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气外交官,她最“不好惹”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n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12年11月19日,华春莹首次以外交发言人的身份亮相记者会开始,如今已是第八个年头。但从她入职外交部,伴随着大国外交的开展,她已经在风晨雨夕中走过了二十多个年头。
  作为最美、最霸气的中国女外交官——华春莹,以外交史上無数次经典的交锋,被称作“一个惹不起的中国女人”。
  外交部来了一支“迎春花”
  1970年,华春莹出生于江苏淮安,淮安自古钟灵毓秀,人才辈出。
  上高中时,华春莹担任班级团支部书记还兼任学生会主席,她不仅有极强的组织能力,而且遇事沉稳,有担当。那时,学校经常有演讲比赛和辩论赛,凭着绝佳的口才,良好的心态,她经常拿一等奖。
  1988年,华春莹以县里状元的身份,被南京大学外语系录取。
  华春莹大学时期的外语老师曾说:“其实刚入校的华春莹,一度极其自卑,来自小城的她,英文发音很不标准,在外语系显得格格不入。”因此,她为了学好外语而付出的时间,经常数倍于其他同学。为了让自己的口语进步得更快,她经常与外教沟通,硬是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将自己的短板变成了优势。
  到了大二时,大家就已经发现华春莹可以用流利自如的英语和外教顺畅无碍地交流了。不声不响间,她成了外语系的一面旗帜。这也为她日后进入外交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3岁那年,她就在毕业志愿书上,端正认真地写下:中国外交部。
  华春莹从一众著名高校优秀学子中,以黑马之姿杀出,成为当年唯一一名进入外交部的女毕业生。
  当外交部人员对她进行各方面调查与测试后,发现她不仅英语一流,而且文史知识也十分扎实。
  但多年后,对华春莹成为外交部发言人一事,她的老师仍感慨万千:“那么安静的一个小女孩,现在却成为机智、敏捷而又沉着的外交部发言人。”晚清两代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在教导子弟时说:“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静于表,敛于心,化于行,成于事,这就是华春莹。
  既有温文尔雅又有横眉冷对
  有曾经和华春莹打过不少交道的媒体记者评价说,华春莹虽是女士,但工作中一点不输给男性,她特别勤奋,兢兢业业,每有重大的外交、外事访问,她经常加班加点,属于典型的“拼命三娘”。
  2012年11月19日,从事了多年外交工作的华春莹,以丰富的经验,卓越的表现成为外交部第27位发言人,她也是中国外交史上第5位女性发言人。
  履新之日,深感责任重大的她,坚定表达了一名外交发言人该有的担当和美好愿景:“我将竭尽全力,帮助大家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外交政策。”
  每次举行例行记者会之前,她与整个团队所做的案头工作超乎想象,事无巨细,充分备案,大到立场的确定,小到细节的处理。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她度过的每一天都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华春莹担任外交部发言人后多次进行的外交斡旋,每次都可谓沉稳大气,既有从容不迫的温文尔雅,也有怒目金刚的横眉冷对,在主张上寸步不让,在态度上不卑不亢,一言一行,不失大国风采。
  中国态度的最好传达者之一
  在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一看就不好惹的女性长什么样?
  评论区中的高赞回答是:外交天团成员之一——华春莹。
  “不好惹”在华春莹身上彰显出来的,不仅仅是个人刚柔相济的气场,更是她站在外交部发言人的舞台上,所释放出来的凛然不可侵犯的外交信号。
  不管面对多么棘手的问题,多么富于挑战性的外交事件,华春莹都能以其鲜明立场的表达,对原则性问题毫不含糊的奉守,有力回击每一个针对中国不怀好意的刁钻问题和不实之论,成为中国态度的最好传达者之一。
  外交现场没有从头再来,外交发言人所说出的每一句话都是现场直播。令人称奇的是,华春莹任职至今,从没有任何纰漏和失误。作为一名优秀的外交部发言人,她无时无刻不在完善着自己的生命,更在以一种巨大的责任担当践行着自己的使命。
  (常朔摘自《世纪人物》 图/槿喑)
其他文献
《庄子·杂篇·渔父》:“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行原以上,距陆而止,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曲终而招子贡、子路二人俱对。”  上面这段文字中,渔父作为一个高士的形象首次登上中国文学史的舞台。“父”古通“甫”,为成年男子的美称。渔父,即打渔的老翁。花白的胡须和眉毛,短衣长发,飘然而行。  孔子在杏坛上,弦歌鼓琴,弟子
