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深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带领高校整体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力抓手,是可以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增强毕业生高质量高数量创业就业的先锋试点来进行的。
[关 键 词] 双创教师团队;高职院校;素质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1-0028-02
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作出重要部署,并对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加快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高职以培养技能型的工匠人才为特色,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和推广上有得天独厚的基础。深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带领高校整体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力抓手,是可以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增强毕业生高质量高数量创业就业的先锋试点来进行的。自2012年以来,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日趋重视,对推动创业就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在推进过程中我们也清醒地发现了许多无法忽视的问题,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事业发展,在最初的突飞猛进之后就阻滞不前了,无法再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高职院校规模较小,办学实力与本科层级相比较低,资金保障不到位,校内实践平台建设不完备;但是创新创业团队软实力的建设才更加是阻力形成的极大内因。本文作者在调研了辽宁省内一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后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创新创业的概念不明晰,理念落后,无法与专业课改革发展完全紧密结合
创新创业是一体化,并非单方面创业,创新同样能带动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高职教育对于实际操作能力和标准都相对要求较高。技能操作形式并非一成不变,创新并提高技能水平已近乎完全被忽视,一味追求成立创业中心、实现学生个人创业,显然已经进入一个误区。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发展的较好的学校,基本集中在广州、浙江、山西等地,东北是老工业基地,相对来说,小微经济不发达,中小企业生存环境较差,地域性经济发展差异造成的客观因素导致要求在校学生进行个人开店创业,恐怕是不现实且成功率极低的。创业不单单指开公司、开店铺、开网店,还包括岗位创业。岗位创业是指利用现有的岗位资源去创业,以本职工作作为基础不断先前发展,甚至引领行业发展。从学校创业事业和学生自身的发展来看,是脚踏实地,快速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减少成本,可实现、可操作的方法。
目前,各个学校都在轰轰烈烈地做课改,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目标,为了培养人才,为了建设一流大学,我们要将课程改革與新教育形式相匹配。老师不能只是单纯地讲理论,而是要带领学生一起做,这样才能将实践融入课堂教学中。调研得出,目前的课改部分流于形式,从顶层设计到具体操作都存在一定的误区,只研究改造,不区分对待学科,在设计上齐步走,盲目为了课改而课改。课程也分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改革首要针对的是专业课,现在有部分学校已经远离了重点,使课程改革与实际教学出现了脱节。
二、对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重视不够,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欠缺,没有新的教学方式方法,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目前省内各个学校最为短缺的就是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资源,创新创业教育对教师有极高的综合要求,专业能力素质必须要过硬,需要有实践的经历,需要有不断更新的行业动态掌控度,更加需要有责任心和耐心。一般高职院校是以就业指导为主,在基础学科系院设置教研室类机构来行使职能,给学生教授就业指导课程的大部分都是学生辅导员或就业处的行政人员。他们并不完全具备双创教育所要求的学历、经历和知识储备能力,这就凸显了整个创新创业教育队伍专业水平的缺失。
双创型教师需要具备曾经创业的经历,或者说具备能够创业的能力,高职院校留住人才的能力是短板,具备高的素质能力水平的双创型教师大概很少会选择来到高职院校。调研得知,高职院校近些年由于客观原因,流动较为缓慢,几乎没有新鲜血液补充,现有的教师授课时间较长,行业知识更新较少,授课方式仍然停留在单一的传统的课堂讲授上。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完善,没有形成规模,部分老师只是象征性地融合操作实践,并没有针对性。不能发现学生中具有突出创新精神的孩子加以培养,培养方式一概而论,导致感兴趣的学生学不到实在的东西,不感兴趣的学生浪费时间和精力。
三、实践基地建设不完备,实践平台短缺,专业指导帮扶不到位,只是以相关部门为主带动创新创业工作推进,体系建立亟待健全
