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供给理念:变“管理导向”为“服务导向”
学生是班级管理“供给端”的终极体验者、惠及者,任何班级管理“转型升级”都必须将学生放在“中央”,以便让学生享受改革的“红利”。在“供给理念”上,班主任要“以生为本”,努力变“管理”为“服务”。基于此,班级管理状态要从“静态”走向“动态”,从“独白”走向“对话”,从“灌输”走向“交往”,从“封闭”走向“开放”。笔者在班级管理实践中,自觉遵循班级管理规律,在契合“班情”实际的基础上,提出“我的成长我做主”的学生培养目标,努力形成高中生的独立、自由的人格,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例如,围绕“为学生服务”的理念,我们提出了“学做人”与“会做人”的基本要求,探索打造维度层次分明、梯度推进、特色鲜明的班本课程。具体而言,一是围绕“人与自己”主题,强化养成教育、挫折教育、信心教育等;二是围绕“人与他人”主题,创新感恩教育、责任教育、关爱教育等;三是围绕“人与社会”主题,开展责任教育、爱国教育、集体教育等;四是围绕“人与自然”主题,开展生态教育、环保教育等。
二、供给主体:变“单一主体”为“多元主体”
在高中班级管理中,为了提升班级管理的服务质量,我们将育人主体扩大,从班主任到科任教师,从基地培训工作者到社区名士,从学生自我到学生家长等。如此,将众多的育人主体都纳入到班级管理主体系统中,充分发挥各类主体的积极作用,建立“服务学生”的统一战线。例如,我们每周专门开辟了一个家长活动时间,将“术业有专攻”的各类人才(包括名家、名师、特长家长等)引入班级,给学生“做讲座”,给学生“现身说法”,增长学生的学识、拓宽学生的视界。学生从繁杂的课业中解放出来、超越出来,获得的是别样的感受与体验。这些经历、感受、体验在他们人生的成长中将具有“里程碑式”的价值和意义。此外,笔者还定期举办“咖啡有约”活动,将各类主体请进来,共商班级发展大计。多元主体的“供给格局”,有效地发掘了班级管理的服务资源,提升了班级管理的服务质量。各主体献计献策、出谋划策,他们之间通力合作,对班级管理质量的提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供给内容:变“无序活动”为“有序活动”
当下的高中班级管理,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使一些班级轻视学生活动,即使有活动,也是比较随意,往往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活动往往是“自上而下”,即学校要求什么活动或者市局组织什么活动,那么班级就开展什么活动,班主任“疲于奔命”。这样的活动由于缺乏计划性、整体性、递进性,往往是“被活动”。因此,一些预设、计划的对学生发展意义重大的活动往往在班级管理活动中“流产”,它们“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基于“供给侧”端的班级管理要优化供给内容,将班级管理工作当作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来考量。要杜绝班级管理工作的应急性、随意性和无序性,将班级活动预设为一个个成长系列,助推学生的生命成长、精神成长。一方面,可以设计“主题课程”,紧紧围绕班级管理目标来开展,如上述的“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主题;另一方面,可以尝试开发、建构“班本课程”,如,我们建构的“节日文化”班本课程、“志愿服務”班本课程、“让学课堂”班本课程、“自我习得”班本课程等。通过优化供给端的“供给内容”,促进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
四、供给方式:变“灌输说教”为“价值体验”
“灌输说教式”的班级供给方式早已不能适应当今学生的精神成长、生命成长的需求。网络社会是一个意义和价值多元的社会,机械灌输的德育是苍白无力的,而价值体验、价值抉择的德育才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为此,班主任需要改善供给端的“供给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在生活中“经历”“体验”“反思”。例如,我们运用“互联网 ”,充分发掘教育资源,开发“微信”“微博”“朋友圈”等信息平台,对学生的学习生态、生活生态、活动生态、道德生态等展开个性化的精准供给。这些特色的供给方式,使得班级管理的触角得以延伸、视角得以拓宽。如此,让学生产生了“获得感”,提升了学生在班集体中“存在感”。班级的舆论、班级的风气得到了“净化”,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作者单位:江苏海门实验学校)
