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的数学课标之下“双基”的地位

来源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dddess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中的“双基”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简称。“双基”对于编好数学教材,加强基础教育,提高数学教育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我国过去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看,“双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小学的传统教学中一直居于显著而重要地位。但是,一方面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数学教学中过分强调经典知识和系统的数学知识的传授,“双基”的要求不断提升和拔高,造成了“双基”中出现繁、难、偏、旧的局面,“双基”的教学成为了学生的超负荷训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课业负担过重,沉浸在题海中,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全面发展,数学学习中学生厌学,两极分化严重。另一方面,当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号角一响,淡化“双基”成了与时俱进,有的老师甚至根本不提“双基”的教学,这样又使数学教学的基础性不能得到重视,许多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基本素养严重不足。以上两种做法都有不当之处,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怎样认识“双基”呢?
  一、从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来看,数学中“双基”的地位和作用决不能够动摇,不然是对“双基”的误解。首先,基础教育是对学生实施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是培养公民基本数学素质的教育,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或者就业打好数学基础知识的教育。基础教育的首要特征是基础性。基础教育的基础性要求学生具有比较强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而基础的数学知识和基本的数学能力的形成,又是“双基”的核心内容,为了培养学生连贯的、稳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形势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技能,“双基”一定是基础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是为进一步的继续学习奠定基础,义务教育是素质教育,学习数学不在于直接创造社会价值,面在于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参加生产劳动奠定好一定的数学基础,培养学生的态度和能力。根据学生学习的这特色,必须使学生接受必要的、系统的、严格的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从数学课程的角度来看,“双基”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保障。新的数学课程目标中就提到: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此可见,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是改变以往数学课程中过分注重知识传授,而不重视基础知识传授的倾向,“双基”仍然是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重要内容,基础课程的数学教学内容选择也应遵循“基础性”原则。否则学生不具备一定的必要的“双基”,数学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同时学生的个性发展必须以最基本的课程为基础而展开,如果没有“双基”,学生的个性就难以得到发展。
  三、从数学课程的文化特性来看,“双基”的重要性,也应当充分肯定。数学科的文化特性,决定了数学科以一定程度和策略,通过“双基”传承文化,其他国家都通过教学大纲或者课程标准,对数学科中“基本的东西”提出了要求,规定了数学学科的“双基”要求。
  四、从数学教学实践来看,“双基”是中国教育实践的产物。
  “双基”教育,是我国数学教育工作者几十年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国数学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我国数学教育的一大特色,一些国外数学教育界,特别是教育研究专家对我国提出和实施“双基”也十分关注,大多数的评价也是肯定的。
  五、从当今时代来看,数学教育的“双基”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地发展。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全球经济一体化等时代特点,对数学教育的“双基”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整体发展,对数学课程内容的适应性、时代性、趣味性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强调加强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合作精神、获得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应用的能力。
  综上所述,提出“双基”和强调“双基”本身并没有问题,更没有什么错误,问题在于随意提高“双基”的要求,异化“双基的本意,问题还在于认为“双基”是一成不变的。我们相信随着数学教育理论的改革,数学课中“双基”的内涵、实施、评价都应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变化发展。也就是说,数学课程改革不但不能削弱“双基”的作用和地位。而应当通过改革,使“双基”的教学更富有成效,充分发挥“双基”的基础作用,所以我们如果忽视“双基”是“双基”的误解,把数学教学中的偏极现象的责任推给“双基”,让“双基”承担教学过程中的一切不良后果,是对“双基”的不公平。
  总之,数学教学中的“双基”是中国特色教育的一大优势,随着新数学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实施,这一优势将继续得到保持。“双基”将随着科学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与时俱进,在发展的过程中吐故纳新,展现新颜,对数学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过去积累经验的基础之上,将运用现代教育教学、心理学和教育哲学的观点对“双基”加以科学的总结,对“熟能生巧”等许多教育古训进一步作出科学的解释。数学课程中“双基”的刻画和表述将更加具体明确,从而得到数学教育教学界的广泛认可,并付诸实施,让创新意识与“双基”之间的关系得到深入研究,使创新意识与“双基”训练有机结合,相互贯通,从而形成数学教学的优势和特色。因此,数学教师要正确对待“双基”,让数学教育的基础更加坚实。
