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在数学课堂上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依旧是基本的教学理念,而如何真正做的将课堂归还给学生,在笔者看来,一线教师可以借助导学案的应用来改变数学课堂的简单灌输,并通过导学案与课前预习、与课上学习以及课后应用三个环节的结合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进而,确保导学案的应用价值获得最大化实现。
关键词:导学案;高职数学;课前;课上;课后
所谓的导学案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学习和交流,并通过完善知识结构来制定相关的方案。也就是说,在课改下的高职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要通过设计有效的导学案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所以,在高职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教材内容来将导学案与课前预习、课上学习以及课后应用三个环节结合在一起,进而,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的存在价值,最终,以积极地态度走进数学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体。
1、导学案+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但是,如何确保预习环节高效开展呢?在笔者看来,我们要改变以往单一的要求学生翻书预习的方式,要给学生明确基本的预习目标,要通过导学案的应用来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预习,进而,使学生在学案的辅助下了解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主动预习中形成积极地数学学习态度。
例如:在教学《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时,为了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在本节课的预习环节,我先向学生展示了这部分的学案,如下:
(1)平面的特点_______________
(2)怎样判断直线在平面内?__________
(3)什么是异面直线?___________
(4)空间里的两条直线都是怎样的位置关系?____________
(5)等角定理是_____________
……
在教学这一章节之前,我们可以借助学案的辅助来引导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进行预习,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带着目标进行预习,也能让学生的预习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而且,学生的这种借助学案自主预习的方式也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这部分知识,对提高学生正式上课时的课堂参与度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预习时,我们要将导学案融入其中,使学生在结合学案预习中产生疑问,进而,推动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当中。
2、导学案+课上学习
有效的将导学案与课上学习结合在一起是为了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知识,拓展思维。也就是说,一线数学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通过拓展练习,通过制作拓展性的导学案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同时,通过一些易错点、易混点或者是一些细节性问题的讨论和思考来帮助学生有效的完成基本的教学目标,进而,使学生在完成相关导学案的过程中巩固创新。
例如:在教学《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时,由于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性质,所以,为了帮助学生突破重点,掌握难点,我组织学生对下面的学案进行了练習和思考,如:
(1)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图像之间有什么关系?
(2)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周期性是如何体现的?
(3)什么是最小正周期?
(4)思考:y=sin2x,x∈R的周期?
(5)思考:三角函数的周期与函数解析式中的哪些因素有关?
(6)函数的周期性与函数的其他性质有什么关系?
……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先对上述这一学案中包含的问题进行思考,之后,带着问题对教材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并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而且,这种学案的利用也能加强生生之间的互动,进而,逐步提升学生基本的数学学科素养。
3、导学案+课后应用
课后应用是指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地应用到相关问题的解答当中,进而,使学生在学以致用中掌握知识,并在知识应用中获得良好的发展。所以,我们要通过导学案的设计来给学生搭建知识应用的平台,同时,也使学生在课后的讨论总结中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
例如:在教完《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时,为了巩固所学,也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在课后,我给学生展示了下面的学案,即:
(1)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______________
(2)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___________
(3)已知数列{an}为等差数列,Sn为其前n项和,a7-a5=4,a11=21,Sk=9,求k=_____
……
这一学案的设计一来让学生复习了整节课所学的基本知识点,而且,通过相关练习题的设计也给学生搭建了知识应用的平台,对检验学生的学习效率,对提高学生的知识巩固能力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将导学案与数学教学结合在一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使学生轻松地掌握基本的教材知识,而且,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探究能力的提高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所以,我们要充分导学案的作用,最终,使学生在导学案的辅助下掌握知识,提高效率。
参考文献
[1] 金敬.高职数学教学中导学案的作用与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7):99-100.
[2] 赵孟,邓方安,任胜章.导学案支撑下的数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J].教育现代化,2016,3(23):123-124+145.
关键词:导学案;高职数学;课前;课上;课后
所谓的导学案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学习和交流,并通过完善知识结构来制定相关的方案。也就是说,在课改下的高职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要通过设计有效的导学案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所以,在高职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教材内容来将导学案与课前预习、课上学习以及课后应用三个环节结合在一起,进而,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的存在价值,最终,以积极地态度走进数学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体。
1、导学案+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但是,如何确保预习环节高效开展呢?在笔者看来,我们要改变以往单一的要求学生翻书预习的方式,要给学生明确基本的预习目标,要通过导学案的应用来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预习,进而,使学生在学案的辅助下了解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主动预习中形成积极地数学学习态度。
例如:在教学《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时,为了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在本节课的预习环节,我先向学生展示了这部分的学案,如下:
(1)平面的特点_______________
(2)怎样判断直线在平面内?__________
(3)什么是异面直线?___________
(4)空间里的两条直线都是怎样的位置关系?____________
(5)等角定理是_____________
……
在教学这一章节之前,我们可以借助学案的辅助来引导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进行预习,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带着目标进行预习,也能让学生的预习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而且,学生的这种借助学案自主预习的方式也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这部分知识,对提高学生正式上课时的课堂参与度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预习时,我们要将导学案融入其中,使学生在结合学案预习中产生疑问,进而,推动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当中。
2、导学案+课上学习
有效的将导学案与课上学习结合在一起是为了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知识,拓展思维。也就是说,一线数学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通过拓展练习,通过制作拓展性的导学案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同时,通过一些易错点、易混点或者是一些细节性问题的讨论和思考来帮助学生有效的完成基本的教学目标,进而,使学生在完成相关导学案的过程中巩固创新。
例如:在教学《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时,由于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性质,所以,为了帮助学生突破重点,掌握难点,我组织学生对下面的学案进行了练習和思考,如:
(1)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图像之间有什么关系?
(2)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周期性是如何体现的?
(3)什么是最小正周期?
(4)思考:y=sin2x,x∈R的周期?
(5)思考:三角函数的周期与函数解析式中的哪些因素有关?
(6)函数的周期性与函数的其他性质有什么关系?
……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先对上述这一学案中包含的问题进行思考,之后,带着问题对教材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并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而且,这种学案的利用也能加强生生之间的互动,进而,逐步提升学生基本的数学学科素养。
3、导学案+课后应用
课后应用是指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地应用到相关问题的解答当中,进而,使学生在学以致用中掌握知识,并在知识应用中获得良好的发展。所以,我们要通过导学案的设计来给学生搭建知识应用的平台,同时,也使学生在课后的讨论总结中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
例如:在教完《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时,为了巩固所学,也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在课后,我给学生展示了下面的学案,即:
(1)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______________
(2)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___________
(3)已知数列{an}为等差数列,Sn为其前n项和,a7-a5=4,a11=21,Sk=9,求k=_____
……
这一学案的设计一来让学生复习了整节课所学的基本知识点,而且,通过相关练习题的设计也给学生搭建了知识应用的平台,对检验学生的学习效率,对提高学生的知识巩固能力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将导学案与数学教学结合在一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使学生轻松地掌握基本的教材知识,而且,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探究能力的提高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所以,我们要充分导学案的作用,最终,使学生在导学案的辅助下掌握知识,提高效率。
参考文献
[1] 金敬.高职数学教学中导学案的作用与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7):99-100.
[2] 赵孟,邓方安,任胜章.导学案支撑下的数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J].教育现代化,2016,3(23):123-12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