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为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纳博科夫创作的《洛丽塔》无处不凸显华美新奇的文体风格。其写作风格华美多变,象征、非确定性的讽喻技法和美学诉求体现在浓郁诗意的精致妙喻长句中。小说不是诗,却“一切皆在诗的高度之上”。然而在这绚丽的风格下,却是贯穿全文的病态情欲所交织的悲剧审美情感。文章从充满张力的文本风格出发,分析绚丽语言背后人物赤裸的欲望诉求,达到对小说悲剧的审美。
关键词: 《洛丽塔》 文体风格 悲剧美学
《洛丽塔》是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一部绚丽的小说作品。小说讲述了中年教师亨伯特与继女乱伦的情爱之旅。为了接近自己所迷恋的洛丽塔,亨伯特与其母亲黑兹夫人结婚,开始了与洛丽塔的乱伦之恋。在纳博科夫充满诗意的文笔下,小说被设计成一座精湛绚丽的艺术花园。诗歌般的语言,是舌尖的舞蹈,耳边的天籁;恰到好处的法语,犹若星零的蝴蝶点缀;诙谐精巧的风格,让人耳目一新;多谢纳博科夫在昆虫学方面所具有的兴趣和天分,更使得他的作品透着细致入微。不得不叹服《洛丽塔》这座长期以来被评为“世界级的禁书”的秘密花园,尽管饱受社会争议,但无愧于它的闻名遐迩,大放异彩。但是小说却不乏露骨乱伦的病态情欲描述,自出版就遭责难而非议不断。连作者也自责:“我究竟犯了什么样的罪恶?‘教唆犯’或‘犯罪者’——这就是我为整个世界写出了一个梦幻中的可怜的小女孩后所得到的字眼。”[1]纳博科夫的担心不无道理。《洛丽塔》的出版在世界掀起讨伐不伦畸形恋的大潮,被读者看做“精神病学界的一本经典之作”[9]。
一、恣意张扬的诗性与语言
作为精通俄、法、英三种语言的语言大师,纳博科夫可谓倾尽其能。尽管纳博科夫曾叹言:“我个人的悲剧是,我不得不放弃我的天然语言,那无所束缚,无比灵活的俄语,而采用二流的英语,失去了任何的设备。”然而不得不承认,恰恰源于他那精通各国语言的天分,让他突破传统叙事手法,将多国语言穿插其中,形成新的文体加上创造性的生造词,令人耳目一新。作者在大多角色里生动地将自己的故事渗入其中,从而摆脱了现实世界里思想、意识、社会道德伦理的禁锢,用文字大胆表达出了更多思想里虚拟的感情境界,让洛丽塔里的角色在情感欲望、躯体和潜意识更达到并获得了一种人心相融合的愉悦欢快甚至极乐狂喜的视觉和思维感觉。
文中纳博科夫大量运用了富有节奏感且对仗的短句给予读者阅读的美感,如:“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10]让人禁不住猜想拥有这个美丽名字的美丽人儿是多么惹人怜惜,她的美,她的名,她悲剧的命运都赋予了深深的韵味。并且洛丽塔名字不断重复也是纳博科夫展开故事的叙事手法:“在早晨,她就是洛,普普通通的洛穿一只袜子,身高四尺十英寸。穿上宽松裤时,她是洛拉。在学校里她是多丽。正式签名时,她是多洛雷斯。可是在我的怀里,她永远是洛丽塔。”[10]多变的名字也暗示了洛丽塔复杂波动的一生。带给读者强烈的阅读快感的同时,循序推进了故事的曲折性。
文中不乏亦别具匠心的象征手法。前面提到,纳博科夫创造性地运用生造词,例如“nymphet”原来自希腊神话中的“nymph”一词,指居住山水中的仙女,亦指一种发育不完全的昆虫幼虫,在小说中纳博科夫以此暗示早熟的性感少女,既拥有仙女般的外表,又有幼虫般的稚嫩,更象征洛丽塔美丽的外表下掩藏幼虫般丑陋粗俗的内心。
二、绚丽的欢乐,无法承受的美丽