其他文献
新课标指出,科学探究即使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在物理教学中,进行探究式教学,可以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自助式”教学模式构建的理想课堂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课前学生通过积极的自学,解决了能解决的问题,课堂变成真解疑答惑,教会方法的时空。每个问题都具有普遍性和针对性,每一次引导都在“不愤不
期刊
除法意义是小学阶段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它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它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基本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应用意识。学生最先接触除法在二年级的上学期,以后各年级逐渐加深,除法意义既是一个重点同时又是一个难点,是学生学习过程不容易跨过的一道坎,除法意义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重要的作用,如果跨过了这道坎,将大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我们必须
期刊
从政治学科的特点出发,政治教师必须是一个智者和思想者。在当今时代,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作为一名政治教师,要适应形势的发展,提高自身素质。  一、具备健康高尚的人格  教师的人格,是教师道德品质、理想情操、为人处世、从教为师所表现出的品格。政治教师必须坚持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必须遵循社会主义道德,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自身
期刊
听了刘院长激情飞扬地讲解了《新课程改革和学校发展》,很受感触,他精僻地剖析了古今中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形势,使我们开拓了视野,长了见识,让我们在百忙中,坐下来,静下心,感悟一下当前我国教育改革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对学校所产生的影响,教育改革虽说是大家、名家所探讨的问题,对于我们平民来说,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格去讨论这类问题,借助于教育局的要求,就我们身边的实际,探讨探讨高考制度与素质教育的问题。我国现行
期刊
在教育工作中,很多老师只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往往是“管字当头”,提出不少的教育要求,而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又跟不上教育的要求,于是便产生了心理学上说的“意义障碍”,而不断的“加强管理”有使“意义障碍”越积越多,结果越管越难管。这种现象证明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是何等迫切。  那么,怎样去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呢?  首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自育能力。即不但要把学生看作教育过程中接受教育的客体
期刊
近年来,由于农村现有生产力水平、生产规模的发展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加上国家推进的城镇化建设,使得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不能随父母就近上学。这就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也随之产生了许许多多关注留守儿童的爱心专题、爱心机构和爱心人士。我作为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直接与留守儿童接触,看着他们的一天天成长,体验着他们内心的无奈与彷徨,表面的
期刊
朗读是语文课上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从一年级开始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也曾有特级教师说过:“书声琅琅应当成为如今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那么,如何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现结合本人教学实践,浅谈如下做法。  一、注重以读为本,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培
期刊
我担任06级一班班主任三年,09年高考,660分以上的有6人,其中张天伟同学考入北大,盛心磊同学考入清华,还有的进入中科大,上海交大,浙大等名校,这与学校领导的科学指导,认课老师的共同配合十分不开的。回首三年走过的路程,感觉是老师与同学共同成长,共同勤奋的三年。先从班主任的角度谈几点体会  一、学生刚入高一时,就鼓励学生设立自己的高考目标,理直气壮的教育学生从高一开始,夯实基础,勤奋学习,立志成才
期刊
化学与生活戚戚相关,自然界中的物质组成与许多事物的变化都可以用化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调味素都是利用化学方法制成的,例如: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一些化肥也是用化学方法制成的,如钾肥、磷肥等。  如果不注意使用化学元素,常会出现一些事故,如食物中毒。平常的酒中含有乙醇,而工业酒精中含有甲醇,甲醇是有毒的,如果误用工业酒精配酒,轻则头晕、想吐,重则失明,甚至引起死亡。大家对鞭炮并不陌
期刊
一直以来,小学生习作是最令老师挠头的事。“无话可写,无事可说”或是大篇幅地模仿作文书中的“名篇习作”,这种现象在小学高年级中比比皆是。在习作教学中,我想到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的:“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空口念着是没有用的,应该去寻找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用这句话作为鉴赏学生作文的标准。其实学生的日常生活就是作文取之不竭的源泉。凡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听到的、看到的、碰到的、想到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