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姜夔词在南宋可谓独树一帜、首屈一指,以其独特的词风独领风骚。姜夔的词被稍后的词人张炎称为具有“清空”之特色(《词源》)。“清”是指词中塑造的凄清意境。本文以姜夔《扬州慢》为点来主要探讨姜夔词风“清空”中“清”之特色。
关键词:扬州慢;姜夔;清空;清冷
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曾卜居湖州苕溪的白石洞天附近,因号称白石道人。他的词受其高雅而多情的自身性格的影响,因此在词的音调和意境方面具有清越、高旷的格调。
姜夔的词被稍后的词人张炎称为具有“清空”之特色(《词源》)。“清”是指词中塑造凄清意境;“空”则指其词风神缥缈,不注重对事物作具体细致的刻画,而着重抒发作者对生活的主观感受(按叶嘉莹先生的观点就是不抱着主题写,而多用侧笔即侧面描写)。按照“清者,不染尘埃之渭;空者,不着色相之谓”的标准,姜夔的词风在读者的心里当然是不言而喻的。张炎曰:“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实则凝涩晦味。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白石词如《疏影》《暗香》《扬州慢》《一萼红》《琵琶仙》《探春》《八归》《淡黄柳》等曲,其清空质感,读之使人神观飞越。”当然每个人对清空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下面的文论结合词作来探析姜夔词风“清空”中“清”之特色。
众所周知,姜夔的诗、词、文、书法均称著于时,尤以词擅名,能自度曲。姜夔词绝大多数是咏物与纪游之作,偶有对时事的慨叹,但更多是抒发身世飘零和情场失意之感。反映现实较为深刻的作品,是他约22岁时写的《扬州慢·淮左名都》。此首是姜白石的自制曲,也是他的代表作。下面我们通过此首词来探究他的词风“清空”中“清”之特色。例如,《扬州慢·淮左名都》,词中“荠麦青青”,表面上包含无限生机,其实不然。青青,除了让人感觉有生机外,还是一个阴冷的颜色词,属于冷色调。在整首词中“清冷”的感觉不言而喻。“清角吹寒”,繁华时扬州的黄昏应是歌舞笙箫,此时却有兵营号角传来,单是一个“角”已经让人感觉一阵冷清了。“角”前再加一“清”字,更加重了这种冷清。这还不够,“清角”吹出来的不是嘹亮的号角,而是阵阵寒凉。词意转深,寒意也在递进。“都在空城”,“空城”是作者对此时扬州的整体感知。经历过战事之后,扬州城一片萧条,树无生气,人无活力,一个“空”字将这种清冷氛围烘托出来。如果将“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结合起来想象:黄昏时分,清冷的号角声回荡在空城,“此时有声衬无声”,三个清冷的意象“黄昏”“清角”“空城”叠加,那清冷之意“更上一层楼”。“冷月无声”,月亮的光辉呈现银白色,本就给人一种冷清的感觉,作者犹嫌不够,用“冷”佐之,再用“无声”饰之,那么月亮带给人的孤寂冷清就可想而知了。传统象征着思乡意象的月亮此时已成为作者冷寂心理的寄托。此首词中“废池禾木,犹厌言兵。”作者心情何其沉痛。然满腹伤乱忧民厌战情怀,都寄以“荠麦、废池、禾木、红药”等景物之中。结尾一句“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此时作者沉痛哀婉。“波心荡,冷月无声。”此句将心中之感伤融会于心底深处。总之,作者面对凋零的扬州城,触景生情,心中充满无限凄凉意,想到作者此时只有22岁,正是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年龄,可是面对兵事,作者竟有黍离之悲,思之令人伤怀。这首词作者用一种萧条、荒凉的意象来表现环境的清冷,以昔日扬州繁华的美好景致来对比现实的凄凉境界,增强了今日扬州城的破败和萧条。
