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与康复训练不同干预次序对颅脑损伤患者TNFα、IL1β表达的影响

来源 :世界中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OG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究针刺与康复训练不同干预次序对颅脑损伤(TBI)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TBI患者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7例,对照组采用先针刺后康复训练治疗,实验组采用先康复训练后针刺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采用FuglMeyer量表(FMA)评价2组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检测并分析TNFα、IL1β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Barthel指数、MMSE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NIHS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实验组NIH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上、下肢运动功能FMA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TNFα、IL1β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种治疗方法均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TNFα、IL1β水平,减少炎性反应因子对脑组织的损伤,改善肢体运动功能,但采取先针刺后康复治疗的顺序,可更快的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关键词颅脑损伤;针刺;康复训练;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β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intervention orders of electroacupuncture and rehabilitation on the expression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 and interleukin1β (IL1β) in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 Methods:A total of 74 cases of TBI patients(admitted from June 2015 to October 2016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with 37 cases in each.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electroacupuncture and rehabilitation successively,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ehabilitation and electroacupuncture successively. The curative effect and the level of TNFα, IL1β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using the FuglMeyer scale (FMA). Besides, the upper and lower limb motor function of the two groups were evaluated. Results:After treatment, Barthel index, MMSE scores of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and the NIHSS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P<001). After treatment, NIHSS score of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bu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other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P>005). After treatment, upper and lower limb motor function (FMA scor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P<001), and that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1). Moreover, levels of TNFα, IL1β in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P<001),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Conclusion:Both treatment can improve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TBI patients, reduce the level of TNFα, IL1β, reduce the damage of brain tissue, and improve the function of limb motor. However, TBI patients treated with electroacupuncturerehabilitation order can recover more quickly.
  Key WordsTraumatic brain injury; Electroacupuncture; Rehabilitation;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Interleukin1β
