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源数据的新疆干旱特征及干旱模型研究

来源 :自然资源遥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iang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考虑大气降水-植被生长-海拔相互作用等多元成因,以新疆地区2001—2019年的MODIS数据、TRMM降水数据以及该地区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数据为遥感数据源,计算降水集中指数(precipitation concentration index,PCI)、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emperature vegetation dryness index,TVDI)以及DEM等参数,利用主成分分析建立了改进的综合干旱监测模型.利用该模型对研究区进行时空分析,结果表明:干旱发生频率在空间上主要呈现中部高四周低的特点,研究时段内约47.7%的区域发生了干旱,其中32.3%的干旱区其干旱频率可达60%以上,主要集中于塔里木盆地以及吐鲁番盆地;研究区旱情变化趋势存在较大差异,3—9月线性回归斜率正值数值远大于负值,根据结果预测研究区2020年干旱情况主要表现为春旱和夏旱.
其他文献
地形起伏度作为反映斜坡地质敏感性的重要指标,对评价冰湖溃决隐患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藏南希夏邦马峰东部冰湖集中区,基于国产高分卫星数据及ASTER GDEM V3数据,在1:5万比例尺下解译获取冰湖现状信息,优选均值变点法实现地形起伏度特征提取,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关性分析,实现冰湖溃决隐患评价分级.结果表明:①在1:5万比例尺下地势起伏度的最佳采样单元为21×21(采样单元面积为0.39 km2),研究区总体以小起伏山地为主;②冰湖起伏度特征可分为单一型、组合型及跨级型3类,对应溃决隐患等级依次升高;③全区10
低成本微小卫星及其星座组成是近年来卫星遥感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可有效弥补单一卫星过境频次过少和组网成本过高的问题.遥感卫星监测具有覆盖面广、不易受人为干扰的优点,是生态环境领域获取裸地信息的重要手段.该文基于国产微景系列低成本微小卫星的遥感影像数据开展了城市裸地识别的探索性研究,并将其结果与美国陆地系列卫星(Landsat8)影像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国产微小卫星在生态环境领域裸地识别应用中的可靠性.以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城区为研究区域,构建无监督植被指数(ExG-ExR)和最大似然法结合的提取方法,并加
从专业课程的既有教学内涵逻辑中挖掘育人的价值功能是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笔者从遗传学课程传统出发,结合课程发展与教学改革,聚焦学科和课程特色,从“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感”和“专业素养”三个方面阐述遗传学课程思政的设计思路与代表性案例,为有关生物类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提供经验和参考.
利用CASI/SASI机载高光谱遥感数据,对新疆阿尔金成矿带索拉克一带的蚀变矿物异常信息进行提取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区内蚀变矿物异常的分布规律及成因,结合典型岩石、矿物的地面光谱测量对不同地质体蚀变矿物的光谱曲线特征进行分析和总结,并选取索拉克铜金矿床的矿化蚀变地质剖面开展光谱测量分析,构建该区标志性蚀变矿物组合,建立了基于区内金矿床的高光谱遥感找矿模型.综合成矿地质背景及地球化学异常特征,探索高光谱异常在成矿预测中的应用,验证表明圈定的高光谱异常区域金矿化较好,说明高光谱遥感能为找矿提供准确且可靠的信
经典电影《教父》中有一句来自老教父维托 · 柯里昂的台词,体现了大多数意大利人特别重视家庭陪伴的传统观念.台词是这样说的:“不陪家人的男人,不是好男人.”电影中,有许多镜头记录大家族一起吃饭的场景,这也充分反映出意大利人看重家族感情的维系和人际关系的维护.
期刊
西藏自治区藏东南地区冰川广布,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冰川失稳现象凸显,冰崩隐患的光学遥感调查对该区域防灾减灾工作具有实际意义.根据遥感影像上冰崩隐患的色调、形态、纹理、阴影等特征,建立遥感解译标志,开展研究区冰崩隐患的遥感解译.在藏东南地区共解译出冰崩隐患232处,其中大型47处,特大型147处,巨型38处,结合地形地貌、地质环境特征,分析了其基本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划分出4个集中分布区、2个集中分布带.研究区冰崩隐患具有明显的链式特征,根据冰崩隐患与其可能引起的次生灾害之间的时空关系,将藏东南冰崩灾害链分为
高校MOOC成为在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重要的学习资源.兰州大学根据“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特点和发展需要,建设了分子生物学实验MOOC,在校内实现了以教师为课堂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更加注重课程考核评价的全面性和过程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加学生的课程满意度.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成功上线,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契合了当前在线教育建设和发展的新趋势.
高等师范院校(下简称“高师院校”)生物学课程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存在师范性的缺失,而学习方式的变革与否则是影响高师院校生物学课程教学体现师范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本文以“生态学”课程教学为例,建议通过引导自主学习、开展合作学习、组织探究学习等路径转变师范生的生物学课程学习方式,有效强化高师院校生物学课程教学师范性.
探明西北干旱区典型人工绿洲阿拉尔垦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未来发展情况,为类似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调控和管理提供参考.将逐年各月份影像进行多时相合成后,运用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获得逐年土地利用分类图,从面积变化、类型转化、空间动态变化3方面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采用CA(cellular automaton)-Markov模型模拟2050和2080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基于累积距平法和通径分析方法探究其突变情况和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990—2019年,阿拉尔垦区耕地、园地、水体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呈增加趋势,其中耕
植物学课程是一门描述性偏多且逻辑性不明显的基础课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能力、落实“立德树人”教学目标一直是一线教师需要通过教学改革重点解决的问题.本文在植物学课程教学中引入多种课堂教学模式,并通过问卷和访谈发现:①过程性评价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果;②双语教学在课堂教学中适度引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③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植物识别软件,可以加深对植物系统演化知识的理解;④翻转课堂的灵活使用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在课堂上实施多种教学模式,建立研究型课堂生态,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问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