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陶瓷为中国传统文化之典范,素有七十二道工序,以其繁琐复杂之工艺,方成就巧夺天工之器物,若细述其工艺制作的过程岂不长篇累牍,也难以探究其中之奥妙,本文从工艺制作角度简单的选取其中若干重要工艺,并结合中国瓷器中的代表进行简要分析,以此为古陶瓷爱好者提供入门知识。
关键词:陶瓷;工艺;制作
中国陶瓷饱经万年岁月蹉跎才发展进化为现代精美的艺术瑰宝,然其前身——古陶瓷的制作更是渗透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辛勤,要想真正去读懂历史卷釉中流传下来的艺术奇观,首先要了解古陶瓷的工艺制作。
古陶瓷的制作工艺流程虽然复杂但简单概括后,不外乎如下:
古陶瓷工艺流程图
在上述每道工序中都涉及相对应的若干工艺技术,主要如下:
(1)原料选取是古陶瓷制作的一门技术,通常有高岭土、粘土、瓷石、瓷土、青花料、石灰碱釉等。古陶瓷分为陶器和瓷器,但按照现代通说指瓷器。制作陶器的称陶土,乃粘土,制作出的陶器多呈深色如土褐色,而且多采取低温烧制的方法,胎质疏松,易发生渗水,以西安半坡遗址的彩陶、唐三彩为代表。作为瓷器原料的瓷泥乃由瓷土和瓷石掺水混合而成,以高岭土为代表制作出的瓷器色泽质地洁白细腻,而且耐火,易塑性强。高温锻造的瓷器断面呈白浅色,质地坚硬,透明度高,以元代青花瓷、清代珐琅彩瓷为杰出代表。
(2)在成型工序中,拉坯法为陶瓷成型工艺历史上的一个重大革命。该种工艺不仅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制造出的工艺作品造型美观,形态规整例如盆、碗等容器,同时可以拉塑出很大型的作品,但一道道旋转的纹路会附着于器物表面。例如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中,先民们经历先慢轮后快轮的拉胚成型方法,提高量大批量生产的效率。
(3)在古陶瓷的装饰工序中,根据装饰在釉面的位置,瓷器装饰分为釉上彩和釉下彩。拿釉下彩为例,在生坯胎上描绘图案然后附着透明釉进行釉烧,使得釉质将彩绘图案包裹罩住,该种工艺下烧成的温度要求较高,才可使着色剂牢固地粘结在瓷器上。例如元代盛行的青花瓷就是采用了釉下彩,青花瓷不久后作为釉里红的釉下彩绘又开始流行,深受民众喜爱。在陶器的装饰上,从单色的颜色釉发展为多色釉,从汉代单一的施釉方式进化为唐代举世瞩目的唐三彩陶器。
(4)在施釉工艺上,根据瓷胚的形状和厚度,可将瓷器施釉分为蘸釉、淋釉、刷釉、吹釉、荡釉等多种方式。其中作为最基本的施釉技法的蘸釉是通过快速浸入釉中,使胚体吸收釉浆,附着于表面。该种工艺技术要求较高,浸蘸时间和釉浆浓度控制不好都会对施釉胚体和釉质产生影响,如战国的原始青瓷用的即为该法。淋釉法适用于体积大的容器可达到省时、均匀釉层的效果,如唐三彩即采用该法。此外针对小型器物可选用刷釉法,将釉浆“刷”于胚体表面来局部补釉,如秦汉时期的原始瓷即用该法。在吹釉工艺上以清朝的吹青、吹红为代表,原理为通过嘴吹使得釉浆附着于器表。对于内部施釉则可适用荡釉法,原理为釉浆在坯体内荡动,使坯体遍布釉浆而上釉。
(5)烧造技术对古陶瓷的品质上影响重大,主要与古陶瓷窑炉有很大关系,一旦没有控制好温度就易出现裂纹或掉皮。从窑炉结构上看从升焰式逐步发展为半倒焰式与平焰式,以主要窑炉类型馒头窑和龙窑为典型代表,其中“馒头窑”属于半倒焰式,而“龙窑”属于平焰式。龙窑结构可以加快燃烧速度,实现速烧,采用松柴更能够升温降温快的速烧效果,例如我国古代著名的青瓷、影青瓷、黑釉瓷即使用龙窑烧制。馒头窑结构使用抽力控制空气进窑的方式,使烧制温度可高达1300℃,例如著名的钧窑、定窑、磁州窑、博山窑以及耀州窑等属于馒头窑。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工匠发现铁元素在不同温度和烧制工艺下结晶形状的不同,因此给黑釉瓷上的油滴斑和免豪纹的诞生提供启发,此外玛瑙为釉可锻造出精美的珐琅彩瓷和蓝色官瓷。
总结:根据陶瓷的工序,陶瓷的制作工艺可分为原料开采、瓷坯成型、装饰、施釉以及最终的器物的烧成。每道工序中都涉及若干具体工艺,随着工艺研究的深入发展与推广,技术愈发成熟完善,古陶瓷的制作工艺将会为现代陶瓷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叶国珍,叶宏明,叶佳星.中国古陶瓷工艺与技术科学研究[J].中国陶瓷工业,2015,22(01):8-14.
[2] 毛晓沪.古陶瓷釉质鉴定(四)[J].收藏家,2009(07):81-87.
[3] 王黔平.从工艺制作谈中国古陶瓷之欣赏与鉴别[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2(01):85-88.
[4] 李家治.中国古陶瓷工艺发展过程——五个里程碑和三个重大技术突破[J].装饰,1993(04):48-49.
