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中文理分科的选择中,老师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站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角度,几乎所有老师都倾向于反对文理分科,然而,他们同样无法超越高考制度,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保证“升学率”,一样面对着现实的无奈。
表面上看来,文科班的学生还更认真一些,因为他们的数学笔记记得特别工整,特别详细,还特别爱向老师提问。
数学课上背文史
张老师是高三文科班的数学老师,在一般人的眼里,文科班的学生普遍不怎么爱学习,哪知他却正色道:“其实文科班的学风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差。我以前是教理科班的,这是我第一次教文科班,刚开始我也不愿意,觉得这个班肯定不好教,事实上,他们的学风并不比理科班差。当然,这也只是一个个案而已,其他的班我没接触过,不知道是不是都这样。”
客观来说,文科班大多数人的基础比较差,而且思维模式和理科班有差距,不会举一反三,同样的题目,这一次讲了,下一次换个说法又不会做,所以,文科班两极分化比较严重。也有特别优秀的学生,甚至个别的数学成绩还达到了理科班的尖子水平,但总体平均水平肯定是低于理科班的。
刚开始到文科班的时候,张老师看见一些学生在自己的数学课上背文史,他很生气,但是听了学生们的解释却气不起来。学生说,他们不管再怎么努力,数学都及不了格,与其把有限的时间投进那个“无底洞”,不如尽可能多地背一背文史考点。张老师还很年轻,比较开明,网开一面,只要不影响课堂秩序,不听课就不听课吧。好歹也算是为高考在努力。
虽然觉得文科班的学生也服从管教、认真学习,但是张老师还是希望能够教理科班,毕竟数学这个科目,不是仅仅靠死记硬背就能学好的,现在带的这个文科班已经让他有点头痛了。
对于文理分科,张老师最欣赏的模式是只学不考,也就是说,不管文科理科,学生都一起学习,高考的时候,乐意考什么就考什么,没有考试压力的学习,会让学生学习起来更轻松。
文科班的学生,在语文上表现得更差,每次考试,年级作文的最高分基本上都是理科生。
文史和数理是共生的
蒋老师是高三理科班的语文老师,记者去的时候他正在批改学生的默写作业,随手翻了几本,《兵车行》、《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这些经典名篇,居然没一个学生全部默写正确。记者很惊讶,蒋老师也很无奈。他说,现在的学生,不管文科还是理科,对于语文都不怎么重视,认为语文就是语言,学不学都差距不大,多年前“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而今依然势力不小。
提及作文,蒋老师更是无奈,高一没分科的时候开的书目,到高三为止,都很少有学生能够看完。因为眼界狭小,写出来的东西言之无物、干瘪枯燥,不具备阅读情趣。另一方面,蒋老师也说了实话,这也不能完全责怪学生,作文拉分不明显,总分也就60,高分55,低分45,悬殊最多10分。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学生不愿意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也可以理解。
记者以为这是理科班的特有现象,蒋老师却说是这一代人的普遍现象,“90后”丧失了“80后”及之前那些年代人的文学热情,仅有的文学热情也局限于网络小说和那些稀奇古怪的火星文。
蒋老师在读书的时候是理科生,但是现在教语文,那种文理融会贯通的感觉非常明显,所以他特别不希望分科。如果实在是要分科,也得顾全学科知识,不能专业专学,理科生不能完全不懂历史政治,同理,文科生也不能完全不懂物理化学,毕竟,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文史和数理是共生的。
梁思成先生有一篇文章叫《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详细阐述了音乐、艺术和建筑各个学科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不管理科、工科、文科,彼此之间绝不是绝对的对立,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相互融汇、相互制约的,偏重任何一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将不平衡。对个人来说,道理也是一样。
实在学不懂,那也没办法,只能分科,这样的话,考上大学的把握还大一些。毕竟,学生还是高考最重要!
