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中的“双基”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简称。“双基”对于编好数学教材,加强基础教育,提高数学教育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我国过去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看,“双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小学的传统教学中一直居于显著而重要地位。但是,一方面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数学教学中过分强调经典知识和系统的数学知识的传授,“双基”的要求不断提升和拔高,造成了“双基”中出现繁、难、偏、旧的局面,“双基”的教学成为了学生的超负荷训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课业负担过重,沉浸在题海中,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全面发展,数学学习中学生厌学,两极分化严重。另一方面,当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号角一响,淡化“双基”成了与时俱进,有的老师甚至根本不提“双基”的教学,这样又使数学教学的基础性不能得到重视,许多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基本素养严重不足。以上两种做法都有不当之处,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怎样认识“双基”呢?
一、从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来看,数学中“双基”的地位和作用决不能够动摇,不然是对“双基”的误解。首先,基础教育是对学生实施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是培养公民基本数学素质的教育,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或者就业打好数学基础知识的教育。基础教育的首要特征是基础性。基础教育的基础性要求学生具有比较强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而基础的数学知识和基本的数学能力的形成,又是“双基”的核心内容,为了培养学生连贯的、稳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形势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技能,“双基”一定是基础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是为进一步的继续学习奠定基础,义务教育是素质教育,学习数学不在于直接创造社会价值,面在于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参加生产劳动奠定好一定的数学基础,培养学生的态度和能力。根据学生学习的这特色,必须使学生接受必要的、系统的、严格的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从数学课程的角度来看,“双基”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保障。新的数学课程目标中就提到: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此可见,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是改变以往数学课程中过分注重知识传授,而不重视基础知识传授的倾向,“双基”仍然是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重要内容,基础课程的数学教学内容选择也应遵循“基础性”原则。否则学生不具备一定的必要的“双基”,数学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同时学生的个性发展必须以最基本的课程为基础而展开,如果没有“双基”,学生的个性就难以得到发展。
三、从数学课程的文化特性来看,“双基”的重要性,也应当充分肯定。数学科的文化特性,决定了数学科以一定程度和策略,通过“双基”传承文化,其他国家都通过教学大纲或者课程标准,对数学科中“基本的东西”提出了要求,规定了数学学科的“双基”要求。
四、从数学教学实践来看,“双基”是中国教育实践的产物。
“双基”教育,是我国数学教育工作者几十年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国数学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我国数学教育的一大特色,一些国外数学教育界,特别是教育研究专家对我国提出和实施“双基”也十分关注,大多数的评价也是肯定的。
五、从当今时代来看,数学教育的“双基”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地发展。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全球经济一体化等时代特点,对数学教育的“双基”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整体发展,对数学课程内容的适应性、时代性、趣味性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强调加强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合作精神、获得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应用的能力。
综上所述,提出“双基”和强调“双基”本身并没有问题,更没有什么错误,问题在于随意提高“双基”的要求,异化“双基的本意,问题还在于认为“双基”是一成不变的。我们相信随着数学教育理论的改革,数学课中“双基”的内涵、实施、评价都应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变化发展。也就是说,数学课程改革不但不能削弱“双基”的作用和地位。而应当通过改革,使“双基”的教学更富有成效,充分发挥“双基”的基础作用,所以我们如果忽视“双基”是“双基”的误解,把数学教学中的偏极现象的责任推给“双基”,让“双基”承担教学过程中的一切不良后果,是对“双基”的不公平。
总之,数学教学中的“双基”是中国特色教育的一大优势,随着新数学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实施,这一优势将继续得到保持。“双基”将随着科学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与时俱进,在发展的过程中吐故纳新,展现新颜,对数学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过去积累经验的基础之上,将运用现代教育教学、心理学和教育哲学的观点对“双基”加以科学的总结,对“熟能生巧”等许多教育古训进一步作出科学的解释。数学课程中“双基”的刻画和表述将更加具体明确,从而得到数学教育教学界的广泛认可,并付诸实施,让创新意识与“双基”之间的关系得到深入研究,使创新意识与“双基”训练有机结合,相互贯通,从而形成数学教学的优势和特色。因此,数学教师要正确对待“双基”,让数学教育的基础更加坚实。
一、从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来看,数学中“双基”的地位和作用决不能够动摇,不然是对“双基”的误解。首先,基础教育是对学生实施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是培养公民基本数学素质的教育,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或者就业打好数学基础知识的教育。基础教育的首要特征是基础性。基础教育的基础性要求学生具有比较强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而基础的数学知识和基本的数学能力的形成,又是“双基”的核心内容,为了培养学生连贯的、稳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形势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技能,“双基”一定是基础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是为进一步的继续学习奠定基础,义务教育是素质教育,学习数学不在于直接创造社会价值,面在于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参加生产劳动奠定好一定的数学基础,培养学生的态度和能力。根据学生学习的这特色,必须使学生接受必要的、系统的、严格的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从数学课程的角度来看,“双基”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保障。新的数学课程目标中就提到: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此可见,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是改变以往数学课程中过分注重知识传授,而不重视基础知识传授的倾向,“双基”仍然是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重要内容,基础课程的数学教学内容选择也应遵循“基础性”原则。否则学生不具备一定的必要的“双基”,数学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同时学生的个性发展必须以最基本的课程为基础而展开,如果没有“双基”,学生的个性就难以得到发展。
三、从数学课程的文化特性来看,“双基”的重要性,也应当充分肯定。数学科的文化特性,决定了数学科以一定程度和策略,通过“双基”传承文化,其他国家都通过教学大纲或者课程标准,对数学科中“基本的东西”提出了要求,规定了数学学科的“双基”要求。
四、从数学教学实践来看,“双基”是中国教育实践的产物。
“双基”教育,是我国数学教育工作者几十年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国数学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我国数学教育的一大特色,一些国外数学教育界,特别是教育研究专家对我国提出和实施“双基”也十分关注,大多数的评价也是肯定的。
五、从当今时代来看,数学教育的“双基”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地发展。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全球经济一体化等时代特点,对数学教育的“双基”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整体发展,对数学课程内容的适应性、时代性、趣味性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强调加强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合作精神、获得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应用的能力。
综上所述,提出“双基”和强调“双基”本身并没有问题,更没有什么错误,问题在于随意提高“双基”的要求,异化“双基的本意,问题还在于认为“双基”是一成不变的。我们相信随着数学教育理论的改革,数学课中“双基”的内涵、实施、评价都应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变化发展。也就是说,数学课程改革不但不能削弱“双基”的作用和地位。而应当通过改革,使“双基”的教学更富有成效,充分发挥“双基”的基础作用,所以我们如果忽视“双基”是“双基”的误解,把数学教学中的偏极现象的责任推给“双基”,让“双基”承担教学过程中的一切不良后果,是对“双基”的不公平。
总之,数学教学中的“双基”是中国特色教育的一大优势,随着新数学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实施,这一优势将继续得到保持。“双基”将随着科学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与时俱进,在发展的过程中吐故纳新,展现新颜,对数学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过去积累经验的基础之上,将运用现代教育教学、心理学和教育哲学的观点对“双基”加以科学的总结,对“熟能生巧”等许多教育古训进一步作出科学的解释。数学课程中“双基”的刻画和表述将更加具体明确,从而得到数学教育教学界的广泛认可,并付诸实施,让创新意识与“双基”之间的关系得到深入研究,使创新意识与“双基”训练有机结合,相互贯通,从而形成数学教学的优势和特色。因此,数学教师要正确对待“双基”,让数学教育的基础更加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