作者簡介:
刘开敏(1995年-),女,汉族,籍贯:湖北恩施,景德镇陶瓷大学研究生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考古学,研究方向:中外陶瓷文化交流
(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
关键词:陶瓷;工艺;制作
中国陶瓷饱经万年岁月蹉跎才发展进化为现代精美的艺术瑰宝,然其前身——古陶瓷的制作更是渗透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辛勤,要想真正去读懂历史卷釉中流传下来的艺术奇观,首先要了解古陶瓷的工艺制作。
古陶瓷的制作工艺流程虽然复杂但简单概括后,不外乎如下:
古陶瓷工艺流程图
在上述每道工序中都涉及相对应的若干工艺技术,主要如下:
(1)原料选取是古陶瓷制作的一门技术,通常有高岭土、粘土、瓷石、瓷土、青花料、石灰碱釉等。古陶瓷分为陶器和瓷器,但按照现代通说指瓷器。制作陶器的称陶土,乃粘土,制作出的陶器多呈深色如土褐色,而且多采取低温烧制的方法,胎质疏松,易发生渗水,以西安半坡遗址的彩陶、唐三彩为代表。作为瓷器原料的瓷泥乃由瓷土和瓷石掺水混合而成,以高岭土为代表制作出的瓷器色泽质地洁白细腻,而且耐火,易塑性强。高温锻造的瓷器断面呈白浅色,质地坚硬,透明度高,以元代青花瓷、清代珐琅彩瓷为杰出代表。
(2)在成型工序中,拉坯法为陶瓷成型工艺历史上的一个重大革命。该种工艺不仅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制造出的工艺作品造型美观,形态规整例如盆、碗等容器,同时可以拉塑出很大型的作品,但一道道旋转的纹路会附着于器物表面。例如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中,先民们经历先慢轮后快轮的拉胚成型方法,提高量大批量生产的效率。
(3)在古陶瓷的装饰工序中,根据装饰在釉面的位置,瓷器装饰分为釉上彩和釉下彩。拿釉下彩为例,在生坯胎上描绘图案然后附着透明釉进行釉烧,使得釉质将彩绘图案包裹罩住,该种工艺下烧成的温度要求较高,才可使着色剂牢固地粘结在瓷器上。例如元代盛行的青花瓷就是采用了釉下彩,青花瓷不久后作为釉里红的釉下彩绘又开始流行,深受民众喜爱。在陶器的装饰上,从单色的颜色釉发展为多色釉,从汉代单一的施釉方式进化为唐代举世瞩目的唐三彩陶器。
(4)在施釉工艺上,根据瓷胚的形状和厚度,可将瓷器施釉分为蘸釉、淋釉、刷釉、吹釉、荡釉等多种方式。其中作为最基本的施釉技法的蘸釉是通过快速浸入釉中,使胚体吸收釉浆,附着于表面。该种工艺技术要求较高,浸蘸时间和釉浆浓度控制不好都会对施釉胚体和釉质产生影响,如战国的原始青瓷用的即为该法。淋釉法适用于体积大的容器可达到省时、均匀釉层的效果,如唐三彩即采用该法。此外针对小型器物可选用刷釉法,将釉浆“刷”于胚体表面来局部补釉,如秦汉时期的原始瓷即用该法。在吹釉工艺上以清朝的吹青、吹红为代表,原理为通过嘴吹使得釉浆附着于器表。对于内部施釉则可适用荡釉法,原理为釉浆在坯体内荡动,使坯体遍布釉浆而上釉。
(5)烧造技术对古陶瓷的品质上影响重大,主要与古陶瓷窑炉有很大关系,一旦没有控制好温度就易出现裂纹或掉皮。从窑炉结构上看从升焰式逐步发展为半倒焰式与平焰式,以主要窑炉类型馒头窑和龙窑为典型代表,其中“馒头窑”属于半倒焰式,而“龙窑”属于平焰式。龙窑结构可以加快燃烧速度,实现速烧,采用松柴更能够升温降温快的速烧效果,例如我国古代著名的青瓷、影青瓷、黑釉瓷即使用龙窑烧制。馒头窑结构使用抽力控制空气进窑的方式,使烧制温度可高达1300℃,例如著名的钧窑、定窑、磁州窑、博山窑以及耀州窑等属于馒头窑。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工匠发现铁元素在不同温度和烧制工艺下结晶形状的不同,因此给黑釉瓷上的油滴斑和免豪纹的诞生提供启发,此外玛瑙为釉可锻造出精美的珐琅彩瓷和蓝色官瓷。
总结:根据陶瓷的工序,陶瓷的制作工艺可分为原料开采、瓷坯成型、装饰、施釉以及最终的器物的烧成。每道工序中都涉及若干具体工艺,随着工艺研究的深入发展与推广,技术愈发成熟完善,古陶瓷的制作工艺将会为现代陶瓷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叶国珍,叶宏明,叶佳星.中国古陶瓷工艺与技术科学研究[J].中国陶瓷工业,2015,22(01):8-14.
[2] 毛晓沪.古陶瓷釉质鉴定(四)[J].收藏家,2009(07):81-87.
[3] 王黔平.从工艺制作谈中国古陶瓷之欣赏与鉴别[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2(01):85-88.
[4] 李家治.中国古陶瓷工艺发展过程——五个里程碑和三个重大技术突破[J].装饰,1993(04):48-49.
作者簡介:
刘开敏(1995年-),女,汉族,籍贯:湖北恩施,景德镇陶瓷大学研究生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考古学,研究方向:中外陶瓷文化交流
(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