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骏诚信风波看媒体的冷静思考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cbl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本期选取《华尔街日报》的《唐骏“学历门”引发热议》和新华社的—篇相关报道,以及法新社的《中国赢得“人才争夺战”曙光初现》文章来点评剖析。前者提出,在面对风波事件时,记者应尽量冷静客观,挖掘事件背后的深意;后者则对“中国的‘海归’故事怎么讲”给出了启发。
  
  当一个风光正劲如日中天的成功人士正在宣传自己的成功可以复制的时候,忽然面临一场严重的诚信危机,方舟子和唐骏各执一词,整个社会随之一片哗然。此时,冷静的声音就显得格外重要。
  当一些国内网站拉出“方舟Vs唐骏:你到底相信谁?”的投票页面时,一些媒体已经将目光投向事件背后的深意:“成功人士”的诚信问题。
  《华尔街日报》7月16日报道《唐骏“学历门”引发热议》一文,并未纠结于方舟子和唐骏到底孰对孰错,而是在导语中就指出了“此事在中国引起人们对专家所谓的学术背景欺诈泛滥现象的热议”。 这一视角与笔者在新华社参与的报道《打工皇帝唐骏学历疑云在中国引爆精英减信话题》(7月9日电)一文不谋而合。   两篇文章都没有将重点放在“唐骏是否毕业于南加州理工大学”的喧闹之上,而是更看重这一事件对社会的影响——人们开始质疑精英人士的诚信,并在激烈争论诚信与成功之间的关系。
  用高度概括的语言交代背景和事件的最新进展,是记者的一种能力,这不仅仅能够让读者在阅读文章时的第一时间掌握前因后果,更是为后文重点的展开做一铺垫。  《华尔街日报》称,这一争论已经成为中国网民的热门话题,也引发了媒体报道的旋风,并指出:专家称这是中国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不仅仅是公司试图证实候选员工的背景时才会遇到的问题。
  报道中采访了咨询公司的董事总经理以及人力资源顾问.从文凭对职业生涯的影响角度切入,揭示学历造假的原因——“中国及亚洲其他地区的雇主过分关注候选员工毕业院校的声望,却较少注意评估他们的经历,再加上中国相对易于购得非法文凭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简历欺诈的现象在中国比在其他地方更为普遍。”
  报道进而触及了中国的社会问题,指出“假文凭的现象显示了中国存在更广泛的社会问题”,“中国的简历欺诈率比其他地方更高”。
  既然是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那么唐骏事件意义何在?方舟子说,唐骏不是个普通的商人,他是年轻人的偶像。方舟子认为爆料这样的人,才使得中国社会缺乏诚信的问题得到了广泛的讨论,才能够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该报道同时提到的一些“学术欺诈”也再次引发人们的关注。而新华社稿件也同时提到汪晖事件,将报道放在一个更广泛的范围内,讨论诚信问题的社会影响。
  今年3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汪晖20多年前的博士论文《反抗绝望》被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彬彬指出存在多处抄袭,引发一场学术地震。
  新华社稿件指出,学术诚信与商业诚信同样重要,而公众人物影响力更大,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也就更大。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张鸣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唐骏和汪晖都拥有大批的年轻拥趸,倘若造假属实,将产生极为恶劣的影响,甚至动摇整个社会的价值判断。
  正如方舟子所说,诚信是社会的基石。  新华社稿件说,诚信对于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对于诚信危机之外的“能力”,并不能全盘否认。记者试图区别对待“能力”和“诚信。”  稿件尽量公平客观,反应社会真实的声音,除了反对唐骏造假的声音之外,记者还引用了“力挺”唐骏的声音。  红麦聚信(北京)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刘兴亮认为,如果唐骏确实曾经借用过加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这个头衔,对于唐骏这样的创业导师来说,至多是多了一个瑕疵,还称不上是污点,只能算是“瑕不掩瑜”。
  但是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新发现》杂志主编严锋认为:“我们没有怀疑唐骏的能力……但是,光学历造假这一件事,就足以蒙羞。”  《华尔街日报》的记者和新华社记者都试图通过电话联系唐骏本人,但是遗感的是,都未获得成功。  新华社稿件最后提出,一些人建议唐骏道歉,但是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道歉问题,更多专家认为,要营造诚信氛围,中国还需要解决一些体制机制上的问题,包括人才资源管理上的问题。在制度不完善的环境下,一些不学无术、造假说谎的人,可以顺利爬到高位,这使得那些埋头苦读、苦干的人,从一开始就站在不公平的竞争起点上。  综合两篇稿件来看,在面对风波事件时,记者应尽量冷静客观,不要流于事件表面的争执,而应该挖掘其背后的深意,将稿件可以言说的内容推向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作者系新华社对外部记者)
其他文献
