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城市居住区建筑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进行具体的城市建筑规划设计工作时,设计人员应从保障城市的生态效益与实现对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出发,在海绵城市理念下,对城市建筑进行科学的给排水设计。基于对海绵城市理念的科学理解与应用,设计出的建筑将具备更高的水资源调控能力,从而能够形成良好的建筑水环境格局,并最终提高城市的雨洪控制能力,使城市朝着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海绵城市;居住区建筑设计;应用要点
1、海绵城市的核心理念与技术构成
海绵城市即为在城市适应环境变化与应对自然灾害方面,能够如海绵一般具有储水与释放水的能力,具有弹性化特点。在下雨期间,能够吸收水,储存水且净化水,在需要水资源的情况下则可以释放水且进行有效利用。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则能够满足雨水较多与干旱状态下的城市发展需求,实现水资源的持续循环利用,对现代良好生态环境的构建也能够产生积极影响。
2、“海绵城市”理念在居住区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2.1生态保护原则
对于城市建筑规划活动而言,规划设计人员应首先联合城市规划发展人员针对建设区域内进行保护区划分,包括水敏感区、生态规划区等,要通过建设湿地公园或城市绿地的方式实现对生态脆弱区的保护。
2.2合理开发原则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要求,居住区建筑设计人员应在高效利用土地的原则下,避免出现过度扩张的局面,尤其要关注不能对周边环境产生不可逆的不良影响,并且要做到对建设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充分应用。
2.3科学确定地面透水率的原则
“海绵城市”理念本身就是对建筑给排水系统进行优化,因而在进行居住区建筑设计时,要对建筑地面透水率进行严格控制。可以适当的对透水路面进行应用,但是考虑到透水路面材料的特殊性,要适当减少对透水材料的应用。结合实际的工程经验可知,一般透水材料可使用在少车流的内部道路、非机动车道以及部分人行区域。
2.4雨水系统的合理设计原则
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海绵城市”理念下的设计工作时,必须从城市整体规划层面入手,在了解底标高程条件的基础上,科学的对竖向高程与径流分区进行设计,在这样的设计基础上,才能保证雨水能够及时地排入海绵城市设计区域,并体现出海绵城市的具体价值。
3、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居住区建筑设计策略
3.1居住区选址需要考虑海绵城市理念
居住区在选址期间,需要在全面了解当地水文条件与气候特点以及居民需求基础上予以科学选址。居住区开发建设会直接影响其当地的生态环境,故而在选址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察地段周边的自然环境以及人文情况,积极开展水文数据调查收集。在雨水较多地区,居住区选址最好选择在地势稍高地带,避免坑洼地段,这种情况下有助于降低水涝和土方工程。
3.2居住区水体景观需要考虑海绵城市理念
居住区中的水体要素主要有池塘、雨水花园、水体景观等,不同的海绵城市技术措施具有不同的生态作用。利用水的“流动和连通”,将在屋顶、绿地、停车场等收集的雨水,通过植草沟、生物滞留带、储存模块等海绵设施进行收集、净化、处理,用于补充景观水体或地下水,再通过水循环让景观联系在一起,形成完整的雨水循环系统,在塑造具有多功能的景观生态基础设施的同时,提高生物多样性,营造宜人的居住环境。
3.3居住区中绿地景观设计海绵城市要点
雨水花园是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通过植物和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并补充景观和环卫等用水需要,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雨洪控制与雨水利用绿地。雨水花园设置一般设置在住宅景观绿地中地形较低处地段,常常配合生态草沟来共同发挥作用,通过联通绿地低洼处的生态草沟将雨水汇聚于雨水花园中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微观海绵生态系统,另外通过种植一些相宜的植物品种成为一个独特的观赏空间。
