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顺丰速运近日获得《支付业务许可证》,再联系到顺丰此前推出电子商务平台、布局便利店等动作,外界纷纷猜测顺丰将进军电子商务。甚嚣尘上的传言,究竟是顺丰的“野心”揭露,还是外界为快递和电商虚构出的一场商业大片?
低调拿牌,顺丰探路网络支付
“顺丰就像是一个谜!”
外界对国内知名快递公司顺丰速运最普遍的看法,就是低调、神秘:10万名员工、两架757飞机、每天200多万票业务、120亿的销售规模……你永远猜不出它下一步究竟会带给你什么样的惊喜。而进入2012年,顺丰又在互联网业界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向支付业务进发!
日前,有消息称,顺丰速运已经拿到了《支付业务许可证》。对于这件喜事,顺丰保持了一贯低调的作风,并未公开。不过,网络导报记者在一份《支付业务许可证》审批情况(截止时间为2011.12.31)文件中看到,一家名为“深圳市泰海网络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的企业获批成功,获批业务类型为“互联网支付”。而根据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注册登记信息显示,该公司的唯一投资方是“深圳市泰海投资有限公司”。据相关知情人士透露,深圳市泰海投资有限公司99%的股权属于顺丰速运董事长王卫,更为巧合的是,该公司的经营场所与“深圳顺丰航空货代有限公司”相同。
所有的证据似乎都在说明,顺丰意欲布局支付业务。据称,顺丰旗下的支付产品“顺丰宝”已于2010年推出,暂时主要用于内部支付,不过,顺丰更大的“野心”可能在于,将运用于电子商务网站支付,借支付业务进军电子商务领域。
2010年7-8月,顺丰开通购物网站“E商圈”,卖起了糕点、茶叶;去年12月,顺丰在深圳的20多家便利店开业,近日又在广东东莞一连注册了8家便利店。电子商务网站、便利店,再到互联网支付,顺风近两年“不务正业”的动作频频,难怪会让互联网人士产生“顺丰将向电子商务及支付平台渗透”的揣测。艾瑞网专家龚文祥甚至在微博中直言:“顺丰快递对电子商务的布局超过大家想象。”
至于为何顺丰不直接从电商平台进入,而是选择从支付业务“曲线”介入,分析称,目前网购行业客户占快递业务量的很大一部分比重,快递进军电商,明显是与电商抢客户,势必会引发网购行业的集体“抗议”。顺丰当然不愿意得罪自己的“大客户”,和电商闹僵。
“票”数太少,快递业无心跨界夺食
除了顺丰的“E商圈”,此前,申通快递创办的“久久票务网”和北京宅急送的商品代销平台“E购宅急送”的开张,已经让外界议论为“快递业跨界反击电商”,如今,顺丰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更给这种说法增加了想象空间。
不过,对于外界神乎其神的传言,顺丰依然保持低调,并未给出回应。记者尝试联系顺丰方面,也未得到相应回复。
但在采访中,中国快递物流咨询网首席顾问徐勇向网络导报记者表示,不管是创办顺丰“E商圈”、开便利店,还是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并非是顺丰有意向电子商务市场进军,它的目的,应该是“强化它的快递核心业务”。
“顺丰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对它今后的代收付货款业务有帮助。”徐勇认为,顺丰宝的推行,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顺丰的运营效率,同时能增加现金流、降低资金回笼的风险。
而开办便利店,进入零售业,不仅可以帮助顺丰降低快递成本、增加站点收件和派送模式,而且,更便于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对于开通“E商圈”,则是出于增加利润的需要。快递由于竞争激烈,人工物料成本的上涨很难通过提价转移给消费者,而且还经常需要为了争取订单而变相降价。“快递企业办的网购,基本处在‘代理’阶段。它主要是帮忙卖东西,从中间赚取差价,赚取一些代理费,与真正的电商平台性质不同。”徐勇介绍。
在徐勇看来,顺丰的一系列措施,都是围绕快递核心业务展开的增值服务和个性化服务,是辅助快递业务做得更出色。
事实上,快递企业也有自知之明,与京东、当当等电商巨头相比,他们手里的“票”还太少——即使有几家已经开始做网购生意,但“他们在电子商务所占的市场份额连0.1%都不到”。
合作共赢,内部竞争甚于行业侵吞
电商和快递的关系很敏感!
