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教学程序设计;目标;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3.7〔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2(B)—0055—01
教学程序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问题,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方法、评价试行结果的过程。笔者认为,教学程序设计中至少应包含下列步骤。
1.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设计中的关键一环,教学目标作为课堂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对教学活动起着导向、激励、调节、检测、评价的作用,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只有确定了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才会有意义,实现有效的教学才会成为可能。要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的实施,一方面需要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精心设计出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体系;另一方面,应该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
2.学情分析。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视对学生现有水平及能力的调查、分析,而以“静态”的大纲、考纲目标作为教学的具体目标,忽视了学生的具体实际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这种不切实际、违反认知规律的教学,其效率是得不到保证的。因此,教师要做好学情分析,对学生现有的水平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分析,并将其与大纲及期望水平作对比,从中找出“差距”,即找出问题,为教学程序设计提供必要的依据,减少盲目劳动,减轻学生负担,使教师、学生的精力、时间及其他教学资源有效地运用到解决教学中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上,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教材研究。特别是对教科书的研究,要抓住“两条主线”、“六个基本”,深挖教材的育人功能。两条主线:一是知识、技能和方法;二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六个基本:基本语言与表达、基本知识与结构、基本技能与应用、基本思路与过程、基本方法与能力、基本价值取向与体现。在深挖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整合教材内容,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而确定教学方法。
4.科学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在物理教学中,传授知识是前提,培养方法是关键,提高能力是目的。因为知识是方法的载体,方法则是能力的体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思维能力显得非常重要。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体会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科学方法。在中学物理课本中,用科学方法建立物理概念、探索物理规律的内容是很多的。例如,实验观察法(牛顿第二定律、欧姆定律、法拉第定律、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的建立)、理想法(质点、理想气体、光滑表面、轻绳、轻杆等模型的建立)等。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自觉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培养其科学素质,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5.设计课堂教学结尾。针对不同的课堂教学类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按照教学对象的知识结构、智力水平、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出与之相应的结尾,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①可对所讲授的知识加以总结、整理。教师对本节课甚至前几节课所学的内容加以简明、扼要的概括,便于学生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并能构建出一定的知识结构。
②深化概念、规律,反馈教学信息。学生对教师讲授的物理概念、规律的初步理解往往只是表面的、不深刻的。若“趁热打铁”,在课堂结尾时,精心设计几个针对新授概念和规律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小问题让学生回答,则可将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理解的欠缺之处充分暴露,从而有利于教师及时地进行教学调控。
③设下伏笔、活跃思维,为后续教学服务。在一节课即将结束之际,提出与本节和后续课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浓厚的问题离开课堂。这对活跃学生的思维,训练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很有价值的。同时,学生将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物理的乐趣,产生新的求知欲,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充分的准备。
④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掌握方法。课堂结尾的小结,由于站在了知识的相对“制高点”上,分析问题的视野就会开阔,这也是活化知识、丰富学生知识面的好时机。若能结合具体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点拨、引导,使学生“居高临下”地俯视物理知识,则有助于他们将平时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有助于他们掌握物理学的思维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7〔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2(B)—0055—01
教学程序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问题,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方法、评价试行结果的过程。笔者认为,教学程序设计中至少应包含下列步骤。
1.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设计中的关键一环,教学目标作为课堂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对教学活动起着导向、激励、调节、检测、评价的作用,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只有确定了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才会有意义,实现有效的教学才会成为可能。要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的实施,一方面需要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精心设计出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体系;另一方面,应该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
2.学情分析。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视对学生现有水平及能力的调查、分析,而以“静态”的大纲、考纲目标作为教学的具体目标,忽视了学生的具体实际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这种不切实际、违反认知规律的教学,其效率是得不到保证的。因此,教师要做好学情分析,对学生现有的水平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分析,并将其与大纲及期望水平作对比,从中找出“差距”,即找出问题,为教学程序设计提供必要的依据,减少盲目劳动,减轻学生负担,使教师、学生的精力、时间及其他教学资源有效地运用到解决教学中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上,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教材研究。特别是对教科书的研究,要抓住“两条主线”、“六个基本”,深挖教材的育人功能。两条主线:一是知识、技能和方法;二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六个基本:基本语言与表达、基本知识与结构、基本技能与应用、基本思路与过程、基本方法与能力、基本价值取向与体现。在深挖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整合教材内容,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而确定教学方法。
4.科学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在物理教学中,传授知识是前提,培养方法是关键,提高能力是目的。因为知识是方法的载体,方法则是能力的体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思维能力显得非常重要。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体会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科学方法。在中学物理课本中,用科学方法建立物理概念、探索物理规律的内容是很多的。例如,实验观察法(牛顿第二定律、欧姆定律、法拉第定律、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的建立)、理想法(质点、理想气体、光滑表面、轻绳、轻杆等模型的建立)等。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自觉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培养其科学素质,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5.设计课堂教学结尾。针对不同的课堂教学类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按照教学对象的知识结构、智力水平、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出与之相应的结尾,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①可对所讲授的知识加以总结、整理。教师对本节课甚至前几节课所学的内容加以简明、扼要的概括,便于学生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并能构建出一定的知识结构。
②深化概念、规律,反馈教学信息。学生对教师讲授的物理概念、规律的初步理解往往只是表面的、不深刻的。若“趁热打铁”,在课堂结尾时,精心设计几个针对新授概念和规律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小问题让学生回答,则可将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理解的欠缺之处充分暴露,从而有利于教师及时地进行教学调控。
③设下伏笔、活跃思维,为后续教学服务。在一节课即将结束之际,提出与本节和后续课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浓厚的问题离开课堂。这对活跃学生的思维,训练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很有价值的。同时,学生将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物理的乐趣,产生新的求知欲,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充分的准备。
④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掌握方法。课堂结尾的小结,由于站在了知识的相对“制高点”上,分析问题的视野就会开阔,这也是活化知识、丰富学生知识面的好时机。若能结合具体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点拨、引导,使学生“居高临下”地俯视物理知识,则有助于他们将平时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有助于他们掌握物理学的思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