以姜夔的《扬州慢》为一点,将此视为圆心,然后绕此圆心画圆,将会发现他的整个词风都离不开“清”之特点。比如《点绛唇》,此首词作于(1187)年。通过目睹凄凉之景,勾起了思古幽情。:词中“数峰清苦”中的“苦”字。“苦”原本是味觉 ,而词人却把它用来写岁暮天寒的萧瑟山容,描写得极为逼真,这个“苦”字同时还融铸了词人自己的凄凉和思念于其中,可谓称得上一字双关,把词人的悲凉情结和现实的冷境表现得淋漓尽致。“苦”字前面再加上“清字,更能体现作者心中的痛楚。比如词中的“燕雁无心……数峰清苦”,作者将客观事物与自己的主观感情结合在一起,心中不免伤感。“拟共天随住……残柳参差舞。”作者更是想过一种真正自由随心的生活,可是事与愿违,现实的忧虑让作者多思多想多忧多愁。作者在此也是寄情于燕、雁、栏、残柳等萧条景物之中,体现作者清苦的生活状态和让人舛忧的生活境况。
姜夔词“清”的特色是具有独特的意义的。例如《霓裳中序第一》,作者在词中用很多伤感的物象来描写自己的悲情,“乱落江莲”;“叹杏梁双燕如客”;“一帘淡月”;“笛里关山,柳下坊陌”;“漫暗水涓涓溜碧”。这些清冷的景物,触发词人心中那份凄婉的感情, 因此就把景物描写与自身情感融合到了一起。看似是一首写景的词, 其实我们从中不难看出白石把思念情人和自己的飘零之感、迟暮之悲融合到了写景之中,从景中我们可以充分地感受到他是在用 “乱落江莲”、“双燕如客”和“年少浪迹”来自比,把自己的那份凄凉和孤独描绘得淋漓尽致,同时用片片飘落的梅花来比喻自己的情人,看见它就想起了自己离别已久而又杳无音信的合肥恋人。在白石词中, 运用大量的笔墨去描写景物, 从景物的发展变化中微微透露出作者清冷的感情和心境。姜夔用清冷的笔调把心中的那份本已悲凉之致的情描写得更加冷峻和忧伤。
姜夔词之所以具有“清空”中“清”之特色,与作者与众不同的写作手法有关,当然更多的也与作者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下面从三方面一一解读。姜夔一生飘零,让世人为之痛心,但他的才华皆让世人为之慨叹。
首先从生活态度上了解姜白石。姜夔始终没有入仕,对于封建文人来说,最重要的入世生活就是政治生活,但是姜夔在这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姜夔与很多诗人词人的交际基本上是分韵限题,饮宴填词。除此之外,他的生活内容就是“尝遇溪山清绝处,纵情深诣,人莫知其所入,或夜深月满垂,良吟独步,每寒濤溯吹凛凛逼人,夷犹自若也。”总之,他主要生活在“出世与自我”的圈子里,范围极为狭窄,从而造成他对现实生活较冷淡的态度,出世思想较浓,因而在他的“清空”的背后更给人一种冷漠、冷淡、甚至阴冷的感觉。
其次在对苦难的领悟上体会白石内心的苦楚。对苦难采取何种态度,固然也是生活态度的一种表现,但它更是一种高层次的人生体验,更具有哲理性。姜夔有怀才不遇的痛苦,在他的作品中,虽然没有把愁写得过于浓烈悲惨,但这种愁总是挥之不去的,他总是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在他的词中很难找到明朗的亮色,有的只是孤立无援的哀伤、孤影自怜的哀叹和蒙蒙的一片灰色。我们可以感觉到他在咀嚼痛苦,但是很难感觉到他如何品尝痛苦并进而超越痛苦的。例如《江梅引》,“离别”之苦贯穿全篇,从“小窗幽梦”再到“梦中无觅”再到天明后的书信难通到最后的独自哀叹飘零。这种痛苦虽不浓烈,但是始终在心中萦绕,无法排解。
最后在品格本色上领悟他的人格魅力。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大致看出姜夔词中的特色。高清之本,空灵之色。在姜夔的词中他的清空是带有人工的思索与安排,是作者在有意的描绘清空的境界,然后与自己浑然天成,体会出自己绝佳的超俗的人格感觉与人品魅力,让后世读者在词中感悟作者的深沉与冷峻。
姜夔的人生境遇也是他词中大规模使用“清”意象的原因,由于姜夔一生居无定所,到处飘零;而且仕途不顺;特殊的战乱时期,加剧了词人的凄凉心境;再加上与恋人没有相守在一起的缘故,使得姜夔感到世界沧桑的悲凉,人情世事的苍凉。从以上我们可以分析到,白石的词风“清空”中“清”之特色,但是在清空背后由于作者的人生阅历,作者的经历,以及作者的写作风格,更让我们读者领悟到清空背后的孤独、凄凉、冷峻之感。
参考文献:
[1]黄昭寅.唐宋诗词述要[M].中央编译,2013.
