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班级管理是约束小学生行为、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师实现和谐教学氛围的重要方式。而通过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引入激励机制,能够促使小学生自愿加入至班级管理当中,收获更高的管理成效。
关键词:激励机制;小学;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7-266
前言
教师的班级管理方式如果过于传统,将会导致小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故意不听取教师的管教,进而导致班级的学习氛围受到一定的影响。而通过应用激励机制,能够满足小学生渴望被肯定的心理,进而自愿加入至班级管理当中,对自身的行为与习惯做出约束,实现班级的高效管理。
一、激励机制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应用的主要原则
(一)遵循内外结合原则
教师在开展小学班级管理期间,所谓的外部激励,具体所指的是小学生学习之外的满足感。例如:榜样激励等。而所谓的额内在激励,具体所指的是小学生学习以内得到推动的过程,能够确保小学生在教学活动进行期间通过任务目标的实现从而获取满足感[1]。小学教师必须要对小学生自我教育管理意识的行程做出培养,促使小学生在此期间能够得到不断的鼓励,获取一定的成就感、满足感,将自我完善得以实现,通过不断努力、不断学习,从而规范自身的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遵循正负结合原则
所谓的正向激励,就是组织目标同奖励之间相结合的一种期望行为,确保以后能够出现更多同类型行为是此种激励方式的主要目标。所谓的负向激励,就是激励行为同惩罚不相符的一种行为,确保以后同类型的行为能够得到有效约束。教师在开展班级管理期间,必须要将激励原则严格遵守,选取更为适宜的激励方法,促使班级管理工作能够得到强化。
二、激励机制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高效应用对策
(一)竞争激励机制
小学生普遍存在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因此,教师必须要将此特性抓住,从而将其竞争意识激发。例如:将班级小学生的能力、性格与爱好作为依据进行分组,定期考核每个小组的学习成绩、团队纪律以及班级卫生情况,如此,能够将小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增强,从而严格规范与约束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小组能够获得优异成绩做出努力。可以说,通过此种方式,能够促使每一位小学生都能够自主加入至班级管理之中,通过竞争,感受成长与学习的快乐,愿意主动克服困难,并且提升自觉性,进而实现班级管理工作的高效率、高质量开展。
(二)评价激励机制
小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如果犯错,教师通常都会对其进行严厉批评,认为严师出高徒,只有这样小学生才能改正自己的行为。但是,就实际的应用状况而言,由于小学生心理较为脆弱,并且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造成教师在严厉批评小学生后,小學生会出现明知故犯或者是一蹶不振的现象[2]。为了能够将此问题做出处理,教师可以通过评价激励机制的运用,及时赞扬表现良好的小学生,将其学习的热情提升,从而通过努力实现良好习惯的养成与学习成绩的提升。或者,教师可以同犯错、有困难的小学生积极沟通、耐心指导,分析犯错或困难的原因,鼓励其主动道歉或是探寻解决方法。通过此种方式,能够促使小学生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与生活,在犯错的时候能够主动承认错误并且改正;在遇到困难时能够不言放弃,主动探寻解决的办法,从而为小学生未来的良好发展带来一定的协助作用。
(三)榜样激励机制
针对于榜样而言,存在非常大的感染能力,促使每一位小学生都能够自觉学习,从而将自身变得更为优秀。在班级当中,必定会存在纪律好、卫生好、人际好、成绩好的小学生,因此,教师必须要将其榜样作用充分发挥,促使这类小学生能够成为班级中其他同学学习的对象。在相处的过程当中,能够将榜样身上的优点找寻,从而对自身的不足之处进行弥补,达成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目标。除此以外,教师的言行举止也会对小学生产生影响,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在管理班级以及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例如:每节课在课前教师都准时到达教室,从而帮助小学生养成守时的良好习惯,减少小学生旷课、迟到、早退等现象的发生概率。另外,每一位小学生都渴望成为他人的榜样,教师必须要抓住这一点,要求小学生不断规范自身,从而通过自身的良好品行去影响身边的同学,将小学生的潜能挖掘,并且将其在班级中的价值突显。
结束语
综合上述的分析而言,小学生由于好玩、好动等年龄特性,造成其在课堂学习中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等不良行为,给教师班级管理的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而教师通过抓住小学生渴求被肯定、渴求被赞扬的心理,在班级管理中运用激励机制,能够促使小学生自觉遵守班级的制度,规范自身的行为与态度,从而实现班级管理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蔡觐.激励机制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03):107-107.