  中圖分类号:R245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7202.2017.04.046   颅脑损伤(TBI)是颅脑在外界暴力作用下所致的损伤,常伤及患者中枢神经系统,致死率较高[1]。现代医学对TBI的治疗已有一套相对成熟的方法,但临床效果欠佳,且药物治疗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并发症[2]。近几年来,针刺和康复训练在治疗TBI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两者不同的治疗次序对TBI的疗效影响尚未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针刺与康复训练不同干预次序对TBI患者的临床疗效、肢体运动功能及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水平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TBI患者74例,纳入标准: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确诊的TBI患者;5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11分者;15岁<年龄<65岁者;初次发病,且7 d<病程<30 d者。入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7例,对照组男19例,女18例;年龄22~59岁,平均年龄(419±07)岁;病程8~29 d,平均病程(153±27)d;病因:车祸12例,打击伤11例;高空坠落11例,其他3例。实验组男20例,女17例;年龄24~61岁,平均年龄(423±06)岁;病程8~30 d,平均病程(155±24)d;病因:车祸11例,打击伤12例;高空坠落9例,其他5例。2组患者主要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且所有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12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脑损伤临床分级[3]中第Ⅱ~Ⅲ级诊断标准。
  13纳入标准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确诊的TBI患者;颅脑外伤患者;7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2分者;15岁<年龄<65岁者;初次发病,且7 d<病程<30 d者;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且无精神病史者。
  14排除标准生命体征不稳定者;脑血管疾病复发者;脑寄生虫病、冠心病、脑肿瘤等所致偏瘫者;神志不清者;既往有运动功能障碍疾病者;正在参加其他临床治疗者;有高血压、精神病史者;有严重心、肝、肾等器官损伤者;妊娠、哺乳期患者。
  15治疗方法2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止血、降低颅内压等常规治疗,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对照组采用针刺康复训练治疗,实验组采用康复训练针刺治疗,针刺与康复训练间隔30~60 min。针刺方法:针刺腧穴,头部取百会穴、天冲穴、玉枕穴、神庭穴、天柱穴,肢体取双侧内关穴、足三里穴、手三里穴、劳宫穴、涌泉穴、三阴交,面部取迎香穴、下关穴,用15寸毫针,进针深度为1 cm,捻转得气后,接电针治疗仪,频率选连续波,强度为30 mA,留针30 min,1次/d,6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1 d,连续治疗4个疗程。康复训练:对丧失正常运动功能或昏迷的患者给予被动训练,可以给予其声、光、电等刺激,并维持患者肢体功能,治疗师应对患侧肢体采取推拿、捶打、按摩等措施,训练髋关节、膝关节及趾关节的伸展屈曲、内旋外转、内收外展等功能,改善关节的活动范围,防止患侧肌肉萎缩和关节痉挛。患者清醒后开始主动功能锻炼,进行患侧肢体屈伸、患手抓拿、捏放等训练,从易到难,对日常的某一活动进行重复训练,病情好转后,进行肢体功能恢復训练,如跪位、坐位、站位、站立平衡、双手精细运动等训练,最大限度发挥患侧肢体的残存功能;举行分类游戏、编故事、画画、记忆游戏等活动,促进患者认知功能恢复。1次/d,40 min/次,6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1 d,连续治疗4个疗程。
  16观察指标采用Barthel指数积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价2组治疗效果。Barthel指数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活动能力越强;NIHSS分值越低神经功能恢复越好;MMSE满分30分,分值越高认知功能越强。采用FuglMeyer量表(FMA)评价2组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该量表中上肢运动功能FMA总分为66分,下肢运动功能FMA总分为34分,FMA分值越高运动功能越好。采集2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静脉血5 mL,离心分离血清待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TNFα、IL1β的水平。
  17疗效判定标准依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标准[4]评估患者预后情况:尽管有轻度缺陷,但患者可以正常生活为恢复良好;患者有残疾,需要在他人的保护下工作,但可以自己独立生活为轻度残疾;患者有残疾,但处于清醒状态,日常生活需要他人照料为重度残疾;患者仅可以随着睡眠/清醒周期,自然睁开眼睛,无其他反应为植物生存;患者死亡为死亡。
  18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治疗前2组Barthel指数、NIHSS、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Barthel指数、MMSE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NIHS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实验组NIH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组患者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治疗前2组上、下肢运动功能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上、下肢运动功能FMA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1)。
  232组患者治疗后预后情况治疗后实验组患者恢复良好14例,轻度残疾16例,重度残疾5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0例;对照组患者恢复良好12例,轻度残疾17例,重度残疾6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0例;2组预后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2组患者治疗前后TNFα、IL1β水平比较治疗前2组TNFα、IL1β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TNFα、IL1β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治疗颅脑损伤的最终目标是恢复患者认知、知觉、言语交流功能,提高患侧肢体的运动协调控制能力。本研究采用针刺与康复训练不同干预次序的方法治疗颅脑损伤,旨在让患者建立肢体与其大脑皮质的联系,并做出相应的条件反射,以促进患者大脑皮质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运动和认知功能。