[2]赵仁珪.论宋六家词[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张毅.唐宋诗词审美[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
[4]张惠民.宋代词学审美理想[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关键词:扬州慢;姜夔;清空;清冷
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曾卜居湖州苕溪的白石洞天附近,因号称白石道人。他的词受其高雅而多情的自身性格的影响,因此在词的音调和意境方面具有清越、高旷的格调。
姜夔的词被稍后的词人张炎称为具有“清空”之特色(《词源》)。“清”是指词中塑造凄清意境;“空”则指其词风神缥缈,不注重对事物作具体细致的刻画,而着重抒发作者对生活的主观感受(按叶嘉莹先生的观点就是不抱着主题写,而多用侧笔即侧面描写)。按照“清者,不染尘埃之渭;空者,不着色相之谓”的标准,姜夔的词风在读者的心里当然是不言而喻的。张炎曰:“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实则凝涩晦味。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白石词如《疏影》《暗香》《扬州慢》《一萼红》《琵琶仙》《探春》《八归》《淡黄柳》等曲,其清空质感,读之使人神观飞越。”当然每个人对清空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下面的文论结合词作来探析姜夔词风“清空”中“清”之特色。
众所周知,姜夔的诗、词、文、书法均称著于时,尤以词擅名,能自度曲。姜夔词绝大多数是咏物与纪游之作,偶有对时事的慨叹,但更多是抒发身世飘零和情场失意之感。反映现实较为深刻的作品,是他约22岁时写的《扬州慢·淮左名都》。此首是姜白石的自制曲,也是他的代表作。下面我们通过此首词来探究他的词风“清空”中“清”之特色。例如,《扬州慢·淮左名都》,词中“荠麦青青”,表面上包含无限生机,其实不然。青青,除了让人感觉有生机外,还是一个阴冷的颜色词,属于冷色调。在整首词中“清冷”的感觉不言而喻。“清角吹寒”,繁华时扬州的黄昏应是歌舞笙箫,此时却有兵营号角传来,单是一个“角”已经让人感觉一阵冷清了。“角”前再加一“清”字,更加重了这种冷清。这还不够,“清角”吹出来的不是嘹亮的号角,而是阵阵寒凉。词意转深,寒意也在递进。“都在空城”,“空城”是作者对此时扬州的整体感知。经历过战事之后,扬州城一片萧条,树无生气,人无活力,一个“空”字将这种清冷氛围烘托出来。如果将“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结合起来想象:黄昏时分,清冷的号角声回荡在空城,“此时有声衬无声”,三个清冷的意象“黄昏”“清角”“空城”叠加,那清冷之意“更上一层楼”。“冷月无声”,月亮的光辉呈现银白色,本就给人一种冷清的感觉,作者犹嫌不够,用“冷”佐之,再用“无声”饰之,那么月亮带给人的孤寂冷清就可想而知了。传统象征着思乡意象的月亮此时已成为作者冷寂心理的寄托。此首词中“废池禾木,犹厌言兵。”作者心情何其沉痛。然满腹伤乱忧民厌战情怀,都寄以“荠麦、废池、禾木、红药”等景物之中。结尾一句“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此时作者沉痛哀婉。“波心荡,冷月无声。”此句将心中之感伤融会于心底深处。总之,作者面对凋零的扬州城,触景生情,心中充满无限凄凉意,想到作者此时只有22岁,正是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年龄,可是面对兵事,作者竟有黍离之悲,思之令人伤怀。这首词作者用一种萧条、荒凉的意象来表现环境的清冷,以昔日扬州繁华的美好景致来对比现实的凄凉境界,增强了今日扬州城的破败和萧条。
