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已逐渐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笔者在这里要说的语文“四读法”教学,就是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入手,通过改进语文教学中教与学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源动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对学生提高语文学习水平,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以及学生学习语文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所谓“四读”,即“自读”、“互读”、“赏读”、“研读”。
一、“自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自读”,就是课前预习。预习得法,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一个鲜明的教学理念——“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定位于:学生的学先于教师的教,即以学生的自读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
怎样才能让自读更深入,更有效地在“自读”的探究中,利用《语文自读方案》,引导学生加强自读,让学生自读有目标、有步骤、有方法?《方案》中设计了五个环节,即“我会读”、“我会查”、“我会问”、“我会答”、“我会写”。“我会读”,要求学生课前将课文读两遍,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初步感知。“我会查”即查一查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及作者简介。“我会问”,要求学生初读课文后,能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问。“我会答”环节中,老师针对本科教学重难点,设计一到两个问题,要求学生课前有一个初步的思考。“我会写”要求学生写一写对好词佳句的赏析,或写一写初读课文后的一些体会。
二、“互读”,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
“互读”这一教学环节,就是力图从尊重学生的这种精神需要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自由抒发感受,实现个性的自主发展。在实践中,我也有了一些粗浅的体会。
课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先在小组内交流各人在自读过程中提出的问题,然后合作探究、解疑,并鼓励学生大胆站起来展示探究成果。让他们在展示中体验成功的乐趣。若遇到的问题比较深奥,常常需要查阅资料才能解决的,就留到课后或第二天再讨论,课中也允许存疑。我们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参与探究,不能做旁观者,要穿针引线,适时点拨,总结归纳。
三、“赏读”,激发学生的情趣
“学会发现美,欣赏美,从而创造美”是“赏读”价值所在。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采用的课堂形式是:学生小组内赏读(学生交流自读成果)——全班交流展示-----教师根据文本的特点适时点拨,指导学生赏读。
1.赏读有意味的语言形式。有意味的语言就是学生赏读的一个重点。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感受语言,把文本中有意味的语言能够经过自己的阅读体验、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感悟,这就是赏读语言的价值所在。
2.赏读人物形象的传神描写。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也是值得赏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要素,教师要善于抓住人物的细节描写,叩击学生的心扉。
3.赏读内涵丰富的意境美。文学作品是讲究意境的。意境好比是文章的灵魂,颇具韵味,看后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
4.赏读作品中的理趣美。“文以载道”,文学作品中往往蕴含了作者对生活、人生的哲理性思考与总结。
5.赏读作品中的情感美。课文中作者的感情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善于去沟通作品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让他们的心灵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四、“研读”,挖掘学生的智趣
“研读”的过程是对课文中深层次的难点问题的探讨。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在这一环节中,可用问题铺垫,引领学生研读课文,突破难点。问题不用太多,一、二个即可。设计研讨的问题可着眼于以下四点。
1.着眼于文本主题的把握。如在教学王愿坚的《七根火柴》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本文的主人公是卢进勇还是无名战士?文章的主人公是谁,是根据文章的主题来确定的。通过这一问题的探究,学生对文章主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2.着眼于写作手法的探讨。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文章题为“背影”,开头花不少笔墨来写“惨淡的家境”,是否显得画蛇添足了?这里,写送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使父爱表现得更加深沉。在探究中学生明白了什么是“铺垫”以及“铺垫”对表现文章主题所起的作用。
3.着眼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我让学生大胆想象:假设破了产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的情景?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很多同学站起来各抒己见。“研读”学习的过程成为了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从而达到开拓学生思维、发展智能的目的。
所谓“四读”,即“自读”、“互读”、“赏读”、“研读”。
一、“自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自读”,就是课前预习。预习得法,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一个鲜明的教学理念——“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定位于:学生的学先于教师的教,即以学生的自读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
怎样才能让自读更深入,更有效地在“自读”的探究中,利用《语文自读方案》,引导学生加强自读,让学生自读有目标、有步骤、有方法?《方案》中设计了五个环节,即“我会读”、“我会查”、“我会问”、“我会答”、“我会写”。“我会读”,要求学生课前将课文读两遍,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初步感知。“我会查”即查一查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及作者简介。“我会问”,要求学生初读课文后,能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问。“我会答”环节中,老师针对本科教学重难点,设计一到两个问题,要求学生课前有一个初步的思考。“我会写”要求学生写一写对好词佳句的赏析,或写一写初读课文后的一些体会。
二、“互读”,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
“互读”这一教学环节,就是力图从尊重学生的这种精神需要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自由抒发感受,实现个性的自主发展。在实践中,我也有了一些粗浅的体会。
课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先在小组内交流各人在自读过程中提出的问题,然后合作探究、解疑,并鼓励学生大胆站起来展示探究成果。让他们在展示中体验成功的乐趣。若遇到的问题比较深奥,常常需要查阅资料才能解决的,就留到课后或第二天再讨论,课中也允许存疑。我们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参与探究,不能做旁观者,要穿针引线,适时点拨,总结归纳。
三、“赏读”,激发学生的情趣
“学会发现美,欣赏美,从而创造美”是“赏读”价值所在。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采用的课堂形式是:学生小组内赏读(学生交流自读成果)——全班交流展示-----教师根据文本的特点适时点拨,指导学生赏读。
1.赏读有意味的语言形式。有意味的语言就是学生赏读的一个重点。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感受语言,把文本中有意味的语言能够经过自己的阅读体验、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感悟,这就是赏读语言的价值所在。
2.赏读人物形象的传神描写。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也是值得赏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要素,教师要善于抓住人物的细节描写,叩击学生的心扉。
3.赏读内涵丰富的意境美。文学作品是讲究意境的。意境好比是文章的灵魂,颇具韵味,看后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
4.赏读作品中的理趣美。“文以载道”,文学作品中往往蕴含了作者对生活、人生的哲理性思考与总结。
5.赏读作品中的情感美。课文中作者的感情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善于去沟通作品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让他们的心灵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四、“研读”,挖掘学生的智趣
“研读”的过程是对课文中深层次的难点问题的探讨。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在这一环节中,可用问题铺垫,引领学生研读课文,突破难点。问题不用太多,一、二个即可。设计研讨的问题可着眼于以下四点。
1.着眼于文本主题的把握。如在教学王愿坚的《七根火柴》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本文的主人公是卢进勇还是无名战士?文章的主人公是谁,是根据文章的主题来确定的。通过这一问题的探究,学生对文章主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2.着眼于写作手法的探讨。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文章题为“背影”,开头花不少笔墨来写“惨淡的家境”,是否显得画蛇添足了?这里,写送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使父爱表现得更加深沉。在探究中学生明白了什么是“铺垫”以及“铺垫”对表现文章主题所起的作用。
3.着眼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我让学生大胆想象:假设破了产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的情景?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很多同学站起来各抒己见。“研读”学习的过程成为了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从而达到开拓学生思维、发展智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