3.4居住区建筑设计需要考虑海绵城市理念
3.4.1屋面设计
①生态屋顶也称为屋顶花园、绿色屋顶、植被屋顶,是指在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等上面进行屋面绿化,这对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热岛效应、人居环境具有积极意义。在实际操作中,要提前考虑植物种类与布置位置,确定好相关覆土深度和构造做法;②需要对由植被产生的其他影响进行充分考虑,诸如将由屋面覆土层、植被等增加的荷载提前纳入结构计算中;③施工完成后,后续要注重日常养护。这种做法主要在平屋面建筑上得到应用,不仅起到了美化屋面环境的作用,还为人群提供了休憩空间。
3.4.2立面设计
在立面设计策略上,主要做法是布置垂直攀附绿化,此举既能增加建筑立面保水性能,又能美化建筑本身,增强建筑外部视觉效果。具体实施策略上,可以选择常春藤、爬山虎之类可以自行攀附生长的植物,形成错落有致的外立面效果,或者将阳台、窗台等部位与植物培养槽结合,进行小型花卉、草本植物的种植,借此,可以吸收部分雨水,利用植物蒸腾作用调节住区微气候,形成生态水循环。
3.4.3雨水蓄用系统设计
建筑雨水收集模式主要有2种:普通收集和自动收集。普通收集是采取一系列基础的措施进行雨水收集,如在屋面通过雨水斗进行雨水收集。普通收集方式成本较低,所涉及、影响的范围也较小。此外,普通收集需要配合人力进行管理。自动收集则更加完善与高效,通过前期在设计、施工中将雨水自动收集系统布置于建筑各个部位的雨水收集口,当雨水流入后,经过系统进行过滤、转换、净化等处理,使雨水转化为中水,可以用于居民日常生活或作为景观补给用水,形成良性水循环。
结语:
总而言之,将“海绵城市”理念与居住区建筑设计充分结合,能够展现出居住区建筑设计人员的先进设计理念,同时符合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居住区建筑设计人员要认真对“海绵城市”内涵进行掌握,并且要在贯彻基本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对建筑进行渗水铺装、屋頂、建筑立面以及雨水系统的科学设计,确保设计出的建筑能够与城市整体雨洪控制系统构成整体,从而彰显出较高的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黄素贞.海绵城市理念下控规编制策略研究[J].福建建材,2019(04):57-58.
[2]苏嵩焘.海绵城市理念下控规编制[J].中外建筑,2019(04):89-90.
[3]高继友.“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20(04):92-94.
【关键词】海绵城市;居住区建筑设计;应用要点
1、海绵城市的核心理念与技术构成
海绵城市即为在城市适应环境变化与应对自然灾害方面,能够如海绵一般具有储水与释放水的能力,具有弹性化特点。在下雨期间,能够吸收水,储存水且净化水,在需要水资源的情况下则可以释放水且进行有效利用。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则能够满足雨水较多与干旱状态下的城市发展需求,实现水资源的持续循环利用,对现代良好生态环境的构建也能够产生积极影响。
2、“海绵城市”理念在居住区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2.1生态保护原则
对于城市建筑规划活动而言,规划设计人员应首先联合城市规划发展人员针对建设区域内进行保护区划分,包括水敏感区、生态规划区等,要通过建设湿地公园或城市绿地的方式实现对生态脆弱区的保护。
2.2合理开发原则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要求,居住区建筑设计人员应在高效利用土地的原则下,避免出现过度扩张的局面,尤其要关注不能对周边环境产生不可逆的不良影响,并且要做到对建设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充分应用。
2.3科学确定地面透水率的原则
“海绵城市”理念本身就是对建筑给排水系统进行优化,因而在进行居住区建筑设计时,要对建筑地面透水率进行严格控制。可以适当的对透水路面进行应用,但是考虑到透水路面材料的特殊性,要适当减少对透水材料的应用。结合实际的工程经验可知,一般透水材料可使用在少车流的内部道路、非机动车道以及部分人行区域。
2.4雨水系统的合理设计原则
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海绵城市”理念下的设计工作时,必须从城市整体规划层面入手,在了解底标高程条件的基础上,科学的对竖向高程与径流分区进行设计,在这样的设计基础上,才能保证雨水能够及时地排入海绵城市设计区域,并体现出海绵城市的具体价值。