他们相互依赖,却又都对对方心存不满。
现阶段,电商野蛮式的发展速度与快递步伐明显不均衡。爆仓等情况的日益严重,让电商颇有微词,马云甚至公开指责:“我们发现(现阶段)所有抱怨、投诉都来自物流。”
为弥补物流短板,电商纷纷加大物流投入,转身做起了自建物流。如今,京东商城70%以上的业务可以实现自主配送,凡客、麦考林的自主配送服务也不甘落后。
对此,快递业怨声载道。本以为傍上电商这个大款,能增加快递业务量,赚个盆钵满满,没想到,最终沦为电商的“跑腿伙计”,失去价格话语权,只能拿到极薄的利润不说,名声也每每受累,如今电商又做起了物流生意,分明“是在跟物流抢市场”。
有攻击就要有反击——这是商业大片最普遍的逻辑。于是,喜欢看热闹的观众认为,快递企业跨界做电商作为反击,是顺理成章的事。但这种跨界抢地盘的理论真能站住脚吗?
徐勇不以为然,他认为,无论是电商做物流,还是快递延伸电商业务,都不是一时冲动下的斗气之举。“电商做快递,不是为了做快递而做快递。”他举例说,比如代收付货款业务,如果交给快递公司做,它的回款周期会延长,自己做可以大大缩短资金回笼周期。另外,还有很多个性化的需求,比如给客户运送电冰箱,不能倾斜、平躺置放,最大角度不能超过45度,这些需求要求电商企业自己做才能放心。
“外来者并不是刺激市场竞争的最终因素,客户体验才是。”徐勇表示,“电商也好,快递也好,都是根据客户的体验来作出调整。如果客户体验不好,企业就会相应作出行动,比如改变自己的商业模式,改进自己的服务等,以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企业能否做大做强,立足于竞争,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客户的满意度,市场的认同度。纵观如今的电商业和快递业,市场竞争非常集中,行业内的优胜劣汰很严重,尤其是电商行业,尚处在为生存而搏杀的红海阶段。显然,各自行业内的竞争远远大于两个行业间的跨界竞争。在这种形势下,融合和合作才是快递和电商两个行业最明智的关系定位。借用徐勇的话说:“电商很牛,但快递一放假,不也一样要关门吗?快递得罪电商,快递单量就成问题。”行业间不合作,甚至是相互抢夺,只会两败俱伤。如今当务之急,是各自做好各自的事,在本行业立足,避免在行业内的竞争中被兼并、重组,成为“大鱼”腹中之物的命运。
低调拿牌,顺丰探路网络支付
“顺丰就像是一个谜!”
外界对国内知名快递公司顺丰速运最普遍的看法,就是低调、神秘:10万名员工、两架757飞机、每天200多万票业务、120亿的销售规模……你永远猜不出它下一步究竟会带给你什么样的惊喜。而进入2012年,顺丰又在互联网业界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向支付业务进发!
日前,有消息称,顺丰速运已经拿到了《支付业务许可证》。对于这件喜事,顺丰保持了一贯低调的作风,并未公开。不过,网络导报记者在一份《支付业务许可证》审批情况(截止时间为2011.12.31)文件中看到,一家名为“深圳市泰海网络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的企业获批成功,获批业务类型为“互联网支付”。而根据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注册登记信息显示,该公司的唯一投资方是“深圳市泰海投资有限公司”。据相关知情人士透露,深圳市泰海投资有限公司99%的股权属于顺丰速运董事长王卫,更为巧合的是,该公司的经营场所与“深圳顺丰航空货代有限公司”相同。
所有的证据似乎都在说明,顺丰意欲布局支付业务。据称,顺丰旗下的支付产品“顺丰宝”已于2010年推出,暂时主要用于内部支付,不过,顺丰更大的“野心”可能在于,将运用于电子商务网站支付,借支付业务进军电子商务领域。
2010年7-8月,顺丰开通购物网站“E商圈”,卖起了糕点、茶叶;去年12月,顺丰在深圳的20多家便利店开业,近日又在广东东莞一连注册了8家便利店。电子商务网站、便利店,再到互联网支付,顺风近两年“不务正业”的动作频频,难怪会让互联网人士产生“顺丰将向电子商务及支付平台渗透”的揣测。艾瑞网专家龚文祥甚至在微博中直言:“顺丰快递对电子商务的布局超过大家想象。”
至于为何顺丰不直接从电商平台进入,而是选择从支付业务“曲线”介入,分析称,目前网购行业客户占快递业务量的很大一部分比重,快递进军电商,明显是与电商抢客户,势必会引发网购行业的集体“抗议”。顺丰当然不愿意得罪自己的“大客户”,和电商闹僵。
“票”数太少,快递业无心跨界夺食