小说中亨伯特是美的敏锐发现者,儿时的记忆散落在明媚的阳光中,带有芬芳的落日余晖、干净的沙滩、可爱的狗狗,一草一木之中,亨伯特都赋予一种诗性的美。栖息于自己所构筑的诗性世界中,亨伯特发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对诗意生活的热烈追求。然而亨伯特对纯净美的追求并不仅仅来自大自然,还来自美得令人窒息的幼女胴体。性感早熟的洛丽塔无时无刻不唤起亨伯特体内深处的力比多,拨弄内心深处那根诗意的心弦。在洛丽塔身上,亨伯特的诗意和欢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纳博科夫诗性的语言使自然和少女的胴体浑然一体,构成一幅绚丽多姿的图画,置身其中,亨伯特的生命得到充盈的体现。但是为了满足自己美感的追求,他不择手段地将洛丽塔粗暴占有,亨伯特暴露出世故狡黠、自私冷酷的人性阴暗面,从滋长杀害黑兹的心到后来阻止洛丽塔流离中途逃跑,数次对洛丽塔身边出现的男孩子报以高度的防备和戒心,无一不显露其自私又脆弱的人性。
亨伯特的老练世故理智地告诉他和洛丽塔之间的不伦之恋是不道德的,他的负罪心让他不忍对洛丽塔的无理取闹多加苛责,然而他无法放弃对于洛丽塔的疯狂迷恋,于是提心吊胆地带着洛丽塔颠沛流离寄宿各个汽车旅店,绝望疲惫地奔走在逃避现实世界的恐惧路途。故事后面落魄的洛丽塔不得已向亨伯特伸出求救之手,亨伯特看到昔日的性感少女早已光辉消失尽殆,已为人妇,身材臃肿,面目浮肿,仍然不改初心:“不要紧,纵然她的眼睛黯然如近视的鱼眼,纵然她的乳头肿胀,溢出乳汁来,纵然她那美丽,年轻,鲜嫩,天鹅绒般纤软的三角区被玷污了,被撕裂了……我仍会万般柔情翻涌,我的洛丽塔。”[10]不禁为亨伯特动容,为纳博科夫叹服。让我们在看到人性阴暗面的同时也“至深者呼唤至深者”。正如胡宗建所言:“文学以凸现个体生命为旨归,是对于人生之谜的追寻,文学是‘至深者呼唤至深者’的神圣话语,是人性的探寻和呈现。它永远在追问,命名,又重新涂掉。”[6]
从某种程度上讲,亨伯特与洛丽塔之间失衡的追逐,是一个中年男子对12岁不谙世事的未成年少女的扑捉、诱奸的过程。尽管《洛丽塔》是以恋童癖的病态情欲为主题的,是罪恶而丑陋的,但恰恰“丑往往比美更能揭示内在的真实”,并能“表现人们的内心世界里最深邃的东西”[7]。甜蜜又痛苦的回忆使亨伯特游离与梦幻与现实之间,时时刺痛他并唤起他曾不敢正视的事实:“我们漫长的旅程……回头望望,对我们而言不过是一堆翻得破破烂烂的地图,折角残损的书,废旧的轮胎,和她在夜晚里的抽泣——这个夜晚——每个夜晚——每当我假装睡着的时候。”[10]纳博科夫精湛的创作艺术将乱伦之恋化为夺人心魄的不朽爱情。借波德莱尔之言:“丑恶经过艺术的表现化为美,带有韵律和节奏的痛苦使精神充满了一种平静的快乐,这是艺术的奇妙的特权之一。”[8]《洛丽塔》犹如一面镜子,身在其间,人性的阴暗、爱的自私无私矛盾对立,看见自己的影子,有自省有喜悦有酸涩;《洛丽塔》带给我们的,犹如一股清风拂面,洗礼过后的睿智与超越,令人动容,回味无穷。 三、战栗的欲望悲剧美学
在鲍姆加登将审美活动归类于认识活动后,康德从感官和理性方面把美与欲、美与善区别开来,审美首次成为独立于认识活动的生命活动形态。尼采更是认为“真理是丑陋的”[4],他提倡把“理想化的基本力量(肉体,醉,太多的兽性)大白于天下”,“把艺术的不道德大白于天下”[4]。尼采这种视审美的人生态度为一种非理性的人生态度和亨伯特一拍即合,那就是美是强烈欲求之所系,求爱就是实践美,求爱的意志使人甘愿赴死,这些理论最终成为亨伯特命运的写照。亨伯特的病态情欲是非道德的,不为社会所容忍的异类情感,然而亨伯特对于洛丽塔既是性的爱,又是灵魂的爱。这爱夹杂着欲望,亦渗透了灵魂。与其说亨伯特是欲望的追随者,不如说是美的捕捉者。