3、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居住区建筑设计策略
3.1居住区选址需要考虑海绵城市理念
居住区在选址期间,需要在全面了解当地水文条件与气候特点以及居民需求基础上予以科学选址。居住区开发建设会直接影响其当地的生态环境,故而在选址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察地段周边的自然环境以及人文情况,积极开展水文数据调查收集。在雨水较多地区,居住区选址最好选择在地势稍高地带,避免坑洼地段,这种情况下有助于降低水涝和土方工程。
3.2居住区水体景观需要考虑海绵城市理念
居住区中的水体要素主要有池塘、雨水花园、水体景观等,不同的海绵城市技术措施具有不同的生态作用。利用水的“流动和连通”,将在屋顶、绿地、停车场等收集的雨水,通过植草沟、生物滞留带、储存模块等海绵设施进行收集、净化、处理,用于补充景观水体或地下水,再通过水循环让景观联系在一起,形成完整的雨水循环系统,在塑造具有多功能的景观生态基础设施的同时,提高生物多样性,营造宜人的居住环境。
3.3居住区中绿地景观设计海绵城市要点
雨水花园是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通过植物和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并补充景观和环卫等用水需要,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雨洪控制与雨水利用绿地。雨水花园设置一般设置在住宅景观绿地中地形较低处地段,常常配合生态草沟来共同发挥作用,通过联通绿地低洼处的生态草沟将雨水汇聚于雨水花园中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微观海绵生态系统,另外通过种植一些相宜的植物品种成为一个独特的观赏空间。
3.4居住区建筑设计需要考虑海绵城市理念
3.4.1屋面设计
①生态屋顶也称为屋顶花园、绿色屋顶、植被屋顶,是指在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等上面进行屋面绿化,这对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热岛效应、人居环境具有积极意义。在实际操作中,要提前考虑植物种类与布置位置,确定好相关覆土深度和构造做法;②需要对由植被产生的其他影响进行充分考虑,诸如将由屋面覆土层、植被等增加的荷载提前纳入结构计算中;③施工完成后,后续要注重日常养护。这种做法主要在平屋面建筑上得到应用,不仅起到了美化屋面环境的作用,还为人群提供了休憩空间。
3.4.2立面设计
在立面设计策略上,主要做法是布置垂直攀附绿化,此举既能增加建筑立面保水性能,又能美化建筑本身,增强建筑外部视觉效果。具体实施策略上,可以选择常春藤、爬山虎之类可以自行攀附生长的植物,形成错落有致的外立面效果,或者将阳台、窗台等部位与植物培养槽结合,进行小型花卉、草本植物的种植,借此,可以吸收部分雨水,利用植物蒸腾作用调节住区微气候,形成生态水循环。
3.4.3雨水蓄用系统设计
建筑雨水收集模式主要有2种:普通收集和自动收集。普通收集是采取一系列基础的措施进行雨水收集,如在屋面通过雨水斗进行雨水收集。普通收集方式成本较低,所涉及、影响的范围也较小。此外,普通收集需要配合人力进行管理。自动收集则更加完善与高效,通过前期在设计、施工中将雨水自动收集系统布置于建筑各个部位的雨水收集口,当雨水流入后,经过系统进行过滤、转换、净化等处理,使雨水转化为中水,可以用于居民日常生活或作为景观补给用水,形成良性水循环。
结语:
总而言之,将“海绵城市”理念与居住区建筑设计充分结合,能够展现出居住区建筑设计人员的先进设计理念,同时符合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居住区建筑设计人员要认真对“海绵城市”内涵进行掌握,并且要在贯彻基本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对建筑进行渗水铺装、屋頂、建筑立面以及雨水系统的科学设计,确保设计出的建筑能够与城市整体雨洪控制系统构成整体,从而彰显出较高的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黄素贞.海绵城市理念下控规编制策略研究[J].福建建材,2019(04):57-58.
[2]苏嵩焘.海绵城市理念下控规编制[J].中外建筑,2019(04):89-90.
[3]高继友.“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20(04):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