  针刺可反复刺激外周感受器,兴奋脑细胞。在脑损伤初始阶段,受损的神经元可进行可逆性修复,通过针刺增加患者脑部受损区血流量,从而促进脑损伤区微循环血流速度使神经元再生[5]。针刺腧穴能改善患者脑组织微循环,增加脑部血流量和供氧量,刺激神经细胞兴奋,改善脑干神经功能和上行激活系统功能,兴奋大脑皮质,促进大脑皮质缺损区功能重建,对患者意识和肢体活动功能的恢复意义重大[6]。中医认为,颅脑损伤患者伤脑后,气血紊乱,窍闭神匿,神不导气,神无所附,肢无所用[7]。针刺腧穴可增强机体聚气能力和经络感传作用,使气血畅通,使因颅脑损伤而溃散在机体各部位的神识和原本藏于全身各部的神识聚合为一个有机整体[8]。长时间留置针刺可使针刺调气、调神做到有聚有散,任其自然,长时间多次磨合达到形神统一,使患者恢复意识[9]。康复训练可恢复患者对颈、头和躯干的控制,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声、光、电等外部刺激及主、被动肢体训练均是有目的控制感觉和运动的输入和输出,不仅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还有利于神经系统在力学上的整合;肢体活动可增加大脑皮质血流量,为神经元突触再生提供了良好环境;通过分类游戏、编故事、画画、记忆游戏等活动可加强患者注意力、集中力、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改善患者的认知障碍[1012]。研究表明[13],康复训练能增加患者脑部运动皮层、小脑等部位的血液循环,促进脑内星形胶质细胞分泌神经营养因子,进而增强大脑抗氧化能力,从而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2组Barthel指数、MMSE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NIHS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实验组NIH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他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上、下肢运动功能FMA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说明先针刺后康复训练能更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对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显著,可能是因为先针刺增强了患者脑组织的代谢能力,并对患者大脑的兴奋产生了积极影响,随后配合康复训练,使康复训练的疗效得到更好的提高[14]。GOS是临床较为常用的评估颅脑损伤患者预后情况的指标,本研究中治疗后2组均无死亡病例,2组预后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针刺与康复训练不同次序均可以有效治疗颅脑损伤,改善患者预后。
  脑损伤后炎性反应细胞会分泌大量炎性因子,如白细胞介素、趋化因子、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这些炎性反應因子均参与损伤后的炎性反应[15],TNFα是炎性反应的最早出项的炎性反应因子,而IL1β是触发炎性反应的重要递质,它们协同作用,在脑缺血后的脑组织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16]。尽管血脑屏障可保护大脑组织,但在颅脑损伤后,炎性反应致使损伤区域内脑血管痉挛,微循环功能障碍,会加剧脑水肿、脑血流发生紊乱、增加血脑屏障通透性,这一系列继发性反应会对受损大脑造成二次损伤[17]。针刺可降低颅脑损伤缺血后白细胞的数量和自由基的生成,并能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保护血管不受氧自由基的损伤,从而减轻组织损伤[18]。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2组TNFα、IL1β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且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针刺及康复训练均可降低颅脑损伤患者TNFα、IL1β水平,减少炎性因子对脑组织的损伤,但不同干预次序对TNFα、IL1β水平下降未产生不同的影响。
  综上所述,针刺与康复训练不同干预次序治疗颅脑损伤均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TNFα、IL1β水平,减少炎性因子对脑组织的损伤,改善肢体运动功能,但采取先针刺后康复治疗的顺序,可更快的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胡琴节,任海欧,林海鸟.优质护理在急诊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现代实用医学,2015,27(11):15181519.
  [2]张赛.重视颅脑创伤后慢性病变过程研究和康复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28(2):109111.
  [3]蒋先惠,张平,李方成.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分级[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1994,23(s1):4448.
  [4]Corral L,Ventura J L,Herrero J I,et al.Improvement in GOS and GOSE scores 6 and 12 months after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J].Brain Injury,2009,23(5):403410.
  [5]王奎,邹礼梁,陈健尔,等.重复经颅磁刺激在脑卒中康复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2015,30(3):177180.
  [6]朱建伟,王凯旋,邢铃,等.穿刺针及穿刺方法对样本获取量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6,33(6):393396.
  [7]李红阳,王惠,张晓洁,等.视网膜血管形态及眼血流状态与颈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眼科杂志,2016,52(12):905910.
  [8]丁东.针刺联合中药对颅脑损伤术后病人恢复的影响[D].合肥: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
  [9]胡晓丽,王雪峰,庞伟,等.输合配穴针刺干预对不同脑损伤模型比较[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5,29(4):251253.
  [10]刘昌.小儿脑损伤恢复期的早期治疗和干预康复训练[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5,21(4):9495.
  [11]邵通,李丹,郝晶,等.整体身心训练对颅脑损伤患者执行功能及心境的影响[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5,18(12):21302133.
  [12]王江艳,刁惠民.康复护理干预对颅脑损伤患者认知障碍的影响[J].实用医药杂志,2016,33(2):171173.
  [13]李娅娜,李玲,江山,等.丰富环境及康复训练对创伤性脑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5):393397.
  [14]符再立,赵艳玲,李文纯,等.针刺与康复训练不同干预次序对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及TNFα、IL1β的影响[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4(11):5760.
  [15]姜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医刊,2015,42(11):8789.
  [16]李凡,李树清.脑损伤后炎症反应与白细胞介素8[J].微循环学杂志,2003,13(3):4648,51.
