我主要是通过三则材料来加深学生对民主意义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归纳能力。
在最后的课堂小结中,我着重强调本课内容所得出历史发展规律的结论,也就是一条主线、两个趋势、三个转移、三个制度创新。这些是课堂知识点的升华,通过总结归纳,做到片言明百义,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最后我设置了三道与高考知识点挂钩的选择题供学生思考,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这节课,我觉得思路是清晰的,课堂结构也比较紧凑,学生听课认真,师生配合也不错,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较完整。但当我听了陶老师的课后,这种自我良好的感觉,就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明显地感到自己的不足。
广州市第十六中学陶杨老师的公开课以“传统裂变下的民主之路”为主题,以议会权力变迁为主线,围绕议会与国王、议会与内阁、议会与选民的关系,强调尊重传统精神,在传统中求变与升华。同时隐含另一条暗线—英国贵族精神,两条线相结合来分析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完善。课堂上教师通过丰富可靠的史料,创设历史情境,紧扣“传统裂变下的民主之路”这个主题而展开。陶老师在授课过程中非常注重以讲故事的形式,通过朴实、简单通俗的语言和风细雨娓娓道来,说明英国的民主之路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裂变而成的,强调尊重历史,强调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说明为了顾全大局,妥协精神难能可贵。最大限度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全国高考的要求,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基础知识和思考问题,渗透历史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收到极好的效果。这样的主题教学模式让人耳目一新,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这次同课异构的研讨活动,引起了我强烈的反思:我们所面对的是山区以农村为主的学生,相对于城市的学生,他们所处的环境、学习的氛围有巨大的差别,到了高中这一学习阶段,我们的课堂教学怎样才能对教材进行突破、怎样才能创新去适应高考的要求?又怎样才能突破现实条件的束缚,让学生既掌握教材所要的基础知识,又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和人文素养?我想这是值得我们山区一线教师深思的问题。
“同课异构”,一课文本,两种教法,两种境界。同的是教材内容相同,给予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要求大致相同;异的是对课文思考的视角,对知识内容处理的智慧,对课文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对学情的把握及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同。在同与异、变与不变、建立与超越之间,需要教师的勇气、钻研和毅力,更需要有突破自我的决心。学无止境,教无止尽,只有不断学习和钻研,不断吸取他人的长处,才能不断成长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