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行关键在于实践,纸上谈兵肯定是不行的。各个高职院校都有具有自己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的实训室和实训基地,但这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应该是综合化的,甚至是可以真正实现交易的,这样才能带来实战效果。目前省内各个行政区域都建立了创业中心或者创业孵化基地,学校可以就近来选择孵化基地,与之合作进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和推广。表面看来,是有了实践的空间和条件,问题是在使用中存在很多弊端。首先,共用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场地有限;其二,在建设中考虑是共性特征而不是个性打造;其三,学生可支配时间与可使用时间不能够完全契合。
实践基地和实践平台的建设是硬件的缺失,学生即便有了场地,却也没有相应的指导。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光凭借一两个职能部门的力量显然是不可能撑起整个工程的实施的。创新创业与之前的就业指导工作已经全然不同,从主体意愿方面来讲,创新创业要求的是主动地、积极地进行提高和创造;就业指导则是老师进行指导和辅助,从有针对的客体结果来讲,创新创业教育锻炼的是一种能力,是提高就业水平的有效途径,就业指导教育则是直接找寻能够胜任的岗位。故此,从课程的设置、负责的部门、人员的配备、系统的建立各个方面,都应成一系统,上升到校园整体规划的高度上。
问题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任何事物在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总是会有阶段性的矛盾产生,何况是新兴的发展阶段的双创教育。针对以上发现的问题,我们探索着寻求了一些解决之道。 1.加强理论学习,规划顶层设计,完善课改内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必须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了解自己学校的专长,老师的擅长,学生的特长。在整个地域环境及学校规模的约束下,高职的双创教育发展需要面向岗位创新来努力,以此为基础来进行创业的摸索和实施。这些措施的前提就是要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是循序渐进的,单纯想在短期内实现目标是不大可能的。
课改是为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达到培养合格的人才这一目标而服务的,双创教育应该融合在各门专业课中,不应为了改而改,布局的设计和整体性的规划对课改的落实有极大的意义。我们不可否认在课改浪潮中有一些专业人士对课改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深刻领悟,但是自己的课改专家适合在自己的学校来培养,任何专家只是对自己领域内的事物研究颇深,不会对一个学校了解有多深。吸收经验、吸取长处,总结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一系列课程规划顶层设计,使教学环节适应学校发展需要才是正途。
2.加强队伍建设,规划教师转型,完善人员配备
紧缺的教师资源其实相比较来讲恰恰是容易解决的,第一,清除:目前在授课的教师中,清除不具备专业能力的、转型向其他课程或者安心回归行政工作的。第二,选拔:在专业教师中,选出有企业工作经历的老师,或者专业课能力水平较高的教师。第三,培训:充分利用辽宁省教师素质提高养成计划中的培训项目,对教师进行重点培训。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尤其是与双创教育发展较好的区域的学校的交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选送教师进行顶岗培训,吸收先进的实战经验。第四,引领:以选拔出的教师来引领、提高全体教师将课程与实际操作结合的能力。第五,转型:对一些基础类教师进行引导转型再深造,以鼓励学历再教育、行业顶岗实习的方式推进教师转型向专业化迈进。系主任以上级别的教师要亲自引领;行业内已退休的老专家、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都能给双创教师队伍带来一剂强心针,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上进心。
3.加强上层管理,规划教育导向,完善配套设施
建设的前提是布局和实施,这需要学校内校一级的领导亲自带队,开创创新创业的新局面。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这是一个学校办学的立命之基,有可靠的就业能力才能给广大学生及家长带来保障感,才能提高学校的招生影响力,这都是环环相扣的。增强就业能力及再就业能力,这也是目前之所以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根本原因。所以,以校园规划为指引,以学校领导集体为核心,以课程改革为推动力,以业务部门人员与专兼职教师队伍为保障,建立一个长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是发展双创教育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创新创业教育事业是一个具有长远意义的浩大工程,对于全社会来讲,是一个培养人才的有效机制;对于各个学校来讲,是提升办学能力,增强学校竞争力的有力抓手;对于学生个体来讲,是加強个人适应力,尽快融入社会的提前准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成才,用培养创新创业的能力来促进就业的提高,是目前整个社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高等院校尤其高职院校培养方式由精英式培养转向面向大众的工匠型人才培养,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各个学校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机遇,将学校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这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课题,亟待研究解决。