  [17]夏永勤,严丽丽,徐如祥,等.亚低温改善重型颅脑损伤后脑血管痉挛的效果评估[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1):138141.
  [18]冯喜莲,沈梅红.针刺防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17):50035005.
  (2017-01-31收稿责任编辑:王明)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胃肠道作为脓毒症病理生理过程中最早和最严重受累的器官之一,其重要性逐渐被人们认识。早期、客观、及时、准确的评估脓毒症患者的急性胃肠损伤程度,及早进行干预,可减轻由其诱发的失控性炎性反应,改善脓毒症患者的预后。目前,临床上对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仍缺乏特異性的诊断指标或体系。为此,作者总结了近几年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评分及分级系统、血清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为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早期诊断及
期刊
摘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一个致命的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并发症。ARDS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肺泡上皮内皮屏障损伤。本综述探讨了肺泡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在甲型流感病毒诱导肺泡上皮内皮屏障损伤中发挥的作用,为防治甲型流感诱导的ARDS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甲型流感病毒;肺泡上皮内皮屏障  AbstractAcute respiratory distre
期刊
摘要目的:采用WOMAC评分和VAS评分,评估中药外敷疗法治疗轻中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72例轻中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中药外敷组(n=36)与口服西药组(n=36)。中药外敷组,选取阿是穴,每次外敷48 h,隔1 d或2 d再次换药,治疗2次/周;口服西药组给予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2粒/次,3次/d。2组患者均治疗4周。治疗前、治疗后2周、治疗后1个月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通心络联合瑞舒伐他汀钙片、拜阿司匹林对高脂血症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门诊治疗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脂血症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32例患者给予瑞舒伐他汀钙片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32例患者给予“金三角”方案(通心络联合瑞舒伐他汀钙片、拜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测定患者晨起空腹血脂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討加味黄连温胆汤治疗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于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选取该阶段内我院收治的10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采取数字随机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黄连温胆汤进行加味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血脂指标、心功能指标、心绞痛发作情况、C反应
期刊
摘要目的:觀察复方乌头微乳皮肤刺激和急性毒性实验,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单次刺激性试验选大鼠12只,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2组,采用同体左右侧自身对比,实验前24 h将其背部对称两侧用脱毛剂脱毛,将去毛部位分成4个区域,左侧分为上下2个区域,右侧分为上下个区域,在各大鼠身体左上侧皮肤上涂微05 mL,右上侧皮肤上涂空白微乳05 mL,其余部分不做处理,于涂药6 h去除药物,分别在1、24、48
期刊
摘要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出自《金匮要略》,为治疗失精之常效方,但仲景原文只列症状,不言病机,而临床上大凡出现心悸症状者,用之亦能取得良效,故有必要对此进行探讨。本文将从荣卫、心神及心肾3个方面阐述心悸发生的病因病机,及该方治疗心悸的机制,并附临床验案一则,以期为临床运用提供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心悸  AbstractCinnamon Twig Decoction Plus Drag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二仙汤含药血清对顺铂干预的大鼠卵巢颗粒细胞凋亡调控蛋白bcl2、bax表达的影响,从细胞凋亡的角度探讨二仙汤含药血清对卵巢颗粒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22~24 d的SD雌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生理盐水组,补佳乐组,二仙汤组。每组大鼠10只。给药4 d后处死大鼠,心脏取血,制备药物血清。22~24 d的SD大鼠卵巢颗粒细胞,经培养贴壁后,用顺铂损伤大鼠原代卵巢颗粒细胞。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关“丹栀通竹方”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新乐市中医医院针灸科、康复科门诊、中风病病房收治的60例中风后抑郁患者,按就诊顺序编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在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盐酸氟西汀(20 mg,1次/d,治疗组在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丹栀通竹方加减治疗。治疗前、治疗30 d和治疗60 d采用FuglMaye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平纤宁肺颗粒剂对盐酸博莱霉素所致大鼠肺纤维化的保护作用。方法:60只SD大鼠,雄性,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平纤宁肺颗粒剂高剂量组、低剂量组,每组15只。盐酸博莱霉素气管内注射诱发肺纤维化,造模后给药,分别在给药7、14、28 d每组处死5只,取肺脏做组织病理学检测,同时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内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
期刊