文科学生不是文科好
大波浪卷发、长风衣、高跟靴子,谭老师刚刚出现的时候,记者还真不相信她是物理老师,印象中,学习物理的应该大多比较严肃刻板。谭老师微微一笑:“严肃刻板那是在读书的时候,一旦上班,还不就是个职业,生活上没什么分别。”
不过在学生时代,这些分别还是很明显的,文科班的学生整体喜欢打扮,穿着上来讲比较时尚,而理科班的大多是一副大眼镜加肥大校服的大众造型。文科班的女生多一点,又处于青春期,比较敏感,在批评教育上,得特别注意方式方法,谭老师就有过不小心把女生批评哭的经历。至于理科班的孩子,相对憨厚些,批评起来比较随意。
谭老师认为,其实学生对于分科是茫然的,大多还是以老师意见为主,至于家长,绝大多数都是赞同学理科。谭老师所在的学校,高二上学期就分科,目前这一届高三,总共有6个文科班,16个理科班,对比相当悬殊。
基本上,学生分科,还是按照成绩来划分,成绩好的大多选择理科,相对差一点的选择文科。以前的学生,只要不是太差,老师都会劝其选择理科,现在为了兼顾文科班整体水平,老师们会劝说中等偏上的学生选择文科,但是非常拔尖的学生依然还是理科,个中差距一览无余。
有一个说法,很伤文科学生的心,但却不可否认:“文科学生不是文科好,而是理科差。”
表面上看来,文科班的学生还更认真一些,因为他们的数学笔记记得特别工整,特别详细,还特别爱向老师提问。
数学课上背文史
张老师是高三文科班的数学老师,在一般人的眼里,文科班的学生普遍不怎么爱学习,哪知他却正色道:“其实文科班的学风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差。我以前是教理科班的,这是我第一次教文科班,刚开始我也不愿意,觉得这个班肯定不好教,事实上,他们的学风并不比理科班差。当然,这也只是一个个案而已,其他的班我没接触过,不知道是不是都这样。”
客观来说,文科班大多数人的基础比较差,而且思维模式和理科班有差距,不会举一反三,同样的题目,这一次讲了,下一次换个说法又不会做,所以,文科班两极分化比较严重。也有特别优秀的学生,甚至个别的数学成绩还达到了理科班的尖子水平,但总体平均水平肯定是低于理科班的。
刚开始到文科班的时候,张老师看见一些学生在自己的数学课上背文史,他很生气,但是听了学生们的解释却气不起来。学生说,他们不管再怎么努力,数学都及不了格,与其把有限的时间投进那个“无底洞”,不如尽可能多地背一背文史考点。张老师还很年轻,比较开明,网开一面,只要不影响课堂秩序,不听课就不听课吧。好歹也算是为高考在努力。
虽然觉得文科班的学生也服从管教、认真学习,但是张老师还是希望能够教理科班,毕竟数学这个科目,不是仅仅靠死记硬背就能学好的,现在带的这个文科班已经让他有点头痛了。
对于文理分科,张老师最欣赏的模式是只学不考,也就是说,不管文科理科,学生都一起学习,高考的时候,乐意考什么就考什么,没有考试压力的学习,会让学生学习起来更轻松。
文科班的学生,在语文上表现得更差,每次考试,年级作文的最高分基本上都是理科生。
文史和数理是共生的
蒋老师是高三理科班的语文老师,记者去的时候他正在批改学生的默写作业,随手翻了几本,《兵车行》、《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这些经典名篇,居然没一个学生全部默写正确。记者很惊讶,蒋老师也很无奈。他说,现在的学生,不管文科还是理科,对于语文都不怎么重视,认为语文就是语言,学不学都差距不大,多年前“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而今依然势力不小。
提及作文,蒋老师更是无奈,高一没分科的时候开的书目,到高三为止,都很少有学生能够看完。因为眼界狭小,写出来的东西言之无物、干瘪枯燥,不具备阅读情趣。另一方面,蒋老师也说了实话,这也不能完全责怪学生,作文拉分不明显,总分也就60,高分55,低分45,悬殊最多10分。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学生不愿意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也可以理解。
记者以为这是理科班的特有现象,蒋老师却说是这一代人的普遍现象,“90后”丧失了“80后”及之前那些年代人的文学热情,仅有的文学热情也局限于网络小说和那些稀奇古怪的火星文。
蒋老师在读书的时候是理科生,但是现在教语文,那种文理融会贯通的感觉非常明显,所以他特别不希望分科。如果实在是要分科,也得顾全学科知识,不能专业专学,理科生不能完全不懂历史政治,同理,文科生也不能完全不懂物理化学,毕竟,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文史和数理是共生的。
梁思成先生有一篇文章叫《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详细阐述了音乐、艺术和建筑各个学科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不管理科、工科、文科,彼此之间绝不是绝对的对立,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相互融汇、相互制约的,偏重任何一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将不平衡。对个人来说,道理也是一样。
实在学不懂,那也没办法,只能分科,这样的话,考上大学的把握还大一些。毕竟,学生还是高考最重要!
文科学生不是文科好
大波浪卷发、长风衣、高跟靴子,谭老师刚刚出现的时候,记者还真不相信她是物理老师,印象中,学习物理的应该大多比较严肃刻板。谭老师微微一笑:“严肃刻板那是在读书的时候,一旦上班,还不就是个职业,生活上没什么分别。”
不过在学生时代,这些分别还是很明显的,文科班的学生整体喜欢打扮,穿着上来讲比较时尚,而理科班的大多是一副大眼镜加肥大校服的大众造型。文科班的女生多一点,又处于青春期,比较敏感,在批评教育上,得特别注意方式方法,谭老师就有过不小心把女生批评哭的经历。至于理科班的孩子,相对憨厚些,批评起来比较随意。
谭老师认为,其实学生对于分科是茫然的,大多还是以老师意见为主,至于家长,绝大多数都是赞同学理科。谭老师所在的学校,高二上学期就分科,目前这一届高三,总共有6个文科班,16个理科班,对比相当悬殊。
基本上,学生分科,还是按照成绩来划分,成绩好的大多选择理科,相对差一点的选择文科。以前的学生,只要不是太差,老师都会劝其选择理科,现在为了兼顾文科班整体水平,老师们会劝说中等偏上的学生选择文科,但是非常拔尖的学生依然还是理科,个中差距一览无余。
有一个说法,很伤文科学生的心,但却不可否认:“文科学生不是文科好,而是理科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