[关 键 词] 双创教师团队;高职院校;素质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1-0028-02
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作出重要部署,并对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加快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高职以培养技能型的工匠人才为特色,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和推广上有得天独厚的基础。深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带领高校整体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力抓手,是可以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增强毕业生高质量高数量创业就业的先锋试点来进行的。自2012年以来,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日趋重视,对推动创业就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在推进过程中我们也清醒地发现了许多无法忽视的问题,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事业发展,在最初的突飞猛进之后就阻滞不前了,无法再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高职院校规模较小,办学实力与本科层级相比较低,资金保障不到位,校内实践平台建设不完备;但是创新创业团队软实力的建设才更加是阻力形成的极大内因。本文作者在调研了辽宁省内一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后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创新创业的概念不明晰,理念落后,无法与专业课改革发展完全紧密结合
创新创业是一体化,并非单方面创业,创新同样能带动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高职教育对于实际操作能力和标准都相对要求较高。技能操作形式并非一成不变,创新并提高技能水平已近乎完全被忽视,一味追求成立创业中心、实现学生个人创业,显然已经进入一个误区。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发展的较好的学校,基本集中在广州、浙江、山西等地,东北是老工业基地,相对来说,小微经济不发达,中小企业生存环境较差,地域性经济发展差异造成的客观因素导致要求在校学生进行个人开店创业,恐怕是不现实且成功率极低的。创业不单单指开公司、开店铺、开网店,还包括岗位创业。岗位创业是指利用现有的岗位资源去创业,以本职工作作为基础不断先前发展,甚至引领行业发展。从学校创业事业和学生自身的发展来看,是脚踏实地,快速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减少成本,可实现、可操作的方法。
目前,各个学校都在轰轰烈烈地做课改,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目标,为了培养人才,为了建设一流大学,我们要将课程改革與新教育形式相匹配。老师不能只是单纯地讲理论,而是要带领学生一起做,这样才能将实践融入课堂教学中。调研得出,目前的课改部分流于形式,从顶层设计到具体操作都存在一定的误区,只研究改造,不区分对待学科,在设计上齐步走,盲目为了课改而课改。课程也分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改革首要针对的是专业课,现在有部分学校已经远离了重点,使课程改革与实际教学出现了脱节。
二、对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重视不够,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欠缺,没有新的教学方式方法,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目前省内各个学校最为短缺的就是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资源,创新创业教育对教师有极高的综合要求,专业能力素质必须要过硬,需要有实践的经历,需要有不断更新的行业动态掌控度,更加需要有责任心和耐心。一般高职院校是以就业指导为主,在基础学科系院设置教研室类机构来行使职能,给学生教授就业指导课程的大部分都是学生辅导员或就业处的行政人员。他们并不完全具备双创教育所要求的学历、经历和知识储备能力,这就凸显了整个创新创业教育队伍专业水平的缺失。
双创型教师需要具备曾经创业的经历,或者说具备能够创业的能力,高职院校留住人才的能力是短板,具备高的素质能力水平的双创型教师大概很少会选择来到高职院校。调研得知,高职院校近些年由于客观原因,流动较为缓慢,几乎没有新鲜血液补充,现有的教师授课时间较长,行业知识更新较少,授课方式仍然停留在单一的传统的课堂讲授上。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完善,没有形成规模,部分老师只是象征性地融合操作实践,并没有针对性。不能发现学生中具有突出创新精神的孩子加以培养,培养方式一概而论,导致感兴趣的学生学不到实在的东西,不感兴趣的学生浪费时间和精力。
三、实践基地建设不完备,实践平台短缺,专业指导帮扶不到位,只是以相关部门为主带动创新创业工作推进,体系建立亟待健全
