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19日,意大利记者努兹新书《圣座》出版,书中收录多份出自梵蒂冈的机密文件,展露了教廷内部的权钱斗争。《圣座》凭借其内容敏感度很快成为意大利舆论界的热点,罗马教廷的声誉再次受到冲击。
梵蒂冈解密
其实,意大利多家媒体自年初起收到过来自梵蒂冈的秘密举报,经公布后引起不同程度的反响。教皇本笃十六世还特意下令成立调查小组,搜捕泄密事件的始作俑者。《圣座》以集中直白的方式暴露利益纷争及财政系统的暗箱操作,像是投掷于舆论界的“重磅炸弹”,顿时引起轩然大波,被称为《Vati-leak》(梵蒂冈解密)。
就在梵蒂冈倍受瞩目的时候,教廷内部蹊跷事件接踵而至:宗教事务银行(即梵蒂冈银行)总裁特德斯奇突被革职,他被董事会怀疑玩忽职守;教皇的管家加布里埃尔则因涉嫌泄漏教廷机密被逮捕。
恰巧的是,两人都是教皇信任的下属:特德斯奇本是桑坦德银行意大利分部负责人,2009年受到教皇提名接管宗教财务。教皇登基后多次表示要加强财务系统的监管力度,保持运营透明度,聘用特德斯奇的目的也是希望他能帮助梵蒂冈银行早日列入国际防制洗钱机构的“白名单”。
至于管家加布里埃尔,则是教廷内部为数不多的世俗子弟。出事前,他一直负责照顾教皇的起居。据警方透露,他被逮捕之时,手中还持有教皇大量的私人信件。梵蒂冈发言人随即证实该消息:目前给管家拟定的罪名是盗窃罪,但因情节严重,影响极坏,若罪名成立,他可能面临30年的监禁。教廷后院起火,泄密事件再度升级。
泄密主角受死亡威胁
很快,特德斯奇再次成为意大利报纸头版主角。据《La Stampa》报道,意大利警察在调查另一桩案件时,对他的住宅和工作室进行搜捕,意外搜获了一本记事录,警方怀疑其中附带的文件和书信的内容可能涉及梵蒂冈银行内部机密,于是转交给调查“梵蒂冈银行洗钱案”的罗马检察院。媒体《Il Fatto quotidiano》则报道特德斯奇把一些工作文件印了副本交给亲信,称自己若死亡,这些文件对找到真凶有帮助。另外,他还雇用了保镖和私家侦探。这些后续报道再次给“解密事件”蒙上神秘色彩。
罗马司法部门与梵蒂冈内部已分头展开调查,而“解密事件”的过程和影响则成了媒体和学界热议焦点。“罗马教廷是个封闭的体系,德国纳粹和前苏联的间谍都曾企图潜入圣座探秘,收获甚少。如今通讯技术飞速迅猛,梵蒂冈想做到滴水不漏也极其困难。但今年的事件比较特殊:泄漏文件数量较大,时间跨度集中,内容仅牵涉教廷几位神甫,使用的也是传统的渠道,和‘维基揭密’的运作方式不同。”瑞士宗教历史学家梅尔分析道。
而法国社会学家勒诺尔则认为这很可能是内部斗争的结果:泄密事件中存在一名核心人物——红衣主教贝尔托内是梵蒂冈的国务秘书,权力相当于国家的总理,他深得教皇信任,掌管诸多要务,但行事强硬独断,树敌不少。“从如今的发展态势看,策划者主要目的不是挑战教皇,而是想通过泄密给教皇施加压力。可能是贝尔托内的反对者希望通过曝光内部问题来改变教廷秩序。教皇曾经多次提及改革事宜,却从未付诸行动,而处理内务的贝尔托内根本无心改革。”勒诺尔评价说。
本笃十六世沉默多日后对事件表态,他简短地表达了对其下属的信任,否认内讧的存在,把矛头指向意大利部分媒体,认为他们夸张的新闻报道损坏了教会的形象。他在演讲中表现无奈:“我们的存在、我们的朝圣之路上总是充满艰辛、痛苦和斗争。”这番话触动了不少信徒,他们纷纷指责《圣座》的作者伤害了教皇的感情。但也有民众赞扬记者不畏强权,勇于揭发黑幕。努兹在自己的博客中响应:“作为天主教徒,我能体恤教皇的痛苦。但作为记者,我也应该在新闻前线捍卫新闻自由。”《圣座》的出版商也呼吁记者站出来拥护努兹,以免他受到恶意攻击。