亨伯特对洛丽塔的迷恋本源自他内心的美感心理。从初见洛丽塔亨伯特的强烈心理反应,以及文中多次的变态心理意淫无一不显示其对于欲望的深深渴望和敏感追捕。欲望从来都是丑陋的代名词,但是在纳博科夫的笔下,欲望却是一种美到极致无法拒绝的诱惑。他内心炽热的情感叙述可以讲是欲望叙述。本质上来说,亨伯特毫无疑问是一个发狂患病的性变态者,洛丽塔的美活灵活现,无时无刻不牵动亨伯特充满情欲的眼睛,幻化为作者诗意的审美。正是这种无怨无悔不择手段的狂热痴爱,让肤浅世俗的欲升华到了艺术追求的高度。
在西方哲学中,欲望向来是非理性的表达,与正统的理性思想格格不入。在西方传统的道德观念中,欲望一直是缺失,被压抑的,丧失了积极的生产性。由于欲望不在场,众多西方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多处于欲望压抑的悲剧性命运。与此对照,亨伯特的情色欲望则是非压抑性的,它喷薄而出,放纵狂欢,是尼采酒神精神浑然忘我的癫狂再现。正是这种具有积极性和生产性的德勒兹式的欲望主义给小说抹上了后现代唯物主义欲望观的特色。后现代主义中的欲望不再是个体性的,而是社会性的生产,这使欲望的表达和人性的释放易失控,造成了小说主要人物命运的悲剧性,带来了独特的悲剧美学。《洛丽塔》的悲剧在于亨伯特对情欲的无止境追求当成了对自然的体验,忽略了其体验的社会性结果。
四、结语
尽管《洛丽塔》饱受有悖社会道德和伦理的争议,讲述了一段轰烈的、绝望绝美的、不为世人所接受的旷世畸恋,还曾被冠以低俗色情文学,但不得不承认阅读完全书并没有产生一丝一毫所谓的粗鄙低俗的情欲杂念,有的反而是对爱炽热的感触,对悲剧深沉的思考,以及人性无限可能性的探索和对另类人物的理解宽容。痛苦和磨难都具有发人深省的独特意义。更难得的是,尽管是悲剧,全书无论是语言文字、韵律节奏还是内涵无一不流动诗意的美感。纳博科夫无愧是语言的大师和艺术的诗人,《洛丽塔》亦当之无愧为文坛一朵璀璨绚丽的奇葩。
参考文献:
[1]R.Karl.The American Novels[M].New York:Harper
关键词: 《洛丽塔》 文体风格 悲剧美学
《洛丽塔》是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一部绚丽的小说作品。小说讲述了中年教师亨伯特与继女乱伦的情爱之旅。为了接近自己所迷恋的洛丽塔,亨伯特与其母亲黑兹夫人结婚,开始了与洛丽塔的乱伦之恋。在纳博科夫充满诗意的文笔下,小说被设计成一座精湛绚丽的艺术花园。诗歌般的语言,是舌尖的舞蹈,耳边的天籁;恰到好处的法语,犹若星零的蝴蝶点缀;诙谐精巧的风格,让人耳目一新;多谢纳博科夫在昆虫学方面所具有的兴趣和天分,更使得他的作品透着细致入微。不得不叹服《洛丽塔》这座长期以来被评为“世界级的禁书”的秘密花园,尽管饱受社会争议,但无愧于它的闻名遐迩,大放异彩。但是小说却不乏露骨乱伦的病态情欲描述,自出版就遭责难而非议不断。连作者也自责:“我究竟犯了什么样的罪恶?‘教唆犯’或‘犯罪者’——这就是我为整个世界写出了一个梦幻中的可怜的小女孩后所得到的字眼。”[1]纳博科夫的担心不无道理。《洛丽塔》的出版在世界掀起讨伐不伦畸形恋的大潮,被读者看做“精神病学界的一本经典之作”[9]。
一、恣意张扬的诗性与语言
作为精通俄、法、英三种语言的语言大师,纳博科夫可谓倾尽其能。尽管纳博科夫曾叹言:“我个人的悲剧是,我不得不放弃我的天然语言,那无所束缚,无比灵活的俄语,而采用二流的英语,失去了任何的设备。”然而不得不承认,恰恰源于他那精通各国语言的天分,让他突破传统叙事手法,将多国语言穿插其中,形成新的文体加上创造性的生造词,令人耳目一新。作者在大多角色里生动地将自己的故事渗入其中,从而摆脱了现实世界里思想、意识、社会道德伦理的禁锢,用文字大胆表达出了更多思想里虚拟的感情境界,让洛丽塔里的角色在情感欲望、躯体和潜意识更达到并获得了一种人心相融合的愉悦欢快甚至极乐狂喜的视觉和思维感觉。