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行关键在于实践,纸上谈兵肯定是不行的。各个高职院校都有具有自己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的实训室和实训基地,但这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应该是综合化的,甚至是可以真正实现交易的,这样才能带来实战效果。目前省内各个行政区域都建立了创业中心或者创业孵化基地,学校可以就近来选择孵化基地,与之合作进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和推广。表面看来,是有了实践的空间和条件,问题是在使用中存在很多弊端。首先,共用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场地有限;其二,在建设中考虑是共性特征而不是个性打造;其三,学生可支配时间与可使用时间不能够完全契合。
实践基地和实践平台的建设是硬件的缺失,学生即便有了场地,却也没有相应的指导。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光凭借一两个职能部门的力量显然是不可能撑起整个工程的实施的。创新创业与之前的就业指导工作已经全然不同,从主体意愿方面来讲,创新创业要求的是主动地、积极地进行提高和创造;就业指导则是老师进行指导和辅助,从有针对的客体结果来讲,创新创业教育锻炼的是一种能力,是提高就业水平的有效途径,就业指导教育则是直接找寻能够胜任的岗位。故此,从课程的设置、负责的部门、人员的配备、系统的建立各个方面,都应成一系统,上升到校园整体规划的高度上。
问题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任何事物在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总是会有阶段性的矛盾产生,何况是新兴的发展阶段的双创教育。针对以上发现的问题,我们探索着寻求了一些解决之道。 1.加强理论学习,规划顶层设计,完善课改内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必须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了解自己学校的专长,老师的擅长,学生的特长。在整个地域环境及学校规模的约束下,高职的双创教育发展需要面向岗位创新来努力,以此为基础来进行创业的摸索和实施。这些措施的前提就是要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是循序渐进的,单纯想在短期内实现目标是不大可能的。
课改是为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达到培养合格的人才这一目标而服务的,双创教育应该融合在各门专业课中,不应为了改而改,布局的设计和整体性的规划对课改的落实有极大的意义。我们不可否认在课改浪潮中有一些专业人士对课改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深刻领悟,但是自己的课改专家适合在自己的学校来培养,任何专家只是对自己领域内的事物研究颇深,不会对一个学校了解有多深。吸收经验、吸取长处,总结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一系列课程规划顶层设计,使教学环节适应学校发展需要才是正途。
2.加强队伍建设,规划教师转型,完善人员配备
紧缺的教师资源其实相比较来讲恰恰是容易解决的,第一,清除:目前在授课的教师中,清除不具备专业能力的、转型向其他课程或者安心回归行政工作的。第二,选拔:在专业教师中,选出有企业工作经历的老师,或者专业课能力水平较高的教师。第三,培训:充分利用辽宁省教师素质提高养成计划中的培训项目,对教师进行重点培训。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尤其是与双创教育发展较好的区域的学校的交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选送教师进行顶岗培训,吸收先进的实战经验。第四,引领:以选拔出的教师来引领、提高全体教师将课程与实际操作结合的能力。第五,转型:对一些基础类教师进行引导转型再深造,以鼓励学历再教育、行业顶岗实习的方式推进教师转型向专业化迈进。系主任以上级别的教师要亲自引领;行业内已退休的老专家、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都能给双创教师队伍带来一剂强心针,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上进心。
3.加强上层管理,规划教育导向,完善配套设施
建设的前提是布局和实施,这需要学校内校一级的领导亲自带队,开创创新创业的新局面。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这是一个学校办学的立命之基,有可靠的就业能力才能给广大学生及家长带来保障感,才能提高学校的招生影响力,这都是环环相扣的。增强就业能力及再就业能力,这也是目前之所以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根本原因。所以,以校园规划为指引,以学校领导集体为核心,以课程改革为推动力,以业务部门人员与专兼职教师队伍为保障,建立一个长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是发展双创教育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创新创业教育事业是一个具有长远意义的浩大工程,对于全社会来讲,是一个培养人才的有效机制;对于各个学校来讲,是提升办学能力,增强学校竞争力的有力抓手;对于学生个体来讲,是加強个人适应力,尽快融入社会的提前准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成才,用培养创新创业的能力来促进就业的提高,是目前整个社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高等院校尤其高职院校培养方式由精英式培养转向面向大众的工匠型人才培养,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各个学校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机遇,将学校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这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课题,亟待研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