2011年的全国“两会”审查并通过了“十二五”规划纲要等报告,描绘了未来五年中国的发展蓝图,备受世界舆论和国际受众关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遵循“三贴近”原则,发挥多语种、多媒体优势,突出外宣特色,努力为实现“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国家意志与公民表达    “两会”期间,国际台推出特别策划“国家意志与公民表达——125个人的‘十二五’”,以音频、视频、网
期刊
2010年9月,笔者从新华社对外部调到华盛顿分社担任经济记者,由国内从事对外报道的阵地来到了与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彭博等国际一流媒体同场竞技的国际新闻报道工作的第一线。在紧张而兴奋的工作中,笔者既体会到在华府这座全球“新闻富矿”中开采“新闻宝石”的忙碌和充实的节奏;也感受到,在这个微观层面上,如果努力以新华社“阵地前移”、打造世界性现代国家通讯社的目标来要求自己,便会得到较大的提高与收获。  
期刊
iPad和iPhone4风靡全球——传播进入移动新媒体时代    2010年,苹果公司推出的两款新产品iPad和iPhone4在全球热销,引无数“果丝”(指“苹果”粉丝)争先恐后购买。  iPad为何如此受欢迎?用苹果公司CEO史蒂夫·乔布斯的话来说,iPad是革命性的产品,它比笔记本电脑更方便,比智能手机更强大。  iPhone4为何如此受欢迎?因为iPhone4使智能手机的功能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期刊
2010年12月中旬,云南省组织了“七彩云南·香格里拉”系列活动,赴加拿大举办“香格里拉”大型图片展等五项涉藏外宣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选准地点 面向主流社会    此次活动地点选在加拿大多伦多、温哥华两个人口相对集中的城市,布展地点定在人流密集、交通便利的多伦多和温哥华的中华文化中心,分别在两地举办了云南藏区——香格里拉图片展览、“七彩云南·香格里拉”推介会,向来宾发送了一批介绍云南、香格
期刊
中国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简称“名城会”)是一项由国家文化部、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办,南京市政府、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承办的国际文化盛会。2010年10月20日至24日为期5天的“2010名城会”以“文化,让城市更精彩”为主题,积极对接2010上海世博会,预热2014南京青奥会,共举办了五洲风采、华夏神韵、情系青奥、锦绣江南、文创
期刊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0中国(宁夏)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暨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经贸论坛(简称“宁洽会暨首届中阿经贸论坛”)于2010年9月26日至30日在宁夏银川成功举办。“宁洽会暨首届中阿经贸论坛”是集论坛研讨、商品展览、经贸交流、招商引资为一体的国家级、国际性综合会议。共有66个国家、地区和国际机构及24个中央部委、31个省市自治区
期刊
今年七月不太平。紫金矿业旗下铜矿污水池渗漏污染福建汀江,大连新港输油管道爆炸起火造成大连港湾油污染,一南一北两起事件迅速成为今年的重大环境新闻,引发了海内外媒体和公众的高度关注。  上市公司紫金矿业旗下的铜矿7月3日发生污水渗漏,导致汀江水污染,下游部分网箱鱼死亡,而这一信息的最终披露,却是时隔九天后的7月12日。对这一事件,海内外媒体同样关注,一些外媒在采用新华社、《中国日报》等媒体报道后还派记
期刊
在延安的清凉山下,当年有一位“洋红军”的身影引人瞩目。他高鼻粱,身着灰粗布红军服,时而披上白大褂,到战地医院抢救伤病员,时而跨着小相机到机场参加接待外国来访者……他就是被人称为“万能洋博士”的马海德大夫。  马大夫原名乔治·海德姆,祖籍黎巴嫩,出身于美国一个钢铁工人的家庭。他1933年在日内瓦医科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到上海开设诊所行医。  在上海,他先后认识了几位进步友人如路易·艾黎、史沫特莱
期刊
交际和思维是语言的两个基本功能,犹如硬币的两面,不易分割。外宣工作要求从业者使用语言的交际功能改变受众的思维定势,好像把一枚硬币的两个面切开,难度很大。这是外宣“入脑、入心”难的根本原因,也可以理解为传播者和受众话语体系的不对接。克服这一困难,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国际性议题,展现国家形象,阐述中国观点。现以“气候变化”这一国际性议题为例来说明如何克服外宣工作的难点。    以重大国际议题为契合点   
期刊
2009年,外文出版社抓住法兰克福书展中国主宾国的重大时机,推出多文种版的《从甲骨文到E-Publications——跨越三千年的中国出版》一书,以其权威的内容、独特的视角、国际化的设汁,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也为我们的学术外宣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    抓住重大时机,进行选题策划    法兰克福书展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图书博览会,而2009年则是中国第一次成为这一盛会的主宾国,届时所有的人都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