一位听友留言说:十年了,每天都有晚睡的习惯,习惯性地盯着手机,等你的信息。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也是看手机,想知道我睡着的时候,你有没有发信息给我。也许这个坏习惯,应该改了……多少人,习惯性地困住自己,因为某一段感情,因为某一件事情。  一个经常看手机的人,很大概率是在等某一个人的信息,或者在等某一个人的动态。有时候,你明明就等不到这个人,但你總喜欢安慰自己,一定是对方忘了吧,一定是对方太忙了吧。
庄子曾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朴素是人的底色,根底在于坦荡真诚。他们不做任何的伪饰,向他人真诚袒露,不遮不掩。不论是衣着、谈吐、表达或是行为,都不是为了表现,亦不是为了掩饰,而是为了真正找到自我。  朴素的人值得亲近,因为他们内心清澈透明,可亲可敬。  杨绛生前最怕名利相扰,生活了三十年,家里依旧保持原有的样子:素粉墙、水泥地、老家具。屋内无昂贵的摆设,有的只是旧的柜子、桌子,还有那淡
常佩业是沈阳市曲艺团的相声演员,在台上遇到过几次尴尬,都能用“现挂”破解。  有一次,他主持节目,需要观众上台进行互动。上来了一个小伙子。常佩业说:“你用两个字来形容刚才的事儿。”小伙子紧张,憋了半天,说:“太好啦!”三字,观众都乐了。这时常佩业想,要是按正常的思路接话,“你说的是三个字啊”,这没有意思;如果说“不对啊,我要求的是俩字,你说了三个字”,這就有点当众难为小伙子了。既然是互动,就不能对
世事匆忙。我们已经追踪李永琪很久了。  今天的科技手段给抓捕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只要有监控视频,逃犯进入监控视野,踪迹就会自动呈现在警方掌握之中。虽然如此,时隐时现的李永琪还是让警方愤怒。从出事立案、检方批捕到追踪各地,时间足足过去三个月。  三个月前,在阳安市胜利区某KTV,李永琪等与人发生纠纷,将一个当地青年打成重伤后逃匿,因涉嫌故意伤害被警方网上追逃。据被抓的其他同犯交代,被打青年浑身是血倒
有很多种痛苦,是人自己找来的,喜欢和别人作比较,就是一种自己找来的痛苦。自己是自己,別人是别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把自己和别人来作比较呢?在比较的过程中,很多人都会发现,别人比自己生活得开心、快乐;也会发现,别人的事业顺利、爱情称心,而自己仿佛什么也没有。  在比较的过程中,在发现别人比自己强的情形下,愤懑之心油然而生;自己好像在任何地方,条件都不比他差,何以在实际上,却处处不如别人,这是为什么
《史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晋公子重耳为避祸,落难于荒野。逃亡途中,饥饿难忍,这时,忽然看到不远处有农夫在锄田,他们一阵欢喜,遂向农夫乞讨粮食。谁知农夫却说,我这里哪有粮食,只有这绊脚的土坷垃,就把它给你们吧!说着农夫就弯腰捡了一块土坷垃,放在重耳乞讨的饭碗里。重耳一下子脸就变了色,他气坏了。他尽管处于落魄中,但毕竟是一国的王子,何曾受过一个种田的的奚落。他举起鞭子,作势就要教训这个农夫。可是手
多年前曾读过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部小说《最后一片藤叶》,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年轻的贫穷女画家外出写生,不幸染上肺炎,且病情日益加重,心情憂郁。她每天望着窗口对面倚墙而生的一棵老藤,认为藤上那最后一片绿叶飘落之日,将是自己死亡之时。奇怪的是,日复一日,任凄风苦雨吹打,那最后一片叶子不但没有飘落,反而翠绿如初。那片绿叶给了她与疾病抗争的勇气与信心,后来奇迹终于发生,她顽强地活了下来。事情的真相是,
唐武宗时的宰相李德裕,曾经两次出任浙西观察使。前一次任职结束时,他前往甘露寺(在今江苏镇江北固山),拜别一位老僧:我将要奉皇帝的命令往别处任职,今天前来和您辞别。  这老僧呢,热情接待了李大人,畅叙友情,他们一边喝茶,一边交谈,谈的都是佛教的话题,一点也没涉及官场。李愈加对老僧尊重了,觉得他是一个高人。茶喝好后,李对老僧说:以前,有朋友送我一根罗汉竹杖,我非常喜欢,现在我把它送给您,作为纪念。  
老子要归隐的消息传开后,一路上大小诸侯、地方官员竞相请教和挽留。  这天,老子来到尹喜镇守的关口。“先生是为躲避战祸而来,又为躲避战祸而去。今日一别,或成永别,不知可有赐教?”城关之上的尹喜,殷切地望着有点疲倦的老子。  “战争我并没有真正参加过,本不能妄议,但做了多年的守藏史,档案典籍看过一些,也目睹了一些战争经过,有些历史性的经验、教训觉得可以谈谈。”牵着青牛的老子放缓了脚步,似在思考,似在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