文中纳博科夫大量运用了富有节奏感且对仗的短句给予读者阅读的美感,如:“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10]让人禁不住猜想拥有这个美丽名字的美丽人儿是多么惹人怜惜,她的美,她的名,她悲剧的命运都赋予了深深的韵味。并且洛丽塔名字不断重复也是纳博科夫展开故事的叙事手法:“在早晨,她就是洛,普普通通的洛穿一只袜子,身高四尺十英寸。穿上宽松裤时,她是洛拉。在学校里她是多丽。正式签名时,她是多洛雷斯。可是在我的怀里,她永远是洛丽塔。”[10]多变的名字也暗示了洛丽塔复杂波动的一生。带给读者强烈的阅读快感的同时,循序推进了故事的曲折性。
文中不乏亦别具匠心的象征手法。前面提到,纳博科夫创造性地运用生造词,例如“nymphet”原来自希腊神话中的“nymph”一词,指居住山水中的仙女,亦指一种发育不完全的昆虫幼虫,在小说中纳博科夫以此暗示早熟的性感少女,既拥有仙女般的外表,又有幼虫般的稚嫩,更象征洛丽塔美丽的外表下掩藏幼虫般丑陋粗俗的内心。
二、绚丽的欢乐,无法承受的美丽
小说中亨伯特是美的敏锐发现者,儿时的记忆散落在明媚的阳光中,带有芬芳的落日余晖、干净的沙滩、可爱的狗狗,一草一木之中,亨伯特都赋予一种诗性的美。栖息于自己所构筑的诗性世界中,亨伯特发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对诗意生活的热烈追求。然而亨伯特对纯净美的追求并不仅仅来自大自然,还来自美得令人窒息的幼女胴体。性感早熟的洛丽塔无时无刻不唤起亨伯特体内深处的力比多,拨弄内心深处那根诗意的心弦。在洛丽塔身上,亨伯特的诗意和欢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纳博科夫诗性的语言使自然和少女的胴体浑然一体,构成一幅绚丽多姿的图画,置身其中,亨伯特的生命得到充盈的体现。但是为了满足自己美感的追求,他不择手段地将洛丽塔粗暴占有,亨伯特暴露出世故狡黠、自私冷酷的人性阴暗面,从滋长杀害黑兹的心到后来阻止洛丽塔流离中途逃跑,数次对洛丽塔身边出现的男孩子报以高度的防备和戒心,无一不显露其自私又脆弱的人性。
亨伯特的老练世故理智地告诉他和洛丽塔之间的不伦之恋是不道德的,他的负罪心让他不忍对洛丽塔的无理取闹多加苛责,然而他无法放弃对于洛丽塔的疯狂迷恋,于是提心吊胆地带着洛丽塔颠沛流离寄宿各个汽车旅店,绝望疲惫地奔走在逃避现实世界的恐惧路途。故事后面落魄的洛丽塔不得已向亨伯特伸出求救之手,亨伯特看到昔日的性感少女早已光辉消失尽殆,已为人妇,身材臃肿,面目浮肿,仍然不改初心:“不要紧,纵然她的眼睛黯然如近视的鱼眼,纵然她的乳头肿胀,溢出乳汁来,纵然她那美丽,年轻,鲜嫩,天鹅绒般纤软的三角区被玷污了,被撕裂了……我仍会万般柔情翻涌,我的洛丽塔。”[10]不禁为亨伯特动容,为纳博科夫叹服。让我们在看到人性阴暗面的同时也“至深者呼唤至深者”。正如胡宗建所言:“文学以凸现个体生命为旨归,是对于人生之谜的追寻,文学是‘至深者呼唤至深者’的神圣话语,是人性的探寻和呈现。它永远在追问,命名,又重新涂掉。”[6]