除了顺丰的“E商圈”,此前,申通快递创办的“久久票务网”和北京宅急送的商品代销平台“E购宅急送”的开张,已经让外界议论为“快递业跨界反击电商”,如今,顺丰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更给这种说法增加了想象空间。
不过,对于外界神乎其神的传言,顺丰依然保持低调,并未给出回应。记者尝试联系顺丰方面,也未得到相应回复。
但在采访中,中国快递物流咨询网首席顾问徐勇向网络导报记者表示,不管是创办顺丰“E商圈”、开便利店,还是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并非是顺丰有意向电子商务市场进军,它的目的,应该是“强化它的快递核心业务”。
“顺丰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对它今后的代收付货款业务有帮助。”徐勇认为,顺丰宝的推行,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顺丰的运营效率,同时能增加现金流、降低资金回笼的风险。
而开办便利店,进入零售业,不仅可以帮助顺丰降低快递成本、增加站点收件和派送模式,而且,更便于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对于开通“E商圈”,则是出于增加利润的需要。快递由于竞争激烈,人工物料成本的上涨很难通过提价转移给消费者,而且还经常需要为了争取订单而变相降价。“快递企业办的网购,基本处在‘代理’阶段。它主要是帮忙卖东西,从中间赚取差价,赚取一些代理费,与真正的电商平台性质不同。”徐勇介绍。
在徐勇看来,顺丰的一系列措施,都是围绕快递核心业务展开的增值服务和个性化服务,是辅助快递业务做得更出色。
事实上,快递企业也有自知之明,与京东、当当等电商巨头相比,他们手里的“票”还太少——即使有几家已经开始做网购生意,但“他们在电子商务所占的市场份额连0.1%都不到”。
合作共赢,内部竞争甚于行业侵吞
电商和快递的关系很敏感!
他们相互依赖,却又都对对方心存不满。
现阶段,电商野蛮式的发展速度与快递步伐明显不均衡。爆仓等情况的日益严重,让电商颇有微词,马云甚至公开指责:“我们发现(现阶段)所有抱怨、投诉都来自物流。”
为弥补物流短板,电商纷纷加大物流投入,转身做起了自建物流。如今,京东商城70%以上的业务可以实现自主配送,凡客、麦考林的自主配送服务也不甘落后。
对此,快递业怨声载道。本以为傍上电商这个大款,能增加快递业务量,赚个盆钵满满,没想到,最终沦为电商的“跑腿伙计”,失去价格话语权,只能拿到极薄的利润不说,名声也每每受累,如今电商又做起了物流生意,分明“是在跟物流抢市场”。
有攻击就要有反击——这是商业大片最普遍的逻辑。于是,喜欢看热闹的观众认为,快递企业跨界做电商作为反击,是顺理成章的事。但这种跨界抢地盘的理论真能站住脚吗?
徐勇不以为然,他认为,无论是电商做物流,还是快递延伸电商业务,都不是一时冲动下的斗气之举。“电商做快递,不是为了做快递而做快递。”他举例说,比如代收付货款业务,如果交给快递公司做,它的回款周期会延长,自己做可以大大缩短资金回笼周期。另外,还有很多个性化的需求,比如给客户运送电冰箱,不能倾斜、平躺置放,最大角度不能超过45度,这些需求要求电商企业自己做才能放心。
“外来者并不是刺激市场竞争的最终因素,客户体验才是。”徐勇表示,“电商也好,快递也好,都是根据客户的体验来作出调整。如果客户体验不好,企业就会相应作出行动,比如改变自己的商业模式,改进自己的服务等,以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企业能否做大做强,立足于竞争,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客户的满意度,市场的认同度。纵观如今的电商业和快递业,市场竞争非常集中,行业内的优胜劣汰很严重,尤其是电商行业,尚处在为生存而搏杀的红海阶段。显然,各自行业内的竞争远远大于两个行业间的跨界竞争。在这种形势下,融合和合作才是快递和电商两个行业最明智的关系定位。借用徐勇的话说:“电商很牛,但快递一放假,不也一样要关门吗?快递得罪电商,快递单量就成问题。”行业间不合作,甚至是相互抢夺,只会两败俱伤。如今当务之急,是各自做好各自的事,在本行业立足,避免在行业内的竞争中被兼并、重组,成为“大鱼”腹中之物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