其实,意大利民众在解密事件中关注的不仅是教廷内部的丑闻,还有梵蒂冈和其政府的关系秘闻。《圣座》中也有描述梵蒂冈和右派政府的“隐晦交易”,比如轰动一时的“博弗事件”。博弗是意大利一天主教期刊的主编,曾撰文批评前总理贝卢斯科尼的作风。贝氏控股的新闻集团立刻回击,称博弗是同性恋者,曾通过电话恐吓同性朋友的妻子,因此陷入司法纠纷。博弗被迫辞职,事件在意大利引起极大轰动,记者联名上书,博弗后被证明是清白的。努兹推测这可能是贝卢斯科尼政府和梵蒂冈内部成员联合策划的阴谋。
教廷是意国沉重包袱
对此,意大利作家科拉多表示罗马教廷是意大利社会沉重历史包袱:“梵蒂冈占地面积仅有44公顷,但辐射力极大,甚至阻碍整个国家的世俗化进程。”科拉多当过记者,做过欧洲议员,曾著书揭露梵蒂冈的种种黑幕,他认为这次事端的原因是教皇管理不善:“本笃十六世不是教皇的合适人选,他神学造诣极高,但教皇不只是宗教领袖,也是政治人物,他在内政外交能力上是有所欠缺的。教皇把过多事务交给了国务秘书,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问及事件是否会引发信仰危机,科拉多回答直截了当:“在欧洲,年轻修女几乎绝迹,宗教研讨会的坐席一半是空的。这表明明危机由来已久,泛滥欧洲的神父猥亵儿童事件已经玷污了教廷圣洁的形象。”
也有学者从事件看到梵蒂冈改革的必要性。博洛尼亚大学教授贝斯瑟认为梵蒂冈不仅需要理清和意大利政府的关系,更需要深刻的内部改革:重新定义教皇的身份与角色问题;审核国务秘书一职的必要性;是否应该赋予新教教堂和天主教堂同样的地位;梵蒂冈财务系统的透明度等。
“教皇已经85岁了,在一个‘皇帝’的统治后期,继位始终是大问题。”米兰天主教大学教授乔万里则判断泄密事件最后会影响到教皇的继位问题,“米兰大主教本来是教皇继承人选之一,但梵蒂冈和意大利的关系因这次事件重遭非议,这种情况下,意大利人当选教皇,就很难取信天下。”(编辑/袁红)
梵蒂冈解密
其实,意大利多家媒体自年初起收到过来自梵蒂冈的秘密举报,经公布后引起不同程度的反响。教皇本笃十六世还特意下令成立调查小组,搜捕泄密事件的始作俑者。《圣座》以集中直白的方式暴露利益纷争及财政系统的暗箱操作,像是投掷于舆论界的“重磅炸弹”,顿时引起轩然大波,被称为《Vati-leak》(梵蒂冈解密)。
就在梵蒂冈倍受瞩目的时候,教廷内部蹊跷事件接踵而至:宗教事务银行(即梵蒂冈银行)总裁特德斯奇突被革职,他被董事会怀疑玩忽职守;教皇的管家加布里埃尔则因涉嫌泄漏教廷机密被逮捕。
恰巧的是,两人都是教皇信任的下属:特德斯奇本是桑坦德银行意大利分部负责人,2009年受到教皇提名接管宗教财务。教皇登基后多次表示要加强财务系统的监管力度,保持运营透明度,聘用特德斯奇的目的也是希望他能帮助梵蒂冈银行早日列入国际防制洗钱机构的“白名单”。
至于管家加布里埃尔,则是教廷内部为数不多的世俗子弟。出事前,他一直负责照顾教皇的起居。据警方透露,他被逮捕之时,手中还持有教皇大量的私人信件。梵蒂冈发言人随即证实该消息:目前给管家拟定的罪名是盗窃罪,但因情节严重,影响极坏,若罪名成立,他可能面临30年的监禁。教廷后院起火,泄密事件再度升级。
泄密主角受死亡威胁
很快,特德斯奇再次成为意大利报纸头版主角。据《La Stampa》报道,意大利警察在调查另一桩案件时,对他的住宅和工作室进行搜捕,意外搜获了一本记事录,警方怀疑其中附带的文件和书信的内容可能涉及梵蒂冈银行内部机密,于是转交给调查“梵蒂冈银行洗钱案”的罗马检察院。媒体《Il Fatto quotidiano》则报道特德斯奇把一些工作文件印了副本交给亲信,称自己若死亡,这些文件对找到真凶有帮助。另外,他还雇用了保镖和私家侦探。这些后续报道再次给“解密事件”蒙上神秘色彩。