[2]刘继成,姜银凤.激励机制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8(10):108-108.
关键词:激励机制;小学;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7-266
前言
教师的班级管理方式如果过于传统,将会导致小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故意不听取教师的管教,进而导致班级的学习氛围受到一定的影响。而通过应用激励机制,能够满足小学生渴望被肯定的心理,进而自愿加入至班级管理当中,对自身的行为与习惯做出约束,实现班级的高效管理。
一、激励机制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应用的主要原则
(一)遵循内外结合原则
教师在开展小学班级管理期间,所谓的外部激励,具体所指的是小学生学习之外的满足感。例如:榜样激励等。而所谓的额内在激励,具体所指的是小学生学习以内得到推动的过程,能够确保小学生在教学活动进行期间通过任务目标的实现从而获取满足感[1]。小学教师必须要对小学生自我教育管理意识的行程做出培养,促使小学生在此期间能够得到不断的鼓励,获取一定的成就感、满足感,将自我完善得以实现,通过不断努力、不断学习,从而规范自身的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遵循正负结合原则
所谓的正向激励,就是组织目标同奖励之间相结合的一种期望行为,确保以后能够出现更多同类型行为是此种激励方式的主要目标。所谓的负向激励,就是激励行为同惩罚不相符的一种行为,确保以后同类型的行为能够得到有效约束。教师在开展班级管理期间,必须要将激励原则严格遵守,选取更为适宜的激励方法,促使班级管理工作能够得到强化。
二、激励机制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高效应用对策
(一)竞争激励机制
小学生普遍存在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因此,教师必须要将此特性抓住,从而将其竞争意识激发。例如:将班级小学生的能力、性格与爱好作为依据进行分组,定期考核每个小组的学习成绩、团队纪律以及班级卫生情况,如此,能够将小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增强,从而严格规范与约束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小组能够获得优异成绩做出努力。可以说,通过此种方式,能够促使每一位小学生都能够自主加入至班级管理之中,通过竞争,感受成长与学习的快乐,愿意主动克服困难,并且提升自觉性,进而实现班级管理工作的高效率、高质量开展。
(二)评价激励机制
小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如果犯错,教师通常都会对其进行严厉批评,认为严师出高徒,只有这样小学生才能改正自己的行为。但是,就实际的应用状况而言,由于小学生心理较为脆弱,并且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造成教师在严厉批评小学生后,小學生会出现明知故犯或者是一蹶不振的现象[2]。为了能够将此问题做出处理,教师可以通过评价激励机制的运用,及时赞扬表现良好的小学生,将其学习的热情提升,从而通过努力实现良好习惯的养成与学习成绩的提升。或者,教师可以同犯错、有困难的小学生积极沟通、耐心指导,分析犯错或困难的原因,鼓励其主动道歉或是探寻解决方法。通过此种方式,能够促使小学生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与生活,在犯错的时候能够主动承认错误并且改正;在遇到困难时能够不言放弃,主动探寻解决的办法,从而为小学生未来的良好发展带来一定的协助作用。
(三)榜样激励机制
针对于榜样而言,存在非常大的感染能力,促使每一位小学生都能够自觉学习,从而将自身变得更为优秀。在班级当中,必定会存在纪律好、卫生好、人际好、成绩好的小学生,因此,教师必须要将其榜样作用充分发挥,促使这类小学生能够成为班级中其他同学学习的对象。在相处的过程当中,能够将榜样身上的优点找寻,从而对自身的不足之处进行弥补,达成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目标。除此以外,教师的言行举止也会对小学生产生影响,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在管理班级以及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例如:每节课在课前教师都准时到达教室,从而帮助小学生养成守时的良好习惯,减少小学生旷课、迟到、早退等现象的发生概率。另外,每一位小学生都渴望成为他人的榜样,教师必须要抓住这一点,要求小学生不断规范自身,从而通过自身的良好品行去影响身边的同学,将小学生的潜能挖掘,并且将其在班级中的价值突显。
结束语
综合上述的分析而言,小学生由于好玩、好动等年龄特性,造成其在课堂学习中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等不良行为,给教师班级管理的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而教师通过抓住小学生渴求被肯定、渴求被赞扬的心理,在班级管理中运用激励机制,能够促使小学生自觉遵守班级的制度,规范自身的行为与态度,从而实现班级管理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蔡觐.激励机制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03):107-107.
[2]刘继成,姜银凤.激励机制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8(10):108-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