以姜夔的《扬州慢》为一点,将此视为圆心,然后绕此圆心画圆,将会发现他的整个词风都离不开“清”之特点。比如《点绛唇》,此首词作于(1187)年。通过目睹凄凉之景,勾起了思古幽情。:词中“数峰清苦”中的“苦”字。“苦”原本是味觉 ,而词人却把它用来写岁暮天寒的萧瑟山容,描写得极为逼真,这个“苦”字同时还融铸了词人自己的凄凉和思念于其中,可谓称得上一字双关,把词人的悲凉情结和现实的冷境表现得淋漓尽致。“苦”字前面再加上“清字,更能体现作者心中的痛楚。比如词中的“燕雁无心……数峰清苦”,作者将客观事物与自己的主观感情结合在一起,心中不免伤感。“拟共天随住……残柳参差舞。”作者更是想过一种真正自由随心的生活,可是事与愿违,现实的忧虑让作者多思多想多忧多愁。作者在此也是寄情于燕、雁、栏、残柳等萧条景物之中,体现作者清苦的生活状态和让人舛忧的生活境况。
姜夔词“清”的特色是具有独特的意义的。例如《霓裳中序第一》,作者在词中用很多伤感的物象来描写自己的悲情,“乱落江莲”;“叹杏梁双燕如客”;“一帘淡月”;“笛里关山,柳下坊陌”;“漫暗水涓涓溜碧”。这些清冷的景物,触发词人心中那份凄婉的感情, 因此就把景物描写与自身情感融合到了一起。看似是一首写景的词, 其实我们从中不难看出白石把思念情人和自己的飘零之感、迟暮之悲融合到了写景之中,从景中我们可以充分地感受到他是在用 “乱落江莲”、“双燕如客”和“年少浪迹”来自比,把自己的那份凄凉和孤独描绘得淋漓尽致,同时用片片飘落的梅花来比喻自己的情人,看见它就想起了自己离别已久而又杳无音信的合肥恋人。在白石词中, 运用大量的笔墨去描写景物, 从景物的发展变化中微微透露出作者清冷的感情和心境。姜夔用清冷的笔调把心中的那份本已悲凉之致的情描写得更加冷峻和忧伤。
姜夔词之所以具有“清空”中“清”之特色,与作者与众不同的写作手法有关,当然更多的也与作者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下面从三方面一一解读。姜夔一生飘零,让世人为之痛心,但他的才华皆让世人为之慨叹。
首先从生活态度上了解姜白石。姜夔始终没有入仕,对于封建文人来说,最重要的入世生活就是政治生活,但是姜夔在这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姜夔与很多诗人词人的交际基本上是分韵限题,饮宴填词。除此之外,他的生活内容就是“尝遇溪山清绝处,纵情深诣,人莫知其所入,或夜深月满垂,良吟独步,每寒濤溯吹凛凛逼人,夷犹自若也。”总之,他主要生活在“出世与自我”的圈子里,范围极为狭窄,从而造成他对现实生活较冷淡的态度,出世思想较浓,因而在他的“清空”的背后更给人一种冷漠、冷淡、甚至阴冷的感觉。
其次在对苦难的领悟上体会白石内心的苦楚。对苦难采取何种态度,固然也是生活态度的一种表现,但它更是一种高层次的人生体验,更具有哲理性。姜夔有怀才不遇的痛苦,在他的作品中,虽然没有把愁写得过于浓烈悲惨,但这种愁总是挥之不去的,他总是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在他的词中很难找到明朗的亮色,有的只是孤立无援的哀伤、孤影自怜的哀叹和蒙蒙的一片灰色。我们可以感觉到他在咀嚼痛苦,但是很难感觉到他如何品尝痛苦并进而超越痛苦的。例如《江梅引》,“离别”之苦贯穿全篇,从“小窗幽梦”再到“梦中无觅”再到天明后的书信难通到最后的独自哀叹飘零。这种痛苦虽不浓烈,但是始终在心中萦绕,无法排解。
最后在品格本色上领悟他的人格魅力。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大致看出姜夔词中的特色。高清之本,空灵之色。在姜夔的词中他的清空是带有人工的思索与安排,是作者在有意的描绘清空的境界,然后与自己浑然天成,体会出自己绝佳的超俗的人格感觉与人品魅力,让后世读者在词中感悟作者的深沉与冷峻。
姜夔的人生境遇也是他词中大规模使用“清”意象的原因,由于姜夔一生居无定所,到处飘零;而且仕途不顺;特殊的战乱时期,加剧了词人的凄凉心境;再加上与恋人没有相守在一起的缘故,使得姜夔感到世界沧桑的悲凉,人情世事的苍凉。从以上我们可以分析到,白石的词风“清空”中“清”之特色,但是在清空背后由于作者的人生阅历,作者的经历,以及作者的写作风格,更让我们读者领悟到清空背后的孤独、凄凉、冷峻之感。
参考文献:
[1]黄昭寅.唐宋诗词述要[M].中央编译,2013.
[2]赵仁珪.论宋六家词[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张毅.唐宋诗词审美[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
[4]张惠民.宋代词学审美理想[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