罗马司法部门与梵蒂冈内部已分头展开调查,而“解密事件”的过程和影响则成了媒体和学界热议焦点。“罗马教廷是个封闭的体系,德国纳粹和前苏联的间谍都曾企图潜入圣座探秘,收获甚少。如今通讯技术飞速迅猛,梵蒂冈想做到滴水不漏也极其困难。但今年的事件比较特殊:泄漏文件数量较大,时间跨度集中,内容仅牵涉教廷几位神甫,使用的也是传统的渠道,和‘维基揭密’的运作方式不同。”瑞士宗教历史学家梅尔分析道。
而法国社会学家勒诺尔则认为这很可能是内部斗争的结果:泄密事件中存在一名核心人物——红衣主教贝尔托内是梵蒂冈的国务秘书,权力相当于国家的总理,他深得教皇信任,掌管诸多要务,但行事强硬独断,树敌不少。“从如今的发展态势看,策划者主要目的不是挑战教皇,而是想通过泄密给教皇施加压力。可能是贝尔托内的反对者希望通过曝光内部问题来改变教廷秩序。教皇曾经多次提及改革事宜,却从未付诸行动,而处理内务的贝尔托内根本无心改革。”勒诺尔评价说。
本笃十六世沉默多日后对事件表态,他简短地表达了对其下属的信任,否认内讧的存在,把矛头指向意大利部分媒体,认为他们夸张的新闻报道损坏了教会的形象。他在演讲中表现无奈:“我们的存在、我们的朝圣之路上总是充满艰辛、痛苦和斗争。”这番话触动了不少信徒,他们纷纷指责《圣座》的作者伤害了教皇的感情。但也有民众赞扬记者不畏强权,勇于揭发黑幕。努兹在自己的博客中响应:“作为天主教徒,我能体恤教皇的痛苦。但作为记者,我也应该在新闻前线捍卫新闻自由。”《圣座》的出版商也呼吁记者站出来拥护努兹,以免他受到恶意攻击。
其实,意大利民众在解密事件中关注的不仅是教廷内部的丑闻,还有梵蒂冈和其政府的关系秘闻。《圣座》中也有描述梵蒂冈和右派政府的“隐晦交易”,比如轰动一时的“博弗事件”。博弗是意大利一天主教期刊的主编,曾撰文批评前总理贝卢斯科尼的作风。贝氏控股的新闻集团立刻回击,称博弗是同性恋者,曾通过电话恐吓同性朋友的妻子,因此陷入司法纠纷。博弗被迫辞职,事件在意大利引起极大轰动,记者联名上书,博弗后被证明是清白的。努兹推测这可能是贝卢斯科尼政府和梵蒂冈内部成员联合策划的阴谋。
教廷是意国沉重包袱
对此,意大利作家科拉多表示罗马教廷是意大利社会沉重历史包袱:“梵蒂冈占地面积仅有44公顷,但辐射力极大,甚至阻碍整个国家的世俗化进程。”科拉多当过记者,做过欧洲议员,曾著书揭露梵蒂冈的种种黑幕,他认为这次事端的原因是教皇管理不善:“本笃十六世不是教皇的合适人选,他神学造诣极高,但教皇不只是宗教领袖,也是政治人物,他在内政外交能力上是有所欠缺的。教皇把过多事务交给了国务秘书,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问及事件是否会引发信仰危机,科拉多回答直截了当:“在欧洲,年轻修女几乎绝迹,宗教研讨会的坐席一半是空的。这表明明危机由来已久,泛滥欧洲的神父猥亵儿童事件已经玷污了教廷圣洁的形象。”
也有学者从事件看到梵蒂冈改革的必要性。博洛尼亚大学教授贝斯瑟认为梵蒂冈不仅需要理清和意大利政府的关系,更需要深刻的内部改革:重新定义教皇的身份与角色问题;审核国务秘书一职的必要性;是否应该赋予新教教堂和天主教堂同样的地位;梵蒂冈财务系统的透明度等。
“教皇已经85岁了,在一个‘皇帝’的统治后期,继位始终是大问题。”米兰天主教大学教授乔万里则判断泄密事件最后会影响到教皇的继位问题,“米兰大主教本来是教皇继承人选之一,但梵蒂冈和意大利的关系因这次事件重遭非议,这种情况下,意大利人当选教皇,就很难取信天下。”(编辑/袁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