从某种程度上讲,亨伯特与洛丽塔之间失衡的追逐,是一个中年男子对12岁不谙世事的未成年少女的扑捉、诱奸的过程。尽管《洛丽塔》是以恋童癖的病态情欲为主题的,是罪恶而丑陋的,但恰恰“丑往往比美更能揭示内在的真实”,并能“表现人们的内心世界里最深邃的东西”[7]。甜蜜又痛苦的回忆使亨伯特游离与梦幻与现实之间,时时刺痛他并唤起他曾不敢正视的事实:“我们漫长的旅程……回头望望,对我们而言不过是一堆翻得破破烂烂的地图,折角残损的书,废旧的轮胎,和她在夜晚里的抽泣——这个夜晚——每个夜晚——每当我假装睡着的时候。”[10]纳博科夫精湛的创作艺术将乱伦之恋化为夺人心魄的不朽爱情。借波德莱尔之言:“丑恶经过艺术的表现化为美,带有韵律和节奏的痛苦使精神充满了一种平静的快乐,这是艺术的奇妙的特权之一。”[8]《洛丽塔》犹如一面镜子,身在其间,人性的阴暗、爱的自私无私矛盾对立,看见自己的影子,有自省有喜悦有酸涩;《洛丽塔》带给我们的,犹如一股清风拂面,洗礼过后的睿智与超越,令人动容,回味无穷。 三、战栗的欲望悲剧美学
在鲍姆加登将审美活动归类于认识活动后,康德从感官和理性方面把美与欲、美与善区别开来,审美首次成为独立于认识活动的生命活动形态。尼采更是认为“真理是丑陋的”[4],他提倡把“理想化的基本力量(肉体,醉,太多的兽性)大白于天下”,“把艺术的不道德大白于天下”[4]。尼采这种视审美的人生态度为一种非理性的人生态度和亨伯特一拍即合,那就是美是强烈欲求之所系,求爱就是实践美,求爱的意志使人甘愿赴死,这些理论最终成为亨伯特命运的写照。亨伯特的病态情欲是非道德的,不为社会所容忍的异类情感,然而亨伯特对于洛丽塔既是性的爱,又是灵魂的爱。这爱夹杂着欲望,亦渗透了灵魂。与其说亨伯特是欲望的追随者,不如说是美的捕捉者。亨伯特对洛丽塔的迷恋本源自他内心的美感心理。从初见洛丽塔亨伯特的强烈心理反应,以及文中多次的变态心理意淫无一不显示其对于欲望的深深渴望和敏感追捕。欲望从来都是丑陋的代名词,但是在纳博科夫的笔下,欲望却是一种美到极致无法拒绝的诱惑。他内心炽热的情感叙述可以讲是欲望叙述。本质上来说,亨伯特毫无疑问是一个发狂患病的性变态者,洛丽塔的美活灵活现,无时无刻不牵动亨伯特充满情欲的眼睛,幻化为作者诗意的审美。正是这种无怨无悔不择手段的狂热痴爱,让肤浅世俗的欲升华到了艺术追求的高度。
在西方哲学中,欲望向来是非理性的表达,与正统的理性思想格格不入。在西方传统的道德观念中,欲望一直是缺失,被压抑的,丧失了积极的生产性。由于欲望不在场,众多西方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多处于欲望压抑的悲剧性命运。与此对照,亨伯特的情色欲望则是非压抑性的,它喷薄而出,放纵狂欢,是尼采酒神精神浑然忘我的癫狂再现。正是这种具有积极性和生产性的德勒兹式的欲望主义给小说抹上了后现代唯物主义欲望观的特色。后现代主义中的欲望不再是个体性的,而是社会性的生产,这使欲望的表达和人性的释放易失控,造成了小说主要人物命运的悲剧性,带来了独特的悲剧美学。《洛丽塔》的悲剧在于亨伯特对情欲的无止境追求当成了对自然的体验,忽略了其体验的社会性结果。
四、结语
尽管《洛丽塔》饱受有悖社会道德和伦理的争议,讲述了一段轰烈的、绝望绝美的、不为世人所接受的旷世畸恋,还曾被冠以低俗色情文学,但不得不承认阅读完全书并没有产生一丝一毫所谓的粗鄙低俗的情欲杂念,有的反而是对爱炽热的感触,对悲剧深沉的思考,以及人性无限可能性的探索和对另类人物的理解宽容。痛苦和磨难都具有发人深省的独特意义。更难得的是,尽管是悲剧,全书无论是语言文字、韵律节奏还是内涵无一不流动诗意的美感。纳博科夫无愧是语言的大师和艺术的诗人,《洛丽塔》亦当之无愧为文坛一朵璀璨绚丽的奇葩。
参考文献:
[1]R.Karl.The American Novels[M].New York:Har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