学生是班级管理“供给端”的终极体验者、惠及者,任何班级管理“转型升级”都必须将学生放在“中央”,以便让学生享受改革的“红利”。在“供给理念”上,班主任要“以生为本”,努力变“管理”为“服务”。基于此,班级管理状态要从“静态”走向“动态”,从“独白”走向“对话”,从“灌输”走向“交往”,从“封闭”走向“开放”。笔者在班级管理实践中,自觉遵循班级管理规律,在契合“班情”实际的基础上,提出“我的成长我做主”的学生培养目标,努力形成高中生的独立、自由的人格,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例如,围绕“为学生服务”的理念,我们提出了“学做人”与“会做人”的基本要求,探索打造维度层次分明、梯度推进、特色鲜明的班本课程。具体而言,一是围绕“人与自己”主题,强化养成教育、挫折教育、信心教育等;二是围绕“人与他人”主题,创新感恩教育、责任教育、关爱教育等;三是围绕“人与社会”主题,开展责任教育、爱国教育、集体教育等;四是围绕“人与自然”主题,开展生态教育、环保教育等。
二、供给主体:变“单一主体”为“多元主体”
在高中班级管理中,为了提升班级管理的服务质量,我们将育人主体扩大,从班主任到科任教师,从基地培训工作者到社区名士,从学生自我到学生家长等。如此,将众多的育人主体都纳入到班级管理主体系统中,充分发挥各类主体的积极作用,建立“服务学生”的统一战线。例如,我们每周专门开辟了一个家长活动时间,将“术业有专攻”的各类人才(包括名家、名师、特长家长等)引入班级,给学生“做讲座”,给学生“现身说法”,增长学生的学识、拓宽学生的视界。学生从繁杂的课业中解放出来、超越出来,获得的是别样的感受与体验。这些经历、感受、体验在他们人生的成长中将具有“里程碑式”的价值和意义。此外,笔者还定期举办“咖啡有约”活动,将各类主体请进来,共商班级发展大计。多元主体的“供给格局”,有效地发掘了班级管理的服务资源,提升了班级管理的服务质量。各主体献计献策、出谋划策,他们之间通力合作,对班级管理质量的提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供给内容:变“无序活动”为“有序活动”
当下的高中班级管理,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使一些班级轻视学生活动,即使有活动,也是比较随意,往往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活动往往是“自上而下”,即学校要求什么活动或者市局组织什么活动,那么班级就开展什么活动,班主任“疲于奔命”。这样的活动由于缺乏计划性、整体性、递进性,往往是“被活动”。因此,一些预设、计划的对学生发展意义重大的活动往往在班级管理活动中“流产”,它们“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基于“供给侧”端的班级管理要优化供给内容,将班级管理工作当作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来考量。要杜绝班级管理工作的应急性、随意性和无序性,将班级活动预设为一个个成长系列,助推学生的生命成长、精神成长。一方面,可以设计“主题课程”,紧紧围绕班级管理目标来开展,如上述的“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主题;另一方面,可以尝试开发、建构“班本课程”,如,我们建构的“节日文化”班本课程、“志愿服務”班本课程、“让学课堂”班本课程、“自我习得”班本课程等。通过优化供给端的“供给内容”,促进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
四、供给方式:变“灌输说教”为“价值体验”
“灌输说教式”的班级供给方式早已不能适应当今学生的精神成长、生命成长的需求。网络社会是一个意义和价值多元的社会,机械灌输的德育是苍白无力的,而价值体验、价值抉择的德育才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为此,班主任需要改善供给端的“供给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在生活中“经历”“体验”“反思”。例如,我们运用“互联网 ”,充分发掘教育资源,开发“微信”“微博”“朋友圈”等信息平台,对学生的学习生态、生活生态、活动生态、道德生态等展开个性化的精准供给。这些特色的供给方式,使得班级管理的触角得以延伸、视角得以拓宽。如此,让学生产生了“获得感”,提升了学生在班集体中“存在感”。班级的舆论、班级的风气得到了“净化”,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作者单位:江苏海门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